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和敦煌莫高窟历史考证(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愿 适归, 小如意者, 则献写经若 卜 中如意者, 造小洞 ;
壁, 偏北复掘得复洞 内藏释典充宇, 铜像盈庙 , 侧有碑
云, 唐大中五年沙 洪置立,
若干; 大如意者, 造大洞若干 敦煌本当时为中外陆路交
通的要道, 出外经商者甚多, 发洋财如意而归者应不少,
石室遗物于光绪二十五年发现, 时敦煌县长为汪宗 瀚, 字栗安, 湖北人, 于 于古物也有相当的认识, 因从 邮寸
冥安 效谷
云:
广至 龙勒
傅见此奇景, 以为是佛光, 因于此石壁上凿一窟, 后法 良 禅师又造一窟, 至北魏大统时元太荣又造数窟 唐李 怀让 于武周圣历元年重修莫高窟佛完碑云: 莫高窟者, 厥前
渊泉
户万一千二 百 , 口三 万八 千三 百三 十五
后汉书 郡国志 敦煌郡云:
秦建元二年, 有沙门乐傅 , 戒行清虚, 执 臼活静, 尝杖锡
重十五斤四两, 板夹十打, 计重一千五百八十四斤, 又给
购完整长卷写经三千卷, 共装二十 四箱文佛画及绣 品五
箱
省图书馆送一捆, 计重四斤, 一打计六十六斤 (见民国九 年六月二十一日呈甘肃教育厅档案) 但这次在第一五一
斯坦因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将古物运去后, 法州 白 希和于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到千佛洞, 以一元宝 (重
堡) 为唐代的郭 皇 城 冰县
唐代以莫高窟为往西域必经之道, 在前则 西出阳关 无故人 , 而今 以南出莫高窟即系石山, 则少人烟, 故送
内中藏物, 据此洞 雨 道于光绪三十二年所立之 木牌云
多为流沙所淹没, 因设愿披沙开洞, 庚子孟夏, 新开洞
行辞行者即以莫高窟为终点 出行者即向莫高窟之神像祈 祷, 以出外要托神保佑 , 如如意归, 则给神酬谢某物为许
县六, 敦煌
二
石室开凿的动机及发达的原因
沙州志 云 永和八年癸丑岁创建 , 此室系西历 三五三年所造 双一说沙山既被南来水冲断, 西岸高处上
仍是沙, 下面为卵石所压成, 当日落时, 因沙系五色 (远
望为白色) , 日光反映成为若干金光, 为时甚短, 当秦符
古史研究 第二 是敦煌之地
一文可作参考)
坚建元二年 (晋废帝太和元年, 西历三六六年) 有沙门乐 汉书 . 地理志
敦 煌和敦 煌莫高 窟历 史考证
1 云 王子 }
一 敦煌史地
敦煌是武帝元鼎六年 (西元前一百十一年) 置, 先是 于元狩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 于元鼎六年分置张掖敦煌二
郡 但是在春秋时其地已为秦有, 如有 左传 所云:
敦 煌郡 六城 敦 煌, 古瓜 州 出美瓜 ; 冥安 效
谷 拼泉
广至
龙勒 , 有玉 门关 ;
约五十两) 一捆, 盗购一千五百余卷, 路过北平将一部分
洞 (张大千编) 发现藏经 的大洞木柜 中有藏文写经数十
卷, 不知系前所遗, 抑封存所掘? 不过当地人对此藏文写
经, 并不酬 见
给罗振玉看过, 王静安先生因托兰州慕少堂将敦煌千佛洞 之莫高窟碑等拓数 卜 份以作考证 政府闻千佛洞经卷被盗, 乃于光绪三十四年令敦煌县 将经卷 装成两木桶, 油漆彩画, 封定坚固, 其桶空腹中 心, 套立柱, 可以推动旋转, 安于佛殿, 名曰转经桶 其 余仍堆集于洞中 并令王道士云 并责成王道人将此项经 卷妥为保守, 勿再遗失私卖, 治干咎庚
瓜州 (昭九年)
沙州敦煌郡
县二, 敦煌寿昌
户四千二百六
十五 ; 口万六千二 百五 十
现在先言瓜州
汉书 地理志 敦煌郡条下注 引
, 蒯币 古云 即春秋左氏
县由 六至三而二, 口由三万八千至二万九千以至万六 千, 是敦煌封 也 日缩, 人口日 了 减 现在敦煌的形势, 洲 门 出了兰州向西, 河 西之地, 系 祁连山与贺兰山脉南北横列而成 , 嘉峪关处为南北二小山 脉接连出一小 口, 出此口为一大原, 即关外三县, 为玉门
匈牙利人斯坦因系英印度政府派往新疆考古, 闻外商
人云, 在敦煌市上见有古外国文字, 斯坦因乃于光绪三十 三年 (一九O 七年) 三月偕在新疆雇佣的蒋师爷 (名孝
碗, 湖南人) 到敦煌东新店沙中搜寻未得, 乃至千佛洞, 住于上寺 在喇嘛手中看到一卷, 知为中国政府所保存,
不易携去, 待王道士化缘归, 于五月二十一日, 乃移住下 寺, 观下寺壁上画有唐僧取经图, 因用欺骗之语, 以中国
安西敦煌 敦煌县城靠近祁连山脉, 祁连山在敦煌县南名 三危山, 山中有大水流出名党河 , 灌溉敦煌之田, 今县城
在党河东岸 (今县城系雍正时建 ) 县南十里有沙山, 山
高约二十余丈, 长约五十里 , 宽约二十里 , 人从山上滑
下, 因沙与沙相磨而发出如轰炸机飞过之声, 古人名 鸣 沙L J l J l L 后即石山的三危山 在现在敦煌县东南四十里处, 沟宽约二三十丈, 沟底 为小石子而面平 东岸高约一二丈, 而西岸高约一丈至二
大) 将复洞的门塞住, 外用泥涂, 加 以粉画, 就其形状颜 色知为宋画 宋时下寺僧人将写经装入复洞后, 逃离他乡未归, 后 人也不知此洞为复洞 复洞中有写经等 下寺于道光初年
千佛洞第三0 0 洞有唐人题莫高窟记云:
莫高窟记 , 古瓜州东南二十五里三危山
查三危山在今敦煌县城东南四十里, 与云在东南二十
其碑上下己断, 成一残块, 在一四六洞中地下平放, 按碑 中云 有刺史建平公东阳王 , 即元太荣 (北史作元
三 敦煌石室写经的发现
敦煌千佛洞, 系以宕泉西岸石壁所凿, 在崖高处有四 层, 这些均是佛像, 今存三百七十三洞; 在其北 南有空 洞, 今存一百八十四, 系当 日做招待所用 而僧人的住
处, 在今则有 匕 寺中寺下寺 , 其地南高而j日 , 在南首距 氏 崖根底约十丈处, 另建寺院, 名为上寺; 在上寺之北名为 中寺 原来_L 寺中寺为一寺, 后分为二 在北头将近佛洞 处有一寺院, 名为下寺 上寺中寺均系喇嘛, 而下寺为道
W 任 N B 0 W E N B O !6 了
王道士处取去若干写经及画像, 叶昌炽 (苏州人, 于民国 二卜 年病故) , 于光绪二十八年为甘肃学台, 对于古物亦 好, 托汪宗瀚搜讨, 汪宗瀚 以 宋乾德六年水月观音像 写经卷子本 梵叶本各二 送给叶昌炽 (见叶 著语 石 卷一, 第二十九页) 叶昌炽建议藩台衙门 (甘肃省政府 ) 将此古物运于省 垣保存, 而估计运费要五六千两, 以运费无着, 乃于光绪 三十年三月令敦煌县长汪宗瀚 检点经卷画像 (原文云 光绪三十年四月朔奉檄检点经卷画像 见艺术丛编第三
杜林以为古瓜州, 地生美瓜
传所云姓之戎居于瓜州者也 郡云 敦煌古瓜州出美瓜
云 瓜州今敦煌
后汉书 郡国志 敦煌 杜预于 左传 昭公九年注
按现在出瓜之美, 为新疆的哈密 甘
肃的敦煌, 此瓜并非西瓜, 而为香瓜, 亦名甜瓜, 不过其 瓜之大于西瓜, 为椭圆形而两头略尖, 色为黄绿, 上有裂 纹甚多, 以刀切成牙, 如吃西瓜状, 去其瓤及子, 食其里 肉, 皮硬而不能吃 煌瓜比哈密瓜好 哈密瓜出名, 但据我这次的经验, 敦
此瓜之美好, 因为: 一 气候热 (敦煌产大米及棉 花 ) , 二 沙地, 三 少雨 (藉雪山上之水灌溉)
以西之地
哈密
吐鲁番敦煌之地均如此, 是以春秋时的瓜州当在敦煌或其
十余丈不等, 石室即系剖 七 西岸的岸壁上凿,的洞
敦煌原为羌戎之地, 齐桓公西伐大夏时秦穆公随往,
秦遂掳其人民据其土地 , 适将其人民迁于陕西而不能安 居, 将晋惠公释归时以此羌人送给晋惠公, 晋乃以献公灭 了虞国的空地, 给羌人居住 (此事余在 集中有 齐桓公西伐大夏 在春秋时属秦 敦煌的地理,
旧接替, 敦煌县政府不注意此事, 又被王道士盗藏, 于民
国三年斯坦因二次到敦煌, 王道士又售给了五大箱, 约六 百余卷 至藏文写经, 计九十捆, 四百四十一斤重, 于民国九
信佛教时, 用玄奖到印度取经, 今中国不信佛教, 应由印
度人向中国取回 而王道士不为所动 后Hale Waihona Puke Baidu以银五百两, 盗
年点验后另封存于一洞中 又于敦煌劝学所内留三捆, 计
6 0 1W
E N B 0
W
E N 日0
矿n u 气 嘿 糕 ? ; s
林野, 行至此山, 忽见金光, 状有千佛 (缺五字) , 造窟 是以敦煌石室则以千计了
一盒 次有法良喇 币 从东届此, 又于傅师窟侧, 更即营 , 窟 伽蓝之起 , 滥筋于二僧 后有刺史建平公东阳王, (缺七字) , 后剖 叫 黎庶, 造作像仍, 实神秀之幽严, 灵 奇之净域也 推 甲子四百余岁, 计窟室千余盒
已住了道士, 清末道士为王圆录, 湖北麻城人, 于清光绪 二十五年阴历五月二十五日, 以流水 嘛恿 三层洞沙, 沙
1外与千佛洞南北相直, 就其方向及里数, 皿 址 (六角 粉袁
出璧裂一孔 , 仿佛有光 破壁则有小洞, 豁然开朗, 内藏 唐经万卷, 古物多名, 见者凉为奇观, 闻者传为神物, 光 绪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事也 (王道士墓志)
士
太宋) , 按一七四洞壁文有 大代大魏大统五年五月二十 七日造迄 及 大代大魏大统四年岁次戊午年八月中旬造
字样 是千佛洞开凿的年代, 早于云冈九十四年, 早于
龙门二百九十二年, 又巴黎图书馆敦煌画 目 二六九一号,
宋时西夏之乱, 千佛洞下寺僧人欲避乱他乡, 将经卷
有佛论一篇, 背载沙州志 永和九年癸丑创建 按永和九 年为西夕 三 瓦 五三年, 又较早于秦建元二年十三年 到了唐代, 计窟石一千余完 , 是以名为千佛洞
出
唐代石室之所以多, 有 地理环境在 其 前面讲到汉代敦煌有六县, 即敦煌 冥安 效谷 拼 泉 广至 龙勒; 到了隋唐则为敦煌 常乐 玉门, 甚至 为敦煌 寿昌 这是经过五胡之乱, 其地人口减少, 耕地 日缩, 树木被伐, 沙土扩张, 遂使敦煌范围缩小 前者往
西域, 是由敦煌出西门, 往西北至玉门, 往西南至阳关
案 嗣后奉学部搜买, 敝县会同学厅, 传集绅 民, 尽其洞
所存者, 一律搜罗护解省垣, 其经桶原封未动
严谕王
道人, 将经桶看守, 以免遗失施行, 等固准此 敝县除分 谕王道人会首, 妥为保护夕, 当即亲往千佛洞查验经桶, 卜
原有木桶现两次珠标 印封 , 敝县未便启视, 所有查验情 形, 拟合移知 按经桶所封存之经卷于民国元年时因新
户七百四十
八; 口两万九千一百七十
隋书 .地理 态 :
晋范宣子 曰 来! 姜戎 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 离于 瓜州, 乃祖吾 离被苫盖 , 蒙荆棘 , 以来归我先君 惠公有不腆之田与汝剖分而食之 (襄十四年) 先君
敦煌郡统县三
百七 十九
敦煌
常乐 玉门
户七千七
新唐书 . 地王 聪
云:
先王居祷机于四裔 , 以御魅魅 , 故允姓诸奸 , 居 于
佛像等, 藏于下寺旁一大洞的角道后洞中 (张氏编号的一
五一洞) 这个大洞的开 犬 刘 像个 凸 字, 角道口宽一丈
二尺七寸, 长二丈二尺八寸, 高约二丈; 入 内大洞长五丈 二尺, 宽四丈九尺, 高约三丈 在由力 同口至内二丈二尺 为地, 系烧香礼佛的跪地, 其后三丈处为神完, 神完在一 尺三寸高的台_匕 此台为 凹 字形, 台长二丈五尺, 宽 二丈, 两面凸出之部宽约六尺, 中凹之部长为一丈一尺 在台上左右及后尚有五尺宽的一条走路 , 由此入可以彼
里不同 按今敦煌城东二十里名新店, 由新店 向东南即入 沙漠 , 行不到一里 (是走千佛洞经过之路) 有一城址, 俗 名六角堡, 有小土堆累累, 多被风吹剥 (骤视误为被水冲 剥) , 有唐及唐以前之砖瓦并陶器破片甚多洲 1 贵 娜 址即入
沙漠, 行约二里入戈壁, 再行二十里至千佛洞 止遗 匕 址东
册) 乃为封存
厥后外洋游历者拣拿, 被前清京内闻知, 经学部咨 前陕甘总督长行查属实, 故于宣统二年春, 前署敦煌令陈
泽藩一并查点, 共计经六千卷, 解省送京 年五月二十三日 档案, 北平图书馆保存) (见民国二
宣统三年十月十二 日 移文云 查千佛洞经卷, 光绪三 十四年该王道人装成两材 雨 彩画封订, 其桶空中, 套立 , 木柱 , 名曰转经桶, 其余仍堆于洞 中 敝县去岁享明在
唐代改出南门而从莫高窟纷 丈 唐书 .地理志 云: 武德三年置瓜州 三危 山在县东南二十余
在此大洞的角道北面, 距地三尺处有一宽约二尺五 寸, 高约四尺之复洞的角道, 复洞长宽均为九尺五寸, 边 高六尺五寸, 中高九尺三寸, 洞内四壁亦画佛, 观其形状 颜色知为唐画 不过复洞在别的大洞也有几个, 而宋时下 寺僧人就近将此复洞装满写经及佛像, 用土基 (如砖坯样
壁, 偏北复掘得复洞 内藏释典充宇, 铜像盈庙 , 侧有碑
云, 唐大中五年沙 洪置立,
若干; 大如意者, 造大洞若干 敦煌本当时为中外陆路交
通的要道, 出外经商者甚多, 发洋财如意而归者应不少,
石室遗物于光绪二十五年发现, 时敦煌县长为汪宗 瀚, 字栗安, 湖北人, 于 于古物也有相当的认识, 因从 邮寸
冥安 效谷
云:
广至 龙勒
傅见此奇景, 以为是佛光, 因于此石壁上凿一窟, 后法 良 禅师又造一窟, 至北魏大统时元太荣又造数窟 唐李 怀让 于武周圣历元年重修莫高窟佛完碑云: 莫高窟者, 厥前
渊泉
户万一千二 百 , 口三 万八 千三 百三 十五
后汉书 郡国志 敦煌郡云:
秦建元二年, 有沙门乐傅 , 戒行清虚, 执 臼活静, 尝杖锡
重十五斤四两, 板夹十打, 计重一千五百八十四斤, 又给
购完整长卷写经三千卷, 共装二十 四箱文佛画及绣 品五
箱
省图书馆送一捆, 计重四斤, 一打计六十六斤 (见民国九 年六月二十一日呈甘肃教育厅档案) 但这次在第一五一
斯坦因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将古物运去后, 法州 白 希和于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到千佛洞, 以一元宝 (重
堡) 为唐代的郭 皇 城 冰县
唐代以莫高窟为往西域必经之道, 在前则 西出阳关 无故人 , 而今 以南出莫高窟即系石山, 则少人烟, 故送
内中藏物, 据此洞 雨 道于光绪三十二年所立之 木牌云
多为流沙所淹没, 因设愿披沙开洞, 庚子孟夏, 新开洞
行辞行者即以莫高窟为终点 出行者即向莫高窟之神像祈 祷, 以出外要托神保佑 , 如如意归, 则给神酬谢某物为许
县六, 敦煌
二
石室开凿的动机及发达的原因
沙州志 云 永和八年癸丑岁创建 , 此室系西历 三五三年所造 双一说沙山既被南来水冲断, 西岸高处上
仍是沙, 下面为卵石所压成, 当日落时, 因沙系五色 (远
望为白色) , 日光反映成为若干金光, 为时甚短, 当秦符
古史研究 第二 是敦煌之地
一文可作参考)
坚建元二年 (晋废帝太和元年, 西历三六六年) 有沙门乐 汉书 . 地理志
敦 煌和敦 煌莫高 窟历 史考证
1 云 王子 }
一 敦煌史地
敦煌是武帝元鼎六年 (西元前一百十一年) 置, 先是 于元狩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 于元鼎六年分置张掖敦煌二
郡 但是在春秋时其地已为秦有, 如有 左传 所云:
敦 煌郡 六城 敦 煌, 古瓜 州 出美瓜 ; 冥安 效
谷 拼泉
广至
龙勒 , 有玉 门关 ;
约五十两) 一捆, 盗购一千五百余卷, 路过北平将一部分
洞 (张大千编) 发现藏经 的大洞木柜 中有藏文写经数十
卷, 不知系前所遗, 抑封存所掘? 不过当地人对此藏文写
经, 并不酬 见
给罗振玉看过, 王静安先生因托兰州慕少堂将敦煌千佛洞 之莫高窟碑等拓数 卜 份以作考证 政府闻千佛洞经卷被盗, 乃于光绪三十四年令敦煌县 将经卷 装成两木桶, 油漆彩画, 封定坚固, 其桶空腹中 心, 套立柱, 可以推动旋转, 安于佛殿, 名曰转经桶 其 余仍堆集于洞中 并令王道士云 并责成王道人将此项经 卷妥为保守, 勿再遗失私卖, 治干咎庚
瓜州 (昭九年)
沙州敦煌郡
县二, 敦煌寿昌
户四千二百六
十五 ; 口万六千二 百五 十
现在先言瓜州
汉书 地理志 敦煌郡条下注 引
, 蒯币 古云 即春秋左氏
县由 六至三而二, 口由三万八千至二万九千以至万六 千, 是敦煌封 也 日缩, 人口日 了 减 现在敦煌的形势, 洲 门 出了兰州向西, 河 西之地, 系 祁连山与贺兰山脉南北横列而成 , 嘉峪关处为南北二小山 脉接连出一小 口, 出此口为一大原, 即关外三县, 为玉门
匈牙利人斯坦因系英印度政府派往新疆考古, 闻外商
人云, 在敦煌市上见有古外国文字, 斯坦因乃于光绪三十 三年 (一九O 七年) 三月偕在新疆雇佣的蒋师爷 (名孝
碗, 湖南人) 到敦煌东新店沙中搜寻未得, 乃至千佛洞, 住于上寺 在喇嘛手中看到一卷, 知为中国政府所保存,
不易携去, 待王道士化缘归, 于五月二十一日, 乃移住下 寺, 观下寺壁上画有唐僧取经图, 因用欺骗之语, 以中国
安西敦煌 敦煌县城靠近祁连山脉, 祁连山在敦煌县南名 三危山, 山中有大水流出名党河 , 灌溉敦煌之田, 今县城
在党河东岸 (今县城系雍正时建 ) 县南十里有沙山, 山
高约二十余丈, 长约五十里 , 宽约二十里 , 人从山上滑
下, 因沙与沙相磨而发出如轰炸机飞过之声, 古人名 鸣 沙L J l J l L 后即石山的三危山 在现在敦煌县东南四十里处, 沟宽约二三十丈, 沟底 为小石子而面平 东岸高约一二丈, 而西岸高约一丈至二
大) 将复洞的门塞住, 外用泥涂, 加 以粉画, 就其形状颜 色知为宋画 宋时下寺僧人将写经装入复洞后, 逃离他乡未归, 后 人也不知此洞为复洞 复洞中有写经等 下寺于道光初年
千佛洞第三0 0 洞有唐人题莫高窟记云:
莫高窟记 , 古瓜州东南二十五里三危山
查三危山在今敦煌县城东南四十里, 与云在东南二十
其碑上下己断, 成一残块, 在一四六洞中地下平放, 按碑 中云 有刺史建平公东阳王 , 即元太荣 (北史作元
三 敦煌石室写经的发现
敦煌千佛洞, 系以宕泉西岸石壁所凿, 在崖高处有四 层, 这些均是佛像, 今存三百七十三洞; 在其北 南有空 洞, 今存一百八十四, 系当 日做招待所用 而僧人的住
处, 在今则有 匕 寺中寺下寺 , 其地南高而j日 , 在南首距 氏 崖根底约十丈处, 另建寺院, 名为上寺; 在上寺之北名为 中寺 原来_L 寺中寺为一寺, 后分为二 在北头将近佛洞 处有一寺院, 名为下寺 上寺中寺均系喇嘛, 而下寺为道
W 任 N B 0 W E N B O !6 了
王道士处取去若干写经及画像, 叶昌炽 (苏州人, 于民国 二卜 年病故) , 于光绪二十八年为甘肃学台, 对于古物亦 好, 托汪宗瀚搜讨, 汪宗瀚 以 宋乾德六年水月观音像 写经卷子本 梵叶本各二 送给叶昌炽 (见叶 著语 石 卷一, 第二十九页) 叶昌炽建议藩台衙门 (甘肃省政府 ) 将此古物运于省 垣保存, 而估计运费要五六千两, 以运费无着, 乃于光绪 三十年三月令敦煌县长汪宗瀚 检点经卷画像 (原文云 光绪三十年四月朔奉檄检点经卷画像 见艺术丛编第三
杜林以为古瓜州, 地生美瓜
传所云姓之戎居于瓜州者也 郡云 敦煌古瓜州出美瓜
云 瓜州今敦煌
后汉书 郡国志 敦煌 杜预于 左传 昭公九年注
按现在出瓜之美, 为新疆的哈密 甘
肃的敦煌, 此瓜并非西瓜, 而为香瓜, 亦名甜瓜, 不过其 瓜之大于西瓜, 为椭圆形而两头略尖, 色为黄绿, 上有裂 纹甚多, 以刀切成牙, 如吃西瓜状, 去其瓤及子, 食其里 肉, 皮硬而不能吃 煌瓜比哈密瓜好 哈密瓜出名, 但据我这次的经验, 敦
此瓜之美好, 因为: 一 气候热 (敦煌产大米及棉 花 ) , 二 沙地, 三 少雨 (藉雪山上之水灌溉)
以西之地
哈密
吐鲁番敦煌之地均如此, 是以春秋时的瓜州当在敦煌或其
十余丈不等, 石室即系剖 七 西岸的岸壁上凿,的洞
敦煌原为羌戎之地, 齐桓公西伐大夏时秦穆公随往,
秦遂掳其人民据其土地 , 适将其人民迁于陕西而不能安 居, 将晋惠公释归时以此羌人送给晋惠公, 晋乃以献公灭 了虞国的空地, 给羌人居住 (此事余在 集中有 齐桓公西伐大夏 在春秋时属秦 敦煌的地理,
旧接替, 敦煌县政府不注意此事, 又被王道士盗藏, 于民
国三年斯坦因二次到敦煌, 王道士又售给了五大箱, 约六 百余卷 至藏文写经, 计九十捆, 四百四十一斤重, 于民国九
信佛教时, 用玄奖到印度取经, 今中国不信佛教, 应由印
度人向中国取回 而王道士不为所动 后Hale Waihona Puke Baidu以银五百两, 盗
年点验后另封存于一洞中 又于敦煌劝学所内留三捆, 计
6 0 1W
E N B 0
W
E N 日0
矿n u 气 嘿 糕 ? ; s
林野, 行至此山, 忽见金光, 状有千佛 (缺五字) , 造窟 是以敦煌石室则以千计了
一盒 次有法良喇 币 从东届此, 又于傅师窟侧, 更即营 , 窟 伽蓝之起 , 滥筋于二僧 后有刺史建平公东阳王, (缺七字) , 后剖 叫 黎庶, 造作像仍, 实神秀之幽严, 灵 奇之净域也 推 甲子四百余岁, 计窟室千余盒
已住了道士, 清末道士为王圆录, 湖北麻城人, 于清光绪 二十五年阴历五月二十五日, 以流水 嘛恿 三层洞沙, 沙
1外与千佛洞南北相直, 就其方向及里数, 皿 址 (六角 粉袁
出璧裂一孔 , 仿佛有光 破壁则有小洞, 豁然开朗, 内藏 唐经万卷, 古物多名, 见者凉为奇观, 闻者传为神物, 光 绪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事也 (王道士墓志)
士
太宋) , 按一七四洞壁文有 大代大魏大统五年五月二十 七日造迄 及 大代大魏大统四年岁次戊午年八月中旬造
字样 是千佛洞开凿的年代, 早于云冈九十四年, 早于
龙门二百九十二年, 又巴黎图书馆敦煌画 目 二六九一号,
宋时西夏之乱, 千佛洞下寺僧人欲避乱他乡, 将经卷
有佛论一篇, 背载沙州志 永和九年癸丑创建 按永和九 年为西夕 三 瓦 五三年, 又较早于秦建元二年十三年 到了唐代, 计窟石一千余完 , 是以名为千佛洞
出
唐代石室之所以多, 有 地理环境在 其 前面讲到汉代敦煌有六县, 即敦煌 冥安 效谷 拼 泉 广至 龙勒; 到了隋唐则为敦煌 常乐 玉门, 甚至 为敦煌 寿昌 这是经过五胡之乱, 其地人口减少, 耕地 日缩, 树木被伐, 沙土扩张, 遂使敦煌范围缩小 前者往
西域, 是由敦煌出西门, 往西北至玉门, 往西南至阳关
案 嗣后奉学部搜买, 敝县会同学厅, 传集绅 民, 尽其洞
所存者, 一律搜罗护解省垣, 其经桶原封未动
严谕王
道人, 将经桶看守, 以免遗失施行, 等固准此 敝县除分 谕王道人会首, 妥为保护夕, 当即亲往千佛洞查验经桶, 卜
原有木桶现两次珠标 印封 , 敝县未便启视, 所有查验情 形, 拟合移知 按经桶所封存之经卷于民国元年时因新
户七百四十
八; 口两万九千一百七十
隋书 .地理 态 :
晋范宣子 曰 来! 姜戎 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 离于 瓜州, 乃祖吾 离被苫盖 , 蒙荆棘 , 以来归我先君 惠公有不腆之田与汝剖分而食之 (襄十四年) 先君
敦煌郡统县三
百七 十九
敦煌
常乐 玉门
户七千七
新唐书 . 地王 聪
云:
先王居祷机于四裔 , 以御魅魅 , 故允姓诸奸 , 居 于
佛像等, 藏于下寺旁一大洞的角道后洞中 (张氏编号的一
五一洞) 这个大洞的开 犬 刘 像个 凸 字, 角道口宽一丈
二尺七寸, 长二丈二尺八寸, 高约二丈; 入 内大洞长五丈 二尺, 宽四丈九尺, 高约三丈 在由力 同口至内二丈二尺 为地, 系烧香礼佛的跪地, 其后三丈处为神完, 神完在一 尺三寸高的台_匕 此台为 凹 字形, 台长二丈五尺, 宽 二丈, 两面凸出之部宽约六尺, 中凹之部长为一丈一尺 在台上左右及后尚有五尺宽的一条走路 , 由此入可以彼
里不同 按今敦煌城东二十里名新店, 由新店 向东南即入 沙漠 , 行不到一里 (是走千佛洞经过之路) 有一城址, 俗 名六角堡, 有小土堆累累, 多被风吹剥 (骤视误为被水冲 剥) , 有唐及唐以前之砖瓦并陶器破片甚多洲 1 贵 娜 址即入
沙漠, 行约二里入戈壁, 再行二十里至千佛洞 止遗 匕 址东
册) 乃为封存
厥后外洋游历者拣拿, 被前清京内闻知, 经学部咨 前陕甘总督长行查属实, 故于宣统二年春, 前署敦煌令陈
泽藩一并查点, 共计经六千卷, 解省送京 年五月二十三日 档案, 北平图书馆保存) (见民国二
宣统三年十月十二 日 移文云 查千佛洞经卷, 光绪三 十四年该王道人装成两材 雨 彩画封订, 其桶空中, 套立 , 木柱 , 名曰转经桶, 其余仍堆于洞 中 敝县去岁享明在
唐代改出南门而从莫高窟纷 丈 唐书 .地理志 云: 武德三年置瓜州 三危 山在县东南二十余
在此大洞的角道北面, 距地三尺处有一宽约二尺五 寸, 高约四尺之复洞的角道, 复洞长宽均为九尺五寸, 边 高六尺五寸, 中高九尺三寸, 洞内四壁亦画佛, 观其形状 颜色知为唐画 不过复洞在别的大洞也有几个, 而宋时下 寺僧人就近将此复洞装满写经及佛像, 用土基 (如砖坯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