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
闻两篇)
⑵学习了解本课新闻的语言特点。
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良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⑷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2、本文目标
⑴掌握本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报道的特点。
⑵掌握本文写作特点、技巧及本文选材上的特色。
⑶增强我们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重点难点:
⑴学习本课新闻的语言特点。
⑵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842年8月29日、1860年10月24日、1898年6月9日,英国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占据了中国的香港本岛加上深圳河以南整个九龙半岛及附近约200多个岛屿、约1071平方公里的地区。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冉冉升起,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在被英国统治一百多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
载入史册。
二、引导自学
⑴自学关于新闻的有关知识
⑵自学本课的生字、生词。
⑶学习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自学内容见学生所用《学案》)
二、学生阅读课文、研讨交流问题
(一)阅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并讨论问题(可先自己研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1、学习讨论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意义
2、学习讨论理清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3、学习讨论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三、展示研讨结果:
1、学生发言,展示学习研读讨论
2、学生发言,对发言内容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补充、总结讨论的结果(也可让学生总结)
附问题答案要点:
1、(本文标题的特点意义)记录香港回归的报道很多,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本文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2、(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全文共11个自然段,按照新闻的结构可分为导语和主体两部分。
导语(第1自然段),介绍背景、事件结果:在一句话中,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结果。本导语照应标题,是全文的中心内容。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来报道。
第1层(第2~4段),港督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2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3层(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第4层(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最后一段是一段补充说明文字。
3、(写作特点和技巧)
⑴本文的取材特色:定格历史的瞬间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一个个重大场面的一瞬间,巧妙地
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既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
⑵本文巧妙地借助现场景物寓意抒情。
⑶通过精辟、凝炼的点晴之笔与现场事实深厚内涵的对比去引发读者的联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课外阅读有关香港问题的资料,观看香港回归的影像。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李崇军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