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头晕和头昏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头晕和头昏鉴别
1.眩晕、头晕和头昏的感觉体验不同
眩晕主要是以发作性的客观上并不存在而主观上却又坚信自身或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翻滚的一种感觉(运动性幻觉)。

头晕主要是以在行立坐卧等运动或视物之中间歇性地出现自身摇晃不稳的一种感觉。

头昏主要是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或迷迷糊糊不清醒的一种感觉。

实际上是由不同的靶器官受损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三种不同病理性感觉体验(临床症状),是人们都能亲身感受到的主观征象。

2.眩晕、头晕和头昏的受损靶器官不同
眩晕的受损靶器官应该是主管转体等运动中平衡功能的内耳迷路半规管壶腹嵴至大脑前庭投射区间的神经系统。

当人为因素(如自动转体或半规管功能试验等)或病变导致功能过强下降或两侧失对称并超出了大脑调控能力时,将引起眩晕发作,以及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及站立不稳或倾倒等伴发症状和体征。

头晕的受损靶器官分别或同时是本体觉、视觉、耳石觉(主管静态和直线运动中的平衡功能)等相关(主要是神经)系统,由于这些单一或多系统外周感觉神经的的信息传入失真或不一致,并超出了大脑调控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种自身摇晃不稳感。

头昏的受损靶器官是主管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大脑皮质,由多种器质性、功能性疾病或长期脑力过劳等导致大脑皮质功能(兴奋性抑制性以及二者相互转换和诱导的灵活性等)的整体弱化,所引起的一种持续性头脑昏昏沉沉和不清析的感觉。

3.眩晕、头晕和头昏的发病机制不同
人体在静态和动态运动中的空间平衡主要是通过前庭觉(壶腹嵴和耳石)、本体觉和视觉系统的协同作用,在大脑皮质严密调控下完成的,从而确保在各种静态和动态连续运动中的体位平稳、准确和视力清晰,其中又以神经元交换较少和信息传递环路较快的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眩晕的发病主要是由半规管壶腹嵴至大脑皮质的神经系统不同部位,遭受人为(转体和半规管功能检查)或病变损伤所引起的一侧或双侧兴奋性增高(刺激病变)、降低(毁坏病变)或双侧功能的严重失对称,前庭系统向大脑皮质不断发出机体在转动或翻滚等的“虚假”信息诱使大脑皮质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调控所致。

如半规管壶腹嵴至前庭核间段(前庭核或核下的周围性径路)受损,因前庭- 眼球、前庭-脊髓和前庭-迷走等神经功能同时受损,常伴发周围性的水平性眼球震颤、倾倒、恶心和呕吐等临床症状;如前庭神经核至大脑皮质间段(核上的中枢性径路)受损,由于其低位的前庭神经核未受到损伤和代偿功能基本保存完好,故不出现眩晕发作或只出现轻度的头晕不稳;如脑干病变损伤前庭眼球束(特别是水平和垂直眼球震颤纤维集中的内侧纵)时常伴发中枢性的复合性或垂直性眼球震颤;如病变高于脑干时,由于前庭-眼球束、前庭-迷走束和前庭-脊髓束均处于低位而未受损,故不出现其相应症状。

根据病因和病灶部位的不同,眩晕可呈反复或单次发病,间歇期可显示完全正常或仅残留发作后的短期头晕和不稳感(病情尚未完全康复)。

头晕的发病主要是由本体觉、视觉或耳石觉的单一或组合病变,导致外周感觉神经的单一或多系统的信息传入失真且不协调和不一致,以及大脑调节失控所引起的一种直线运动或视物中的摇晃不稳感。

头晕仅在运动或视物之中出现或加剧,一旦活动或视物停止,静坐、静卧或闭眼后症状可自动减轻或消失。

当本体觉或耳石觉发生功能障碍,只要视觉功能正常,睁眼时可不出现症状,但一旦闭眼或进入暗处即可出现头晕和平衡障碍,提示视觉代偿功能在机体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头昏主要是由大脑皮质兴奋性、抑制性的强度,相互转换和相互诱导的灵活性和持续性,以及对内对外反应性和持续性的降低,导致整体大脑皮质功能普遍下降或弱化所致的一种临床症状。

头昏呈持续性,时轻时重,休息、压力减轻和心情舒畅时改善,反之可加重。

4.眩晕、头晕和头昏的功能检查方法不同
眩晕主要是分别通过前庭-眼球反射、半规管的温度和转体(含大型人体离心机)等多种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方法进行的,并可协助病灶的定位、定侧诊断。

头晕主要是分别通过本体觉、视觉、耳石觉的临床检查,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视觉生理仪、耳石平衡仪、四柱秋千仪和升降仪等多种实验室检查方法进行的,并可协助病灶的定位和定侧。

头昏主要是分别通过问诊、功能性脑电图、简易认知和言语功能量表、条件反射、脑力负荷试验等多种临床和实验室方法,对大脑皮质兴奋性(特别是其耐受力)和抑制性(特别是其鉴别抑制)两个过程的强度,相互转换和相互诱导的灵活性和力度,以及对负荷试验的反应性予以检查的。

5.眩晕头晕和头昏的治疗原则不同
除病因、血管活性药和神经保护剂等共性治疗外,眩晕的治疗原则是以镇眩晕和促进前庭代偿功能的早日康复(尽量不用或少用镇静剂,以免影响前庭代偿功能的恢复)为主。

头晕的治疗原则是加强致病病因的治疗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主。

头昏的治疗原则是以正确的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促进脑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减轻脑力负荷和思想压力为主。

6.关于眩晕、头晕和头昏的并存问题
众所周知,一个病人可同时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引发一个或多个靶器官受损,导致多种临床征象的并存相当多见。

可见由多个靶器官同时受损和不同发病机制所引发的眩晕、头晕和头昏的并存,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无容置疑的。

如迷路缺血同时损伤相处很近的迷路半规管和前庭两处功能时,将会首先引起眩晕发作和头晕的并存,若时间较长大脑皮质功能被弱化时又可添加头昏症状,可视为佐证。

重症眩晕发作后的短期头晕或病情未达眩晕发作程度(发病阈值较高)的一过性头晕,以及前庭核上(前庭-皮质束)病变病人所表现的头晕,会给诊疗带来某些困难。

但从发病机制上推测,前者可能与前庭核和大脑代偿调控功能以及整个病情还未及时恢复有关;后二者可能因其前庭神经核的功能未受到损伤或受损很轻,或其前庭核和大脑的代偿调控功能建立得较快较好,病情未达到引发眩晕发作的程度所致,但不论情况如何,眩晕、头晕和头昏出现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程度应各有别,且各自的功能检查结果也不尽相同可助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