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药物经济学文献评价及现状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管理杂志Journal o f T r adit ional Chinese M edicine M anagement2010年4月第18卷第4期295

国内药物经济学文献评价及现状研究

王桃柱 朱文涛 张 娜 桂得权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29)

摘要:文章通过对药物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分析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药物经济学在我国发展情况。建议应加大政府机构对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重视,完善药物经济学在药物政策中的应用,尽快完成药物经济学指南的编订。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文献;评价;建议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03(2010)04-0295-03

1 药物经济学起源及在我国定义的发展

药物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来源于成本效益分析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在卫生领域的应用始于瑞思(Rice)的 Estim ating the Cost of Illness [1],在该篇文献中,瑞思首次使用了 成本 效益分析 对药物进行了经济学评价。目前,许多国家已将药物经济学研究列入药品评价的内容之一。其中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已制定并颁布了药物经济学研究准则,旨在研究和评价每种(类)药物与药物治疗的经济背景,为合理用药、药政管理及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决策依据,以期从社会和整个人群的利益出发,应用经济学原理综合评价药物,提高医药卫生资源的利用率[2]。

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 Paul F和洪盈在国外医学上发表的 H2 受体拮抗剂的药物经济学及其处方研究 被认为是国内最早发表的药物经济学文献[3]。该文献虽然对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做了比较分析,但未采用相关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药物进行评价。国内学者对药物经济学作过多种定义,最早的定义于1993年,张钧等将药物经济学定义为: 对卫生保健系统和社会的药物治疗成本和效果的描述与分析 [4]。其后,陈洁将药物经济学定义为: 泛指西方经济学在药物治疗评价上的应用,包括一切有关药物临床应用的经济学研究 [5]。孙利华将药物经济学定义为: 运用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研究医药领域药物资源利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状况的最大限度改善的学科,它是一门为医药及其相关决策者提供经济学参考依据的应用型学科 。这个定义相对来说较为全面[6]。

2 药物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

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成本 效果分析、成本 效益分析、成本 效用分析和最小成本分析法。这些方法都是以成本分析为基础,以货币金额作为成本指标,对临床用药的效果、效益或效用进行分析。不同分析方法所测量的结果有所不同[2]。

2.1 成本 效果分析

成本 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善的综合药物经济评价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当前最常用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王诗华等对2000年 2005年国内的432篇药物经济学文献进行分析,其中82.2%属于成本 效果分析[7]。成本 效果分析主要用来对健康效果和成本差别进行比较,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的评价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来进行评价: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 效果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通常采用成本效果比值法和增量成本效果比值法两种方法。但该分析的缺点是受到临床指标的限制,对于不同治疗方案表现出的不同临床效果则无法进行比较,而且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无法比较。王鋆、王钧于1995年在 药学实践杂志 上发表的 药物经济学成本 效果分析 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成本 效果分析在药物经济学中的应用,并首次提出成本 效果分析流程图[8]。

2.2 成本 效益分析

成本 效益分析是比较单个与多个药物治疗方案之间,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之间,或其他干预治疗

作者简介:王桃柱(198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物经济学。

通讯作者:朱文涛,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药品质量监督与管理、药物经济学。

296

2010年4月第18卷第4期中医药管理杂志Journal o f T r adit ional Chinese M edicine M anagement

方案所消耗费用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结果值(效益)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成本和效益均用货币来表示。相对于成本 效果分析而言,成本 效益分析结果相对较为直观,优势是统一用货币单位衡量,可以用于不同临床效果的方案间比较,也可用于不同疾病之间的经济学评价。但该分析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即由于病人死亡、伤残等计算效益时难以用货币指标来衡量,使得这种评价方法在医学界和伦理学界造成一定冲突。何志高等于1995年最早对成本 效益方法作了阐述,并将这种研究方法分为五个步骤,即: 明确问题,说明目标; 区分治疗方案; 区分和计算所有被消耗的资源或提供每个干预、计划或治疗方案的成本; 区分和计算效益; 统计所有的成本和效益。并指出成本 效益和成本 效果分析的区别[9]。蒯丽萍等也对成本 效益分析在药物经济学中的应用做了分析,并给出了成本 效益分析的定义及适用范围,明确提出净现值法和效益 成本比例法在成本 效益分析中的应用[10]。

2.3 成本 效用分析

成本 效用分析是成本 效果分析的发展,与成本 效果分析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分析中效果指标为一种单纯性地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症状改善、体重增加),而成本效用分析中的效用指标都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而非健康结果变化。杨樟卫等对成本效用分析方法在药物经济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概括性地阐述,详细论述了成本 效用分析的评价方法和操作步骤,并指出了成本效用分析方法的运用时机及现实意义[11]。2.4 最小成本分析

最小成本分析是成本效果分析的一个特例,它要求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他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因此该方法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在我国最早使用最小成本分析的是柯会星等人,其在对头孢曲松、头孢布烯序贯治疗与头孢曲松连续静脉滴注两种方案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中使用了最小成本分析,通过SPSS软件进行了处理,并做了敏感性分析,得出头孢曲松、头孢布烯序贯治疗组为相对较佳的治疗方案[12]。

3 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主体单一

在国外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研究主体大部分都是社会学术团体和科研组织。李明辉在对国内外样本文献的第一作者单位统计中发现,国外样本文献第一作者单位的分布较分散,其中学术机构占48.40%,咨询公司占25.00%,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占14.36%,政府部门占6.91%,医药企业占5.32%。而国内药物经济学研究主体大部分来自医院的临床医师和药师,在文献统计中除了2.75%文献的第一作者单位为学术机构外,97.25%文献的第一作者均来自医疗服务提供机构[13]。陈文等人对2003年前国内发表的351篇药物经济学文献进行分析显示,临床医师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共36项,占了文献总数的10.3%,由药剂师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有103项,占文献总数的29.3%,不能区分具体科室但由医院医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有169项(占48.1%),上述三者合计达到308项(占87.7%)。独立学术研究者(包括大学、研究机构等)为第一作者完成的有28项(占8.0%),其他作者身份不明确或不能判断的有15项(占4.3%)[14]。这使得从研究过程看来国内很多药物经济学文献过于简单,部分医师和药师主要从临床效果加以分析,从而缺乏全面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使得结果缺乏信度。从国内外发表的药物经济学文献来看,国内发表的文献研究过程相对简单,并未采用更多的模型研究等方法辅助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使得文献的整体质量很难有质的提高。

3.2 未明确注明研究角度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将会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在国外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中都会明确表明研究的出发点是患者,或是卫生行政部门,或是医疗机构保险部门。而在国内的大部分药物经济学研究文献中并未明确表明研究出发点,也未提及患者的医保情况,导致成本计算缺乏足够的依据。

3.3 研究方法单一

对国内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方法中大多采用成本 效果分析。吴晶等于2008年在 中国药物经济学 上发表的 中国药物经济学学科发展现状 中对2005年-2007年国内外的药物经济学文献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国内文献采用成本 效果分析的占76.51%,其中最小成本分析占18.35%,成本 效用分析占0.92%,其他分析方法占4.58%;而国外文献当中采用成本效果分析的占23.40%,最小成本分析占3.19%,成本 效用分析占32.98%,其他分析方法占40.43%。由此可见和国外相比国内采用的方法过于集中在成本 效果分析[15]。

3.4 成本评价不全面

在国内发表的经济学文献中,许多成本评价不全面[16]。有些研究者只是简单地从药品说明书的疗程出发,简单加和计算成本;有些研究者即便考虑了病人住院期间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也较少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使得结论的可靠性值得商榷。在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