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第三章3.3 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

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

(1) 上位组织者

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

类属关系。

(2) 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

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 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2、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 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 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由第一个假设可以推论出:不管新概念 (或新命题、新知识) 是通过类属关系 (即

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

由第二个假设可以推论出:按照新旧知识之间是类属、总括或并列组合这三种关系之一而选择出来的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为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与当前所学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以便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综合,从中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显然,这一过程即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R.M. 加涅所说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把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组织之中的过程。可见,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原有观念)和“需要知道的”(新概念、新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使原有观念能对新概念、新知识真正起到固定、吸收作用(成为新知识的“固着点”),即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教师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但却可以通过对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对这一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3)“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两个步骤:第

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实施这一策略的第一步是要确定先行组织者。如上所述,先行组织者实际上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与当前所学内容具有某种关系(例如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并列组合关系)的“原有观念”这一问题,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已经解决(若未能解决这一问题,即无法确定当前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具有某种相关性,则不可能转入“传递- 接受”教学分支,也就不可能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因而当前要确定先行组织者不会有任何困难,只需把“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已经选定的“原有观念”,用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或用某种媒体呈现出来(也可以文字表述和媒体呈现二者相结合)就是先行组织者。至于先行组织者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述或是用何种媒体呈现以及呈现的方式等问题,由于要考虑“注意”、“感知”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通常是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环节中专门予以讨论,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由于有三类不同的先行组织者(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

组织者),所以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应地也有三种不同的策略。

1)“渐进分化”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越深入。根据上面所述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以推知,若按这种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则人们习得知识的顺序将和大脑认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完全吻合。显然,对于学习者来说,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这种情况所要求付出的认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最有利于知识意义的习得与保持。在贯彻这种策略时应注意的是,不仅整门课程的内容(即学科内容)要按渐进分化组织,就是课程内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以及各单元之内的各种概念也要按照包容性递减的次序渐进分化地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