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地震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震灾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地震构造图,简述地震的成因、地震的构造。

2.运用资料,区分烈度和震级,区分地震和地震灾害。

3.结合汶川地震的资料,分析地震灾害严重的原因。

4.通过学生展示,视频观看,掌握防灾减灾避灾救灾的措施。

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构建能力;

3、通过地震演练,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掌握正确的防灾、避灾与救灾措施。

【学生学习效果测评】

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在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

一、学习过程测评表(过程性评价)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量规表

二、学习结果评价

依据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课下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第三节地震灾害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方面

《地震灾害》是在已经学习了第一节寒潮与台风、第二节洪涝灾害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已经掌握了灾害类问题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了岩石圈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对于地震的成因学生已经明白,对于这节课的重点地震灾害危害严重的原因和防震避灾的措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学习能力方面

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前几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学习方法有了基本了解。地震灾害的重点是危害严重的原因和防震避灾的措施。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灾害的紧急避灾和自我保护能力。以汶川地震这个具体的例子,一步步分析,从危害到原因再到措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的实例,采取让学生课前查询,课上展示形式突破重难点。

第三节地震灾害

学习测评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活动结果及分析

1、课前查询分析

几乎全部的同学都能按时、准确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学生的查询准确到位。

2. 课堂展示分析

各小组的学生准备充分,选出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形式新颖,展示评价成功。

3.当堂演练分析

当警报拉响时,学生都能做到准确、快速的采取正确的避震方法,来进行避震。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这节课的避震方法掌握的准确。

4.观看视频细致,全面

通过区域之间的对比分析,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准确的回答出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的“长”与短。

二、课堂检测结果及分析

在地震演练环节,学生做的非常好。

第三节地震灾害

教材分析

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合格性考试是全体毕业生毕业的依据,其考试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现,其考试内容为必修课程1和必修课程2;等级性考试是选考地理科目的学生高考录取的依据,采用标准分纳入高考成绩,选修1-1《自然地理基础》、选修1-2《区域发展》、选修1-2《环境保护》是等级考试的主要内容,必修1和必修2也占一定比例。合格性考试偏重于对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查,等级性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地震灾害》这一节内容是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考试导引中的,地理1第五章《常见自然灾害及其防御》中的第三节的学习内容。主要讲的地震的危害,地震危害严重的原因,震前地震的防灾、震时避灾、震后救灾的具体措施。本节内容既属于合格考也属于等级考。

《地震灾害》是在已经学习了第一节寒潮与台风、第二节洪涝灾害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已经掌握了灾害类问题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了岩石圈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对于地震的成因学生已经明白,根据的内容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这节课的重点是地震灾害危害严重的原因和防震避灾的措施。

四个版本的教材人教版、鲁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对灾害的描述,都指向原因和措施这两个方面。地震灾害危害程度严重的主要原因、具体防震避灾的措施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汶川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自汶川地震后,人们关注的问题很多,引发了很多思考。学生也非常关注汶川地震。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关注点,本课以汶川地震为例,以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为主线,用问题探究的形式,结合课改精神,关注学业水平考试,来达到教学目的。

课前查询、课上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震前防灾组

主要负责查询:(1)地震前兆

(2)地震前的预防措施

2、震时避灾组

主要负责查询:(1)地震时如何从心理上、时间上抢占先机,

(2)不同地点(教室、操场、家里等)具体的避震措

3、震后救灾:

自救互救措施组

主要负责查询:(1)地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措施

(2)地震后自救与互救的原则

震后心里疏导组

主要负责查询:受灾者出现情绪不稳时我们怎么办?

第一节认识区域

课后巩固练习

课本7—8页的活动题:

1、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2、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

响?

3、海南岛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

1、(1)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的

结合部。既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

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2)邻近香港、澳门,遥望台湾。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既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3)位于西太平洋环行带上,处于日本到新加坡航线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

(4)连接亚洲和大洋州、太平洋和印度洋。是我国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海运交通位置重要。

2、(1)四面环海,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对外交往。

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旅游资源、空间资源丰富。

(2)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适宜发展高效农业。

(3)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植被茂盛,

生物资源丰富,不利于粮食生产,但有利于经济作物发展。

(4)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为工矿业的发展提供了

有利条件

(5)旅游资源丰富,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

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节地震灾害

课后反思

这堂课比较好地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目标。

亮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