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
经的阶段(即从1956年我国进入这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
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③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
集体成分。

2.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个人财产,
由企业法人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

(主要类型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


3.按劳分配: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

4.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来分配社会财富。

简答题:
1.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权?两者有什么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通过生产资料形式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资料所以制在权利关系和法律上的反映,具体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
所有制与所有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不同范畴。

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是一个经济范畴;所有权是指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是一个法律范畴;就历史顺序而言,所有制先于所有权存在。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的所有权;所有权反过来又积极作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维护、巩固和发展所以制的重要功能。

2.谈谈你对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认识。

①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并不改变最终的所有权关系。

②股份制可以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③股份制对公有制的实现还表现在它能有更迅速更稳妥地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集中,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组建大企业集团。

另:
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今后,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还可能会减少一些,但这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为了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与完善所有制结构。

要从战略上挑中国有经济布局,适当集中国有资产,重点加强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

在此前提下,国有经济的必中可以减少一些,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体现:①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

②国有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

③国有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扩大。

3.正确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
①劳动量是个人劳动收入分配的尺度。

②收入分配的对象不是全部社会产品,而只是作业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的国民收入中用做个人消费的部分。

③取得收入的劳动必须是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

④所为劳动收入分配标准的劳动量必须是社会平均性质的劳动。

4.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劳动者的劳动只能是局部劳动,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必须通过市场交换,产品被社会接受了,局部劳动才转化为社会劳动。

②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只能迂回曲折地通过价值来表现,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表现。

③按劳分配实现必须借助于货币。

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按劳分配借助于货币工资来实现,并以奖金和津贴等为补充形式。

④按劳分配体现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是大量存在的。

⑤按劳在全社会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分配。

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非社会。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经济体制:一定区域内由社会经济形成决定的以一定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一套管理制度、调节方式及组织机构的总称。

(构成的基本要素:经济决策体制、利益分配体制、生产调节体制和信息传递体制等。


2.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构成,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和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

它体现了基本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第一个层次,在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

3.市场经济的缺陷:①市场经济难以完全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②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有盲目性和波动性。

③市场经济导致人们收入差别扩大,甚至会引起阶级分化。

简答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③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活动中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相互联系:①有共同的基础——市场。

②遵从共同的经济规律。

③都是反映经济运行层次的经济活动方式。

④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区别:①商品经济是从产品是否通过交换进入消费来反映;市场经济则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经济活动方式的;②商品经济的涵盖面较广;市场经济的涵盖面较短;③商品经济强调的是以交换为目的;市场经济强调经济运行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特殊阶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另:
1.什么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包括的内容是什么?
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内容:①合理性。

(将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生产部门和产品中去。

)②有效性。

(资源最优配置。

)③调整性。

(合理调整资源配置,纠正资源错置。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是什么?
①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
②经济制度体现的是生产关系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具有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定性、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性。

是生产关系的第一个层次。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

如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根本性质的不同。

③经济体制体现的是生产关系具体实现形式,具有社会资源配置的社会性、具体经济关系的规定性以及经济行动框架的基本稳定性和适时变革性。

是生产关系的第二个层次。

它没有固定的社会属性,它的变化也不直接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

④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

经济体制只是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其性质和特点只能由经济制度决定。

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①现代企业制度(体制改革的重点)。

②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③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④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⑤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章
名词解释:1.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总和。

2.现代企业制度(了解):用来规范或约束现代企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

(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制度安排。


3.法人治理结构: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额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

4.公司制:公司制企业是一个法人组织体,它以法人名义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有权举债、签订合同,能在法院起诉和应诉。

公司财产以股份的形式分属于股东,股东有权按股分享公司盈利。

股东不能退股,但可以转让股权。

5.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关系的安排方式。

(主要有①国有国营管理体制。

②承包经营管理体制。

③股份制经营管理体制。

④其他经营管理体制。


另:1.企业:是具有独立产权的资源主体在一定契约的条件下的专业生产与协作的经济组织。

2.企业的特征:①生产性。

②营利性。

③实体性。

④契约性。

(前两点是最本质的特征。


3..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特征:①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与直接融资功能。

②企业法人制度。

③有限责任制度与投资风险的锁定功能。

④委托—代理关系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关系。

⑤层级式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专业化经营管理。

4.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

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的价值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

其中所消耗的部分包括中间消耗和固定资产折旧两项,新增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产品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按照国国民原则,以市场价值计算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出来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

GNP=GDP+本国公民在外国的要素收入额-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额
3.国内生产总值(GDP):按照国土原则,以市场价值计算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
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出来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之和。

4.国民收入(NI):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中:是社会净产品的价值形式(社会净产值)。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是指一国国民凭借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提供生产性服务所获得的报酬。

(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NI=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5.积累基金(看):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为社会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用来追加生产资金的那部分国民收入。

(由扩大再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构成。


简答题: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别:在衡量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时,GDP更强调“国土”的概念,GNP更强调“国民”的概念。

联系:都是反映一国国民生产活动总水平、总规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指标。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通过什么途径进行?
①国家预算。

(政府部门把利税集中,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各方面建设。


②银行信贷。

(银行通过选择贷款对象、控制贷款金额、运用差别利息率等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规模、过程和结果。

)。

③劳务费用。

(服务型行业的单位在得到全部劳务费用后,将其中一部分作为员工的工资,一部分留作提留基金,一部分作为利税上缴。


④价格体系。

(国家利用价格体系对价格进行调整,影响有市场交易价格连机器来到额买卖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一部分国民收入重新转移。


3.社会保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强制性。

(凡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必须无条件参加社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②保障性。

(社会保险对所属成员有普遍保障责任。


③互济性。

(每个人承担的社会保险义务与所享受的社会保险权利不可能严格对应。


④福利性。

(社会保险目的在于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安定社会,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4.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是什么?
①现收现付型:指当期征收的社会保障资金用于当期的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以支定收是这种模式的原则,即需要多少就征收多少。

②完全累积性(个人账户累积型):指个人在就业时将收入的一部分连同企业应缴纳的费用一并存入社会保障账户,交由经营机构投入资本市场进行保值增值运营,需要使用时根据个人账户累积起来的资金按一定比例支付。

③部分累积型:是一种把社会统筹和个人累积二者结合起来的混合模式,即在保障基金的形成上,一部分采取现收现付形式,另一部分采取预先筹集累积方式。

另: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最基本内容)、社会救助(最低目标)、社会福利
(最高目标)、社会安抚、社会互助等方面。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社会总供给: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GDP(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量
2.社会总需求: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条件下对各种最终
产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总和。

(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


社会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
3.宏观调控:政府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

4.宏观调控的模式:
直接调控: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间接调控: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

5.宏观调控的目标:
基本目标(最终目标):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和分配公平化。

具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6.宏观调控的手段:①计划手段。

②经济手段。

③法律手段。

④行政手段。

简答题:
1.简述影响社会总供给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

②固定资本结构及利用率。

③劳动力质量。

④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2.简述影响社会总需求的主要因素。

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主体,因此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因
素也是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①居民收入水平。

(最主要因素)②利率高低。

(利率提高,消费减少,储蓄增加;反之,消费增加,储蓄减少。

)③物价水平及对物价的预期。

影响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①预期投资收益率。

(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增加,投资需求水平越高:反之,投资一直,投资需求水平越低。

)②企业预算约束的性质。

(约束软,盲目扩大投资,投资倾向强;约束硬,谨慎投资,投资倾向弱。


3.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①充分就业。

(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②价格稳定。

(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③经济增长。

(一个特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出来的总产量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④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4.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①计划手段: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基础上,对本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所作的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额规划和安排。

(总体计划和单项计划,短期、中期、长期计划和发展战略,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②经济手段:政府应用经济政策来对经济进行调节的总称。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


③法律手段: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一种手段。

④行政手段:政府凭借国家行政力量,依靠行政机构,通过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区划、行政级别来调节和管理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论述题
1.为什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①加强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机制缺陷的需要。

(即使是最有效的市场体系也有可能产生极大的分配不公,而且往往引起贫富差距,甚至穿两极分化。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不会自发达到平衡;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缩小经济波动幅度,减缓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震荡。


③加强宏观调控是调节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
④加强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微观经济活动不可能自发地同宏观经济的整体利益和需要相一致。


总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前提和保证。

2.试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原理。

①法定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进而影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

②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间接地影响市场利息率,进而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关系和宏观经济态势。

③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或者抑制通货膨胀。

另:
1.宏观调控的政策(P177):①财政政策(Ⅰ.财政收入Ⅱ.财政支出)②货币政策(Ⅰ.法定准备金率Ⅱ.再贴现率Ⅲ.公开市场业务) ③产业政策(Ⅰ.产业结构政策Ⅱ.产业组织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①“双松”政策。

②“双紧”政策。

③“松”货币“紧”财政。

④“紧”货币,“松”财政,
第九章
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

2.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

3.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在技术水平或劳动生产率不变或变化不大的基础上,单纯艺考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夸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4.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简答题:
1.用GDP反映经济发展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①不能说明产业中的产品和劳务的种类,也不能说明由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而获得
的福利的大小,更不能说明增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污染、城市化和人口膨胀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②不通过市场交换的产品和劳务不能反映在GDP中。

③不能反映收入分配情况。

④不能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状况。

⑤不同国别的GDP难以作出真实的比较。

(因汇率、物价结构不同)。

解决:开展中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工作。

优点:能把国民经济的全部活动概括在简明的统计数字中,成为表明各国经济增长的通用指标。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①经济增长的内涵比较狭窄,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为宽泛。

②经经济增长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

③经济增长是手段,而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必然能带来经济发展。

3.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①摒弃传统观念。

②加快体制创新。

③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④推进科技进步。

⑤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论述题:
1.如何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要性)?
①从近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②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③从全球视野看,转变经济增长法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④从发展的根本目的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以人为本的需要。

2.论述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差异。

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条件下,为了增强经济实力,把快速经济增长作为战略目标,急速达成工业化才采取的模式。

②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Ⅰ.浪费资源。

Ⅱ.污染环境。

Ⅲ.效益低下。

Ⅳ.影响技术进步。

③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总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低效率使用,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的效益低、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大起大落,使经济增长自身难以持续。

④科学发展观是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与发展理念发生变化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情况,符合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然后写出与传统相反的特点)
另:
1.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要素生产率和制度。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①经济体制模式。

②经济发展阶段。

③资源禀赋状况。

④技术进步与创新机制。

3.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①浪费资源。

②污染环境。

③效益低下。

④影响技术进步。

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

5.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的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6.产业结构高度化:指产业演进过程中主导产业的依次推进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