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科学事实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师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师

按照观察的重点不同可分为: ⒉按照观察的重点不同可分为: ⑴ 质的观察 质的观察一般来说是把观察重点放在考察现象的性质、 特征等方面。从而确定事物是什么。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 定性观察。 就研究问题的程序来说,质的观察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我们只有首先对研究对象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然后才能进 一步研究它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⑵ 量的观察 量的观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观测量,是对自然现象的 一种定量观察。科学研究不仅要确定对象是什么,还要确定 对象的数量关系。 量的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深入。
⒊典型性原则 自然现象是复杂多样、变化无穷、不可穷尽的。因此,我们 在观察时,要选择一个或一组足以能够反映其它客体特点的对象 进行观察,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⒋注意观察的条件性 观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进行的,离开了原来 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其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必须注 意这种条件性,否则将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总之,观察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起着重要 的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如果观察对象的因素是错综复
⒉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客观性原则的必要补充。列宁曾指出:“要 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 和‘中介’。我们决不可能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 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 因此,应从事物的空间分布上,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事 物的全体;从事物本身的关系以及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上, 观察事物的整体特征和事物在环境中或更大系统中的表现;从 事物的时间演化上,观察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和事物发展的全 过程。 当然,有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事物不可能一下子达 到全面的认识,但尽量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对真实地把握客观对 象是极为重要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⒉定量实验 定量实验是指测定研究对象的某些数值或求出某 些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实验。 从定性到定量,是人类对自然事物认识不断深化 的过程。在科学发展的较低级阶段所做的实验大多属 于定性实验。只有当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 后,定量实验才成为可能并被提到日程,特别是科学 要从描述性、经验性的阶段上升为精确的、理论的阶 段,就不能不借助于定量实验。 定量实验和数学方法的结合,是近现代自然科学 发展的显著特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五章科学认识的形成ppt课件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五章科学认识的形成ppt课件
事实问题:是由事实引出的问题。
理论问题:是由理论引出的问题。
3、科学问题的转换
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提法,或者说同一问题 可设不同的求解应答域:即求解范围和方法。 有时如果能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问题变换一下 提法,改变应答域,则有可能使人茅塞顿开。 问题的恰当变换常常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引发新的思路。许多在已有的视野中看不到 的联系和想法,在新的视野中一下子变得明 朗、清晰起来,即使以前已经认识到的内容 也仿佛有了崭新的意义。
与观察相比,实验的特点: 1、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能更有效地认识对象:a、简化纯化对象。
b、强化对象。c、使对象属性及变化重复出现。 e、模拟对象。
实验有许多类型,这里主要介绍模拟实验:
在科学研究中,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们不能运用实验手段直接作用于对象自身 (原型),于是就要找到或设计一个与原型相 似的替代物(模型),通过模型来间接认识原 型。这种对模型的实验就称之为模拟实验,它 是通过模型来认识原型的。
观察有可能出错,原因:
1、主观因素的影响
2、客观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掩盖真 象就会使观察发生错误。
3、生理局限所致。人有感觉阈限,甚至会产 生错觉。为使观察更客观,获得更可靠的科学 事实,应注意客观观察、全面观察、反复观察、 系统观察、典型观察。
二、科学实验的特点和功能
科学实验是人们变革、控制对象获取科学事实 的方法。
问题的转换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角度,而在科学方法论 中,常规问题与反常问题之间的转换,事实问题与理 论问题之间的转换,常常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 “以太漂移”问题,在洛仑兹那里是被当作常规问题 考虑的,所以终究未能跳出经典理论的制约。而在爱 因斯坦那里,一旦被当作反常问题考虑,狭义相对论 就应运而生了。再比如,在考夫曼的实验中“高速电 子质量为什么不变”的问题,在彭加勒那里是被当作 理论问题对待的,由此他怀疑相对论的正确性。但在 爱因斯坦那里,则被看作事实问题,果然其他人后来 的实验揭示出考夫曼的实验装置有毛病。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为什么说观察着渗透理论 • (1)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 下面请大家观察?
• (2)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约里奥· 居里错过两次诺贝尔奖
A、中子发现:
1932年,居里夫妇已经观察到:轻金属(如钹)在a粒子 的轰击下,会放射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不带电的粒子。而且, 它能够从石蜡等含氢较多的物质中激发出高能质子。但是,他 们把这种穿透力极强的粒子误认为是γ射线。这一结果公布一 个月,剑桥大学的查德威克重复了这一实验,得出结论说这不 是γ射线,而是卢瑟福早已预言的中子。他因此获得了1935年 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六章
科学的实验基础与逻辑前提
一、科学事实
• (一)科学事实的重要性 • 1、古代 • “当我们知道事实后,我们就探讨根据,例如, 如果我们知道太阳被遮蔽和地球运动,我们就问 它们之所以的原因,这就是我们提问题的方式。” • ——亚里士多德

以古代生物学为例,他是生物学的开拓 者。他把生物学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他 记录了540种动物,其中50种还有解剖图。 他还考察了小鸡和其他动物胚胎的发展, 认识到鲸鱼是胎生的,这是近百年来法重 新发现的。他对动植物作了11级的分类, 有些内容接近了现代水平。
• (1)观察必须 具有可重复性 • (2)观察必须 以正确的理论 为指导
燃素说与氧气说
• (3)观察必须全面、系统
中国科学家竺可桢(1890-1974)从1924年开始就观察布 谷鸟始鸣的日期、燕子始见的日期等变化,每年都要记载冰 冻、融化和各种植物开始开花的日期等现象,每年都要观察 记录当天的气温、气压、温度等,从青年时期开始一直到逝 世的前一天,从未间断。这些全面、系统的观察材料,为他 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础。
• 1、经典物理学实验中的测量理论: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第二编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一节
一、“科学”的词源:
科学的本质
Science 来源于拉丁语 scientia (scio) 表示“知识”,1834年惠威
尔首先提出Scientist一词,以区别于“太广泛太崇高”的philosopher 。
“科学” 一词和“哲学”一词一样,是由19世纪日本哲学家西周首先 翻译的。西周早年留学荷兰,明治前不久,回国在京都开办私塾,介绍西 方学术思想。1874年,他出版了《百一新论》,将science译为“科学”, philosophy译为“哲学”。之后,这两个术语逐渐为人所知并沿用至今。 我国古代把这一类的知识称为“格致学”,“格致”即“格物致知”之意。 1893年康有为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严复在其译著《原富》中也使 用了“科学” 。之后“科学”一词渐渐通行。
构成科学理论的三要素:基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 理和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 的规律和预见。
(二)科学理论的特征
1. 客观真理性; 2. 全面系统性; 3. 逻辑完备性; 4. 科学预见性
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形成
第一节 科学问题的提出
一、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保障条件
主要阶段性成 果,经费
课题审查的 重点
考察申请者对所提问 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的
了解程度
申请书的核心部分,考察申请 者的研究思想及预期研究成果
考察申请者的研究能力,是 否具备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
考察申请者对于研 究计划的把握和对 财务运行的了解。
(三)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 创新性原则 a .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理论,提出新的见解或提供新 的事实。 b. 方法上的创新 c. 应用上的创新 2. 科学性原则 3. 可行性原则 4. 需要性原则 a. 社会需求 b. 科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c. 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人员和科研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

自然辩证法科学认识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科学认识的形成

所谓“问题发散转换”是将问题的提法拓展开去,多角度的发问。比 如,克瑞斯汀.爱杰克曼(Christian Eijkman 1858-1930)把“脚 气病是由哪些细菌引起的”问题变成了“为什么食用精白米的人容易 得脚气病?”从而为后人发现维生素奠定了基础。所谓“问题立体转 换”是将问题的平面思考与立体思考结合起来。比如,罗巴切夫斯基 和黎曼把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平行公设问题放在不同的曲面中来考虑, 终于创立了非欧几何理论。
从变换思路方面来考察,问题转换可以是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 转换和立体转换等。所谓“问题逆向转换”是将问题从否定的角度提 出来。比如,波义耳把“如何使贱金属变成贵金属”这样的古代炼金 术问题变成了“能使贱金属变成贵金属吗”这样的科学问题,从而建 立起元素论化学。所谓“问题互补转换”是将问题的两个对立方面统 一地提出来。比如爱因斯坦把“光是波还是粒子”的问题变成了“光 不能既是粒子又是波吗?”从而创立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
1 所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 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 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 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 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 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 度去看待旧的问题,确需要 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 志着科学的真正革命。” (1)
2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矛 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 因为问题也是在实践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但是,前者突 出了实践过程中产生问题的 重要环节,更清楚、深刻地 表明了科学认识从一开始就 是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知识密切相联系的, 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托。不要轻率地把与已经 得到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课题作为研究对象,比如“永动机” 之类的。也不要把毫无科学事实根据的“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科 学实践和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选题既要尊重已有的科学成果,又 要注意新出现的科学事实对旧理论的挑战,适时调整问题的视角,在 科学发展的非常规时期,尤其如此。

自然辩证法必考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必考简答题

一、比较客观事实,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指出科学事实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客观事实: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

经验事实: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它仍然是一个认识范畴,即形式是主观的,且具有可错性。

但它与经验事实里的未经反复检验证明是真实的事实是有区别的,它的内容有真实的特征,有客观性。

并非所有的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描述的是个体,不针对个体所在的类。

科学事实可复核,可重现。

这是为了通过重演排除随机事件对观察现象的干扰,尽可能避免错觉,假象,以此保证科学事实区别于其它经验事实的根本特征——真实性。

科学事实应该精确、系统。

科学事实是发展新概念,新理论的起点和基础。

概念和理论归根结底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

科学事实是在检验和评价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标准和主要手段。

二、如何理解“开放系统必然导致有序”,并举例分析。

开放系统就是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系统。

系统的典型理论是耗散结构理论,该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和规律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外部条件和系统内部某个序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

例如:城乡结合部就是一个耗散结构。

首先,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交换;其次,城乡结合部远离平衡态,其地域范围、人口结构、用地景观、经济状况、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再次,城乡结合部内部要素和子系统之间是非线性结构,如人口增长模型是非线性关系模型,同时其内部各个行业、部门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正反馈的倍增效应及负反馈的饱和效应等非线性关系;最后,城乡结合部不断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无数个小涨落,进而偏离平衡态,当涨落影响程度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就会产生巨涨落,从而失稳发生跃迁,从当前的状态跃升到更有序的状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推动系统向前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科学事实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科学事实

• 只有那些经过鉴定,被认为是对客 观事实的真实或正确反映的经验事 实,才称得上科学事实。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 1、科学事实是单称陈述。 • 因为它是观察者对特定事物的观察陈 述,是关于个别存在的描述。 • 单称陈述是关于某一对象有或没有某 种属性的陈述,全称陈述是反映某一 类中全体对象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陈 述。
• 2)强化和再现自然现象 • 实验由于是人工控制,可以使被观察 的现象重复出现,以便核对和验证。
• 在人为控制下,某些过程可以得到定 向强化,创造出地球上难以出现的特 殊条件,如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 超真空、超强磁场、超导电性等。在 强化条件下,有可能发现前所未有的 事实。
• 如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下,几 乎所有的气体都被液化,某些材料 具有无电阻、抗磁等超导性。 • 在超高温下,电子脱离稳定轨道变 为自由电子,中性原子变为离子, 材料变为非固体非液体非气体的 “等离子体”。
• 2、科学事实是可重现的,具有可重 复性。
• 3、科学事实受理论影响。(比较培 根的“无污染的观察”)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
• 1)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建立新 理论的基础。 • 2)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假说和评价 科学理论的依据。
第二节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
• 一、科学观察的含义及其类型
• 科学观察是人们在科学认识中用感 官或借助仪器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 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
• 二、科学仪器的作用
• 1.克服感官的局限。 • 2.改进认识能力,使感性认识客观、 精确。
• 3.计算机使观察实验智能化。
第四节 认识论问题
• 一、观察和理论
• “纯粹观察说”: • 培根认为观察是一种纯粹的感官活动, 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在观察中应该 排除任何理论的影响,进行纯粹客观 的观察。 • “如果某人的视网膜上有正常形成的 太阳映像,则他就看到了太阳。”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科学事实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科学事实
• 1)观察过程和结果可以重现 • 2)消除可能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 • 3)尽可能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 测技术。
三、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 科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 动,这种活动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 行,既有主观性,又有不确定性、 意外性。这种意外性有时会导致重 大的科学发现。 • 什么是机遇?就是一种有可能导致 科学发现的机会和偶然事件。
• 3)异向性发现。 • 以预言毫不相干的新发现,如宇宙 背景辐射的发现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如何抓住机遇? • 机遇产生有其客观根源,能否捕捉 机遇有赖于观察者的主观因素。
你们要象小学生那样坐在事实 面前,准备放弃一切先入之见,恭 恭敬敬地照着大自然指的路走,否 则,就将一无所得。 • ——赫胥黎
• 纯观察说实质上是把观察等同于纯 粹的生理反应过程,把观察看做类 似于摄影机镜头的物理成像。
• 逻辑经验论者使纯粹观察说更进一 步。 • 他们提出中性观察说,认为科学中 存在两种语言:观察语言和理论语 言。 • 观察语言是对描述观察结果的准确 工具。 • 理论语言从观察语言而来,借助于 一定的语义规则,用来“指称不可 观察的事件、事件的不可观察的方 面或特点”。
• “观察渗透理论”?
• 开普勒和第谷一起在高山上观察日 出。 • 第谷看见的是太阳从固定的地平线 上冉冉升起,而开普勒看见的却是 静止的太阳底下滚动着的地平线。
• 汉森的“理论负 荷说”。观察并 非只是感官对观 察对象“刺激” 的消极反应,而 是受到观察者的 理论影响和支配 的。
• 二、观察的客观性
感官的局限:
• • • • • • 视觉范围----可见光 听觉20~20kHZ 对空间时间的认识没有精确性 人的感官容易产生错觉。 …… ……

自然辩证法第五讲_科学知识的构成

自然辩证法第五讲_科学知识的构成

C科学事实III
3、特点 A可靠性(可重复性) B个别性 C相对独立性
4、作用
A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
假说、科学理论的基础。 B科学事实是评价和检验科学概念、科学定律、 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Fra bibliotek 二、科学定律
1、定义 科学定律——反映事物内部本质或者必然联
系的科学知识,逻辑形式通常为全称命题。 2、分类 A经验定律——直接从科学事实进行归纳推理 得到的定律。
B理论定律(原理定律)——从经验定律进行
溯因推理得到的定律。 3、特点 A一般性 B简明性 4、作用 A揭示了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或规律
B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C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见的工具。 三、科学假说 1、定义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
学事实,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必然联系所作的 猜测性说明。
2、分类
A经验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经验
定律的假说 B原理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原理 定律的假说 3、特点 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2分类a经验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经验定律的假说b原理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原理定律的假说3特点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b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4作用a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广义的必经途径
第五讲 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事实
1、定义 科学事实——反映事物外在现象或者偶然联
系的科学知识,逻辑形式通常为单称命题。 2、分类 A科学事实I B科学事实II
A客观真理性。
B全面系统性。 C逻辑完备性。 4、作用 A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B更加有效地进行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见

华农自然辩证法重点要点

华农自然辩证法重点要点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个历史形态。

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直观性、思辩性、猜测性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的经典力学)3、基本观点:机器的自然图景、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4、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三章、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1、自然科学革命(两朵乌云)2、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3、系统科学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内涵1、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4、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一、科学划界科学划界就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及伪科学之间的界限。

科学划界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了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的观点、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科学实在论的观点。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知识由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科学理论要素构成。

三、科学价值(科学精神)第五章、科学认识的形成第六章、科学理论的创立一、科学问题1、含义:2、选题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社会需求原则二、科学观察三、科学实验四、科学理论的创立1、创立理论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2、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一、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1、内容: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一、名词1.生态危机: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科学问题: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

3.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一种解释。

这个命题确认了科学事实是事实性与解释性的辨证统一:“事实性”表征着科学事实的价值和地位,“解释性”则蕴含着科学事实的可能性条件。

它发展了科学事实的“理论渗透说”,并能对人们理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哲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意义。

4.范式: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

5.科学假说:就是指根据一致的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对其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的假定性说明。

6.检验蕴涵:单称命题可以直接与经验比较,而全称命题无法直接与某个经验进行比较。

因此可以根据一定条件,从全称命题逻辑上必然地推出一个单称陈述,再直接验证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对那个全称陈述进行检验。

由于推出的相应单称命题,是蕴涵在那个全称命题之中的,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条件和相应的单称命题叫做检验蕴涵。

7.技术价值: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8.技术伦理:它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9.无形学院:科学知识的积累就是新的科学思想在科学家之间的非正式网络联系中进行的。

“这种非正式联系或网络被称为无形学院。

” “无形学院” 的存在实质上是科学共同体中的社会资本存量,它为科学家之间交流、合作提供了前提,从而有利于科学与技术创新。

二、简答、论述题1.结合我国的生态实际,谈谈你对生态危机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第五章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1、简述非逻辑方法创造性特点与作用?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可以分为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基本要素进行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应用想象和联想。

作用:①可以启发思路,形象的揭示事物的内部机制和本质规律;②它可以使在现实中无法进行的实验在思维中进行;③对对象进行极度的纯化和简化;④在技术领域意义突出。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常常伴随着灵感的心理体验出现。

直觉与灵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突发性;②突变性;③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作用:①直觉思维和灵感可以帮助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创造性的预见,提出科学假说和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②在科学理论的创造和发展中,直觉与逻辑是互补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只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特征:①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辩证统一;②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优化综合;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例如:门捷列夫关于镓等新元素的预测;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爱因斯坦质能守恒定律的导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 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评价和鉴赏能力及操作能力;. 非智力因素:理想与动机、兴趣与激情、好奇心与惊讶感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方面训练和强化有关智力因素的能力,另一方面尽力发挥有关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注意优化其整体结构。

2、阐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答案一:①思维的广阔性:创造性思维极少受原有框架的束缚,能够全面、系统、周密的思考问题,把思路引向比较广阔的领域,在时空中大幅度的搜索“答案”或目标。

这种思考的广阔性打破了常规性思维那种“自我”封闭、拘于原有经验的狭小领域,可以从众多领域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和借鉴之处,或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的构想;②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不受方向上的限制,能够灵活变换思路,善于将思维的角度回转、跳跃,不断把思路从一个方向转移向另一个方向。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1.科学问题,科学事实,科学假说三者的关系科学问题是指科学研究和人们探索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它们一般与科学专业知识有关,人们通过不断的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和探索,回答科学问题,来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丰富知识。

科学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现代科学研究的科学问题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实践和社会生产实践。

从科学技术实践中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大多是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从社会生产实践中提出的科学问题大多是实用性或技术性问题。

科学事实是一种解释。

这个命题确认了科学事实是事实性与解释性的辨证统一:“事实性”表征着科学事实的价值和地位,“解释性”则蕴含着科学事实的可能性条件。

它发展了科学事实的“理论渗透说”,并能对人们理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哲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意义。

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假说的形成、发展和假说之间的竞争、更迭的历史。

科学假说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常常起着一种纲领性的作用。

在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起源和演化的规律时,一旦有了假说,科学工作者就能根据其要求有计划地设计和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实验;而假说得到观察、实验的支持,就会发展成为建立有关科学理论的基础。

2.解释“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观察渗透理论”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

它重点表征了“先行信息”在人的视角转换中的意义;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渗透理论是一个关于科学的概念框架的变换问题,而哲学层面考察的则是主体的“先行具有”、“先行掌握”和“先行视见”等精神的本质力量对于现实的认识活动的条件性。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自然辩证法课件第5章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

自然辩证法课件第5章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

2、何谓“实”? - 真的: true or real? - 事实:经验事实或科学事实?
➢true——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 “真的”,此意义指符合一定标准 的、符合一定模式的
- 另一层的含义是“真实的”,此 意主要是指符合真实情况
➢real—可以表示相对于“假的”的“真
的”,即某物外表与其实质之间的一致 性
1、“眼见”是否为“实”?如 果眼见不一定为实,那么我们 将推导出什么?
2、人类对经验世界的观察是 “客观”的吗?
3、观察中的“机遇”意味着什 么?
1、眼见是否为实?
为 什 么 ?
1、眼见是否为实?
(1)何谓“眼见”? “眼见”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2)什么是“实”?
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 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 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 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 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 视觉.
客观事实
- 自然界的客观物质过程 —
观察和实验的对象、事件
- 并非知识本身——尚未进入 人的世界的存在
- 具有客观性,无正确与错误 之分
经验事实
- 是观察者对观察对象、过 程的感性知觉 - 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或文 字来做出描述与记录 - 是可错的
科学事实
- 对观察、实验所揭示的 客观事实的描述与记录 - 形式是主观的—借助一定 科学语言
——爱因斯坦
理论渗透实验之中
-实验推理过程受到理论影响 -实验仪器的设计依据一定的理论
➢看上去像什么做的
呢——重量、色泽
➢有什么理由排除它不
仅仅是在表面特性上类 似于铝的其它金属或合 金制成的呢?——比重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一个案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1880.11.1-1930.10.30)
最初的猜想是1910年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 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感到惊奇而引 发思考的,之后,他广泛涉猎地质学、古生 物学、古气候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大地测量 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形成和发展了大陆漂移 说。
3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五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第六章 科学假说
据已知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对象及 其规律提出的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科技理 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基本构成要素:*
①事实基础。 ②背景知识(包括推理规则)。 ③对想象本质的猜测。 ④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
2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以超高密、超高温状态下由某种机制引起的原 始火球的急剧膨胀为基本猜测,
以“氦丰度”和“3K背景辐射”等为预言与预 见
而构成的一个认识体系。
10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二节.假说的作用*
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科学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 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
魏格纳首篇论文发表 1912年, 1915年出版《大陆和大洋 的起源》 设想的精髓:地球活动论,反对地球固定论。
4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图 右上:石炭纪晚期 右中:始新世 右下:第四纪晚期 白色为陆地 细点为浅水淹没的陆地 斜线为洋底
和思维方式; 3、科研选题有哪些“选题点”?解释说明其中的一个; 4、对科学和伪科学的认识; 5、谈谈你对李约瑟问题的认识(或者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明的看法,再

《自然辩证法》5

《自然辩证法》5

科学研究的实质内容, 科学研究的实质内容,就是借助 各种科学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 各种科学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搜 索资料,加工整理, 索资料,加工整理,从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找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 的规律,创造出新知识; 的规律,创造出新知识;或者根据科 学原理,研制出新的产品。 学原理,研制出新的产品。
2、实验方法的分类 (1)按实验中量和质的关系,可分为: 按实验中量和质的关系,可分为: 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和结构分析实验。 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和结构分析实验。 (2)按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可 按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将实验分为: 将实验分为: 析因实验、对照实验、判决实验、 析因实验、对照实验、判决实验、 探索实验和中间实验。 探索实验和中间实验。
(二)实验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 科学研究目的, 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 科学设备和设备), ),在人为控 段(科学设备和设备),在人为控 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 学事实的方法。 学事实的方法。
1、实验方法的含义 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 科学研究目的、 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 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 )、在人 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 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 获得科学材料的方法。 获得科学材料的方法。
3、实验方法的特点 (1)简化和纯化自然现象(精确性) 简化和纯化自然现象(精确性) 由于实验方法可以借助于各种专门 仪器和工具,根据研究的需要, 仪器和工具,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把 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分解, 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分解,通过人为的条 件控制对其进行研究, 件控制对其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是在纯 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化的条件下进行的,能够准确地把握本 质。
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是科学事实 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理论自身的 非自治性;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 非自治性;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已 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 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 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 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 。 常 识问题、无知问题、 识问题、无知问题、虚假问题不是科 学问题。科学问题可以分为事实问题、 学问题。科学问题可以分为事实问题、 理论问题;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等。 理论问题;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人为控制下,某些过程可以得到定
向强化,创造出地球上难以出现的特
殊条件,如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
超真空、超强磁场、超导电性等。在
强化条件下,有可能发现前所未有的
事实。
.
20
• 如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下,几 乎所有的气体都被液化,某些材料 具有无电阻、抗磁等超导性。
• 在超高温下,电子脱离稳定轨道变
• “纯粹观察说”:
• 培根认为观察是一种纯粹的感官活动, 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在观察中应该 排除任何理论的影响,进行纯粹客观 的观察。
• “如果某人的视网膜上有正常形成的 太阳映像,则他就看到了太阳。”
.
28
你们要象小学生那样坐在事实 面前,准备放弃一切先入之见,恭 恭敬敬地照着大自然指的路走,否 则,就将一无所得。
一定的语义规则,用来“指称不可
观察的事件、事件的不可观察的方
面或特点”。 .
31
• “观察渗透理论”?
• a,根据和观察对象的关系,可以分 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 b,根据是否依赖仪器,可以分为直 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
14
感官的局限:
• 视觉范围----可见光 • 听觉20~20kHZ • 对空间时间的认识没有精确性 • 人的感官容易产生错觉。 • …… • ……
.
15
二、科学实验
• 是指人们运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 控制或模拟自然过程的情况下获取科 学事实的活动。
.
11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
• 1)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建立新 理论的基础。
• 2)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假说和评价 科学理论的依据。
.
12
第二节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
• 一、科学观察的含义及其类型
• 科学观察是人们在科学认识中用感 官或借助仪器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 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
.
13
• 观察的两种分类:

.
3
• 科学方法论
• 规范性与描述性的认识:
• 试图通过对科学的合理重建达到对 科学本性的理解
.
4
第一节 科学事实
• 一、科学事实的含义
• 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 观存在的事件、现象或过程所做的 真实的描述或记录。
.
5
三种事实的比较
• 客观事实: • 在时空中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或过程。客

——赫胥黎
.
29
• 纯观察说实质上是把观察等同于纯 粹的生理反应过程,把观察看做类 似于摄影机镜头的物理成像。
.
30
• 逻辑经验论者使纯粹观察说更进一 步。
• 他们提出中性观察说,认为科学中 存在两种语言:观察语言和理论语 言。
• 观察语言是对描述观察结果的准确 工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理论语言从观察语言而来,借助于
• 与单纯的自然观察相比,科学实验是 一种更充分体现人是主观能动性的实 践活动,能获得更丰富和更深层次的 经验事实。
.
16
• 观察者听命于自然界,而实验者则
质问自然界,并且迫使自然界坦露
她的秘密。

——居维叶
.
17
实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和作用
• 1)简化和纯化自然现象
• 恰当的实验方法可以排除次要的、 偶然的、附属的因素,使对象呈现 出简化的纯粹的属性。
观事实具有客观性,可以被感知和被认识, 但本身不是认识,无对错之分。
• 经验事实: • 人们用科学语言对通过观察、实验而被感
知的客观事实所做的描述和记录,也可以 说是客观事实在符号系. 统中的表征。 6
问题???
• 1)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有什么不同? • 2)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有什么不同?
.
7
解答?
• 科学家在重水(延缓条件)中观察
基本粒子的运动。
.
23
实验的简单分类
• 按目的:1)探索和验证 • 以质量:2)定性和定量 • 从对象:3)直接和模拟
.
24
第三节 科学仪器的作用
• 一、科学仪器
• 用于收集、测量、记录、整理研究 对象的各种信息的设备或装置。
.
25
• 按功能分类:
• 1.显示信息,如放大镜、光谱仪、示 波器等
为自由电子,中性原子变为离子,
材料变为非固体非液体非气体的
“等离子体”。
.
21
• 3)延缓或加速自然过程
• 自然界有的过程非常短暂,如基本 粒子的湮灭;
• 有的过程非常漫长,如天体演化、 生命起源。
• 通过各种模拟实验认为地加速或延
迟,以研究不同的自然现象。
.
22
• 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 勒用甲烷、氨气、氢和水混合成一 种类似原始大气成分的环境,在真 空中通过火花放电,一星期后得到 了四种构成蛋白质的重要氨基酸。
• 1)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基础,是 科学事实反映的对象。
• 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在人脑中的反 映,是认识范畴。
.
8
• 2)科学事实也属于经验事实的范畴。
• 但不是所有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 经验事实有可错性。
• 只有那些经过鉴定,被认为是对客 观事实的真实或正确反映的经验事 实,才称得上科学事实。
第五章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
.
1
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 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 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 规律——用观察和试验来建立这些 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 果…… —Isaac Newton
.
2
• 适合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 法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给探索性 的演绎法。

.
18
• 美国为检验关于几种相互作用的假 说,在地下600米深处建造一个能容 10000立方米纯水的大洞,目的在于 从中寻找质子衰变的闪光。
• 在这种条件下做实验就是为了排除 宇宙射线和水中其他杂质的干扰。
.
19
• 2)强化和再现自然现象
• 实验由于是人工控制,可以使被观察 的现象重复出现,以便核对和验证。
• 2.用于形成特殊条件和环境,如真空 泵、原子反应堆等
• 3.用于传输、运载,如无线电发射、 火箭
• 4.用于信息存储和处理,如计算机。
.
26
• 二、科学仪器的作用
• 1.克服感官的局限。
• 2.改进认识能力,使感性认识客观、 精确。
• 3.计算机使观察实验智能化。
.
27
第四节 认识论问题
• 一、观察和理论
.
9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 1、科学事实是单称陈述。
• 因为它是观察者对特定事物的观察陈 述,是关于个别存在的描述。
• 单称陈述是关于某一对象有或没有某
种属性的陈述,全称陈述是反映某一
类中全体对象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陈
述。
.
10
• 2、科学事实是可重现的,具有可重 复性。
• 3、科学事实受理论影响。(比较培 根的“无污染的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