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美学
1礼制思想
传统建筑的开间、装饰、颜色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要符合礼制例如, 黄色为最尊贵的颜色, 只有宫廷建筑才可用黄琉璃瓦; 以龙凤为主要题材的和玺彩画, 只能用于皇家专用建筑上;人死以后, 坟园的占地面积, 坟丘高度, 墓碑形制等等也有严格的等级违背这些制度, 便是违法, 要受到刑法制裁
在城市规划上,《考工记·匠人》在“营国”一节中, 提出了分区规划的布局和礼制营建制度, 从两个方面来强化城邑建设的礼治秩序,“礼者别贵贱尊卑也”便是这种礼治秩序的实质,城的分区极其明确, 安排的程序就是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各区的等级很明确地表现在各自的规划方位上,中央方位最尊, 因此设宫城区, 宗庙社稷摆在宫前正南、近中央的宫, 以示一体,祖社以南稍远处设官署,宫的正东、西、南又次之, 设宗室卿大夫府第,不重要的东北端设市, 城的四偶远离宫廷地带列为最次, 居民闾里便分布在此,闾里是居民的聚居单元, 里按居民的阶级、职业分有等级, 不容杂处,运用方位尊卑, 按等级贵贱差别建立严谨的分区规划, 是中国古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 也是它所代表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反映,仅按分区布局尚不足以显示礼治秩序, 为此再加上礼制营建制度来补充,用“以大为贵”、“以高为贵”等一系列礼制等级制的营建措施, 如王城方九里, 城隅高九雉, 九经九纬等等, 以进一步强化礼治规划秩序, 树立“王者之尊”的威严。
2天人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说, 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 在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美, 要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主张整个环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
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在建筑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顺应自然即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应顺应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 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 灵隐佛地、岳麓古刹、南岳禅林、江涌金山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建筑风物和谐的“二重奏”“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 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逊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 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2) 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 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 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尤为突出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 把自然引入院内, 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
(3) 因借自然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的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 即“借景”的手法利用借景, 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一个普通的草堂, 也可以引出“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空间感触,又如叶绍翁名句: “应怜屐齿印苍台,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支红杏出墙来”正如正如《园冶》所说: 通过借景可以“纳千顷之汪洋, 收四时之浪漫”
3 中庸之道
1) 中庸之道强调社会的一种“内聚”性, 即团结和睦,追求在“向心内聚”的基础上达到统一和谐。于是, 为了巩固其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 权力中心(国都) 设在国之中, 王宫设在都城之中, 而王行使最高权力的场所———“三朝”(外朝、治朝、燕朝) 则布置在宫的中轴线上, 以中央方位来显示王权的威严,并依靠“中央”的方位, 使古代中国对“中”
的崇拜转化为对“王权”和封建制度的皈依,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均有寨心, 设在村寨中央,如布郎族的村寨中央立一大木柱, 周围用石头砌成1 米左右的高台, 以示寨心,侗族的村寨中央设鼓楼, 以维系侗乡村寨的秩序与和谐,甚至普通民居中, 也以天庭、内堂为中心, 使几世同堂达到和谐内聚。
2) 中庸之道讲究不走极端, 万事万物都可共存, 以最大的宽容性包容一切, 不论正的、反的; 中的、洋的⋯⋯。表现在建筑文化中便可发现,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实际上并非是一个绝对封闭的文化体系, 凡是美的建筑, 虽为异国情调, 仍然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所接受改造,如被外国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就能以“西洋”为基调, 糅合“东土”的“语汇”, 创造出在当时东西方人士看来都颇“中意”的建筑美。又如坐落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之巅的白塔, 兴建于1651 年, 是外来的形式———喇嘛塔, 然而它以匀称丰满的造型融入了中国的园林之中。
3) 内外空间的结合,中庸之道以模糊二者之间的界线, 突出它们的共同点来使其和谐, 达到中庸。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 便表现出这种建筑美的模糊性,屋顶、墙体、门窗之类, 是分隔与沟通中国古代建筑内外空间的手段、中介和过渡。因此, 门窗的多寡、大小、位置、形状等影响着建筑内外空间的交流,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就认为, 中国古代建筑的门窗更注重内外空间心理情感的交融,又如, 大屋顶出挑深远, 其与外墙面构成的既非内部空间, 又非外部空间, 既是内部空间的延续, 又是外部空间的延续,这种檐廊又称为“缘侧”缘, 联结之意; 侧, 旁边也正是联结内部外部空间的一个“模糊”间其它如四周通透的亭、廊等, 不再赘述这种中庸的“模糊”观, 在今天又以“灰空间”、“模糊空间”等理论再次出现
4 风水五行
风水主要讲究“生气”, 讲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动静结合, 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要后高前低, 左右环抱, 藏风聚气。风水中要求的生气, 除要有适宜的气候环境外, 还要有景观价值人类对山水是有特殊爱好和需求的, 孔子说: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风水理论要“以人之意度山水之意”、“以人之情度山水之情”, 要发其所蕴, 把蕴藏在大自然中好的生态环境发掘出来, 加以处理为人类服务。风水中这些理论对建筑与城市规划都大有用处《考工记》中棋盘式平面原形是古代城市规划居住原形, 城市按井田制规划建造,台湾省的城市建设布局也是按风水理论建造的, 把街道当作水, 高大居住是龙、砂, 其它低矮的群体建筑就是穴(明堂) , 这样建起来的街区, 景观美、空气流通、小气候环境好。
古代北京城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 8 km 的城市中轴线,正是这条当时为了体现伦理秩序与帝王礼制的中轴线,使北京城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范例之一。这条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以其独有的雄伟气魄穿过了全城。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型和空间建筑的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纵观中国古代与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看到,表现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和自然观的建筑,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文化和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儒家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灿烂音符,它以一种独具神韵的侧影屹立于伟大的东方地平线上,构成极富文化魅力的历史长卷,成为一种深邃而丰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