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体系储层构型及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海上稀井网条件下的曲流河储层构型研究及其应用——以渤海A油田为例

海上稀井网条件下的曲流河储层构型研究及其应用——以渤海A油田为例

中图分类号:TE53 文献标识码:A
Mar.2018 Vol.33No.2
海上稀井网条件下的曲流河储层构型研究及其应用
———以渤海 A油田为例
侯东梅,张小龙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 300459)
摘要:针对渤海 A油田稀井网高效开发的现实条件,利用常规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小尺度的精细对比与 划分、多属性融合及水平井分析等手段开展稀井网条件下的曲流河储层构型精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稀井 网条件下精细的井震结合是河道小尺度沉积单元划分的关键,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下多属性融合是点坝、废弃 河道识别与刻画的重要手段,水平井资料的应用是成果检验及侧积层刻画的补充手段。研究区同时发育高 弯度和低弯度曲流河,侧积层以纯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主,自然伽马值大于 75API,电阻率小于 6Ω·m。研究 成果实现了稀井网条件下的曲流河储层构型刻画。 关键词:储层构型;曲流河;点砂坝;侧积层;属性融合;水平井;稀井网;渤海
收稿日期:20170829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油田加密调整及提高采收率油藏工程技术示范”(2016ZX05058-001) 作者简介:侯东梅(1973),女,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油气田开发地质。Email:houdm@cnoo河储层构型研究及其应用
Abstract:BohaiAoilfieldisdevelopedundersparsewellpattern,thearchitectureofthemeanderingriverreservoirunderthesparse wellpatternoftheoilfieldisstudiedbyfinestratigraphiccontrastanddivision,multipleattributefusionandhorizontalwelldataanalysis basedonconventionalwellloggingandseismicdata.Theresearchresultshowsthat,thefinewellloggingseism combinationunder sparsewellpatternisthekeytothedivisionofsmallscalechanneldepositionunits,themultipleattributefusionbasedonhighresolu tionseismicdataistheimportantmeansfortherecogni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pointdamandabandonedchanneldeposition,andthe applicationofhorizontalwelldataisasupplementarymeansfortheverificationofresearchresultsandthecharacterizationoflateralac cretionbodies.Inthestudyarea,bothlargecurvatureandsmallcurvaturemeanderingriveraredeveloped,lateralaccretionbodiesare mainlypuremudstoneandsandymudstone,theirGammavaluegenerallyislargerthan75API,resistivityislowerthan6Ω.m.The characterizationofmeanderingreservoirarchitectureundersparsewellpatternconditionisrealized. Keywords:reservoirarchitecture;meanderingriver;pointbar;lateralaccretionbodies;attributefusion;horizontalwell;sparsewellpat tern;Bohai

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探究

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探究

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探究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探究 1、引⾔ 对现代河流沉积研究最早起源于19世纪,但真正对现代河流沉积的⼴泛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召开的第⼆次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再次促进了现代河流沉积学的发展,这⼀时期发表了⼤量的河流沉积学研究成果及著作。

⼏⼗年来,通过河流沉积学的研究,⼈们已归纳出了曲流河、辫状河及⽹状河的沉积模式及其环境演化模式,河流沉积的⼆元结构已普遍被接受,虽然这些模式已成为对⽐和认知古代河流沉积体的⼀个标准框架,但由于河流沉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难以⽤⼀种模式囊括古代众多复杂的河流沉积过程。

特别是随着油⽥勘探开发⼯作的不断深⼊,传统的经典的河流沉积模式已满⾜不了油⽥勘探开发⼯作的需求,正如J D Collinson指出的那样“很多实例的⼴泛经验,⽐之有限数量⾼度提炼过的相模式知识,似乎是解释新例⼦的更好基础”。

本⽂即是⼀个很好的实例,它以嫩江⼤马岗沉积体为例,揭⽰了⼀种复杂的河流复合沉积模式和沉积层序,为地下河流相地层的识别提供了⼀个新的可以借鉴的依据。

2、地质概况 嫩江发源于内蒙古⼤兴安岭东北端的伊勒呼⾥⼭,流经内蒙古、⿊龙江两省区,在⿊龙江省肇源县境内汇⼊松花江,全长约870km,流域⾯积为2.2×108m2 。

该流域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兴安岭—内蒙古海西褶皱带东南边缘松嫩中断(坳)陷带的西部(图1) 。

嫩江上游河段位于⼤⼩兴安岭⼭区,河道⼤多呈“V”字型,以切割侵蚀为主,属于典型的⼭区河流;中下游河段位于⼴阔的松嫩平原区,河道宽阔,呈“U”字型,多蛇曲,以冲积沉积为主,属于平原河流,⼤马岗段处于该河段上。

3、嫩江⼤马岗沉积体沉积特征及岩相类型 3. 1 沉积特征 通过对⼤马岗河流沉积体九个探槽剖⾯、⼗九个探坑(图2)的细致观察及描述,发现⼤马岗沉积体主要由三种类型沉积物组成:砾质沉积、砂质沉积及泥质沉积,并以泥质沉积为主,按其沉积的岩性、颜⾊、粒度及沉积构造等特征,将⼤马岗沉积体由下⾄上共划分为10个层,分别⽤N10—N1表⽰[15 ],具体沉积特征如下(图3): N10:黄褐⾊粗砂质细砾沉积,受探槽剖⾯限制,在最深探槽处该层厚1.4m仍未见底。

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及流动单元研究

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及流动单元研究
国内研 究 目前将 河流 相沉 积分 为 河床 、 堤岸 、 河 漫沉积 、 废弃 河 道 四个 亚 相 。 括 八 个微 相 : 道滞 包 河
第一层 次 为地层 段 , 表构 造控 制下 的 盆地旋 回 ; 代 第
留沉积 、 边滩 沉积 ( 曲流河 ) 心滩 沉积 ( 或 辫状 河 ) 天 、 然 堤 、 口扇 、 漫 滩 、 漫 湖泊 、 漫沼 泽 、 弃 河 决 河 河 河 废
密度 和 资料 有 限 , 小层 划分 与对 比 中 , 照 “ 回 在 按 旋 对 比 , 级 控 制 ” 小层 对 比技 术 , 分 的 划分 到小 层 。随 着 开发 程度 的提 高 . 一方 法 的精 度难 以满 足 油 田 这
开发 中后 期调 整及 剩余 油挖 潜 的需要 。在 中后 期 开

1 ・ 4
维普资讯
方 小宇 : 河流 相储 层 建筑 结构及 流 动单 元研 究
道微 相 。 各个 微相 具有 不 同 的岩石 相及 测井 相 特征 。 河道 滞 留沉积 : 以泥砾 岩 为主 . 次是砂 质 砾岩 。泥 其
回性 。 因此 , 层建筑 结 构可 以分 层 次进行 分析 。由 储 大 到小 , 由粗 到 细 , 以将 储层 分 为 以下 几 个层 次 : 可
结构 预测 模 型基础 上预 测井 间 渗流参 数 。确定 流 动
单 元类 型 空间 分布 。
1 岩 石 相 、 积 相 及 测 井 相 分 析 沉
内部 划分成为有 成 因联 系的各种结 构要素 。
杂 多变 , 非均 质性更 为强烈 。在开 发初 期 , 由于井 网
组 的界面 ; 第八 级层 次 实体 为交 错层 系 , 界面 为交 错
层 系的界 面 。 到八 级层 次 由于分 布 范 围小 , 六 只能 在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近年来,辫状河储层构型成为油气勘探勘查领域中令人关注的研究话题,因为它有助于深入了解岩性控制下油藏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定义、分类、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出发,综合阐述辫状河储层构型在油气勘查领域的应用。

1、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定义辫状河储层构型是指依托碎屑岩砂岩体内明显的水动力建造的储层,具有不规则的巧妙细节。

水动力通过平流等机制影响河系,改变河流轨迹,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储层构型,即辫状河储层构型。

2、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分类根据沉积河系的形态和类型,将辫状河储层构型分为曲移河构型、缓存河构型和排列河构型三大类。

(1)曲移河构型:曲移河构型由曲移河型和斜坡河型组成,它们以多条短曲移河谷和斜坡河两类曲移河系统为主要沉积形态,它们具有较多的辫状河渠,但没有主河流。

(2)缓存河构型:缓存河构型是河系系列缓存河流形成的构型,它们缓慢地沿流域的细分地形排列,包括横移河流、多左右分支、交叉河流等沉积河系及其所形成的辫状性河流储层。

(3)排列河构型:排列河构型是由排列河流型和斜坡河流型组成,它们以多段排列河谷和斜坡河两类排列河系统为主要沉积形态,河流系统的横弯曲长度为数十米至几公里,具有明显的主河流流程及较多的辫状河渠。

3、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特征辫状河储层构型各种类型的储层共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包括合理的分层结构、便于沉积的滑动侧边线及其冲积特征、耦合时期沉积活动等。

合理的分层结构:辫状河储层构型经历过拉拔强烈的水动力,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分层结构,诸如上中下、河流底泥沙层、砂层、重砂层、细砂层等,这有助于油气的封闭和流动。

便于沉积的滑动侧边线以及其冲积特征:滑动侧边线又称河谷侧边线,它的存在使河流的变形更有效,并在河流底部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台,从而使得沉积物有足够的位置和空间来发育河流沉积构造。

耦合时期沉积活动:油气的封闭和流动,特别是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形成,往往是由水动力活动及相关活动耦合同步发育的,耦合时期沉积活动尤其是辫状河储层构型形成的沉积变形活动,对油气的封闭和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储层建筑结构

河流储层建筑结构

Range for developed bends
1 1.6
3.3
Bend tightness
10 Bend length = 2
Theoretical JFG DEEP JFG-SMN JFG-STHN-2-2 JFG-STHN-2-1 JFG-STHN-1 JFG-MNHR-2 JFG-MNHR-1-2 JFG-MNHR-1-1 NP-HNM NP-deep-2 NP-deep-1 NP-deep-3 乘幂 (Theoretical)
点坝模型与剩余油分布预测
日产液(m3)
方案1
注水井 水平井

方案2






方案3
方案4
采油井
含水率(%)
100
25
95
20
90
方案1 方案2
15
85
方案3
方案4
10
80
日产液
75
5
7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时间(年)
一些问题
1.点坝识别以及边界的确定 2.点坝解剖 3.点坝组合与预测
研究完成了吗?
隔层 河道
决口扇
河道带主轴
井位
据李红梅
1.点坝识别以及边界的确定 露头 地下
2.点坝解剖
模式拟合的思路---精度?
侧积体方位、延伸
露头、知识库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经验地质知识 统计知识
3.点坝组合与预测---有待研究
地质建模实质是在各种地质约束下,对地下储层再现的过 程。对于不同构型要素单元,其建模就是对其几何形态、接触 关系的重建。也就是说,随机建模可以理解归结为模式识别、 模式再现过程。

《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构型模式

《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构型模式
3级界面: 巨型底型内的侵蚀面,其倾角小(一般小于15º), •低角度界面,削蚀下伏一个或多个交错层系; •界面上通常披盖一层泥岩,其上为内碎屑泥砾; •界面上下岩相组合相似。
3st BS within a sandstone-dominated lateral-accretion deposits
Allen(1977)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 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的概念,描述河流
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geometry)及内部组合 (internal arrangement )。
Reservoir architecture
不同级次储层构成 单元的几何形态、大小 、方向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章
储层构型
Reservoir architecture
储层构型基本概念 储层构型模式(河流相) 储层构型分析
储层沉积类型
回顾内容
•冲积扇砂砾岩体 •河流砂体
滩坝 浊积岩 冲积扇
1.5 4.5
6
•湖泊砂体 •风成砂体 •海岸 砂体 •海洋三角洲砂体
42
三角洲
46
河流
我国陆相储油砂体成因类型
•陆棚(浅海)砂体
碳酸盐岩台地-盆地
第一代模式
First generation model
第二代模式
Second generation model 内部构型
第一节 储层构型基本概念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日常用语: 建筑学、建筑结构、 体系结构、结构格式
地质学用语: 构型、构形、结构、 建筑结构、构成单元
构型界面 构型规模 构型要素 岩相分类

河流沉积体系

河流沉积体系

第三节 古代河流鉴别标志
1、地质学特征
• 岩性:砂岩、粉砂岩;泥砾 • 成分:长石砂岩、岩屑砂岩;砾岩复成分 • 结构:分选差至中等;粒度曲线两段式; • 构造:板状、槽状交错层理,上部波状交错 层理;
砂 砾 岩
砾石叠瓦状排列;侵蚀—
冲刷构造; 暴露构造
• 生物化石:破碎的植物枝、干、叶;硅化木
• 垂向层序:二元结构;底冲刷——F-U层序 • 砂体特征:平面上:条带状、树枝状; 横剖面:上平下凸透镜体或板状
按淤水程度,分为 ——
(1)河 漫 滩: 洪水期有水,平水期无水 (2)河漫湖泊:始终有水,来自地表及地下 (3)河漫沼泽:潮湿气候,低洼积水,植物、泥炭、煤 河道快速侧向迁移,天然堤发育不良,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无法区别,统称为泛滥平 原沉积。
3、河漫亚相
(1)河漫滩
河床外广阔的滩地,平水期无水,洪水期被水淹没 沉积物:水动力弱,粉砂、粘土为主 构 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生物钻孔,暴露构造 垂向上:垂向加积产物,位于河流相旋回的上部
1、河床亚相
(2)边滩(点砂坝、曲流砂坝)沉积 曲流河中最重要的砂体类型
弯西参1井 (E31 ):岩屑长 石细粒中砂岩,压实作用,凹凸 接触, 5×10,正交光
1、河床亚相
(2)边滩(点砂坝、曲流砂坝)沉积
横向环流
边滩的侧向加积具有间歇性 相邻的边滩侧积体之间常具有泥质披覆层
边滩形成机理(河床侧向迁移和沉积物侧向加积)
• 1.河道沉积 沉积物:砂 结 构:跳跃组分 构 造:槽状交错层理 平面上:带状、网状 剖面上:砂体厚、窄,多层叠 置的透镜状 垂向上:垂向叠加为主,少有 侧向加积 2.湿地沉积 沉积物:富含泥炭的粉砂、粘土 横向上:“泥包砂” • 河道坡度小,水流能量低。 • 河道、湿地等环境长期稳定,各沉积相在垂向上增生、叠加。

河流沉积体系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河流沉积体系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重建保存的河流记录的结构序列和层序地层是油藏发展的一个工具:一个现实的检验。

摘要:河流体系研究是非海相储层评价和发展的目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关于河流体系的信息,许多有价值的工作正在通过辅助技术例如地面渗透雷达进行现代河流和河流沉积的研究。

然而,当代的研究和系统不能够解释现代沉积长期保存的问题。

只有通过研究岩石内部的记录才能解决这个争议。

两方面关于古河流系统的研究说明了一些这样的问题。

一个霍克斯伯里砂岩(三叠系,悉尼盆地,澳大利亚)的研究强调了解释大砂体规格的难度通过与同现代化的模拟砂比较,即使是非常大的岩层都适用。

一个在泰国湾上新世更新世河流系统地震时间切片的研究揭示了河床大小和河流模式的主要变化通过短期垂直间隔。

交错和蜿蜒的系统(蜿蜒带宽4-10km (2.5-6英里))是被十几米的部分分开的,或者更窄,而且层间被细小的河流沉积物充填,显示出水平的、交错的或者网状模式。

深切峡谷和不对称河流也很常见。

这些变化可以根据一系列模型揭示,但是他们表明一些问题那就是能够从一维变量的应用作为使用到数值储层非均质性和流动模型的使用。

大多数的数值模拟应用方程组叙述这些参数如河床的宽度、深度和弯曲度。

但是大多数这样的方程组是概括了整个河流模式的范围而且被限制在单独储层中这在实际中时很困难的。

通过对异源物质入侵特征河流体系的复杂反应发现层序地层原理对河流沉积的应用是相当困难的。

降解作用和加积作用的间歇性可能被用于确定层序。

在地层记录中的边界不整合可能是几种异源控制各种河流动力和沉积供应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机制可能作用于不同地质年代而且互相不协调。

在开发储层研究的实际方法中,数值模型和模拟能为分析提供综合的出发点。

历史匹配普遍的论证了许多原始模型的不精确。

直接研究储层才能带来进一步的发展,利用三维地震和监测技术。

这里有一个持续的为这个古老模拟物的研究作用作为提供现实的数据库,是基于长期的观测河流储层沉积模型。

绪论开发地质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模型帮助在他们储层特性的研究。

曲流河储层内部构型层次划分及识别方法

曲流河储层内部构型层次划分及识别方法

储 层构 型是指 在 储 层内部 不 问级 圳的 储 层构 成单 位的形 态、 规模 、 方 向及 其相互 之 间的叠 置关 系。充 分体 现 r储 层内 部砂 体具有 一定的结构性 和层次性… 。 根据 储层构 型的定 义我 们可以 看出 , 储层 内部构 型主要研 究 的是储 层内 部砂体 的结构 及构型 层次 , 主要 包括构 型 界面 识 别及构型要素 的划分 。
图1简单复合河道带 储 层内 部构 型 的研 究 已持 续 了3 0多年 , 取 得 了很 大的进 展, 归纳 起 来讲 , 1 j 三 要 有两 个不同的 层次 : 一种 是根据 砂体的 成 2 . 3单一边 滩砂 体识 别
图2单一河道识别
因不 , 首 先识 刖出 不同的 单 一成 砂 体 , 再通 过 对单 一成 因 单 一边 滩砂 体 的识 圳是 在单 一河 道砂 体 识 别的基 础上 进 边滩 砂 『 本在横 向展 布 上往往 与废 弃 砂 体进行 内部解 剖 , 从而找 出其 内部接触 关 系作为研 究的主 要 行的 。通过现 代沉 积发现 , 内容 ; 第 ■个层次 不 仪仪 要识 别单 一成 因砂 体 , 更 要细 化到 I 河 道 及末 期河 道 相邻 , 且 发 育在河 道 的 凹岸 , 而且 边滩 砂 体在 易于 识别 , 凶此 在识 圳Ⅲ单 ・ 河 道 流 河单 一成因 砂体 中的 主 力砂体—— 边 滩 , 并 根 据野 外露 头 、 测井 曲线 上相 应特 征 明显 , 的从 基础 上根 据钻 测 井资料 就 能够 很准 确的 识 圳出单 ・ 边 滩 砂体的规 模。 刻画, 最 终识 别 出边滩 砂体 的边 界 、 与末期 河 道及 废弃 河道 的 2 . 4边滩 内部结 构 配 置关系 、 形态 大小及其 内部 隔层— — 侧积 层的 发育特 征等 。 通 过现 代沉 积 及野 外露头 解 剖 , 结 合钻 井取 芭 = 资料 , 我们 2储 层构 型层次划分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

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因素,石油钻探技术的发展进步也直接促进了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提高。

在此背景下,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辫状河储层构型是指在河流流经地区形成的叠置层状储层,采用地面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岩心观察,化验,油藏工程评价途径,对辫状河储层的构型识别、研究和分析。

目前在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方面,已经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如钻井和数据解释、油藏地质模拟以及深部辫状河储层构型等研究领域。

首先,在钻井和数据解释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利用核磁共振(NMR)成像仪可以准确识别辫状河储层构型,NMR成像可以提供准确的节理视图,捕捉致密沉积物的渐变,直接反映储层构型复杂性。

另外,在油藏地质模拟方面,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对辫状河储层构型进行较为准确的模拟,这可以提供有效的油藏开发参考。

此外,深部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可以有效地改善辫状河储层地质模型,提高石油资源开发效率。

在辫状河储层构型应用研究当中,已经有多种新技术日益发展,如水文地质分析、空间分析、地面地质调查等。

以上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辅助油藏地质学家解释辫状河储层构型,此外,它们还有助于提高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效率。

鉴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重要性,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油气藏勘探开发利用效率,特别是对深层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深入研究仍有必要。

在未来,结合现代技术,如水文地质分析、空间分析、地面地质调查等,应该进一步加强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以期在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综上所述,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是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可以提高石油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语: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仍然是当前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研究课题,仍需要未来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以期提高我国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研究与应用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研究与应用

t e r i n j e c t i o n d e v e l o p me n t b e c o me o i l f i e l d d e v e l o p me n t i s a k i n d o f i mp o r t a n t me a n s ,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o f ma j o r
有 些心 滩不 被 淹 没 , 有 些 被淹 没 的 可能 被水 流 斜切
而过, 其上 形 成新 的水 道 , 即滩 内水道 。这样 到下一
次 枯水 位 时就 会 看 到辫 状水 道 的分 布 面 目全 非 , 有 的辫 状 水道 作 了大 幅度 的迁 移 口 ] 。本 文 首先从辫 状 河剖 面特 征 分 析人 手 , 通 过 对辫 状 河储 层 内部 结
法, 提 高 油层 动 用程 度 。
关 键词 : 辫状 河沉积 , 内部构 型 ; 储层 非 均质性 ; 隔 夹层 ; 井一震 结合
中图分类 号 : P6 1 8 . 1 3 0 .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o 0 6 —7 9 8 1 ( 2 0 1 3 ) 1 3 一O 1 4 5 —0 5 面 最深点 的 连线 ) , 形 成水 下浅 滩 。 洪峰 过后 , 许 多浅 滩 出露水 面 , 成 为心 滩 ; 心滩 之 间是 多股 的河道 ( 辫
( No . 7 O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o f Da q i n g O i l f i e l d C o mp a n y L t d . , Da q i n g He i l o n g j i a n g 1 6 3 0 0 0 C h i n a )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第 3期
Jn 2 0 u .0 8
文章 编 号 :6 350 (0 8 0 - 1-5 17 -0 5 20 )30 40 0
河 流相储层构 型及其对 油水分布的控制
渠 芳 ,陈清 华 ,连 承 波
( 国石 油 大 学 地球 资 源 与信 息 学 院 , 东 东营 2 7 6 ) 中 山 50 1
s a c c f h e e or ac i c u e r s a c s moe a c rt h n t eta i o a e i n ay mir fc e e e r h T e e r h s a o e r s r i r h t t r e e r h i l t v e r c u ae t a h d t n s dme tr c o a is r s a c . h r i l k y se f s b ih n c u ae rs r o ra c i c u e mo esi t e o n z h i ge g n t a d b d e tp o t l i g a c r t e e i h t t r d l s o r c g iet e sn l e ei s n o y,e p c al o rc e a s v r e c s e i yt e — l
Sa dn r ic,C i ) h nogP o ne hn v a
Absr t:Ai d a hediode l it b in o i a d wae n t o me e lg c lma s,r s r o ra c tc u e r s a c t ac me tt s r ry d sr ut fol n t ri hef r rg oo ia p i o e ev i r hie t r e e r h a d t r diin ls d me tr irf ce e e c r o p r d frt e u e m b ro a t of r to n Gu a l n heta to a e i n ay m c oa is rs a h we ec m a e o h pp rme e fGu n a o mai n i d o Oi— r i l fed. An a c r t e e ora c ie t eo e t n a l n wa sa ih d f rsnge g n tcs n dy b snga c ie t — c u a er s r i r h tcur fs ci nd p a se tbls e i l e ei a d bo y u i r h tcur v o o a lme sa l ssmeho lee nt nay i t d,a d ndv d a es ro rpln map ft e ma n sn l a d bo r a n i ii u lr e i a v so h i ig es n dy we edr wn. Th o to fe t e c n rlefcs o e e v i c tc u e f rola d wae srbu in we e a a y e fr s r orarhie t r i n trditi to r n l z d. The r s ls s w h tt etc la l a lna e o e u t ho t a he v ria swel s p a rr —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1)微观非均质性严重的储层内部; (2)大尺度沉积旋回的上部; (3) 夹层和滞留区的附近。
2、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原油性质、水 动力学特征和开发方式等。以孤岛油田为例,其河流相储层的特殊之处在于,沉 积微相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原油粘度较高以及多层合采等,这些因素均对剩 余油的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孤岛油田河流相储层结构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沉积 旋回的影响下,储层厚度呈现出明显的韵律性变化;同时,储层内部也存在着层 内非均质性,这使得油田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储层动态变化。
1、剩余油分布特征阐述
根据大量的生产数据和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孤岛油田河流相储层剩余油主要 分布在以下三个区域:
单一河道识别
单一河道的识别主要从河道起源、流经区域和河谷形态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1、河道起源:单一河道一般起源于上游山区或丘陵地带,由水流冲刷侵蚀 作用形成。在河流相储层中,通过分析地层沉积特征和岩石学特征可以确定河道 起源的位置。
2、流经区域:单一河道在发育过程中,会流经不同的地理环境,如平原、 丘陵、沼泽等。根据不同区域的地貌特征和沉积特征可以判断河道的流经区域。
一、河流相储层概述
河流相储层是指在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储层,主要分布在河流流域内的河床、 河漫滩、阶地等部位。河流相储层具有独特的特征,如颗粒较粗、分选性好、层 理发育等。这些特征决定了河流相储层的储集性能和流体流动性,是研究油水分 布的重要基础。
二、河流相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 的影响
河流相储层的构型是指其内部结构和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层理、层面构造、 砂体展布等。这些构型特征对油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摘要: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

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

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构型单元分析;适用性前言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

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

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

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

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

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

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

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

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

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与核心方法
1.砂质海岸(Sandy Coast)
(Gary Nichols,2009)
(1)沙滩(Beach) (2)后滨(Backshore) (3)沙丘(Dune) (4)海岸平原(Coastal Plain)
(Maurice E.Tucker,2011) (Gary Nichols,2009)
(尼日尔项目)
平行反射特征,反 映低能沉积环境,多 为滨浅湖泥岩沉积。
(尼日尔项目)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与核心方法
不连续反射特征,
反映水体动荡的沉积环
境,多为滨浅湖滩坝沉
积。(左图)
Part1
Oil
Part2 Part3
勘探成果- A
KK62 B C KK63 D E KK45
F
Part4
②河道 连续性较差,零星强振幅,
ESQ5:湖泊相沉积环境。整体水体较深 。LST和HST发育少量砂岩,为滨浅湖滩 坝砂体。 TST发育暗色泥岩。
ESQ3及ESQ4:辫状河三角洲-湖泊 沉积环境。 LST发育辫状河三角洲 前缘砂体。
TST和HST主要为浅湖泥岩沉积。
ESQ2:湖泊沉积环境。
LST和发育薄层滩坝砂体。TST和 HST主要为发育浅湖泥岩。

HST
泊 湖 滩坝
TST ESQ5
半深 半深-深湖深湖泥
LST
HST TST
ESQ4 LST
HST TST

状 河

ESQ3
角 洲
LST
浅 滩坝 湖
浅湖泥
远砂坝
辫 滨湖泥 状
河 远砂坝 三 分流间湾
水下
角 洲
辫状河道 分流间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流加积 的大型底形 侧向加积沉积 沉积物重力流
纹层砂席
越岸细粒沉积
符号
CH GB SB
DA
LA SG LS OF
主要岩相组合
任意组合 Gm、Gp、Gt
几何形态及相互关系
指状、透镜状;上凹侵蚀基底;规模和形态变 化很大;内部第二次侵蚀面普遍
透镜状,毯状;通常为板状体;夹SB
St、Sp、Sh、Si、Sr、 透镜状、席状、毯状、楔状,存在于河道充填
舌状横砂坝、砂波(低流态)
细-粗砾
波痕
波纹
细-粗砂含中砾
水平纹理或裂线理
面状层流(上流态)
细-粗砂含中砾
低角度(<10°)交错层理
冲刷砂丘、逆行砂丘(砂波)
含内碎屑的侵蚀冲刷
原生交错层理
冲刷-充填
细-粗砂含中砾
宽的-浅的冲刷
冲刷-充填
砂、粉砂、泥
细纹层
漫滩或凹坡洪水沉积
粉砂、泥
纹层状至块状
漫滩沼泽沉积
的泥砾小冲刷面; 四级界面——相当于大型沉积底
形的顶、底面; 五级界面——河道充填复合体
的大型砂体界面; 六级界面——为一组大型河道(水
道)或古河谷的底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河流体系不同规模界面分级系列示意 (据A.D. Miall,1988)
2、曲流河储层构型要素 3个层次
正韵律;二元结构; 位于河道砂体顶部; 剖面上呈楔状; 垂洪向水上能呈量正较韵强律;; 呈窄条带状; 指与向天下然游堤的共洪生泛;平原; 垂直河道的剖面上呈楔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点坝的形成
➢河流泛侧滥向平原加泥积作用形成滩;脊
凹槽
坡积物
➢发生洪水事件→河曲外侧
的凹岸掏蚀→河曲内侧凸岸
侧积一层新的沉积物→曲流
河发生一次迁移→直到河道
截弯取直,河道废弃,点坝
发废育弃结河束道。
滞留层
点坝侧的积形体成与演化侧示积意层图 (据岳大力,200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落淤层分布特征
➢“落淤层”是发育在心滩上部的成层泥粉沉积,为每次洪泛事件末期发生的、大 范围分布的一种悬浮落淤沉积;
➢河道中没有发现“落淤层”的存在。
永定河心滩与河道横剖面图(据张勇等,2011)
心滩砂体底部滞留沉积泥砾导致低渗透率特征
➢河道底部滞留沉积的砾岩或者砂砾岩岩性粗,泥质含量低,该部分的孔渗性较高; ➢心滩砂体是由洪水期携带而来的粗粒物质首先沉积下来,底部常伴有泥砾沉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储层构型的优势
• 储层构型的提出使沉积体系的研究进入了一 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 一是突出了层次概念;二是体现了沉积物的 三维形体与内部岩相;三是河流的研究走出 了简单的形态分类阶段。
• 储层构型研究相对于传统的沉积相分析具有 更精细的特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储层构型研究内容与发展
某单井小层砂体点坝垂向层序及特征 (据徐振永,200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点坝的识别
➢水淹特征
点坝一般以多段水淹为主,每段下部水淹级别较高, 而上部水淹级 别较低;
➢废弃河道的分布
废弃河道代表点坝的结束,所以点坝总是紧邻废弃河道分布,废弃河
道部位即为点坝的边界。
泛滥平原泥
滩脊
凹槽
坡积物
废弃河道
• 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坝研究最 多,其次是辫状河心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提纲
·前言 ·构型要素 ·储层构型层次分析 ·曲流河点坝构型研究 ·辫状河心滩构型研究 ·结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构型要素概念
·构型要素(或单元)是由几何形态、相组 合及其规模所表现的岩性体,并能代表其、 沉积体系内的特定沉积作用或一套沉积过程。
滞留层
侧积体 侧积层
点坝和废弃河道紧邻发育(据李林祥,20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点坝组合类型
同时期
不同时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点坝砂体的分布模式(据孙天建,2012)
点坝砂体的分布模式 (据孙天建,2012)
4、点坝内部结构解剖 (1)侧积层识别
➢ 沿着点坝倾斜表面向下厚度减薄最后尖灭; ➢ 发育在点坝中上部,纵向上延伸到砂体底部的2/3处(枯水期的水位一般
5、点坝与剩余油分布
➢正韵律特征,底部渗透率较高且连通; ➢注入水沿底部高渗带向河道方向推进,侧积泥岩下部原油被有效驱替; ➢注入水遇到侧积泥岩,侧积泥岩上部原油被有效驱替; ➢最终,点坝上部剩余油富集,是开发中后期挖潜的重点层段。
对顶部剩余油富集段进行 直接射孔开采; 或者在注采井之间靠近点 坝砂体上部钻水平井。
距河道顶约2/3); ➢ 某些井下部的侧积层得以保存,可能是由于第二次洪水水动力较弱所致。
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保存程度分布模式图(据岳大力,200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点坝内部结构解剖 (2)内部构型模式
内部构型模式
水平斜列式 阶梯斜列式 波浪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曲流河点坝内部侧积层分布模式图 (据岳大力,2006)
砂体呈席状粒展度布:;河道和天然堤之间 粒识度别最单细河的道沉边积界单;元; 重突要然的废隔弃夹或层者逐渐废弃;
曲流河储层构型层次分析框图(盖丽鹏等,20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辫状河储层构型要素 3个层次
辫状河储层构型层次分析框图(盖丽鹏等,20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提纲
·前言 ·构型要素 ·储层构型层次分析 ·曲流河点坝构型研究 ·辫状河心滩构型研究 ·结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砂体几何形态
空间叠置
砂体的垂向叠置方式或连通形式与沉积作用的关系 (于兴河,200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砂体几何形态
结构形体
储层空间结构形体类型特征表(于兴河,1997)ms Gm Gt Gp St Sp Sr Sh SI Se Ss FI FSc Fcf Fm C P
➢成像测井:确定建筑结构界面倾角;
➢密井网资料:在井距小于点坝规模 的情况下,计算tgθ=Δh/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5、点坝与剩余油分布
➢侧积泥岩夹层 有强烈的遮挡作 用,垂向上注入 剂沿着侧积增生 体向上波及; ➢波及高度右侧 大于左侧,呈阶 梯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注入剂波及高度变化图(据闫百泉,2008)
➢ 心滩是辫状河河床沉积的主体垂,积具体 有沉 积厚度大、物性好的特点,形成于洪水 期,此时水流形成双向环流;
➢ 表流从中央向两侧流,底流从两侧向中 心汇聚,水流的相互缓冲和落淤重层力作用, 使河道流携带的负载在河心发生沉积。
心滩坝内部构型模式图 (据卢亚涛,201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心滩形成的水流结构 (据姜在兴,2010)
4、点坝内部结构解剖 (3)侧积层规模
➢ 岩心资料 可直接识别侧积层的厚度,计算侧积层的倾角。但通常取芯资料稀缺;
➢ 经验公式 Leeder关于河流满岸深度、河流满岸宽度的经验公式,认为侧积体的宽 度大致相当于河道宽度的2/3; Schumm等曲流河点坝砂体规模经验公式:F=W/h=255M-1.08,W=1.5w* , D=1.85d* (W为河宽;h为河深;M为粉泥质含量;w*为点坝侧积体最大宽 度;D为满岸河深;d*为点坝侧积体厚度);
➢侧积过程:随着洪水期结束,形成一 期侧积体,并在其上披覆一层细粒侧 积层。因此,侧积层指向河道迁移方 向一侧;
对子井计算侧积层倾角及间距的模型 (据岳大力,2004)
➢经验公式:Leeder的经验公式为W =1.5h/tanβ(β为侧积层倾角);
➢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侧积层倾角 一般为5°-30°;
2、点坝的识别
➢形态与厚度分布特征
曲流带内部厚度最大的部分,同一 河道内多个曲流点坝可构成“串珠状”;
➢点坝砂体垂向沉积特征
点坝由若干侧积体组成,侧积体之 间发育泥质夹层。在垂向上则为泥质夹 层间隔的多个正韵律层;
➢岩心特征
多个泥质侧积层。主要为水流波痕 成因的大型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间或 出现平行层理;
·构型要素
砂体几何形态 岩相组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砂体几何形态
砂体剖面几何形态分类特征表(据于兴河)
剖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砂体几何形态
平面
砂质沉积组合体的空间形态类型(据R.B. Robert,1986)
(a) L=W> 100T (b) L=W>100T (c) L>W>100T
(d) L>10W>300T (e) L>10W>100T

块状夹淡水软体动物
漫滩沼泽沉积
泥、粉砂
块状、泥裂
漫滩或披盖沉积
煤、钙质泥
植物、泥薄膜
沼泽沉积
碳酸盐岩
成壤化
古土壤
3、岩相组合
华北地区二叠系河流相的岩相组合(据于兴河,199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八种基本构型要素
河流沉积中的构型单元(据A.D. Miall, 1988)
构型单元 河道
砾石坝和底形 砂底形
降低了这部分砂体的孔渗性。
3、心滩内部构型模式
纵向上,心滩储层可 以划分为3 种构型要素, 分别为垂积体、落淤层和 垂积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岩性及测井响应特征差异
➢ 心滩砂体岩性粒度较粗,而河道充填砂体粒度相对较细; ➢ 心滩砂体自然电位曲线以箱形、齿化箱形、箱形-钟形叠加为主,微电极曲线幅
度差大,而河道充填砂体测井曲线上自然电位曲线以钟形为主,其次为箱形和钟 形-箱形叠加,微电极曲线幅度差较大。
2、心滩识别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