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的教育性

浅谈教学的教育性
浅谈教学的教育性

浅谈教学的教育性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教学的教育性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浅谈,学的,教育性,,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教学中查看更多范文。

浅谈教学的教育性

摘要:本文主要浅述教学与教育的定义、教学与教育的关系,认为教学的教育性存在于教学活动的诸因素中,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即持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文章中的第四部分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教学如何体现了教育性。

关键词:教学、教育、教育性、教学的教育性

引言:早在很久以前“教育”和“教学”两词就出现在人类生活当中。由古至今,不同阶段对这两个词的理解与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尽相同。然而我认为,尽管对它们的定义有很多,但都体现着同样的中心思想,且相信大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现代教学论中还认为教育与教学体现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正文:

一、教学的定义

众所周知,教学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它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多种关系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它的外延包括一切的教学活动。因而大家应该也知道,从古至今,对教学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然而当今为较多人所认同的教学的定义则是指教师将一定的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传授给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包括教师的教浅谈教学的教育性1

和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知能力,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品德的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有课堂和课外活动两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具有授受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发展水平三种职能。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对教育的定义可以从以下两种维度进行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从狭义的维度来看,主要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

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人们平时所说的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其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技育、教学等几方面。任何教育活动,都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因此,如果只对教育过程而言,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手段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一种活动。

三、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那么,教育与教学是不是相互独立而存在?是否存在“无教学的浅谈教学的教育性2

教育”或“无教育的教学”?

勿甭置疑,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早在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中,就明确地指出教育与教学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两个体系,并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他指出:“教育学是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一门科学,但他们还应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而在这里,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至少在这本书中如此。”他甚至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可见,他持的是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观点,而且

他对教学的教育性非常重视及肯定。

四、教学的教育性

教学具有教育性,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规律。那么教学的教育性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就让我们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教学过程的角度

正如前面对教育的定义所说,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在知识、智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得以发展,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而教学浅谈教学的教育性3

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此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学过程必然是一个教育性的过程。

2、从教学内容的角度

社会主义学校的各门学科的教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都是按照自然现象和社会发展的本来面目所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客观事实和规律进行的,并且均要求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水平。而学科设置和教材体系又

反映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方面的要求,因此,其教育性是肯定的。

3、从教学方法的角度

教学方法作为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其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其中教学方法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于——培养学生正确领会和掌握教材,形成技能技巧,激发学习欲望,增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下,学生在学习这项主要劳动中,不断获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掌握科学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可见,教学方法的教育性也是肯定的。

浅谈教学的教育性4

4、从教学所用教材的角度

教材是由国家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以特定的世界观体系和政治思想作为依据,包含着鲜明的思想政治倾向,它体现了社会或国家的意志和需要。通过教材渗透的一定的思想观点、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5、从教学的实施的角度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方式方法,教师的言谈、情感、态度、人格等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都具有教育思想性,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发展。

6、从教学中知识和思想的关系的角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水平有着必然的联系。如学生的思想提高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尤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更需要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正如列宁所言:“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使学生的思想得以提高。而学生的思想提高又推动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可见它们的紧密联系性及教学具有的教育性。同时,教学具有教育性,只有遵循这一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割裂掌握知识浅谈教学的教育性5

与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就会给教学带来严重的后果。

7、从教学与交往的关系的角度

交往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形式,也是人类基本的心理或精神需要。交往是能动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是人类活动的基本体现。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交往,主要体现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此为媒介,把个人的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情感体验、意志品德、人生信仰及行为规范等作为信息,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可见,教学与

交往是在同一过程进行,且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如果教学中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师生交往,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即通过教学与交往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的作用,所以交往本身就具有教育性。

五、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见,教学与教育确实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教学无论是在教学过程、所采用的内容措施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体现着必然的教育性。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是肯定的,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应用教学的教育性于教育事业当中。

参考文献:

浅谈教学的教育性6

[1]郑荣彪,教学·教育·教学的教育性[J].《教学与管理》,20XX[2]李宗峰,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必然性[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XX,(2)

[3]韩彦肖,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分析及其启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2(1)

[4]刘东方,浅谈教学的教育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5]桑国玲,教学的教育性试说[J].辽宁教育,20XX,(7)

浅谈教学的教育性7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完整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B )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2.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B )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3.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 D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 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4.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C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5.教育通常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 D ) A.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文化教育; B.社区教育、校园教育、家乡教育 C.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D.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6.教育的目的是谁来决定的?( B ) A.父母亲;B.教师;C.教育部官员;D.执政党 7.现代教育最显著特征是:( D ) A.教育的法治化 B.教育的均衡发展 C.教育的公益性增强 D.教育的普及化 8.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可以说教育具有:( D )A.时代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性 9.学校教育产生于:(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0.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A )。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 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 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 1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B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12.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 )。 A.孔子苏格拉底 B.孔子亚里斯多德

结合实际谈谈对初中政治的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理解

结合实际谈谈对初中政治的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特点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是思想品德教师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针。 一、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本课程的灵魂。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特征之一,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处于统领地位,是本课程的灵魂,它决定着课程的方向,规定着课程的基本特征。思想品德课是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我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来设计的,我即学生,这反映了课程教育对象与主体的统一,突出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特点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和主要任务定位在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将学生的道德情感、思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内心精神世界的塑造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这就意味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需要充分突出思想性,把握思想性,完成思想性。 完成思想性教育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及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学生的品德习惯养成联系起来,与学生的个人理想的树立结合起来。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辨识力有限,要通过思想性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而实际的理想。思想性教育应贯串思想品德课程的始终。思想性教育要做到有理有据,也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切忌空洞的说教;要做到有情有义,也就是要激发和培养情感、责任感、使命感,切忌一味的灌输。 例如:思想品德课程以学生成长为主线,对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多方面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四个方面的学习中,心理健康和道德属于人文范

国开大《教育学》形考一题库及答案

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是:循序渐进原则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劳动起源论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大教学论》 启发诱导、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教育名著____________中。 正确答案是:《学记》 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布鲁纳 教育史上第一个设想出全面完整教育学的人,教育学的真正奠基人是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夸美纽斯 从作用对象上看,教育可以分为哪两种功能()。 正确答案是: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以下对于人口状况与教育发展的关系的述说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是:人口数量是影响教育规模和投资的最终决定因素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正确答案是:人的现代化 以下对于文化传统与教育关系的述说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是:文化传统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正确答案是:社会生产 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正确答案是:不均衡性 青少年儿童的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第5个月到第11个月之间,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正确答案是:不均衡性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吗_

教育评论/1999年第4期 曾智昌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命题具有片面性。从教师来看,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学不可能永远具有教育性;从学生来看,主体是复杂的,是有个别差异的,要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是有困难的;从内容来看,教师不一定完全理解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师本人所提供的信息也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从方法来看,有的教师采用注入式教学和一些非科学的方法,结果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危害。这一切都足以说明教学不可能永远具有教育性。 一、从教育者来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他受社会的委托,代表社会的利益,执行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他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从总的方面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对学生能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然而,教师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不是神仙,他的教育活动不可能永远正确而毫无错误。第一,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教学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人们认识和掌握教学的客观规律的能力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世界,具体的历史条件制约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水平。人们可以不断地打破旧的条件的局限,不断地发现、认识和掌握教学规律,但却永远不可能不受局限。因为人们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教学规律的掌握,是一个十分复杂、充满曲折的过程。人们通常不可能一下子全面了解实际情况和完全掌握客观规律,只能根据现在已被认识的规律去指导教学,还不可能进入 自由王国。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只有正确的科学见解而毫无错误。无论是多么聪明伟大的教育家都不能例外。人有主观能动性,只能争取少犯错误,但不可能保证不犯错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精神状态以及社会与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每一个想法、每一句话,以至每一个行动,都完全正确、绝对地合乎教育的规范。因此,教学要做到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有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第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性的发挥。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对教育事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吗? 30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 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 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哪些新理念?你如何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 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课程标准概括了语文课程的三大特点:①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一本好书影响人的一生。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加强积累,加强运用。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对话

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对话 于漪/程红兵 (●于漪○程红兵) 编者的话:虽然本文谈的是语文教学,但所涉及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将这一转轨落到实处。文章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 ○:于老师,您在《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弘扬人文,改革弊端》的文章,反思语文教育的性质观,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文章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于老师能否先请您谈谈写作此文的缘起? ●:我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中提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是出于对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现状的显著特点是应试教育,它带来了种种弊端,最根本的是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影响所及,一直到小学低年级。我们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而有用的文化科学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应试教育不仅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就是文化科学知识也会限于窄、死、残破的囹圄,对人的塑造极为不利。应试教育使教育工作走入歧途,根本不能切实贯彻教育方针。不赞成应试教育,并不是一概反对考试。考试不失为检查成绩、选拔人才的一种一定程度上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我国历史看,隋唐后科举制下以考试选拔人才,在当时是一项重大改革,对于我国文化发展起过重大作用。即使在今天,考查成绩、选拔人才的途径多了,仍不能不用考试的方法。关键在于考试的内容,科举制度到了明代,提倡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只是“代圣人立言”,文章的形式是“八股”。读过《儒林外史》的人,都痛知其危害性。鲁迅先生说得好,“八股文原是进学做官的工具,只要能做‘起承转合’,借以进了‘秀才举人’,便可丢掉,一生中再也用不到它了,所以叫做‘敲门砖’,门一敲进,砖就可以抛弃了。”难道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也仅在于教给学生一块“敲门砖”吗?有识之士看到了应试教育贻误子孙后代的弊病,纷纷提出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认识上要转变观念,行动上要转轨,这是切中时弊,为青少年学生造福。在这种背景下,我提出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于老师,中语界以前也有人谈人文性,大致说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人文性”作为与科学主义相对抗的现代人本主义。另一种是把人文作为语文的上位概念。您所说的人文性与上述两种说法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是从语文教育的性质来谈的,给语文教育定位,其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科学性与人文性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我国“五四”以来也对民主和科学争论至今。若要对此问题作初步较全面的了解,可读一读肖峰著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若要了解“五四”以来关于它的争论,值得一读的是北京三联版林毓生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关于“科学”,我曾查过有权威的英文字典,解释可译为:被安排成有条有理的知识,特别是得之于对事实观察和实验的知识。当然这只是常识性的浅近的解释,对于自然科学完全合用,用之诗文则有插格。比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登徒子好色赋》形容美人“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等等,若死心眼儿一厘两厘,一分两分去抠,不仅讲不清楚,而且有损形象,有损意境,破坏了想象力的发挥。比如后者,若进一步问“那美人究竟多长多短、多白多赤”,恐怕谁也答不出。讲科学方法,如果对问题本身没有具体而实质性的了解,片面地加以演绎,就会犯形式主义的毛病。《荀子·非十二子》中,每批判了一种学说后,总加上一句“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出发点错了,一味演绎,看来言之成理,反而会在歧途上愈走愈远。我对应试教育以及其中肢离破碎似是而非的应试题往往有如是观。

教育学之八大教学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之八大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核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八大教学原则是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有这样一类考查形式,即以俗语或名人名言进行考察,今天我们一起来总结下考试中常见的这些话。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既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道德品质。此原则体现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考点有:文以载道,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体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考点有见之不若知之,之之不若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做合一;力行而近乎仁;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是没有意义的;乌申斯基说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思想不能离开事实。 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教师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常考语句有: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是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启发性教学原则指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规律。常考语句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好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坏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教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三

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三 一、判断题 1.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P5 (× 2.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 (√) P249 3.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P244 4.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 )P120 (× 5.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P9 6.存在主义认为,教育要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强调个人对自己的选择 负责。 (√)P72 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P111 (× 8.在一个不存在公共法律和道德的社会里,人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P81 9.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P24 10.国家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 用。 ) (× 1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P76 (× 12.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 (√)P131 1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 14.德育内容规定了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 (√)P199 15.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直接经验。 )P174 (× 16.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关于课程的概念是作为名词使用的。 (√) 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 )P2 (× 1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P203 19.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P117 (× 20.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是人格平等和共同探究的交往。 (√)P173 21.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P41 22.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 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P249 (× 23. 《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P27 24.绝对评价也就是目标参照评价。 (√)P250 25.国家课程的开发采用―实践—评估—开发‖这种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 )P161 (× 26.德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P205 27.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P3 (× 28.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 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P81 29.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 (√)P138 30.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P150 (× 31.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P165 32. 《学记》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P27 (× 33.综合课程的组织方式基本上属于课程的横向组织。 (√)P149 34.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P49 35.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P51-52 (×

浅谈教学的教育性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 院系名称:百度网络学院 专业:百度 学生姓名:百度 学号:123456789 指导老师:百度 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

2019年3月1日

浅谈教学的教育性 摘要:本文主要浅述教学与教育的定义、教学与教育的关系,认为教学的教育性存在于教学活动的诸因素中,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即持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文章中的第四部分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教学如何体现了教育性。 关键词:教学、教育、教育性、教学的教育性 引言:早在很久以前“教育”和“教学”两词就出现在人类生活当中。由古至今,不同阶段对这两个词的理解与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尽相同。然而我认为,尽管对它们的定义有很多,但都体现着同样的中心思想,且相信大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现代教学论中还认为教育与教学体现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正文: 一、教学的定义 众所周知,教学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它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多种关系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它的外延包括一切的教学活动。因而大家应该也知道,从古至今,对教学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然而当今为较多人所认同的教学的定义则是指教师将一定的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传授给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知能力,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品德的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有课堂和课外活动两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具有授受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发展水平三种职能。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对教育的定义可以从以下两种维度进行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从狭义的维度来看,主要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人们平时所说的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其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技育、教学等几方面。任何教育活动,都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因此,如果只对教育过程而言,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手段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一种活动。 三、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那么,教育与教学是不是相互独立而存在?是否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或“无教育的教学”?

教育基础知识试题

教育基础知识试题 1、新课程 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 1、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1、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1、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和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1.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构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1.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 )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1.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浅谈课堂教育的时代性与人文性

浅谈课堂教育的时代性与人文性 发表时间:2016-12-07T14:11:33.82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11期作者:于艳伟 [导读] 作为一名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完成课堂教育的人文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呢?在此我谈谈几点看法。 (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吉林白山 134300) 【摘要】信心时代下,课堂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对教师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也日益增多,而教师在课堂上应把握时代脉搏,完成课堂教育的人文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关键词】课堂教育时代性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1-0015-01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课堂教学也迎来了网络时代。作为一名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完成课堂教育的人文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呢?在此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育的人文性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传道则是师者的第一要务。几千年来,良师们秉持着这一理念,或是著书立说,或是身体力行,并为此奋斗终身。远者有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着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给平民以受教育的机会;有古希腊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使人向善""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强调最高的知识就是人的美德。近者有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强调教育的现实意义,而非为应试而服务;有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当代教育更是强调了教育为人类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所承担着的使命。英格尔斯就曾指出现代人的标准是:1.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6.计划;7.知识;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挑战;11.互相了解、尊重和自尊;12.了解生产及过程;13.对自己和社会生活及未来持乐观态度;14.平等观念和守法意识。由此可知,当代教育更要注重人文性。能否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能否打开学生视野,使他们学会豁达的处理现实问题;能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当今教育的核心课题。而课堂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既向学生普及基本的道德标准,又保证学生的自尊自信,还能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存在,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二、课堂教育的时代性 古代的教育是为培养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而服务,所谓"学而优则仕",而当代的教育则是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服务。因此教育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在课堂教育中体现的尤为突出。1、从教学目的上看。建国初,曾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说法,课堂教育中"重理轻文"现象严重,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文科课堂上得过且过。而今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随着国际交往的加强,对人才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提高,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上升,课堂教育中全面发展理念得到贯彻。2、从教学内容上看。曾经的中国,教学内容单一,科目不齐备,学科间过于独立。多次教学改革下,教育部在保证考纲一致,考试环境平等下。课本不再单一,出现了多个教材并行的局面,地区化明显,具体要求弱化。使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重视交叉教学,教学更加自由化,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3、从教学手段上看。曾经的"一根粉笔走天下,备课资料比天高"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而今信息时代的到来,深刻的影响着老师和学生,课前预习软件,课中多媒体,课后微信端,交流家长群。课堂上教师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完成教学任务。4、从教学形式上看。曾经的课堂,要求学生整齐坐,课堂无杂音,只有老师谆谆教导声。可是创新化要求的今天,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但座位可以圆桌会,还可以课堂谈论、辩论激烈,课堂热情一片更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轻松氛围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还有的课堂教学不再传统,随时进行,比如网络教学、户外教学等,所以说课堂教育是与时俱进的。 三、人文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教育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人的价值、关注人类社会,"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教育既不能忽视他的道德性,又要为现实服务。在社会急剧变迁的今天,我们老师在课堂教育中应该及时把握时事脉搏,以古观今,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体要做到1、提高自我修养。尊重人,从我做起。新时代下,刚愎自用的教师和一言堂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育中已经被淘汰。"打是亲,骂是爱"只能说明为师者的素质低下。任何人都有基本的人格,只有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真正教化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言传身教"才是道德教育的根本之途。2、提高知识素养。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良莠不齐。课堂只有真知才能真正存在。这就需要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课堂教学中不能人云亦云,信口雌黄。教师更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大数据时代给我们以丰富的知识广度,善加利用,必能有所获益。3、提高职业道德。古往今来,教师既是道德的传播者,又是道德树立者,更是道德的表率者。教师的职业素养更会在课堂实践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因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爱岗敬业。在课堂教育中,要求学生前,完善自己。用自己的言行教导学生,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不但要自律,还要自省。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双重使命。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课堂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对教师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也日益增多,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文使命并未由此而减少。素质教育下,对人才的培养趋向综合化。如何在课堂上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是信息时代下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成绩

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成绩 (教书育人、师德修养、素质教育、教学研究、班主任工作、教学教 改、教育教学效果等) 在物理教学工作中,我始终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新课程标准为大纲,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测试,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测试及考后总结。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很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从教7年来,一直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担任高中物理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倡导“自主—互动—创新”模式的学习研究。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全力以赴的工作,以学校为家,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力争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一、思想政治方面 热爱中国共产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为人师表,积极参加各类教研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能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做到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以身作则,并能用自己的品德言行来教育影响学生。在工作中,讲敬业,比奉献,团结同志,服从领导和学校的安排,对工作尽职尽责,敢挑重担。 二、教学教改方面 在教学工作中,我积极负责,为人谦虚进取,赢得了学生的爱戴,领导同事的赞扬,并很快成为学科教学骨干。代表学校多次参加市县各项教学大赛,多次受上级表彰。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随着时间的推移,课讲得越来越好,教材也越来越熟,然而面对学生和年轻教师的期待的目光,我却常常深感知识的日显陈旧、僵化,究竟应如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是优秀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使我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和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边指导边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朋友。把研究性学习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研究意识、体验研究方法。通过学科研究性内容的渗透和延伸,培养学生检索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能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深受学

读懂学生的三个“点”实现教学的三个“性”-精选教育文档

读懂学生的三个“点” 实现教学的三个“性 要读懂学生,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发现学生学习的规律形成对学生的正确、全面的认识, 真正弄清楚“学生学习的起点在 哪里”、“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差异”这几个问题。应当把“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在行动中,更深入地关注孩子们是怎样 学习数学的,从而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更能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读懂学生的学习起点,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1. 读懂学生学习内容的起点 书本上编排的知识起点是静态的, 本质上排斥其他学习资源 对课堂学习的影响。而学生现有的知识起点是动态的、开放的本质上容纳其他学习资源对课堂学习的影响, 并以整合的方式加以促进。教师要选择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实施教学活动, 对于教师来说, 确实是一种挑战。 对于同一学习内容来说, 有时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要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 而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会低于学习的逻辑起点。这时, 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在学习新知前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补救。对于同一个学生个体来说由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就不同的学习内容, 其表现出来的现实起点有时低于学习的逻辑起点, 但有时却高于学 习的逻辑起点。这就提醒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不能预先简单地将学生划定为A B、C等,而应在学习某一新知前找准学生不同 的现实起点, 适时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以自己较习惯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

2. 实现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起点的多样性, 使教师很难驾驭课堂。学生的起点到底 在哪里, 不同地方、不同班级、不同内容, 学生的起点是不同的, 它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未知量, 是个开放的量, 作为教师只有努力估准这个量。通过实践, 我们深深地体验到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想法是有差距的、有时甚至是出乎意料的。这就要求教师抛开预设教案, 从学生的动态变化中去动态生成适当的教学行为。 二、读懂学生的学习难点, 使教学更有实效性 难点, 即相对难学的内容。这些内容一般又是学生应理解和 掌握, 并能熟练运用的知识, 而且也是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研究表明, 大部分难点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同知识要求之间存在差距造成的。这种矛盾既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 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利机会。为此, 教师应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分析难点难在何处以及难点形成的原因。让难点的突破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契机。 1.读懂学生的学习难点 仅就学生的“学”而言, 难点的形成一般与学生本身、教师、教学内容等因素相关。其中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习动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既是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学活动所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3)直观性原则 由于中小学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水平不高,所以这一原则比较实用于中小学。 直观性原则运用到教学中就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启发性原则 个体因素在个人发展中起最终的决定性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启发性原则具体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7)可接受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8)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