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玉器概述
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特征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特征与文明发展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特征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
良渚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其独特的玉器艺术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更深入地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文明发展程度。
本文将从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造型艺术、社会功能等方面入手,分析其特征与文明发展的紧密联系,揭示玉器在良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社会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
文章首先将对良渚文化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地理位置、时间跨度、文化特色等,为后续分析提供背景知识。
接着,将重点讨论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包括材料选择、加工技术、装饰手法等,以展示其高度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良渚文化玉器的造型艺术,包括其形式、图案、象征意义等,分析其与当时社会信仰、宇宙观和审美观念的关系。
文章还将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分析良渚文化玉器的作用,如礼器、祭祀用品、身份象征等,以揭示其在当时社会结构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将总结良渚文化玉器的特征与文明发展的关系,强调玉器在推动良渚文化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其对后世文明的影响和启示。
二、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特征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玉器史上的璀璨明珠。
这一时期的玉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艺精湛: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工匠们熟练掌握了切割、打磨、钻孔等技术,使得玉器表面光滑如镜,形状规整,线条流畅。
同时,他们还巧妙地运用了透雕、浮雕等雕刻手法,使玉器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造型多样:良渚文化玉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简洁大方的几何形器,如璧、琮、璜等,也有生动逼真的动物形器,如鸟、鱼、龟等。
这些玉器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尺寸大小也各不相同,充分展示了工匠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图案独特:良渚文化玉器的图案设计独具匠心。
工匠们运用简洁的线条和抽象的几何图形,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神秘感和艺术性的图案。
青龙玉柱的古文
青龙玉柱的古文
(实用版)
目录
1.青龙玉柱的概述
2.青龙玉柱的来源和历史
3.青龙玉柱的文化价值
4.青龙玉柱的现状和保护
正文
【青龙玉柱的概述】
青龙玉柱,又称为青龙玉璧,是一种珍贵的古代玉器,因其形似柱状而得名。
它是我国古代玉文化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青龙玉柱的来源和历史】
青龙玉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 5000 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青龙玉柱出土于陕西、河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
在商周时期,青龙玉柱的制作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的青龙玉柱制作技艺更加精湛,造型更加丰富多样。
到了汉代,青龙玉柱的制作逐渐衰落,但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青龙玉柱的文化价值】
青龙玉柱在我国古代玉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首先,青龙玉柱是一种礼器,被用于祭祀活动,象征着对神灵的敬仰。
其次,青龙玉柱还具有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权力、地位和财富。
此外,
青龙玉柱的制作过程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水平和审美观念。
【青龙玉柱的现状和保护】
目前,青龙玉柱的存世量非常有限,且分布不均。
大部分青龙玉柱都收藏在博物馆中,只有少数私人收藏。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立法保护、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大对文物犯罪的打击力度等。
同时,博物馆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如加强文物保护技术、改善展示环境,以确保青龙玉柱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展示。
总之,青龙玉柱是我国古代玉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龙山博物馆馆藏玉器介绍-解释说明
龙山博物馆馆藏玉器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龙山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位于北京市中心的龙山街,以其丰富的馆藏玉器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不仅代表着古代玉器工艺的巅峰成就,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世代流传,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玉器精品。
这些玉器包括玉璧、玉鉴、玉佩、玉镯等,形态各异,工艺精湛。
每一件玉器都是古代工匠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所展示的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更是国家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
这些玉器在保留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通过这些珍贵的玉器,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玉石的崇拜与热爱,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本文将针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进行详细介绍,探讨这些玉器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加深人们对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了解,并提升对龙山博物馆的关注和认识。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玉器的介绍,引发对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文结构和章节主题。
首先,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将在文章开始时引出本文的背景和主题,并概述全文内容。
通过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玉器的介绍,引言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概述,使读者能够对全文内容有所预期。
正文部分将以第一要点、第二要点和第三要点三个小节展开。
每个小节将针对不同的方面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进行介绍,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每个小节都将详细展开说明,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结论部分将对正文中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3.2软玉
3.2.2 主要特征
• 3.颜色: • 有白、灰白、黄、黄绿、灰绿、深绿、墨 绿、黑等颜色。当主要组成矿物为白色透 闪石时则软玉呈白色,随着Fe对Mg的类质 同象替代,软玉的绿色逐渐加深。主要由 铁阳起石组成的软玉几乎呈黑绿--黑色。
3.2.2 主要特征
4.软玉呈油脂光泽、蜡状光泽,绝大多数近于不透明。 折射率:1.61(点测) 比重:2.95 硬度:6-6.5。
羊脂白玉 -平安如意
880
羊脂白玉-祥龙瑞凤
商品价格:2800
羊脂白玉-福禄双 至
价格:2000
羊脂白玉-观音
羊脂白玉佛挂件 价格:1800
羊脂白玉观音挂件 价格:2600
羊脂白玉佛挂件 价格:2800
羊脂白玉观音挂件 价格:1380
白玉饕餮纹靴装鼻烟壶 16000
白玉雕兽面纹鼻烟壶 10000(RMB) 红碧玺盖 玳瑁托 象牙匙 高:67 mm 宽:
青玉:为淡青绿色, 有时绿中带灰色。 传统的"青玉"为深 绿带灰或绿带黑色 。
③黄玉 :指 呈黄、蜜腊黄、 栗黄、秋葵黄 等色的软玉, 但决非宝石中 的黄玉。
④赤玉:又名“糖玉”,红糖色, 其中以血红色最佳,为褐铁矿沿透 闪石颗粒边界浸染所致。
(2)按颜色分
⑤碧玉:暗绿色,深绿色或墨绿色,颜色纯 正者为佳。透闪石仅占75%-90%。FeO含 量高,含有Ni,Co,Cr等超基性岩元素。一般 品种常带灰色调或墨色斑点。 ⑥花玉:由多种颜色构成一定花纹图案的软 玉,一般为黄色虎皮花纹,又称虎皮玉, 比较罕见。 ⑦墨玉:深浅不等的黑色,黑色系由石墨鳞 片所致,以纯黑色为佳。
39mm
商品名称:白玉雕佛手形鼻烟壶 商品价格:8000(RMB) 商品详细介绍:珊瑚盖 银托 银匙 高:56mm 宽: 41mm
历史悠久的四大名玉
20
一、和田玉(软玉 Nephrite)
岫岩软玉
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产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名扬中外。但过去人们认为岫岩产的为蛇纹石质 玉。经研究表明也产有软玉。
岫岩黄白软玉 如意观音
岫岩青玉女娲补天 岫岩碧玉济公醉酒 岫岩糖玉炼石补天
水晶购物网() 友情赞助发布 21
(二)矿物及化学组成 1、矿物 软玉主要是由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矿物组 成的集合体。另外含有微量的透辉石、 绿泥石、蛇纹石、方解石、石墨和磁铁 矿等矿物。透闪石—阳起石属于闪石族 矿物。
水晶购物网() 友情赞助发布
5
一、和田玉(软玉 Nephrite)
(三)物理性质 1、颜色 软玉的颜色取决于组成软玉的矿物颜色。不含铁 的透闪石呈白色或浅灰色;含铁的透闪呈淡绿色。 阳起石为绿色、黄绿色和褐绿色。石墨呈灰黑色, 磁铁矿是黑色。软玉的矿物组成不同,颜色也不 同。新疆和田玉主要有白色、青白色、墨绿色、 灰色。和田软玉颜色的最大特点是除绿色的碧玉 外颜色均一。 2、其它物理性质 软 玉 为 油 脂 、 蜡 状 光 泽 , 硬 度 6~6.5 , 密 度 2.9~3.1g/cm3 , 在 二 碘 甲 烷 中 漂 浮 。 折 光 率 1.606~1.632,点测法一般为1.62。组成软玉的 水晶购物网() 透闪石属单斜晶系,无荧光和磷光。 6 友情赞助发布
水晶购物网() 友情赞助发布
18
一、和田玉(软玉 Nephrite)
(九)软玉矿床的工业—成因类型
世界上软玉生产国主要有加拿大、中国、新西兰、澳大利 亚、美国和朝鲜。新疆和田玉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软玉, 特别是高档的羊脂白玉主要产在和田。此外,和田的青玉、 黄玉和墨玉储量也十分丰富。鲜绿色软玉是优质玉(称为 毛利玉),主要产在新西兰南岛奥塔戈、西部区和坎特伯 里区。但大部新西兰玉显暗绿色,这种玉主要产在冲积矿 床卵石中。俄罗斯贝加尔湖软玉呈菠菜绿色,并与含石墨 的品种共生,优质者似翡翠。软玉按其地质产状可以分为 三种类型。 1、产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与大理岩接触带中的软玉矿 床 2、产在超基性岩交代岩中的软玉矿床 3、变质类型的软玉矿床
玉雕
城元渎 北山 京大 市玉 团海
青玉人物山子 宋
一、我国玉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五)明、清时代——玉雕鼎盛期
• 明清两代,继承元代的做法,宫廷设有玉器造办处,同时民间 玉器制作也颇为盛行,北京、苏州、扬州成为三大玉雕中心, 因而玉雕艺术达到鼎盛。大型山子层出不穷,小型玉件更是不 胜枚举。 • 明清时代,玉雕艺术达到鼎盛时期,并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流 派。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良玉虽集京城,工巧 则推苏州”。北方以京城为代表,玉雕作品气势恢弘,黄钟大 吕;南方以苏州为代表,作品精雕细琢、玲珑剔透。 • 1.雕刻技法: 明代苏州著名艺人陆子冈有重要贡献,发展了“刀刻
玉 兽 形 玦 红 山 文 化
化绿 松 石 饰 龙 山 文
玉 璜 良 渚 文 化
一、我国玉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二)商、周、春秋、战国——玉石工艺时期
•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青铜器到铁器发展时期,青铜器 和铁器的出现,带来碾玉工艺和磨玉工具的改进。这些为玉雕的繁荣 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 1.造型上,虽仍以中小型玉器为主,但已从简单的几何造型发展到 复杂的象形轮廓,摆脱了以前的图案化倾向。象形玉器,风格更趋写 实。玉马、玉人、玉鸟、玉兽等各部位都刻划得十分逼真。构图从静 态化向动态变化,写实作品极富动感。如翩翩起舞的玉人、弯曲身体 作游动或挣扎状的玉龙等都体现了这种强烈的动感。
中国玉雕发展简介
一、我国玉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玉雕的雕刻技法
三、我国玉雕的艺术特色
四、我国玉雕的图案、题材 五、与玉雕相关的中国建筑—马步芳公馆
一、我国玉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 玉雕作为中国独有的技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 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
玉雕PPT课件
一、我国玉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四)宋、元时代——玉雕飞跃发展期
1.造型方面:宋元时代,玉雕工艺已达到质的飞跃,宫廷中设有“玉 院”,已经可以制作大型玉件,表现复杂的内容,代表作如元代的“渎 山大玉海”,就是一件巨型玉雕品。用新疆和田整块大玉经15年雕琢而 成,重1750kg,可储酒30余担。玉瓮厚重古朴,气势雄浑,实为中国大 型玉雕之滥觞。并且开始出现中小型山子。 • 2.宋代纹饰丰富多彩,以龙凤吉祥为多,龙纹有穿花龙、坐龙、行龙, 还有繁多的鸟虫花草纹,如孔雀、大雁、麒麟、葵花、石榴、牡丹;人 物、家畜纹饰有孩童、牛、羊、鱼、马等。几何形图案有罗文、方胜、 银铤、曲水、柿蒂、龟文、香印。 • 3.宋元的巧雕技艺也表现不俗,玉工常利用玉材外皮、色斑、玉璞,巧 妙搭配组合,琢制出多层次的色彩变化,器物更富立体感。各种雕刻技 法更加成熟,浅磨深琢,浮雕圆刻,应有尽有。镂雕出现了前所未见的 多层次镂空雕。多种雕刻技法的成熟是制作山子的重要条件。
(一)新石器时代——简单玉雕时期 (二)商、周、春秋、战国——玉石工艺时期 (三)汉、唐时代——玉雕装饰盛行期 (四)宋、元时代——玉雕飞跃发展期 (五)明、清时代——玉雕鼎盛期 (六)近代——玉雕最盛时期
6
一、我国玉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新石器时代——简单玉雕时期
• 我国玉器使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达到一个高峰,以北方红山文化 和南方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为代表。但是无论是从造型和纹饰方 面,还都只能算做简单的玉雕时期。
7
玉
化绿
兽
松
形
石
玦
饰
红
龙
山
山
文
文
化
玉 璜 良 渚 文 化
8
一、我国玉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1、概述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
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
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2、中国古玉简介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
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
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
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
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
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
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
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
9中国古代玉器鉴定1
多种多样的仿生玉器、陈设品、装饰品和实用品。
纹饰多为花鸟、动物吉祥图案、人物纹饰等,线条刚劲利落、棱角分明, 但是对次要部位处理不精细;
◆清代玉器品种完全:人物、山子、器皿、花鸟、玉饰、文房用品等;
纹饰也多种多样; 仿古玉器;
第四节 断年代、定真伪
商代 玉锛 清代改制
第四节 断年代、定真伪
一、沁色辨伪 沁色:埋入地下的玉器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受其他物质的侵蚀后产生一定 的颜色变化,玉器行家称之为“沁色”。 沁色受土质的影响。 自然沁色是受特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所致,不同地区出土的玉器,其沁色 也是不同的: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玉器大部分被侵蚀成鸡骨白色; 太湖东岸地区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器中有黄褐色沁和水锈;
沁色:埋入地下的玉器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受其他物质的侵蚀后产生 一定的颜色变化,玉器行家称之为“沁色”。
第一节 辨玉材 一、新石器时代
已广泛使用各种玉石材料,但是玉材使用的区域性较强,大多集中在我 国东部。 1.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玉材为老岫玉比岫玉硬度高,透明度低,玉色均匀, 少有瑕疵和雪花; 2.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玉材近似细石,玉质细腻润滑,透明度差, 泛青色、黄色,还有褐色花斑; 3.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玉材为透闪石,暗绿色、暗褐色或呈鸡骨白色;另 一部分属阳起石,呈浅青绿色,透明度高;
第四节 断年代、定真伪
二、伤残辨伪 古玉在长期的埋藏过程中遇上塌陷、轧击、渗水冲刷,并在出土、流传 过程中受到敲打、磕碰等情况,完整者少见。仿古玉器多仿残制作:
(1)砣碾致残:用小型的砣子在玉器表面碾出圆形或椭圆形的深浅不一 的点坑或线条,细看为大小不等的纹点丝线组成的斑状痕迹;
(2)砂磋毛道:通过保留一部分粗面或抛光后用解玉砂稍加磨磋在玉器 表面做出或多或少隐约可见的毛细滑道,借助放大镜观察发现毛细滑道 通常分布规律且线条分明。 (3)敲击致残:用一些特殊工具轻轻敲打玉器使其伤而不脱,为掩饰断 裂面的新痕,常在这些部位进行染色处理。
@玉雕工艺
三、抛光工具
(一)胶碾 (二)木砣 (三)皮砣 (四)毡轮 (五)布轮 (六)刷砣 (七)葫芦砣 (八)皮条 (九)蜡抛光盘
四、磨料
六、玉器的切割磨
玉雕工艺品制作工艺可分为三大类: 浮雕、圆雕、首饰石
一、浮雕
它的处理方法是在平面或弧面表面上,将立体的各种景物用 近似压缩的方法加以塑造。它的视觉形体尺寸比例、长阔不 变,前后的尺寸(厚度)要压缩。在压缩的基础上运用形体 凹凸的面,以及受光所造成的明暗感觉、透视关系来表现它 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从而使浮雕在表现上接近绘画和圆雕的 一种表现形式。
4、佩饰:古之玉有消灾、解难之说,人们争相佩玉。岫玉佩 饰主要被女性所钟爱,以女性佩戴为主。其种类繁多,主要有 手镯、戒指、发簪、玉佩、项链、胸花、领花、扇坠、发卡、 粉盒等。
四、玉雕的特殊工艺技术
1、俏色玉器 俏色玉器的产生有两个因素:一是玉石给 定的颜色条件,二是设计者用色和造型结 合的能力。玉石出现两个以上的色彩就可
(一)高浮雕
常常配以薄浮雕的背景,以衬托主题,使远景和近景得到对 比。
(二)薄浮雕
也称低浮雕,厚度压缩更大,起伏不大,最厚点和最低点之 间距离小。
二、线刻
用线的方法来表现形象,分为阴刻和阳刻两种。 阴刻,是在平面上刻有沟槽的线。 阳刻,就是凸起的棱线,是将有线的部位保留, 而其余部分用砣轧低,以突出线条部分。
玉雕工艺
一、概述
中国近8000年玉器发展历程里,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精美作品,而且还在 不断发展创造着新的艺术精品。历史悠久的玉雕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 玉文化和玉雕这一独具东方意蕴的雕刻艺术。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件玉器精品都是玉雕大师灵感迸发、精巧设 计,又精雕细刻而成。中国玉器雕刻无论是丰富的造型、多变的装饰、 精湛的技法,还是流派纷呈的风格都是无与伦比的。绚丽多姿、精美绝 伦的中国玉雕在世界上名闻遐迩,素有“东方艺术奇葩”之美誉,与书 法、国画、京剧等艺术一样被国人视为国粹。 绚丽多彩、精美绝伦的中国玉器不仅为华夏儿女所珍爱,也为全世界各 国人民所青睐。 由玉石和工艺美术巧妙结合而形成的我国玉雕艺术,经近万年的发展、 积累、创新,不但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及其地区特色,而且随着时代的 发展、信息的交流、技法不断融合,也在逐步走向统一。
第三节 琢玉工艺的发展
第三节、制玉工艺的发展一、东周时期玉器概述玉器雕琢是东周时期重要的手工行业。
东周玉器承袭商殷、西周的传统,制玉技术向精巧、华丽的新工艺方向发展。
经历春秋早、中期的过渡,至春秋、战国之际,制玉技术有长足的进步。
战国时期玉器种类丰富多样,造型优美,纹饰绚丽繁缛,不仅镂雕及连锁技术精湛,而且制玉与金银细工结合,创造出许多精美的上乘佳作。
东周玉器见于报道的出土地点已逾百处,大体在中原地区的周、虢、三晋、齐、鲁、燕诸国;关中地区的秦国;江汉地区的楚国及邻近诸侯国三个区域。
东周玉器作坊遗址已发现多处,一般在列国的都城附近。
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制玉工具,尤其是砣具的改进,加之开始采用硬度大的金刚砂粉作为磨料,使东周的制玉技术进一步提高。
二、春秋时期玉器春秋列国的玉器既有共同的时代风格,又有日渐浓厚的地方色彩。
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东周墓1、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2、山西侯马秦村盟誓遗址3、太原金胜村晋墓4、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5,河南淅川下寺楚墓6、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7,江苏吴县严山吴国窖藏8等处出土的玉器,可大致代表春秋制玉工艺的时代风格和地区特色。
河南洛阳是周平王东迁后的王都,附近分布大规模的东周墓葬1群。
1954年,在涧河东岸通往明清洛阳城的中州路西工段,共发掘春秋墓73座,包括春秋早期墓6座、中期墓30座、晚期墓37座。
其中47座墓随葬玉石器,质料有玉、玉髓、玛瑙、绿松石和大理石等多种。
这些玉石器以片状者居多,立体的很少。
成组的玉石器,在数量上由少渐多,形制亦由简单趋于复杂。
春秋早期的2415号墓出土的玉兽面,体扁平,上宽下窄,下部雕琢阴线纹的眉、目、口、鼻、须和向左右伸张的角。
上端琢阴线双勾云纹。
春秋晚期的2729号墓,墓主人两耳各附片状石玦和水晶,绿松石珠,面部覆盖长方形石片,颈饰为水晶和绿松石串珠,腹部佩玉为齿边玉璜。
上述墓葬虽然等级不高,但或多或少地用玉石器随葬,足以说明玉作业的普及。
云纹的演化 ——古玉课题
秦汉时期
——-书P98
西汉中期出廓式双首合体龙形蒲纹玉璜 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纹以透雕出现。——自由、随意
秦汉时期
勾云纹玉卮(zhi) 西汉
云纹具有图案化的秩序感
——书P102
魏晋时期
晋代的云气纹承接东汉时期,将阴线的 “游丝描”,用浅浮雕的技法表现出来。 并且出现了一种云头形玉佩,装饰纹样以 一种由长细线接连的十字形云纹表现,这 种玉器纹样仍保留着汉代细刻“跳刀”的 风格。
宋辽时期
金代 玉透雕飞天
——书P157
明清时期
云与动物的结合。 到了明清时期则变成了形态生动,独立于动物形 态之外的一种陪衬纹样。它们所陪衬的动物,传 说中的神兽居多,如龙、麒麟、凤凰、狮子等, 这些动物,在成语中多有“腾云驾雾”、“吉祥 如意”等的美称。从某种意义上说,云纹与动物 相结合是带有祥云文化的云纹寓意的开始。并且 当时的统治者没有禁止云纹的使用,云纹在民间 生活中大量被利用,从而云纹的造型形式被大量 增加,使云纹发展。
魏晋时期
这时期云头与云尾嫁接、与其他形态糅合。 云纹样式有:流云纹:勾云纹、带云纹。 特征为:飞舞、流畅、弯头、短身、直尾。
流云纹
魏晋时期
朱雀纹玉珩 (héng ) 北齐
——书P117
如意云纹,阴线的“游丝描”,用浅浮雕的技法表现出来。
魏晋时期
镂空心形玉佩 东晋
——书117
阴线的“游丝描”,用浅浮雕的技法表现出来。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与花卉纹同时流行的还有如意 云纹,常饰在玉人的身体、花鸟图案旁。 云纹在唐代几乎全变成了卷云纹,与动物 的尾部一样分叉,而动物纹局部中间的一 条分叉拖得较长,称之为云尾。这些反映 出唐代玉器从自然界汲取艺术营养的时代 风格。
中国玉雕
花下压花:由多层透雕发展而来,所制玉器巧妙地以细
密镂空纹饰为底纹,衬托表面半浮雕手法琢制的龙纹或花 草造型,形成两层或三层有浮雕的装饰面。
剪影:所雕出的人物或动物采用正侧面剪影的手法,如
同剪纸一样,抓住主要的特征,用熟练而准确的轮廓线勾 勒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俏色:利用玉料本身的不同的天然颜色,巧妙的琢刻成
玉象 商代晚期
俏色玉鳖 商代晚期
玉雕装饰盛行期
汉唐时期,社会历史进入总体比较稳定的封建时代, 玉雕在太平盛世有很大发展:题材上有了新的广泛内 容;造型上不再刻意追求对称,而是把握总体的均衡; 透雕更加普遍应用;纹饰复杂多样,在镂雕纹饰雕入 “长乐”、“宜子孙”等流行吉祥语
青玉飞天 唐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
造型特点 纹饰特点
目录
制作工艺
历史典故
【概述】
中国近8000年玉器发展历程 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玉文 化和玉雕这一独具东方意蕴 的雕刻艺术。“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 件玉器精品都是玉雕大师灵 感迸发、精巧设计,又精雕 细刻而成,素有“东方艺术 奇葩”之美誉,与书法、国 画、京剧等艺术一样被国人 视为国粹。
4.细雕与修整 细雕,顾名思义就是仔细雕琢之意。粗 雕出玉填轮廓后必须经过细雕,才能完成玉件 雕琢的全湖工序。细雕的目的就是对玉雕造型 进一步精细勘划;使表现的花鸟鱼虫、人物山 水、飞禽走兽从德胡的轮廓状态进人精确塑造 真实、逼真、有动切、有表情的细微雕琢的过 程。
5.抛光 抛光是玉雕中非常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玉 作。无论你如何精雕细磨,玉件表面始终都是 粗糙的,显示不出玉石晶莹剔透的美丽,只有 完美的抛光才能使玉石表现出温润光洁的外表, 才能使玉器具有高贵的气质,寸能展现什器的 真实价值。
两汉玉PPT课件
汉继楚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汉代神怪题材玉器的大量创作和流行,
长
辟邪玉器的出现,
沙 马
极。
丧葬玉器的登峰造
王
堆
帛
楚人笃,西就江蕴月藏·着题大长量沙古楚代墓的帛神画话》。直观描述了
楚人上天入地的动人情景,难怪“略疏文采”的秦
皇汉武要想长生不老、羽化登仙。
独尊儒术
汉武帝刘彻即位以后,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 的中央集权制度,儒家学术符合汉王朝之需要。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断然下令排斥百 家之言于官学之外.罢黜不治儒学的朝廷命官, 大幅度提拔和重用儒生,直至担任朝廷丞相之位。 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此以后,儒学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儒 家思想成为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一、概述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竖立 了反秦旗帜。随后,被秦征服的六国旧贵族死 灰复燃,企图“报父兄之怨”,其中代表人物 有楚国的项梁、项羽叔侄反秦大军。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进抵秦都咸阳灞下 ,秦王子婴捧玺投降,伏地称臣。
又经五年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于 安徽垓下一举击败西楚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
汉高祖刘邦不失时机地摭拾秦法、作律九章、 恢复封建、制定礼仪,最终完成了向封建统治者的 转化。作为封建地主政权的刘邦集团为着自己本身 的政治利益,在政治、经济、法律和宗教礼仪方面, 完全继承了秦王朝的一切制度,这就是所谓的“汉 承秦制”。
汉继楚绪
楚城夜色
刘汉王朝在文化艺术领域 未完全继承周秦文化,而大量 发展了战国时代楚文化的传统。
礼器和仪仗器中的琮、璋和戈、钺、刀、铲基本消失; 饰玉中玦、坠、管、珠和笄极少见到;
璧、璜虽有出土,但多已改换。璧、圭主要用作礼仪 玉器,璜、琥只作佩玉之用。
史前玉钺演变初探
史前玉钺演变初探作者:王琼来源:《理财·收藏版》2018年第06期我国史前玉钺普遍分布于中原、北方、华南、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不同地区的玉钺既存在共性,也有差异性。
不同地区玉钺出土数量的多寡与各地文明不同的发展模式有关,这种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各考古学文化不同发展模式造就的不同前途。
钺,同戊,《说文解字》云:“戊,斧也。
”又云:“大者称钺,小者称斧。
”在考古学中,一般将呈长方形、器体扁薄、顶端有孔、另一端为双面刃的器物称为“钺”。
钺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龙山时代延续使用,其材质以石、玉为主,其中玉钺由于其材质的珍贵和制作的精细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本文通过分区对目前各地区发现的史前玉钺进行形态研究,探讨其共性、差异性及反映的问题。
一、史前玉钺的分布及形态从目前的发掘情况来看,我国史前玉钺分布范围较广。
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将我国史前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本文据此分别对各区玉钺出土情况进行概述。
1.中原地区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中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开始出现玉钺,如灵宝西坡遗址的9座墓葬中出土有玉钺13件,陕西龙岗寺遗址的墓葬中出土有玉钺5件。
这些玉钺多为蛇纹岩,部分为软玉。
钺身多呈扁薄而瘦长的“风”字形,弧顶,近顶端多有一孔,另一端为双面弧刃。
龙山时代玉钺多见于陶寺、石峁、石家河文化遗址中。
其中陶寺墓地中随葬的玉钺数量达71件(包括软玉、半玉及似玉美石),陶寺中期大墓M22随葬有玉石钺5件,临汾下靳墓地中玉钺也有较多发现。
神木石峁遗址的城墙中出土有玉钺,在该遗址周边也征集过不少玉钺,神木新华遗址中也出土有玉钺。
此外,淅川下寨遗址的石家河墓葬中出土有玉钺。
这一时期的玉钺多呈较短的长方形或梯形,平顶,近顶端有一孔或两孔,另一端多为较直的双面刃。
总体来看,本地区玉钺从瘦长的“风”字形逐渐变短变宽,刃端由弧变直。
吉林省出土玉器概述
吉林省出土玉器概述曲艳丽刘景文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吉林省就不断有玉器出土,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
新石器时代的早期玉器。
主要发现在西北部的草原沙丘地带,以距今7500 多年前的玉器为最早。
1987 年,在镇赉县聚宝山砂场遗址出土一批大型玉器。
遗址位于吉林省西北端的镇赉县镇南镇聚宝山屯西南2 公里的一处独立小砂丘上,经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试掘,玉器主要出土在砂岗东南坡和中部区域①,同时发现有人骨、陶器残片及石板。
此处应为一处墓群。
共出玉器21 件,主要有玉斧、玉锛、玉环、穿孔玉球和玉饰。
切割和琢磨水平较高,制作规整,加工精细,钻孔对接准确、光滑,抛光细致。
玉斧最小长8. 6 厘米,最大长21. 5 厘米; 穿孔球形、环形玉器的数量较多,其中玉环已出现肉较宽、内外缘较薄的形制,具备玉璧的雏形。
结合共生的陶器残片分析,其年代推定为距今7500 年左右②,是目前吉林省发现的最早玉器。
从制作技术的娴熟、器形的多样化、加工的精细程度看,应不是最早的玉器类型。
这批玉器的发现,丰富了吉林省新石器早期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吉林省玉器的起源、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距聚宝山砂场遗址不远的镇赉县种羊场遗址③发现1 件残断的玉斧。
玉斧略呈长方形,斜弧刃,磨制棱角分明,其与聚宝山砂场玉斧器形不同,但从遗址的陶片看,两者应属同时期,均为新石器早期遗存。
长岭县腰井子遗址④也出土了一些玉器。
遗址位于一独立的砂岗上,是一居住址。
在1986 年的发掘中,不但采集到玉璧、鱼形玉饰,还出土了层位关系明确的玉佩、玉管、玉镞等。
这些玉器质地柔润晶莹,制作规整,抛光细致,造型精美。
共生的有大量制作精良细石器,骨器,少量磨制石器,火候、陶质不同、纹饰独特的陶器及厚厚的鱼骨、鱼鳞、动物骨骼堆积,从文化内涵看应是典型的渔猎经济,其年代应在距今7000 年左右。
在洮南市双塔遗址⑤曾出土了穿孔玉斧、玉锛、玉环等。
这组玉器多细腻润泽,制作规整,抛光细致。
9中国古代玉器鉴定
古玉器鉴赏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概述 1.鉴赏的概念 2.文物的概念 3.中国文物鉴赏的内容 二、基本思路与方法 1.鉴定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2.了解玉器作伪的基本方法 3.玉器辨伪
一、概 述
1.鉴赏的概念 鉴赏就是鉴定和欣赏。 2.文物的概念 定义:指埋藏在地下或遗存在社会上的历史文化遗物。包括: ⑴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
第一节 辨玉材 三、两周时期:用玉复杂
玉琮及玉戈等用于近似独山玉; 玉佩多为和田玉;沁色; 部分小玉件是由细石制成。
四、春秋时期:用玉复杂
和田玉的用量明显增大。 多以青玉和黄玉为主,白玉较少见; 玛瑙、绿松石、水晶和独山玉等;
第一节 辨玉材 五、汉代
和田玉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同时还有蓝田玉。 玉质主要为青玉、黄玉和墨玉,白玉开始盛行,成为上品。
第三节 认造型、识纹饰 3.两周时期
◆各地出土的玉器类型: 礼器:璧、琮、璜、戈、斧、锛、凿等; 饰玉:串饰、佩饰和鱼、鹿、鸟等仿生写实造型; ◆刻纹主要有: 双阴刻线”勾辙“法,但无商代纹饰的刚劲有力,线条多呈弧形, 且勾辙的坡度也较大。
第三节 认造型、识纹饰
4.汉代 玉器造型风格独特,玉器品种有礼器、饰玉、葬玉和陈设艺术品四大类; 玉器纹饰图案分为几何纹和动物纹两大类; 几何纹:谷纹、蒲纹、云纹、涡纹等; 动物纹:图案化:龙纹、鸟纹、兽面纹、蟠螭纹等;抽象; 写实纹:既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怪兽,也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兽鸟等; 汉代纹饰特点: (1)跳刀:手工雕刻的阴刻细线,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 (2)玉兽、玉鸟上有阴刻细短平行线,线端有一道纵向的弧线; (3)汉八刀:线条粗而准确,刀法简洁有力,用简单的几刀刻划出玉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时期玉器概述史前玉器概述史前玉器概念包括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中期,也就是整个夏及商代早期这么一个漫长的区间。
这个时期是中国玉文化的起源时期,它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其前期是缓慢的、不明显的,这一阶段包括从旧石器起至商代早期;而其后期则是跳跃式的,飞速发展的,这一阶段包括商代晚期及至西周。
在古玉器栏目的概说里面我们已经提,到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
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
由于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
又由于它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
还由于它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
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
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宗、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
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
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幕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
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及至到了青铜时代的全盛时期,也就是周早期,由于受到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冲击,玉器已不能像在原始社会那样,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继续占主流或垄断地位了。
但它在美身、祭祀、礼仪、殓葬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商代妇好墓的玉器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艺术品以及杂品等七类,反映出当时玉器的用途甚广、地位至尊的历史面貌。
其中肖生玉器占很大份量。
尤其是妇好墓还出土了红山文化的玉勾形器及石家河文化的玉凤,这说明收藏古玉已经是古人的一种文化生活。
西周时期,玉文化沿着殷商的轨迹发展,在佩饰上出现了新变化。
如:串饰形式多样,长度加大,贵族玉佩多以璜为主件,杂以珠管,也有以多种形式的玉片配以管珠制成。
西周玉器中玉璜甚多,说明西周时期盛行玉佩。
这是因为在西周“君子比德于玉”。
《诗》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
”此时玉文化的沉淀已大大超过玉的自然属性,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将其从神权、玉权的控制下解脱出来。
总体上看,中国史前玉器特别是晚期玉器的时代风格及艺术手法继承原始社会玉器的成果而又有所发展。
此时的玉器制作通常采取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主义手法。
富于装饰性、观赏性的俏色玉鳖的出现,说明崇尚自然、追求真实的写实手法仍在成长。
另外治玉工具也从石砣机进化为青铜砣机。
工具的进步使经其加工的玉器线条具有流畅婉转的韵律感。
晚期时玉器的时代风格渐趋统一,是此期玉文化的重要特色。
史前钺冠器史前钺史前斧史前琮史前琮(细部1)史前琮(细部2)史前琮(细部3)史前冠形器史前柱形器史前璧史前红山文化系璧商周战国玉器概述商周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社会动荡。
各诸候都大力制造青铜器、玉器,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僭越活动作礼仪上的准备。
现存世的此期玉器数量颇丰,除东周王室玉器之外,还有春秋的郑、晋、齐、吴等以及战国的韩、魏、赵、鲁、楚、秦等诸侯国玉器。
这些玉器,或细密婉约,或粗犷豪放。
物主生前所用及佩带玉器大多精致无比,令后人无法企及,这与使用铜铁砣及玉人操作更为熟练有关。
由于统治者对玉器标准甚高,故推动玉人碾琢玉器的技艺更加精进。
可以说商周战国时玉器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
春秋时期稍早的玉器,在器型、图案和做工上仍保留着西周玉器的遗风。
典型风格的是隐起或阴线刻的细密装饰型玉器,如黄君孟墓出土的玉鸟兽纹璜、玉鸟纹环、玉虎形饰等。
比较之后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玉器已由西周时的平面化、简约化,向隐起化、繁复化方向演变,为战国玉器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战国早期的玉器具有由春秋玉向战国玉演进的过渡色彩,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玉佩等。
辉县固围村魏王室墓出土的大玉璜、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青玉带钩及洛阳金村东周王室墓出土的玉耳杯、玉桃形杯、金龙凤饰玉卮等等,这些都是战国中、晚期玉器的代表作,体现了战国玉器高难度的工艺水平。
此一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是:①玉质优良。
战国时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仔玉,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青白色较多,偶见白玉。
中小贵族均用地方玉材,是一些价格较低的本地或相距不远之地的美石。
②琢玉技艺精湛。
战国玉器上的线条,包括造型的轮廓线和纹饰的阴阳线,均锋利挺劲,准确流畅。
③龙的形象占有突出地位。
龙居战国玉器神瑞动物图案中的首位,其次是虎,再其次是凤。
龙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由虎豹等猛兽演化而来的,较多的保留了虎的形象与性格上的特征;另一种则头长、身细、尾尖、四足,是从蟒蛇变化而成的。
④统一的时代风格为主。
东周时各地新兴的都邑已成为新的琢玉中心。
由于各地制玉中心相互交流频繁,所以各地的玉器区别不甚明显,统一的共同的时代风格是其主流。
⑤玉器使用范围扩大。
当时的玉器已不仅是最高统治者的生活器皿和自身装饰品,它的使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如有的武器已用玉饰,甚至还出现了祭玉。
玉具剑于春秋晚期问世,其装饰常用玉标首和玉珌。
至战国时期则新出现了玉剑格,在剑鞘上饰有玉琫。
商玉蝉西周玉马战国玉人西周蝉形佩夏商之际璋形器商玉璧春秋龙纹珑战国白玉龙凤云纹璧春秋黄玉玦(两件)秦汉玉器概述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制统一国家,但仅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流传下来的具有明确纪年的文物很少。
由于缺少参照物,因此很难对秦代的文物作出明确的断代。
从零星出土的玉器来看,与战国精细作工的玉器区别不大,还未见代表性之作品。
到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
从王公贵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绅士富商等阶层日常用玉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加工工艺精湛。
此时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汉代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
玉礼器(所谓瑞玉)较前减少,已不再是玉器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种作为装饰用的玉佩饰大大增加,用于丧葬的玉冥器亦显著增加,玉用具也有较大的发展。
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
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结合于一体,这些都为先秦玉器所不及。
我们现今能看到大量的汉代玉器,其中尤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玉器为代表作。
另外还有各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汉代玉作,有高足杯、角形杯、带托高足杯、盒、枕、带钩、印章等。
装饰品可分为人身上的玉饰和器物上的玉饰两大类。
人身上的玉饰主要是佩玉,计有璜、环、琥、珑和玉舞人等。
玉环的纹饰优美多样,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代还有一种专门用于辟邪的玉制品叫刚卯,除见于著录的传世品外,发掘出土的刚卯为数不多。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察,汉代用于礼仪的玉器和先秦时期有所减少,只有璧和圭仍然作为礼器使用。
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则从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汉代虽然还存在“六器”中的琥和璜,但已是作为装饰用的佩玉了。
另外,璋和琮在汉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
汉代时人们认为玉石能使尸骨不朽,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和握玉。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
完整的玉衣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编成,是汉代治玉工艺高度发展的产物。
玉九窍塞是作为填塞或遮盖耳、目、口、鼻、肛门和生殖器等九窍用的,这些玉制品皆为素面。
玉琀一般作蝉形,置于死者口中,制作简单,俗称“汉八刀”。
至于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汉中期以前多作璜形,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为玉猪。
死者手握玉猪的习俗,在东汉直到魏晋南北朝都很流行,但玉猪造型变化不大,刻纹也都比较简单。
汉兽面纹剑格汉乳钉纹剑璏汉乳钉纹剑璏汉乳钉纹剑璏(另面)汉兽面纹剑珌汉兽面纹剑珌(另面)汉兽面纹剑饰汉兽面纹剑珌汉云纹剑璏汉云纹剑璏秦雕青玉蝉两晋南北朝玉器概述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频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器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抑制。
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
从此一时期墓葬出土玉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仅有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而且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
以不见各种玉用具和玉佩饰出现,说明此时无论是玉器的加工制造还是社会保有量都大大减少。
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故在这一时期出现用于佛教方面的玉器,主要是各种佛像。
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玉雕佛像或引进玉佛。
民间则多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造“玉佛”供养。
因此两晋南北朝对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断裂带,玉器制作比两汉明显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即使偶而发掘出土少量玉器,也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这表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发展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滑落低谷。
六朝兽面纹佩六朝兽面纹佩(另面)六朝兽面纹佩(细部)六朝雕青玉豕六朝玉勺南北朝雕青黄玉驼龙六朝佩蝉六朝雕白玉蝉六朝白玉耳杯南北朝雕青玉龟北魏汉白玉思维菩萨隋唐玉器概述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大强盛帝国。
这一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国富民强。
此时东西方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与观念。
这也反映在玉文化的发展上。
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隋唐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
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肖生玉有立人、双鹿、寿带、凤等,都受到当代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影响。
此时玉器加工技艺已趋成熟,砣法简练遒劲,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尤其是立体肖生形象的肌肉转折处理能收到天然得体的良好效果。
在这个时期已普遍采用产自西域的和田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玉属”。
和田玉温润晶莹的特性在各种玉雕人像、动物造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使形象美与玉材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提高了玉器的艺术性和鉴赏性。
隋至盛唐玉器,不论是简练还是精琢,其处理都恰到好处,均可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晚唐及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再度出现分裂,战乱频频,民不聊生,社会经济严重萧条,玉文化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现今出土明确为五代十国的玉器少之又少,因此在本网站分期玉器栏目中我们也就没有把五代玉器列入了。
唐玉雕吹萧图圆形佩说明:直径5.3cm 厚1cm唐雕白玉胡人奏乐图带板唐青玉硕鼠佩说明:天津市文物公司2003年春季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