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作为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的选择-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姆渡干阑式木构
新石器时代农耕想像图
论证过程
文章从木结构作为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对木结构的选择两个方面来论证木结构之所以成为中国古 建筑的主流。 每个部分又分成两个小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论述过程清晰。 第一部分分析证明木结构是作为先进技术进入人类文明。 1、提出生产工具与建筑构材之间存在一体化发展的关系,从而推测木构建筑是作为一种先 进的技术伴随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分析论证生产工具与建筑构构材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关系,证明木结构的先进性 第二部分通过实例证明木结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选择。 1、以屈家铃-石家河文化为例,论证木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有意识的选择 2、得出结论:木结构成为主流是多元文化进化选择的结果
Hale Waihona Puke “稻作农业是复杂社会产生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支撑着一个高度发达的上层建筑”: 木构技术作为先进技术是对“形下”器物到“形上”意识一体化的先进表达。
反证: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石构建筑的发现,却并未对后来中国古代主流建筑产生延续性影响,说 明脱离了普遍意义上的当时以农业为先进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在史前是不会被作为“先进”文 化留存下来的。
2、分析论证生产工具与建筑构构材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关系,证明木结构的先进性 通过对比栽稻分布区的发展形势和建筑木构材技术的普及趋势,两者的暗合证明了生产工具与建 筑构材之间一体化发展的关系。 从而证明了木结构技术是作为一种先进技术伴随人类进入人类文明。
栽培稻分布区逐渐扩大形势图
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主要木构材样卯建筑大致分布图
第二部分:通过实例证明木结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选择
1、以屈家铃-石家河文化为例,论证木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有意识的选择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借着稻作文化,逐渐建立起水管理体系和酋邦社会的复杂结构,以及繁荣而 高深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通过萨满的宗教崇拜得以维系,在祭祀行为和过程中逐渐形成礼制规范,开《周礼》礼 制制度之先河。
至此:论证结束
木结构作为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的选择两者皆成立。
参考文献: 1. 陈薇.木结构作为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的选择 [J].建筑师.2003.12:70-88.(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 2. 潘谷西 编.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六版.2009.08.
第二部分:通过实例证明木结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选择
2、得出结论:木结构成为主流是多元文化进化的选择的结果
属于黄河中游之仰韶文化晚期的木骨泥墙和承重垛泥墙、白灰面技术 属于山东之大汉口文化的夯土筑房基、土坯砖砌墙和石灰抹地面和墙壁技术 属于内蒙与东北南部之红山文化的巨石建筑 属于良诸文化的木结构和高土台建筑 属于长江中游之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注重防水防潮的火烧土砖和木构结合长屋 属于东南海岸之石峡文化的贝丘和沙丘遗址等
“士农工商”说法对农业先进性的映证:
释疑: 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出处: 《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 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士农工商是古人按着为社会贡献大小的顺序来排列的。 士为何排第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立德于心,建功于 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 农为何排第二:“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家有余粮、 心里不慌”,尤其在农业为主的国家。 工为何排第三:“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借助工具可以提高效率。 商为何排第四: 商是互通有无的,必依赖他人而后能行。只可少数 参与,如果大家都去经商,都去依赖他 人,则无人可以依赖了。商 的地位排在末尾,有不禁止又不提倡的深意。 士农工商:农业的高度复杂性,使得农民地位崇高,农耕文化是受 到尊崇的先进文化;向农民致敬!
稻作经济文化系统发展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是先进于粟作或曰旱作经济文化系统的;但后来 夏商夯土台基的快速发展和周代屋顶瓦件的出现都应看成是以北方为主的泥土构材的发展。
代表上述各类文化的技术中,只有木构体系结合泥土构材发展而成的土木建筑得以延续,影响深 远。说明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同样选择了木结构,再次证明木结构是对社会意识的一种先进表达。 既有传统又有发展的建筑构材的结合, 才是我们所说的先秦至秦汉相对成熟的土木建筑;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建筑则本身已可能是融入不同文化而进行交互作用的结果——承上启下的 作用。
木结构作为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的选择
——读书笔记
研究路径
现有学者对”木结构为何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这一问题的研究的出发点都建立在木结 构建筑已经成为比较成熟体系的视角下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自然环境说”、“经济合理说”、 “价值观念说”等许多学者的解释似乎都言之有理,但似乎都在回避木结构怎样发展成为比较 成熟的体系这一问题。 诸如以上说法,虽然都存在一定道理,但是作为这一问题的主要论据则显薄弱,无法支撑 木结构作为一种占据主流的技术一直发展至今。 作者坚信木结构被先人选择,一定是基于某种文化自信而非简单的从材料和建造的经济性 出发或其他简单的原因。因此文章另辟蹊径,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出发,提出生产工具与建 筑构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对稻作传播途径和木构材技术普及范围的对比,两者的吻合 正是对这一论点最好的证明。接下来以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为例,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变化 对建筑构材的选择,得出木构材成为古代建筑主流是多元文化进化下的上层社会结构与社会意 识选择的结果。虽然朝代更迭,但木结构作为先进技术这一事实一直延续,从而一直被上层社 会意识选择,流传至今,长盛不衰。 这一有力的分析从根本上回应木结构为何成为主流这一问题。
技术进步
先进文化
先进文明
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
通过先进技术转化的物质形态(建筑)表达
选材
新石器时期,农业的分离使得人类从游牧民族逐渐定居下来,人类文明才算真正落地生根。之后,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有共识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就这样慢慢沉淀。建筑作为文化反映 的一种器物,随之慢慢发展。而根据目前的考古分析,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农业文明的 产生和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农业文明改变了先人的生活方式,通过创造工具改造 自然,建造自己的文明。 因此,文章选择新石器时期,从农耕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由农耕文化影响的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 入手进行分析。 木结构技术进入人类文明并不能使其成为主流的建筑结构体系。接着分析古代社会结构和社会意 识通过选择先进技术转化的物质形态来表达其先进性,木结构技术理所当然的作为先进技术而被 选择。 通过从意识形态入手,对木结构的先进性的解释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部分:分析证明木结构是作为先进技术进入人类文明
1、提出生产工具与建筑构材之间存在一体化发展的关系,从而推测木构建筑是作为一种先进的 技术伴随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新石器时期农耕文明的先进性。
比较国内的农耕文化,容易得出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的发达。发达的农耕文化在生产工具上也有 体现。 比较南北地域石器工具发展的不同(南方以砾石石器为主,北方以石片石器为主),表明加工木 构材建筑的可能性在区域上有别,也说明南方木作活动的频繁对工具发展的需求和刺激。南方发 达的骨器对木构材建筑生产及加工也提供了可能。 南方工具的材质、品质优于北方;突出表现在关于榫卯的使用上。从生产工具上再次证明南方文 明的先进性。河姆渡文化的木干阑建筑成熟的榫卯和独立的立柱和当时工具的先进性是分不开的, 这正是木结构能够建立的重要基点。 因此可以推测,相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播,必然带与之相应的建筑构材和建构方式的传 播。南方稻作文化的先进性,暗示着河姆渡干阑式建筑代表的木结构技术是作为先进技术进入文 明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