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发展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发展
高分子10-1 程俊 1001130602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特点,并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发达程度更多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科学知识、专业人才和发明创造,而大学历来对前两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说高等教育发展的快慢决定着国家进步的步伐。
我国于1978年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项国策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了30多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撑,也正是因为有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期间,伴随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伟大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恢复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身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1.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
1977年我国普通高校共有在校本专科生62.5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1%。到2007年,我国各类高校在校生总规模已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阶段迈入大众化阶段。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在规模上,我国高等教育已居世界第一,尽管目前我国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但已经是名符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这使我国具备了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基本条件;
(2)为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基础;
(3)引发了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的变化。与精英阶段高等学校通常集中在几个城市,空间布局“聚集单中心型”的结构不同,当前我国许多中心城市纷纷设立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布局已经向“聚集多中心型”结构转变;
(4)引发了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变化。长期以来,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后,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政府先后颁布了多项法规,鼓励从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以促进和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至2006年,在我国高等教育总经费中,来自学费、校办产业、社会捐集资等非财政性经费已高达57.4%,而政府财政拨款只占42.6%。除以上四点,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引发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术标准、办学主体、评价制度等多方面的变化。
2.制度改革巨变
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改变了高等学校学生的国家干部身份。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国家机关和事业人员的用人计划是完全结合的,高等学校招收的研究生、大学生、中专生,只要纳入了国家计划,进入了大学和中专,就成为国家干部。实行学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再属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人
员,而成为了自由流动的人才。这样,高等学校招生不再完全受当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增长计划制约,使大规模增加高等学校招生指标成为可能。这样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就业。这一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批自由流动的专门人才。
3.教育经费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实行的是单一的政府财政投入模式。但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模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模式已被《高等教育法》所确认。在实践中,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主要有六种模式:财、税、费、产、社、基(财政拨款、税收政策、学生缴费上学、举办产业、接受社会捐赠、设立基金),多渠道筹措经费使得高等学校投入资源不断扩大,为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地保障。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仍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之中,需要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既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又要符合国家的法律。科学的分析国民收入结构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科学的分析各类人才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实行政府投资部分币券化,个人投入分类化,实现公办和民办教育的公平竞争。
以上三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显著的方面,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才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迅速发展有了可能。
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
1.高等教育产学结合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由于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为创新积累知识,因此高等教育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同步地了解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发展功效,才能掌握企业与社会所缺乏的技术知识与人才,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合适的人才。
此外 ,由于我国从98年开始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从02年开始急剧增加,截止09年毕业生人数已610万,已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而毕业生也在此环境下很难实际客观地选择一份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已经是公认的一句话,而与此同时,企业抱怨找不到能胜任工作的劳动者,学生抱怨找不到能施展能力的工作,如此一来,技术人力资源的不科学利用将愈演愈烈,因此在此环境下,高校必须与企业相结合,培养适合某个企业或某个行业领域的人才,这样的毕业生能更迅速地将技术知识转换为生产力,从而既可以减轻政府就业压力又可以更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将继续上升,但适学人口将在2020年开始下降,因此只有高等教育随之大众化教育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出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700万人,预计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00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将达到25%。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
此外,过去那种单靠政府包办大学的单一模式已经被打破,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现在除国立大学外,还有民办大学,一些国立大学的内部可能会出现相应调整,出现“一校两制”甚至“一校多制”的现象。二是投资渠道多元化,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新增加的教育投资,只有20%来自政府,80%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力量投入。如此以来更多的人便有机会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