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随意给宝宝贴标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随意给宝宝贴标签

身为父母,你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呢?请你一个个的来比照,看看你有没有为孩子贴上这些标签,你是怎么贴上去的呢?

一、对其性格特点的消极评价。如:认生、小气、内向、害羞、害怕、依赖性强、懦弱、爱发脾气、暴躁、不自信、性格不好、象他爸爸/妈妈、没上进心、做事磨蹭。。。。。。

二、对其处理问题的态度的错误评价。如:胆小怕事、不出众、浮躁、笨手笨脚、什么都不会、没欲望(怎么别人拿你的东西你都没反应的呀?)、粗心大意、没原则。。。。。。

三、对其行为方式的错误评判。

1、“什么都懂就是不会说话。”其实是自己的方法不对,没有把握住孩子的语素积累关键期和单字表达关键期,为孩子创造表达的机会少导致的。

2、“喜欢扔东西不懂爱惜。”同样是“扔东西”8个月和2岁的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就不一样。8个月扔东西是婴儿的大脑中学习“客体永存”(物体守恒);2岁扔东西在稳固物体守恒的概念上,进行对物体的质地加以探索、自我控制的能力的认定。

3、“特好动是不是多动症啊!”注意力无法集中就是不爱学习;出现几次攻击他人的行为就成了“爱打人”、自我意识刚建立就要求他懂得与人分享,要不就是“不喜欢跟人分享”自私、对XXX不感兴趣。等等;

如果你也曾不自觉在宝宝面前,说出了类似这样的字句,那么说明你也陷入了“给宝宝贴标签”这一危险误区之中。

可别小看了这简单的几句话,它带给宝宝的性格影响是很深远的。一些宝宝之后的行为偏差、不良习惯,甚至都和你此时对他的定义有关,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给出“千万不要随意给宝宝贴标签”这一建议。

贴标签效应

说到给宝宝贴标签,那我们首先要了解到心理学上的“贴标签效应”。

贴标签,顾名思义,像对商品定价贴标一样,给一个人,以一个关键词作为定义,将他的性格行为规范在一个小方框中。而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既认定、定义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其实也是心理暗示的一种。

在成人世界中,贴标签也并不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对自己或身边的人定义一个狭小的框子,有时你的确觉得很方便,客户A小气,同事B多舌,因此你可以对其区别对待。但其实,你等于将对方限定在一个个小框里面,抹杀了了解对方,人际交往的种种可能性。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的潜能还没有被充分发现的时候,被并没有了解你的人贴上了标签,定义为某一个你不认

可的、不准确的形象,是否也会感觉不满、委屈、沮丧。

而性格还未定型的宝宝,如同一张白纸,你给白纸裁剪出了一个形状,贴上了一个标签,很容易对他们的目前暂时的不良行为进行强化,甚至定型。爸妈总不自觉地对眼前看到的一切,用以往的标准和经验去给予解读和定义,而非深思其行为的源头,这将导致宝宝的性格成长出现更多的问题。

场景1

晨晨今年开始上幼儿园了,班主任王老师拿到晨晨妈交给她的长长的单子后吃了一惊,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晨晨饮食的禁忌。鱼不能吃,姜不能吃,香菜不能吃……晨晨妈请老师特别注意按照清单上帮晨晨准备饮食。

王老师很快就发现,晨晨的确是个挑食非常厉害的孩子。一开始王老师以为孩子是过敏体质,于是比较注意他的饮食。但后来她偶然发现,晨晨妈的菜单并非绝对,一些上面罗列了的食物,在小朋友们一起进餐的时候,晨晨也跟着吃了。

经过和晨晨妈的沟通,王老师才知道,实际上在晨晨第一次不吃某种食物的时候,晨晨妈就比较紧张,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晨晨不吃菠菜。”这样对晨晨本身有一个暗示作用。在下次进餐的时候,晨晨妈会先提出“菠菜好像晨晨不吃”、“晨晨上次不吃菠菜”,对晨晨挑食的情况再一次强调、巩固。长此以往,晨晨“不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他对食物非常挑剔,只要不合心意就立刻拒绝,这也是晨晨忌食单子越来越长的根本原因。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晨晨妈是个非常关注孩子需要的妈妈,而正是这种过分的关注,让她不自觉地给宝宝贴上了标签。

宝宝接受一种新的食物是需要一段适应时间的。任何新事物的接受,都需要一个体验和习惯的过程。

晨晨在第一次接触“菠菜”这种蔬菜的时候,对其味道不习惯,感觉排斥是很正常的。但这时晨晨妈却给他贴上了第一个标签“不吃菠菜”。实际上,如果宝宝不喜欢某种食物的时候,妈妈可以先换其他食物,过会儿再尝试,或通过改变烹饪方法,改变口味的方法让宝宝接受。

而第二次接触菠菜的时候,晨晨妈却又再一次提起了之前贴上的标签“晨晨不吃菠菜”。从而强化了宝宝对这一事情的认知。宝宝已经接受了“不吃某某”这一心理暗示,在潜意识里加强了这一概念。渐渐的,排斥的食物越来越多。此时,晨晨妈如果再加上一个“我家宝宝很多食物都不能吃”这一标签,则彻底养成了晨晨挑食的习惯。

由而可见,给宝宝贴标签是一个具有多大能量的行为。它可以强化宝宝的任何行为,形成巨大的心理影响。爸妈可别小看了贴标签效应带来的负面功效,这在孩子的生长发育、心理发育上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他的一生。当他不正确的概念被反复加强后,想改变就非常困难了。

场景2

小菊的各项表现都很差,成绩不好,上课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因此小菊的妈妈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带宝宝到医院进行了智力测试。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小菊的智商完全正常。那么小菊的表现为什么这

样不如人意呢?

医生经过仔细询问发现,原来最开始小菊的表现是比较优秀的。出于谦虚的心态,小菊的妈妈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曾表示“宝宝表现得没有那么好”、“没有那么聪明,很一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已经第一次对小菊形成了心理暗示。之后当小菊的表现开始变差后,小菊妈妈经常当着小菊的面和朋友抱怨:“宝宝很笨”、“成绩不好,上课不专心”、“不听话”。不自觉地给小菊贴上了“智力低下”的标签。

因此,小菊的成绩下滑得更加厉害,母女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小菊愈加不喜欢听课,吵闹得更加大声。扰乱课堂秩序、不听老师的劝阻等等。此时,在学校,老师也同时“配合”着爸妈,给宝宝贴上了“破坏纪律”、“坏孩子”的标签。

而小菊的这一系列改变,都起源于爸妈和老师给予的层层标签的覆盖下。

从心理学方面分析,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或多或少接受外界给予自身的暗示,以影响自己的性格及言行。

宝宝处于敏感的生长时期,正是处于吸纳的阶段,对外界的评价都很在意,他有自己的思考,也希望表现出自我的价值。因此,任何爸妈对宝宝的评论都会影响到他对自我的评论和思考。宝宝个性的发展实际上和爸妈的态度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爸妈可以审视一下自己,是否曾经不经意间说出了对宝宝不负责任的评论,给他贴了不符合实情的标签:“你太笨了,这都做不好”、“你根本不适合玩篮球”、“你是个调皮鬼”、“你很懒惰”……也许你只是一时情绪,甚至只是开玩笑。但这对在意外界评价的宝宝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心理暗示。

其实这也是因为爸妈没有将宝宝作为一个独立人格来对待,以从上到下的角度去俯视宝宝,认为自己有资格,能够轻易地对他进行定义。

我们可以对宝宝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但从用词到言语表达上,都应当是积极向上的,正面的。

案例中的小菊妈妈表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贴标签行为。她在宝宝表现优秀的时候,在宝宝面前否定了她的成就和努力,让宝宝首先开始怀疑自己(宝宝对爸妈的评价和话语经常是深信不疑,要知道爸妈就是宝宝学习世界中的权威)。

而当宝宝出现情绪落差,导致成绩下滑时,她不是耐下心来,“蹲下来”和孩子沟通,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而只是单纯的抱怨,居高临下地通告一个结果,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从而加强了对小菊的心理暗示,强化了宝宝的不良行为。导致事情恶化到严重的程度,甚至让大家,包括小菊自己都认为自己是“智力低下”的。这是典型的给宝宝贴标签导致的恶果。

恰当引导宝宝的行为

爸妈最容易给宝宝贴上的标签有“胆小羞涩”、“认生”、“爱撒谎”、“自私”、“不爱学习”、“问题孩子”等等。很多时候我们热衷给宝宝下一个又一个定义,以方便我们自己。但却没有仔细地思考一下宝宝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