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名家 林语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9年在美国出版的《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林语堂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三、林语堂在翻译方面的造诣 林语堂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与对中 英文的掌握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 使他能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世界间自 由驰骋,游刃有余,为他在翻译方面的 造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林语堂的 文学生涯来看,他很少有翻译方面的专 著或专题论文,仅为后世留下一篇《论 翻译》,可谓是他关于翻译理论的重要 论文。他的翻译作品从数量上看也不能 算多,根据他女儿林太乙的整理,他的 英译中作品有:《国民革命外纪》(原 著者待查)、《女子与知识》(英国罗 素夫人原著)、《卖花女》(英国萧伯 纳原著)、《新俄学生日记》(俄国奥 格约夫原著,与张友松合译)、《新的 文凭》(英国施伯因干原著),等等。
二、林语堂主要著作书目 《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 《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 《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 《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 《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 《行素集》),1934,时代 《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 《拙荆集》),1936,时代 《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 《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 《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 《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 风书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 社 《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林语堂(右二)与鲁讯等合影
九、对林语堂的评价 林语堂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一生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 《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分别在海峡两 岸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出版的各种不同版 本的林语堂著作约800种,其中中文版400多种,外文版300多种。 仅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大陆出版的不同版本的林语堂著作就超 过200种。 林语堂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 西班牙文等21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语种,其读者 遍布全球各地,影响极为广泛,在国际上享有文化使者的美誉。他 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林语堂热爱家乡,在他的自传和许多著作中一再提到家乡,满 怀深情地描绘家乡的山光水色和风俗人文。他在76岁时写的《我的 家乡———漳州》中说:“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道,听 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
七、林语堂语录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 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 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 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生活的艺术》
制作人 赵娟
一、林语堂生平简介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 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 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 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 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 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 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 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 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 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 稿人之一。
他的中译英作品有《浮生六记》(清朝沈复原著)、 《冥冥子游》(明朝屠隆原著)、《古文小品》 (晋朝陶渊明等著)等等。而且这些作品远不他的 英文作品那样闻名。虽然林语堂完全具备进行文学 翻译的能力和条件,但他把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投入 到了写作而非翻译,这与他不羁的性格,敏锐的学 术眼光和丰富的情感密切相关。他对生活有着自己 独到的见解,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诸多的感情要抒 发,这就决定了他会把写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仅 仅满足于在别人的字里行间做有限的创造,无怪乎 他说:“我的翻译工作要到老年才做。”
八、林语堂轶事
林语堂把在台北阳明山家中的 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受 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 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 “有 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 事。 林语堂在美国从事写作,有时发 生难题,常常到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查找,但不便用自己名字,其女儿替 他取了一个名“林语珠女士”。 林语堂到美国后,原由他主编的 《宇宙风》改由其弟林憾庐主编,不 久林憾庐病死,林语堂没赶回送葬, 只是寄回两篇文章,将其稿费充作葬 仪。 林语堂很珍视郁达夫的文才, 当他以英文写出《京华烟云》后, 曾认为唯有郁达夫是将这本书译为 中文的“最理想的人”。但郁达夫 没有翻译,后来是由黄嘉音、黄嘉 德合译。 林语堂在寻源书院、圣约翰大学 读书时,均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 他的理由是:不论做什么事,一生 都不愿居第一。 林语堂应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约, 将旧小说《四杰传》中的故事“唐 伯虎点秋香”作为题材,改编成电 影剧本。为契合西方习惯,把“唐 伯虎”更名为“唐伯纳”,并把它 作为剧名。
五、旅居美国的林语堂 在美国的30年,是林语堂作品最丰的 阶段,出版的30来本书几乎全是英文 作品英、汉译品,包括论著、散文、 小说、传记和英、汉名著翻译,包罗 极广。多数作品,都有德、法西班牙 等文的译本。他的最 畅销的书The Importance of Living,至他逝世的 1976年,在美国已经发行40版以上。 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 被列为美国大学用书。这一时期的作 品,还包括Moment in Peking, Chinatown Family,The Wisdom of Confucius,On the Wisdom of America,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由于这些 作品的问世,林氏可谓已名闻天下。 他曾被列为20世纪世界的智慧人物之 一。
《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 《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 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 干出版社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 《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 文摘出版社 《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 星 书局 《语堂文集》1978,开明 《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1986, 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 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杂文集)1988,浙江人 民 《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 文艺
四、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论翻译》 虽然林语堂写了很多关于翻译的文章,但最系统、最全面 阐述他翻译理论的文章还是《论翻译》,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 的《论翻译》(1937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一书所撰写的序 文。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开宗明义地提出:翻译是一 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么从事这门艺术的人就必须有基 本的素质和遵循的准则,这篇论文就着重阐述了对译者的要求 与翻译标准这两方面的问题。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方面,林 语堂提出: 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简而言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可以化为一 个词——传神,用他的话说就是“字神句气 与言外之意”。他的“字神”是指“一字之 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 字之暗示力”,正如他在《论译诗》一文中 所说:“意境的译法,专在用字传神”。他 之所以说艺术文不可译,正是由于翻译艺术 文时很难做到传神,因为艺术文的形式和内 容并重,翻译时常常会顾此失彼。他还指出, 译文必须以句为本位。这样看来,林语堂主 张的“传神”包括字神和句神,在两者不冲 突的情况下应首先保证主要词的准确传达, 若有冲突,则以整个句子的准确表达为准, 在此基础上揣摸把握则可做到准确传达原文 风格,即“传神”,这是最终的目的。
第二,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第三,译事上的训练;
1933年,林语堂在《论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应当遵 循的三个标准,即“忠实、通顺、美”,与严复的“信、达、雅” 大体相符。不过,他在继承严复翻译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 创新。首先,林语堂拓展了“信”字的内涵,认为“忠实”不但 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指出绝对忠实之不可能:凡文 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 译者或顾其意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 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其次,他对严复的 “雅”字也有所创新,即用“美”代替雅,;理由是“雅”包含 面太窄。林语堂30年代所提“美”得标准,虽然是从严复的“雅” 字生发而来,但终究第一次明确提出“翻译艺术上的问题”。他 写道:“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的一面需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 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至于翻译诗文、小说之类,则“于 达用之外,不可不注意文字之美的问题”。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 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 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 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 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 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 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 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他的一生 是不断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的一生, 从“头角睁峰”的山地孩子到享誉海内外的翻译 家、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走过了他漫长的人 生路。
林语堂倡导的“传神”的 翻译原则,与他的性格、 读书观、教育观以及“性 灵”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 是符合他一贯强调个性和 情趣的作风的。他衡量一 个人的水平和修养时,首 先看他是否有自己独特的 精神风貌,是否对生活有 一份独特感受,衡量一本 书,一所学校或一种文风 也是看它是否洋溢着某种 个性,能否赋予人某种灵 感。因此,他对翻译过程 中原著神韵传达的重视和 强调语堂还是在不经意之间为我们留 下了大量可供研究他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资料。他对 东方人讲西方文化,对西方人讲东方文化,文化间 的交流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翻译领域,而且颇为频繁, 如出国定居前所写的《我所得益的一部英文字典》、 《旧文法之推翻与新文法之建造》、《答青崖论 “幽默”译名》,定居台湾后所写的《说孽相》、 《国语文法的建设》、《论译诗》、《英译黛玉葬 花诗》、《尼姑思凡英译》、《译乐隐词》等等。 这些杂文有些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高屋建瓴的评述, 有的从实例出发进行深刻剖析,显示了他中英文造 诣的深厚。他的英文著作中往往也渗透着中文。读 他的英文原著,常常会感到浓郁的中文气息扑面而 来。
六、林语堂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学史 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一 生以“文章可幽默 办事须认 真”为座右铭,尽情工作,尽 情享受人生。他提倡性灵、闲 适、近情,是中国倡导幽默的 第一人, 被誉为中国的“幽默 大师”。在国际文坛上,林语 堂占有一席之地。在1975年9 月的第40届国际笔会上,他作 为台湾笔会会长当选为本届国 际笔会总会的副会长,成为亚 洲荣膺此职的第三人。同年, 美国图书馆学家安德生在他所 编的《林语堂英文著作及翻译 作品编目》 的前言中这样评价林语堂:“东 方和西方的智慧集于他一身,我 们只要稍微诵读他的著述,就会 觉得如在一位讲求情理的才智之 士之前亲受教益。他有自信,有 理,能容忍,宽大,友善,热情 而又明慧。他的笔调和风格像古 时的人文主义者,描述人生的每 一方面都深刻机敏,优美雍容, 而且由于顾到大体,所以在评估 局部时能恰如其分。最足以描述 他的形容词是:有教养。他是最 令人赞佩,最罕见的人——一位 有教养的人的典型”。林语堂属 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