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解读

认知语言学解读
•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 认知文法的提倡者。
•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 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 原型 • 范畴化、基本范畴 • 上下位 • 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孕育,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1987年,美国
莱考夫《范畴》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
成;1989年,勒内·德尔文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
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
言学的正式诞生。9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语言学
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
•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 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 2.范畴化: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 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 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这一标准,不 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范畴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 一类型的过程。例如:人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把 不同的人统称为“人”,这就是一种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目录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定义、 背景、代表人物)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思考探究 四、认知语言学的优与缺 五、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在
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代表人物:国外--Rosch,Lakoff, Langacker,Fillmore等 国内—束定芳,熊学亮,桂诗春,袁毓林, 张 辉,张艳芳 等.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到认知语言学的演进及其思考

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到认知语言学的演进及其思考

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到认知语言学的演进及其思考本文从语言学理论学习者的角度梳理了乔姆斯基的语言观的三大假设、研究方法以及五个发展阶段,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进行了叙述,并阐述了认知语言学与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关系。

标签:乔姆斯基认知语言学演进思考一、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综述在语言学的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多种研究流派、研究学说,而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占据了语言学领域的特殊地位。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于20世纪50年代问世,标志着生成语法的创立。

自此,生成语法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在语言研究领域中的垄断地位,引起了语言学界的一场大变革。

语言学从一门分类科学变成了如化学、物理学一样的自然科学。

语言研究的方法从以观察归纳法为主,变革为以演绎推导法为主。

语言从只被当作交际的手段,发展到也被看作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并且被看作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虽然经历了许多发展阶段,并且在各个阶段都有一些修改完善,但是基本上围绕着三大假设:1.人的语法知识是天赋的;2.所有的人类语言都是一个演绎的形式系统,即普遍语法;3.大脑有专门的语言机制——语言官能。

为了验证这三大基本假设,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在采用基本观察归纳法的同时,还进一步使用了演绎推导法。

演绎推导法能够使语言学研究人员充分解释语言的知识系统。

乔姆斯基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本质和规律是人的感官所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人的感官必然会形成经验主义。

转换生成语法沿用了“假设-求证-再假设-再求证”的过程和方法。

二、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主要经历了第一语言模式阶段、标准理论阶段、修正扩充标准理论阶段、管辖和约束理论阶段、最简方案阶段。

(一)第一语言模式阶段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中的许多事实都是无法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式和方法来解释的,并且人类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不能够通过经验性的归纳来进行验证的。

他特别强调句法的生成性,认为一种语言的语法能够生成并且只能生成这种语言的无限的句子。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涵盖了认知、社会和语言三个方面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在新兴
的学科领域中,它以其理论和方法的先进性,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兴趣。

本文将探讨认知社
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领域。

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在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

它强调语言习得、
语言使用以及语言变化的认知和社会成分,并着眼于语言与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密切关系。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位关键人物对该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
的推动力量。

其中,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的荷兰社会语言学家Andreas A. J. Koenig(安德烈斯·A·J·科尼希)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社会认知的研究。


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反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

在此基础上,认知社会语言学迅速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问题和理论。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包括语言与认知、
语言与行为、对话分析和语言变化。

在这些研究方向中,有很多经典案例,比如Hopper和Thompson(1980年)的语言变化研究、Heritage和Sacks(1979年)的修正性反向(修正预先暗示的信息)和钩子(引导交谈话题)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前的认知社会语言
学领域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知识的根本。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

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

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认知语言学:探索语言与认知的交汇点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认知语言学已经从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成为语言学、心理学和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简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背景、现状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语言学家开始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他们发现,语言并不是一种独立于认知系统的符号系统,而是与人类的思维、文化和社会习俗密切相关。

认知语言学家通过研究语言的隐喻、意象、范畴和语法等方面,揭示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内在。

目前,认知语言学已经形成了多个研究流派,如体验主义、原型理论、构式语法等。

这些理论都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认为语言是在人类的身体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交互动中形成的。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如fMRI、ERP等脑电科学工具,以进一步揭示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首先,在语言教育领域,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语言错误和难点,从而制定更有效的 teaching strategies。

其次,在翻译和机器翻译领域,认知语言学可以提供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翻译解决方案,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对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

然而,尽管认知语言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和多元化的语言现象。

此外,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习得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因为语言的获得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环境等。

未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期待认知语言学在以下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1、深入研究语言的认知机制:未来认知语言学将更加语言的动态性和交互性,深入探究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

综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

综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

综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林青摘要:认知语言学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学科。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来讨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状况来综述认知语言学。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发展认知与语言的问题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历来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现代语言学各种理论百家争鸣的局面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又开始重视认知与智能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也是适应了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的。

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

从这一语言学科的发展趋势看,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中叶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1.认知语言学简介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马克·约翰逊及朗奴·兰盖克。

当中雷可夫及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的隐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语。

认知语言学是解释语言学,它不仅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一步,解释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

所以,认知语言学立秋用较少的归结解释较多的、表面上似乎不相关的现象,而且力求提出能独立论证的(independently motivated),而不是特设的解释。

这有利于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解释语言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是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嘿,大伙们!今天咱来聊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哈。

有一次啊,我和朋友聊天。

朋友说了一句话,我一下子就懵了,不知道啥意思。

后来朋友解释了半天,我才明白。

这时候我就想,这语言可真神奇啊,有时候一句话能有好多种理解方式。

这就让我想到了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呢,就是研究我们怎么理解和使用语言的。

它可不是只看语言的表面形式,而是要深入到我们的大脑里,看看我们是怎么思考和认知这个世界的,然后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我觉得吧,认知语言学以后可能会越来越注重和其他学科的结合。

比如说和心理学结合,研究我们的情绪、记忆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有一回,我心情特别好的时候,看一句话就觉得特别积极向上。

可要是我心情不好呢,同样一句话可能就觉得很悲观。

这就是情绪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呀。

还有可能和计算机科学结合呢。

现在不是有很多人工智能嘛,它们也需要理解语言啊。

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人工智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人类的语言,这样它们就能和我们更好地交流了。

想象一下,以后我们和机器人聊天,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自然,那多有意思啊。

另外啊,认知语言学可能会更加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方式也不一样,所以语言表达也会不同。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国外旅游,看到一个路牌上的字,完全不知道啥意思。

后来问了当地人才知道,原来是一种很特别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差异呀。

总之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还挺让人期待的呢。

以后说不定我们能通过认知语言学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别人,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嘿嘿。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孙红梅认知语言学目前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分析与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而且在理论演绎与描写分析等方面获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在对认知语言学本体认识方面尚有欠缺。

而本文主要讲的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以及通过与形式语言学的比较,来分析和推测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导向与发展趋势。

1、对认知语言学的学科界定认知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关注的是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点、语言结构组合的原则、句法语义的概念接口以及语言运用的经验和实验背景等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囊括的理论。

基于此,我们与其把认知语言学看做是一成不变、单一的语言学理论,还不如把认知语言学看成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理论框架,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认知语言学还没有具体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只是初步研究语言学的思路和视角。

但是当把认知语言学当成一种范畴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某种单一的理论,而是形成了如蜘蛛网般互相交叉的语言研究方式。

虽然认知语言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认知理论,但是也不影响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对多种形式的语言进行研究,而且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我相信形成一套完整理论的指日可待。

从术语学上说,认知语言学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形式存在的,具体说即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功能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学科。

而且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主要特征:①语言分析具有独立性,不受外在事物的干扰。

此特征强调了语言的基本功能里含有意义,含有表达该事物的表面、本质等特征的语义,而且从认知角度来看,如果把语言的基本功能看做范畴化的话,那么语义就是最基本的研究现象,因为世间万物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万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以及人类赋予万物的名称,而语义就是对其名称的解释、概括。

②认知语言学的语言意义具有普遍性,即语言范畴化的结果。

该种特征主要表达的是,如果把语言看做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范畴化系统,那么语言意义就不存在系统或者结构的层面,继而也跟语言形式相关联的其他层面鲜明的区别开来。

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

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

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标题: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引言概述: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个体的综合发展。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认知和语言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通过认知的提升,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反之亦然。

因此,深入了解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一、认知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1.1 认知能力提升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语言信息,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儿童通过学习认知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更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

1.2 认知发展促进语言习得的速度研究表明,认知能力的提升可以加快儿童学习语言的速度。

当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更容易理解语言结构和规则,从而更快地掌握语言技能。

1.3 认知发展对词汇量和语法掌握的影响认知发展与词汇量和语法掌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当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新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影响2.1 语言能力提升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语言是认知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认知信息。

因此,语言能力的提升可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2.2 语言发展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儿童可以更清晰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语言的发展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3 语言发展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语言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儿童可以更快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的互动关系3.1 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认知能力的提升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语言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3.2 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的互动对儿童综合发展至关重要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的互动关系对于儿童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

语言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语言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语言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引言: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现象的学科,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语言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分别是古代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法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

第一阶段:古代语言学古代语言学是语言学发展的起点,它主要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问题。

在古代,语言学主要以语音学和文字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和描述不同语言的发音规律和文字形态。

例如,古代语言学家波斯尼亚的彼得洛维奇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都对语言的音系和词汇有了深入的研究。

第二阶段: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它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独立的结构系统,研究语言应该从结构的角度出发。

在这一阶段,语言学家主要研究语言的音位、词法和句法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美国语言学家布鲁姆菲尔德提出的音位学研究和捷克语言学家特拉格尔斯基的句法学研究都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典型代表。

第三阶段:生成语法语言学生成语法语言学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主要研究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生成语法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产物,人类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在这一阶段,语言学家主要关注句子的生成规则和语义结构。

例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生成文法理论和意大利语言学家卡拉泽卢的篇章生成理论都是生成语法语言学的重要成果。

第四阶段: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它主要关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能力,通过研究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可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特点。

在这一阶段,语言学家主要研究语义、语用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美国语言学家莱维-斯特劳斯的符号学和美国语言学家拉卡托斯的语用学都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成果。

第五阶段: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近代发展最快的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它主要关注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发展历程新探

认知语言学发展历程新探

认知语言学发展历程新探本文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确立阶段、成熟发展阶段以及继续发展完善阶段,并简要说明每一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同时,还对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作了简要概括,对其中的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构式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描述;最后,指出了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但是这些不足并不会影响认知语言学研究强劲的发展势头,反而会促进其发展完善。

标签:认知语言学发展阶段研究领域不足发展完善一、引言近二三十年来,语言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认知语言学,它是新一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一门新边缘学科。

Lakoff在其代表著作《女人、火和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的前言中提到:“我们正处在思维研究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关键是要纠正我们两千年来关于思维的错误观念”(赵艳芳,2001:1)。

至今,国内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有十多年,许多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认知语言学将是未来语言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二、认知语言学由于认知语言学出现较晚,还在继续发展完善之中,再加上各学派对其理解不同,因此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可以由两个共识来定义,即概括型共识和认知共识;Taylor使用“认知语言学”这一描述性术语概括当代语言学领域的一场广泛的运动,它包括一系列不同的研究取向、方法和侧重点,它们通过一些共同的假设相互连接在一起。

以上是国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国内也有不少学者用汉语来定义认知语言学:王寅将狭义认知语言学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研究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李福印认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李福印,2008:13-14)。

语言学流派及其发展

语言学流派及其发展

语言学流派及其发展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常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流派。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语言学流派及其发展:
1.结构语言学:结构语言学是在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主要
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布鲁姆菲尔德、哈里斯和卡内基学派。

他们主张所有语言都有一个结构性组成,并且可以通过分析语言的组成部分来理解这种结构。

2.生成语法学:生成语法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
起来的,主要关注语言的生成过程和语法规则的内在结构。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乔姆斯基、查姆斯基和洛卡斯。

他们主张语言是由内在的语法规则生成的,并且这些规则可以解释语言的所有特征。

3.功能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要关注语言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功能和使用。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哈林顿、哈斯和哈利德。

他们主张语言是一种用于交流的工具,其使用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4.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要关注语言和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莱克夫、福瑞和克罗格。

他们主张语言是认知和心理过程的一部分,语言的意义是通过认知机制来建立的。

这些语言学流派各有特点,但它们都试图解释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现象的特征。

在未来,随着新的研究和技术的出现,语言学也将继续发展和演变。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综合了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探索语言对个体认知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该学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的使用、语言习得和语言变异等方面,通过分析社会因素对语言认知的塑造和语言教育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将对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进行探讨。

近年来,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主题也日益多样化。

一方面,研究者关注语言的使用和教育,探索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功能和效果。

研究发现,不同的语境、社会角色和社会变量可以对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沟通的效果。

研究者还关注语言习得和变异。

其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个体对语言的习得过程和对语言变异的处理方式,揭示了社会经验和认知机制对语言习得和变异的重要作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语言教育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启示。

研究结果为语言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了解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和影响,教育者可以创设更有意义和有效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和运用。

研究结果还对跨文化交流和社会合作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得和运用差异,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语言行为,避免误解和冲突。

认知语言学流——入门必读 起源,发展史,学术观点,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流——入门必读   起源,发展史,学术观点,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范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成熟于80年代,其标志是1989年在德国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的召开和《认知语言学》的创刊。

其奠基性人物有G. Lakoff, R. Langacker, C. Fillmore, L. Talmy, M. Johnson, M. Turner, W.Chafe。

后来J.R. Taylor, D. Geeraerts, G. Fauconnier, E.Sweetser, A.Goldberg等人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中一个相当广泛的理论运动(movement)的总称。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途径、方法、研究重点。

这些不同的途径、方法和重点由共同的理论假设统一起来。

其中最重要的假设是语言是人类认知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任何对语言现象的真知灼见的分析都必须包含在人类认知能力之中。

认知语言学不能取代其他语言学理论或流派,相反,它与其他流派是互补的。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产生、研究目标与语言观1.1 认知语言学产生的理论动因1.1.1 认知语言学产生的学术背景认知语言学属于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第二代认知科学(其主要理论观点将在1.3中讨论)。

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符号计算。

它认为理智(reason)与体验分离(disembodied),是直义或客观的(literal), 就像形式逻辑一样是符号系统的运算。

因此,心智就是一个抽象的计算程序,心智的硬件(大脑和身体)对心智没有影响。

第二,意义就是心理表征。

可以作两种理解。

首先,意义根据符号之间的内在关系定义,意义就是符号计算的结果;表征即概念。

其次符号是外在现实的内在表征,即意义对应于客观现实;那么,表征就是形式系统之外某物的符号表征。

概而言之,思想可以用形式符号系统表征,而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思想是这些符号根据规则计算的结果。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语言学分支,研究的是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社会因素。

它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学习者在各种情境下使用语言的认知过程和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里,认知社会语言学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语用学研究。

在当时,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例如语境对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推理和推断等。

这些研究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0年代以后,认知社会语言学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是两个核心领域。

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包括语言理解、产生和习得等方面。

社会语言学则关注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如社会身份、社会关系、语言规范等。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结合了这两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并试图探索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逐渐浮出水面。

其中之一是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的关系。

传统上,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但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发现,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研究语言习得者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使用对于语言习得具有重要影响,语言习得者的认知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还关注了语言使用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使用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不仅受到语言结构的影响,还受到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语言差异,并揭示这些差异背后的认知和社会因素。

认知社会语言学还关注了语言使用与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身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方式。

在不同社会场合中,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以展示自己的社会身份。

通过研究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社会场合中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人员可以揭示社会身份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如何在人类认知系统中运作。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当前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将首先概述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分析目前学术界关注的主要研究热点,包括但不限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研究、语言与记忆的关系、语言的范畴化和概念化过程、以及语言与文化认知的交互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预测认知语言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如跨学科研究、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以及大数据和技术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以把握认知语言学的核心价值和未来走向。

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其研究热点广泛而深入,涵盖了语言与认知、语言与心理、语言与文化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隐喻与转喻研究: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语料分析,深入探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功能及其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中的作用。

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语言使用过程中概念的形成和整合机制。

近年来,这一概念整合理论在语言理解和生成、词汇和句法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认知语法研究:认知语法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探讨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认知基础。

语言与认知发展:语言与认知发展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儿童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实证研究和跨文化比较,揭示儿童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语言与认知的神经科学研究: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语言与认知的神经科学研究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热点。

通过神经影像学、脑电图等手段,研究语言处理和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构建提供实证支持。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意义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理解,如 “路径图式”、“容器图式”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的 意象和意义。
语篇的认知模型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依赖于人们的认知模型 ,如“事件框架”、“信念-愿望模型”等,有助于学生 理解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05
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人机交互
研究如何让机器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实现更加 自然和高效的人机交互。
信息检索与推荐
探究如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更加精准地检 索和推荐信息内容。
THANK YOU
比较不同语言的认知模式
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认知结构和表达方式,揭示语言的共 性和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语言学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背后的认知机制,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
语言与文化认同
探究语言如何塑造和反映文化认同,理解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 要角色。
认知语言学的技术应用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然语言处 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
01
研究语言与认知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探究语言习得的机制和
过程。
认知语言学与哲学的交叉
02
探讨语言与意义、真理、知识等哲学问题的关系,深化对语言
本质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
03
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机器对人类语言的
认知理解和生成。
认知语言学的跨文化研究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 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而不断发
展变化。
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动态性表现在词汇、语法和 语义等方面的演变,这些演变是由 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所驱动的 。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成就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成就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成就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强调语言先天的认知结构和人类对世界的经验、思维方式以及概念等因素在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对传统语言学的一种重要补充。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对于理解和分析语言现象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其中,说明文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在说明文研究中的主要成就。

第一,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一种基本认知过程,它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概念化相联系,是影响语言和思维的重要机制。

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了概念的多层次结构以及文化背景对概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范畴化理论对说明文的研究具有很大意义,因为说明文的主要作用是制定规范和界定概念。

范畴化理论认为,人们的概念和认知是多层次的,不同的概念在范畴结构中具有明确的位置和关系。

基于此,说明文中的说明过程需要对读者已有的概念进行扩展,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把各种概念的层次关系表达清楚。

第二,词汇语义学:词汇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人们从语言中获得的概念和信息。

在说明文中,词汇的语义是文本表达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词汇语义学为说明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语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们与语言和其它文化要素相互作用中的产物。

在说明文中,一些专有名词或复合词需要解释说明,需要通过语义分析来探讨其特殊的意义和特点。

此外,词汇搭配也是词汇语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解语言中各个词汇之间的语义搭配关系对阅读和撰写说明文都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章衔接理论:篇章衔接理论是说明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注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构建说明文的重要力量。

篇章衔接理论认为,篇章结构和语言使用的方式对说明文语句的组织、布局和内容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说明文中,读者需要通过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概念和信息,篇章衔接理论为解释这种语句之间关系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作者:刘志茹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5期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脱胎自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它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针对生成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能够通过人类的认知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认知语言学吸收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为语言研究增加了新的视角,也提高了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成型发展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身心合一说(Monism),也就是体验哲学,主要观点是:人的大脑(brain)和思想(mind)是无法分开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来自于体验(embodiment)。

正如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George Lakoff所说: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是基于认知科学的某些基本研究成果,如色觉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原型和基本范畴,Talmy的空间关系理论,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等。

认知语言学的早期理论基础是生成语义学,这一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其认为语义无所不在,且促发所有的语言结构,即语义和语言形式密不可分,且语义影响语言形式。

因此,“当今的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认知语义学基础上的一门研究语言、大脑和社会-物理经验之间密切关系的、具有多学科交融本质的较新学科”。

1.认知语言学的成型阶段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认知语言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Langacker教授在70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当时还仅仅是一个理论,之后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基于经验的关于语言研究的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认知语言学渐露雏形。

其诞生的两个主要标志是Lakoff(1987)和Langacker(1987)两部著作的面世;1989年春,由Rene Diren组织在Duisburg举行了认知语言学专题讨论会。

会后,出版了《认知语言学杂志》,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会(ICLA),并由Mouton de Gruyter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

这一领域中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理论框架主要有:Fillmore(1976;1982)的框架语义学理论(Frame Semantics)及其后来与其他人(Fillmore et al.1988)一道发展而来的建构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Talmy(1978,1988)的意象图式(Imaging Schemata)理论、Lakoff and Johnson(1980)的认知隐喻理论和Lakoff(1987)的认知借代理论和理想认知模型、Langacker(1987;1990;1991)的认知语法理论、Fauconnier(1985)的心理空间理论及后来和Mark Turner(2002)一道发展起来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以及由Jeff Elman(1989)和Brian MacWhinney(1988)发展而来的语言处理联结模式(connectionist models),该模式的研究焦点在于运用联结网络研究模块学习(modeling learning),特别是语言习得。

这些理论框架的描写机制虽然貌似大相径庭,但是本质上都是研究语言和概念结构的互动关系,且统一于一个共同的基础:语言是认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知反映文化、心理、交际和功能因素的互动,且语言和认知的关系只能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概念化和心理处理(mental processing)语境中得到理解,其中以Lakoff和Langacker的理论影响最为深远。

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语言学独立分支的地位开始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承认,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众多的理论追随者。

这些研究者的学术努力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和深化了上述提到的重要理论框架,而且拓宽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g,Germany)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ICLA)。

迄今,ICLA分别在德国、美国、比利时、荷兰、瑞典、韩国等国家召开了10届国际研讨会。

1994年3月22日至25日,德国Duisburg的Gerhard Mercator大学召开以“语言和空间”为议题的第五届ICLC,“空间”的概念化研究遂成为九十年代中后期认知语言学的热点研究论题之一。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是概念化,而“‘空间’也是所有概念化的核心,因此,也是认知语言学这一致力于在语言内和语言中探索概念化的基本空间基础的语言学新范式的核心所在”(Pütz & Dirven,1996:xi)。

认知语言学者对“空间”的研究特别关注以下四个问题:(1)“语言中的空间”,即研究“空间”如何反映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之中;(2)“空间作为文化产物”,即研究不同文化对空间域的不同视解(construal)方式;(3)“空间作为联结其他概念域的桥梁”,即研究空间隐喻及其作为主要思维原则的作用;(4)“空间作为一种思维组织原则”,即研究概念化自身的基本空间化方式(Pütz & Dirven,1996:xii)。

对这一时期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宽度,Geeraerts(1995:111-112)作了如下总结。

因为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做是内嵌于人类所有认知能力当中的,认知语言学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包括: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点(比如典型性[prototypicality]、系统性多义词[systematic polysemy]、认知模型、心理意象和隐喻);语言组织的功能原则(比如象似性和自然性);句法和语义的概念界面(认知语法和构建语法的研究论题);语言使用的经验和语用背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关主义(relativism)和概念普遍性。

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全球性学科21世纪,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认知语言学也像其他学科一样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其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全世界的认知语言学者都有机会汇聚一堂相互交流和沟通,促使认知语言学快速成长起来。

自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g,Germany)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ICLA)。

迄今,ICLA分别在德国、美国、比利时、荷兰、瑞典、韩国等国家召开了10届国际研讨会。

另外,区域性认知语言学协会的成立是这一趋势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如西班牙、芬兰、波兰、俄罗斯、德国、韩国、法国、日本和英国相继成立认知语言学协会(CLA),另有多个国家拟成立CLA。

在中国,认知语言学从引进、发展到成为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经历了10多年。

其间,各大语言研究刊物的相关研究文章稳步增多,且有10多部有关认知语言学研究专著出版。

2001年举办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以来,已在不同高校成功举办5届,2009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第六届大会。

2006年成立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机构,定期召开常务理事会,目前已召开4届。

此外,我国还成功取得了2011年第十二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ICLA)的主办权,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推向了新一轮高潮。

4.结语相比其他语言学分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还刚刚开始,其意义不只在于给了我们分析语言的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视角,更在于这种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掀起了一场哲学革命,因为它将语言视为人类认知的一部分,对语言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认知的研究,再加上与神经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人们将对世界上最不可知的事物——人类本身有全新的认识,揭开自身的奥秘。

参考文献:[1]Geeraerts,Dirk.“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J. Verschueren, J.-O.?觟stman and J. Blommaert (eds.) Handbook of Pragmatic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5:111-116.[2]Kemmer,Suzanne,“About Cognitive Linguistics Historical Background”.http:///cl.shtml,2007.11-20-2007.[3]Pütz,Martin & René Dirven,1996,“Introduction:Language and the cognitive construal of space”.In Martin Pütz & René Dirven(eds.),The Construal of Space in Language and Thought,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4]Robins,R.H.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Fourt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5]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6]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7]罗宾斯,著.许德宝,等译.简明语言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谭业升.语言认知研究新进展.外国语,2008,11,VOL31(6):92-95.[9]王朝晖,魏华,杜玮,戴林红.认知语言学在中国13年的发展历程.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5,VOL23(5):147-149.[10]王馥芳.认知语言学发展近30年综述.中文自学指导,2008(4)(总第200期):22-27.[11]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1)(总第119期):34-40.[12]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中华读书报,2005-11-30.[13]http:///01ds/2005-11/30/content_339665.htm.[14]http:///user4/jinynwnu/archives/2007/1736833.shtml.[15]http:///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See.aspx?cBlogLog=10017692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