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生物理学习中的思维定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初中生物理学习中的思维定势

江苏省兴化市戴窑初中焦新华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

思维定势可表现出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思维定势对于问题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思维定势的作用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二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大量事例表明,思维定势确实对问题解决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甚至造成认识上的错误。针对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的表现及其对策,归纳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无视物理概念对数学的制约

案例1:在理解ρ=m/v这一公式时,许多同学套用数学的思维模式,忽视密度的特性,而单从数学角度认为ρ与m成正比、与v 成反比;在理解R=U/I这一公式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认为当电压等于零时,电阻也等于零。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由于大部分物理量可以定量表达,而部分教师教学中常常侧重针对结果的“机械计算”,缺少“过程与方法”,因此,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造成了运用公式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定势。

克服这种思维定势的主要措施:

首先要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例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其次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防止单纯用数学方法代替物理概念,减少纯公式数值代入计算的训练,让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描述物理问题,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把数学表达式与物理本质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受到相似情景的干扰

案例2、在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玻璃管处于竖直位置是,管内的水银面比管外水银高出75cm,如果将玻璃管倾斜放置,管内外水银的高度差是()

A.等于75cm B.小于75cm C.大于75cm D.无法判定分析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由于管内水银面比管外高出75cm,说明管内混有空气,当玻璃管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气体的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所以管内的水银的高度差要减小。由于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学生清楚的看到了实验现象,无论怎样倾斜玻璃管,其内外的水银的高度差是76cm。很多学生都错误的认为这两个实验的情景相同,没有考虑在标准大气压下,管内外水银的高度差为75cm时,玻璃管内混有空气的缘故,导致他们错选了A。这种受到相似情景的干扰在物理教学中是常见的。

案例3、如图(1)所示,一木块立在表面

光滑的小车上,并随小车一起沿水平桌面向左

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在障碍物作用下突然

变为静止时,车上的木块将()

A、继续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

B、仍停在原处不动

C、立即向左倒下

D、立即向右倒下

分析:以上四个选项中,B、C、D 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而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因小车在障碍物作用下突然变为静止,而小车表面光滑无摩擦力,木块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但学生由于学习惯性时,做过“小车在障碍物作用下突然变为静止”的演示实验(当时小车表面并不是光滑的),当时木块是向前倒下的,许多学生对此实验印象十分深刻,因此产生了思维定

势,未进行具体分析,而像看图说话一样想当然地认为木块应立即向前倒下,而错选了C选项。

为克服因实验印象引起的解题错误,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全过程,知道实验结论成立是有条件的,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原结论就不一定成立。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形成思维定势案例4:在讲汽化和液化前,问学生:“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冒的‘白气’是什么”?很多学生误认为是水蒸气;在讲“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问:“如果人离平面镜越来越远,像的大小怎样变化”?有同学误认为像将变小。类似的“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形成思维定势”案例还表现在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的形成。如“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铁比木头重”,“自行车刹车后使车停下来的力是闸和瓦圈间的摩擦力”,“速度大惯性就大”等等

分析: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从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大多数是自然形成的,是缺乏引导的,有些生活经验是正确的,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我们赖以建立正确物理概念的基础,而有些生活经验是错误的,而且错误的经验往往导致他们进入“思维定势”,难以改变。

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错误经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往往驱使学生做出想当然的错误判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但又不能“只跟感觉走”,要克服和纠正这类错误观念,可采取如下几个做法:

一是讲解概念、规律时,应展开充分的分析、讨论,抓住其本质

特征,明确其形成过程,以达到对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冒的‘白气’是什么?很多学生认为是水蒸气。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教室的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我们看得见吗?让学生抓住其本质特征,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而看见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很多小水珠。

二是设计必要的验证实验,给学生以更强烈地刺激,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原有观念的错误所在,使原有观念发生动摇,直至清除。例如,针对学生原有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一定是真实存在的”错误认识,为了使学生建立起“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看起来是‘实实在在’,其实不存在”的新认识,采取以下验证实验:

把一块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玻璃前面放一点燃的蜡烛,在对称的玻璃后面放一大玻璃杯,向玻璃杯中倒水,竟看到蜡烛在水中燃烧!这样,实验看到的“浇不灭的火焰”现象与“思维定势”形成矛盾,这就有力地破坏了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建立“虚像”的正确认识。

三、生搬硬套公式形成的思维定势

例5、同学小明在打扫除时,将一总重80N水桶拎着在水平方向上行走了10m,问小明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多少功?()

A、800J

B、80J

C、0J

D、无法判断

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但很多的同学错选了A,就因为这些学生只记住了功的计算公式W=FS,学生们就生搬硬套计算公式,而没有去考虑力和距离在方向上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