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辨析题和简答题(前四章四章_辨析题及..doc

合集下载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错误。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

错误。

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

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

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

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

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错误。

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

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

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错误。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错误。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辨析题和简答题(前四章四章_辨析题及答案)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辨析题和简答题(前四章四章_辨析题及答案)

绪论辨析题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

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不对。

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概论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3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规律的学说。

的灭亡。

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前途的东西;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4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义。

)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钥匙”;和范畴的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世界的根本办法——矛盾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解析绪论1、什么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狭义还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是哪三次运动?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三大运动:①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②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章宪运动;③1844年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来源(代表人物):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欧文)。

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8、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9、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是什么,表现在哪里?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辨析题答案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辨析题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F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F3.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T4.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应. T二、辨析题1、旧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F2、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T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

F4、“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是唯物主义的倾向T5、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T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F7、“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F8、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T二、辨析题1、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F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不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F3、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T4、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F 劳动发展史5、“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T6、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F7、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F8、在人们的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F二、辨析题及参考答案1.“世界观”与“哲学”是完全等同的概念。

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在经验态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总看法或根本观念;哲学则是少数思想者对于朴素世界观进行高度概括整理的自觉成果,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古希腊学者克拉底鲁(Kratylos)“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判断,比较其老师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判断,更彻底地揭示了世界运动的永恒性或绝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学习版.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学习版.doc

2015—2016(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A卷)一.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1)错误。

(1分)(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分)(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不仅包括具体的物质形态,还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分)2.实践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活动。

(1)错误。

(1分)(2)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物质活动。

构成实践的诸要素以及实践结果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也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征,即实践者是用思想、理论等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需要。

(2分)(3)总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分)3.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错误(1分)。

(2)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2分)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2分)4.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1)正确。

(1分)(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价值是商品社会属性的体现。

(2分)(3)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如果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必然具有价值的属性。

(2分)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我们既要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也要反对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表达了怎样的哲学观点,试分析说明。

(1)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也要反对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是辩证的否定观的体现。

(2分)(2)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3分)(3)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无产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165道辨析题附答案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165道辨析题附答案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165道辨析题附答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问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答案

绪论1.马克思主义最崇绪论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答:实现共产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什么?答: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什么?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答: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1.时间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维性。

2.意识的产生、本质是什么?答: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列宁的物质定义和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的内容是怎么样的?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体系问题。

包括: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四、简答题1. 哲学的底子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唯心主义得以发生和持久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 识根源3.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 著、最底子的特点。

4. 成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成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

其次,相对静止是 事物分化和由初级向高级开展的底子条件。

第三,只有成认相对 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 开来进行科学阐发。

5. 怎样理解意识活动表达了主不雅与客不雅的统一? 意识的形式是主不雅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不雅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异 是主不雅的,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客不雅的;意识 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 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不雅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本身的客不雅原型。

6.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成战胜的?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开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开展前途。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底子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底子利益和要求,得到广阔人民群众的拥 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7. 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色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遍及联系的本色内容和变化开展的内在动力; 对立统 其次, 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成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 础之上的矛盾阐发法是最底子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成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两种世界不雅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 简述事物开展过程中表里因的辩证关系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开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开展的 外因。

表里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开展的按照 ,是事物开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 事物发9.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布局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题(辨析题.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题(辨析题.简答题)

绪论一、简答题:1、大学生该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二、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个人的思想。

错。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斯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故本题叙述错误。

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建立社会主义。

错。

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并谈谈你的理由?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

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南昌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南昌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南昌大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2、意识的本质是()A.人脑的机能和对外界客观存在的反映B.大脑一种特殊的生理感应过程C.用于指导实践的精神理念D.与“物质”概念相对立的哲学范畴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A.事物的永恒运动B.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灭亡C.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D.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变化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6、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A.宗教活动B.道德活动C.生产活动D.艺术活动7、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国体和政体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8、“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一名言包含的哲理是()A. 夸大个人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 承认个人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 否认个人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D. 否认群众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9、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A.必要劳动B.剩余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10、资本价值构成是指()A.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B.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C. 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比例D.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11、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A.提高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B.表明资产阶级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C.减轻了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D. 没有减轻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1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13、人在价值关系中()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14、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15、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首要条件是()A.消灭阶级差别B.消灭城乡差别C.科学文化事业的高度发展D.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得分评阅人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总和C.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D.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E.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2、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A.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B.认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D.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E.经验是认识真理性的最终判断标准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A.否认世界的可知性B.机械性C.形而上学性D.不彻底性E.否认自燃规律的客观性4、“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B.有力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C.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依据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创造世界E.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5、2006 年夏天我国某些地区发生洪灾,造成重大财产和生命损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简答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简答及答案

期末复习范围(不含选择、辨析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答:⑴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⑵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答: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答:⑴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⑵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相对静止及其作用;答: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作用:①区分运动②区分事物③静止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3、联系实际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

答: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四、简答题1. 哲学的底子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2、唯心主义得以发生和持久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 识根源3.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 著、最底子的特点。

4. 成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成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

其次,相对静止是 事物分化和由初级向高级开展的底子条件。

第三,只有成认相对 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 开来进行科学阐发。

5. 怎样理解意识活动表达了主不雅观与客不雅观的统一? 意识的形式是主不雅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不雅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 是主不雅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不雅观的;意识 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 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不雅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本身的客不雅观原型。

6.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成战胜的?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开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开展前途。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底子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底子利益和要求,得到广阔人民群众的拥 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7. 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色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及联系的本色内容和变化开展的内在动力; 对立统 其次,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成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 础之上的矛盾阐发法是最底子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成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两种世界不雅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 简述事物开展过程中表里因的辩证关系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开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开展的 外因。

表里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开展的按照 ,是事物开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 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开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布局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末必考大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末必考大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发展!!第一章节的内容必须要看,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简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中本质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看,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相适合到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基本相适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简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

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不用社会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存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该争取一定的比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简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哪些前提和条件?(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5、简述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底子的世界不雅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听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底子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对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查验真理和开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开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抱负。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答复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答复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暗示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不雅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底子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根底。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根底,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达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底。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底子事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开展的动力。

3、辩证否认不雅观的底子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底子内容:①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成果。

②否认是事物开展的环节,只有颠末否认,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认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认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认的本色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担任,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必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认一切。

必定中包含否认。

否认中包含必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顶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不雅观标准,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那么是实践追求的底子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标准,真理和价值在实践根底上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辨析题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辨析题重点

三、辨析题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简答题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答案要点]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有三个根源。

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为产生初期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二是阶级根源,保守、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的需要和支持是唯心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三是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或环节,也将通向唯心主义。

在这三个根源中,认识根源的作用最为持久,因而反对唯心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案要点]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官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绪论辨析题K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所以必须坚持弓克思主义不动摇。

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木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屮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

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不对。

马克思是在实践屮产生,并在实践屮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煤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 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1=1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屮实现的,Z后又在屮国实现。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K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屮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屮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屮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意识发挥作川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彖,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⑴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了计算机的木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了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

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 是死的机械装置,电了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

(3)人脑木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了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木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1札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 促进事物的质变。

四、简答题K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涵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重要意义: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可知性,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C辨证性,坚持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2、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1)相互区别: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静中有动(2)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动屮有静、静屮有动(3)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静止、否认运动;相对诡辩论:夸大运动、否认静止3、什么是发展?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 |口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木利益、愿望和要求, 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点?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就是人为了满足H己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实践活动具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客观现实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矛伍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屮心线索。

(3)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木方法。

6、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人的矛丿百性存在的最终根由,是人对自己的白然性存在的永不白满,即人的需要;而决定人的这种矛盾性存在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对彖化活动,即人的实践。

实践使人与自然相分化, 把人从动物界屮提升出来,成为力•物Z灵长,这就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同时,人与白然的统一也就要在实践屮来完成,而且这种统一与新的对立乂总是处于一个不断解决乂不断发生的过程Z屮。

因此,在实践屮折射出人Z为人的一切特征,人的全部秘密就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Z中。

所以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辨析题1、假象就是一种错觉。

此说错谋。

假象是一种客观现象,而错觉是一种主观感觉,二者是有根木区别的,不能等同。

另外,在造成假象和错觉的原因以及二者的影响方面也是有区别的。

假彖的出现跟主观自身无关,错觉则可能是主观造成的,也可能是因受假象迷惑而造成的。

假彖掩盖了事物的真木质,透过假象可以揭示真木质,而错觉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行为。

2、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错。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不是两种真理有用就是真理。

错。

有用是价值问题,不能和真理问题划等号。

4、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错。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育接的感性经验。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这部分经验不见得是对客观事物木质的真实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

这个命题主要问题在于夸大了感觉在认识屮的作用,将感觉和事实木身混淆,是不对的。

简答K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占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白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冇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行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举例说明认识是一个过程。

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屮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后,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口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2间的矛盾,求得它们Z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5、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成功地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事先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乂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报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屮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章.辨析题1・经济基础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什么是社会关系,指明生产关系的基础性地位。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存在肴联系: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所指的是一个东西,都是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只是在使用上有所区别,相对于“生产力”,使用“生产关系”这个概念;相对于“上层建筑”则要用“经济基础”这个概念。

但两者并不完全相等。

在一个社会或国家里,往往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而这个社会或国家的经济基础指的是这个国家占有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即占有统治地位的三个方面的总合。

而其他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则不算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

归根到底应该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决定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人类的思想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思想发展的历史木质是社会存在,即人类劳动和物质发展的丿力史。

故而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是错误的。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前半句正确,后半句不正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发展, 必然导致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部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还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虽然由社会存在决定,但其也不可能割断与以往社会意识的联系。

所以说,一定时代的社会意识虽然主要是反映了当时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它却总是在以往积累的大量思想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

再次,。

所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一定越高,就抹杀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四、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矛盾运动屮,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的、起决定作用。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要球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