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二OO六年一月
序言
在中共浦东新区区委领导下,由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组织各部门、各功能区域共同编制的《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浦东开发开放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浦东新区“一个作用,三个区”功能定位,实现浦东新区区委提出的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建设,努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规划。

《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上海市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浦东新区区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编制。

《规划纲要》是“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履行职能、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对“十五”计划的中期评估,进行了“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和咨询,吸收了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采纳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本《规划纲要》经浦东新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实施。

—1 —
目录
序言 (1)
第一部分“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8)
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执行情况及主要成就
1、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2、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
3、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
4、外向型经济能级全面提升
5、现代化城区形态初步形成
6、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十五”期间主要工作体会
第二部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17)
一、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
三、发展目标
四、发展战略
1、创新推动战略
2、世博带动战略
—2 —
3、区域化发展战略
4、产业高端和集群战略
5、综合环境优化战略
第三部分发展布局和功能定位 (26)
一、发展布局
二、功能定位
第四部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与制度创新、扩大开放 (30)
一、推动政府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
1、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进一步完善区域管理体制
3、加快推进管办分离
4、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
二、推动要素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三、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经济运行的组织化程度
五、提高对外开放层次,提升国际化水平和服务全国的能力
1、构建适应国际通行做法的经济运行机制
2、提升服务全国的能力
3、扩大利用外资和进出口优势
—3 —
第五部分经济发展 (38)
一、产业结构
二、产业发展布局与容量
三、产业导向
四、产业发展重点
1、支柱产业
2、战略和重点培育产业
第六部分和谐浦东建设 (55)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社会事业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加快构筑现代化教育体系
2、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3、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4、全面推进体育事业发展
二、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着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积极促进就业
2、推进社会大保障体系建设
3、促进居民生活服务便利化
4、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
三、倡导文明和谐,营造诚信友爱、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1、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 —
2、努力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
3、发挥社会自治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
4、加强法制建设
5、加快诚信体系建设
四、注重以人为本,加强人口调控和社会管理
1、提高人口综合调控水平
2、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完善城市应急体系
第七部分世博会与功能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 (70)
一、坚持以功能开发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二、坚持功能区域一体化,加速功能区域发展
1、陆家嘴功能区域
2、张江功能区域
3、金桥功能区域
4、外高桥功能区域
5、三林世博功能区域
6、川沙功能区域
三、坚持建管并重,加快建设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
1、深水港
2、航空港
—5 —
3、信息港
4、对外交通网
5、越江交通网
6、轨道交通网
7、区域道路网
8、交通功能性设施
四、坚持依法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1、完善城区管理体制
2、强化市场监管
3、加强市容管理
4、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八部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 (88)
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创建生态型城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浦东
1、规划生态格局
2、保护生态环境
3、营造生态景观
4、提高生态容量
—6 —
第九部分科技创新与人才 (92)
一、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聚焦高科技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
2、加快创新主体集聚
3、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4、大力扶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
5、强化知识产权工作
二、立足国际化多层次,努力构筑人才高地
第十部分规划的实施与保障 (98)
一、完善规划体系
二、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三、建立完善规划指标体系,实施评价机制
附件:浦东新区“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 (100)
—7 —
第一部分“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是浦东新区全面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浦东新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完成,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1-1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8 —
1、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五”期间,浦东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大,作为全市经济重要增长极的效应进一步凸现。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5%,2005年超过2100亿元,占全市近1/4。

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总产值达到4241亿元,占全市1/4,其中电子信息、汽车、成套设备等六大重点行业占工业总产值68.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2%;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4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亿元。

财政实力迅速增强,财政总收入495亿元,年均增长36%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155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951亿元,占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近一半。

图1-1 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
—9 —
2、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浦东新区以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深入推进功能开发,城市综合功能不断提升。

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主集聚中外资金融机构360余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重大功能性金融机构入驻浦东,53家外资银行分行资产总额占国内50%以上。

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证券交易所成交额占国内的80%,4/5的上市公司来自全国;期货交易所成交额占国内50%左右;上海产权交易所交易规模居国内第一。

外高桥保税区“区港联动”政策取得突破,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物流功能不断提升,经济总量、销售收入、税收总额占国内15家保税区的一半。

外高桥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达1272.5万标箱,占全市70%左右,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重要口岸和物流枢纽。

金桥出口加工区工业产值达到1319.5亿元,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在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名列前茅,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高地。

“聚焦张江”战略成效显著,“一江三桥”高科技产业带技术创新、研发孵化和产业化能力快速提升,经认定的中外研发机构达161家,8000多名归国留学人员在浦东创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成长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

微电子投资总额占国内1/2左右,8英寸晶圆生产线达到9条,产能约占国内60%,软件产值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市的1/3和3/5左右,生物医药初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3、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
“十五”期间,浦东新区不断深化政府、市场、企业、社会领域的改革,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经济运行环境不断优化。

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标志着改革进入新阶段。

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不断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切实转变。

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在全市率先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综合改革,推行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和“并联审批制”,率先试行企业年检备案、注册资本认缴制和提高人力资本入股比例等改革,试行了张江高科技园区政府服务零收费。

在全市率先实施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推动部门预算、国库直拨、政府采购三项支出改革,逐步推进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基本完成区属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任务,逐步建立起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浦东开发建设。

努力吸引和培育行业协会,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

着眼于统筹城郊发展、推动功能区域一体化,积极创新区域管理体制,在全区建立了六个功能区域。

4、外向型经济能级全面提升
“十五”期间,浦东新区继续发挥对外开放的先行优势,内外资投资强劲,内外贸易增长迅猛,外向型经济层次全面提升。

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近30%,2005年895亿美元,占全市一半左右,其中外贸出口372亿美元,占全市41%,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7000个,累计吸引合同外资超过164亿美元,占全市30%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08亿美元,占全市40%。

经市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64家,占全市一半以上。

同时,国内经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十五”期间累计引进国内大企业总部28家,国内投资项目3600多个,注册资金360多亿元。

到“十五”期末,累计有9000多家国内企业入驻,并以浦东为“窗口”和平台,扩大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368.98
808.07 581.33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外贸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
图1-2 “十五”期间外贸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情况
5、现代化城区形态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浦东新区继续保持城市建设高强度、大规模投入,五年累计基础设施投资达680亿元。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已建和在建的城市化面积达到270平方公里。

以“三港”、“四网”为核心的城市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浦东国际机场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条跑道的机场,外高桥港区完成五期建设,复兴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卢浦大桥等越江工程建成通车,轨道交通建设不断加快,区内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人均道路面积16.4平方米。

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24.5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区、卫生城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先进区,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区检查验收,九段沙被列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933.3
1507.5
400
8001200
1600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亿元
图1-3 城市基础设施累计投资情况
6、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浦东新区持续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投入,社会事业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7%,重点建设了一大批社会公益性项目和实事工程项目,努力为居民创造安居乐业的城市环境。

财政性教育事业经费累计投入超过80亿元,完成了城郊教育体制二元并轨,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与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合作建立科研院所,新引进了中医药大学、二工大等高校,初中标准化建设快速推进,新建扩建57所中小学。

公共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了以公立医疗机构、民办非营利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框架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新建了上海科技馆、浦东干部学院、东方艺术中心、浦东展览馆等标志性、公益性文化设施。

以社区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开展,成功创建国家文明城区、国家双拥模范城区等。

城郊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089元和9779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3.2平方米,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就业和保障工作成效明显,新增就业岗位逐年大幅提高,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多层次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稳步推进。

同时,切实加强社区管理体制,完善公共交通服务,加快商业必备业态建设,社会秩序稳定良好。

8777
8077
7517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1-4 “十五”期间城郊居民收入情况
图1-5 “十五”期间城镇就业情况
二、“十五”期间主要工作体会
“十五”期间,浦东新区始终坚持浦东开发国家战略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把中央和市委的战略决策
落实为创造性的探索实践,不断突破束缚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始终坚持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先行先试,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全球经济的合作与竞争,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层次和能级;始终坚持立足全局、服务大局,全面融入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发展进程,在服务全市、服务全国中加快自身发展;始终坚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区与郊区、人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浦东开发开放的成果。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二部分
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发展环境
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一五”期间,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浦东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关键阶段。

既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也会遇到诸多挑战和不利因素。

世界经济将持续缓慢稳定的增长态势,国际产业转移呈现研发、生产、服务、人才一体化转移的新趋势。

我国已进入人均生产总值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时期,将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随着WTO有关协议的全面履行,贸易和投资条件更加便利,国内外市场关联度进一步提高,将为浦东新区发展服务贸易、提升外向型经济层次、推进国际化带来重要机遇。

“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形成“四个中心”的基本框架,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加快建设,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等难得的机遇,都将为浦东新区新
一轮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良好的环境。

同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源约束、商务成本抬升问题在“十五”时期开始显现;二是在政策效应减弱的趋势下,体制和机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三是“十五”期间体现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显缓慢,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仍待提升;四是经济运行环境与国际通行规则和做法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五是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显滞后,同时城市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尚不完善;六是城市管理体制与快速扩大的城市化面积、迅速增长的人口规模不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同时城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面对新的形势,浦东新区要立足已有发展基础,抓住国际国内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努力争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

二、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浦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推进实施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动力,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综合改革,加快产业升级,提升服务功能,统筹城郊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

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遵循“六个更加注重”,即:
三、发展目标
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新时期浦东开发开放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的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十一五”时期浦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全面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奋斗目标迈进。

主要标志是“五个新突破”:
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基本形成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
市新城区水平相适应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

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和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产业结构实现根本转变,产业层次向高端化提升,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快速增长,基本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新突破,基本形成与现代化相适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事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机制。

以社会事业领域深化改革和率先开放为着力点,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继续加大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基本解决涉及居民出行、就医、购物、安居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不便,努力在教育、医疗、保障等社会领域方面缩小城郊二元差别,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20 —
—2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