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分析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传粉: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

②性状: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过程图解
P 纯种高茎×纯种矮茎

F
1
高茎
↓⊗
F
2
高茎矮茎
比例 3 ∶ 1
归纳总结:①F
1全部为高茎;②F
2
发生了性状分离。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3.设计测交实验方案及验证——演绎推理
(1)验证的方法:测交实验,选用F
1和隐性纯合子作为亲本杂交,目的是为了验证F
1
的基因型和它
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2)遗传图解
4.分离定律的实质——得出结论
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C。

(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4)适用范围
基因分离定律适用条件: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时的细胞核遗传。

真核生物的无性生殖及原核生物基因的遗传都不遵循分离定律。

5.与植物杂交有关的小知识
6.
1.性状、相对性状和性状分离
(1)性状: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总称。

(2)相对性状:指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兔的长毛与短毛。

注意从“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不同表现类型”三个方面了解。

(3)性状分离:指杂种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注意从“杂种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两个方面去理解。

2.相同基因、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
图解:
相同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

如图中的A和A就是相同基因。

由相同基因组成的个体称为纯合子。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

如图中B和b、C和c、D 和d 就是等位基因。

含等位基因的个体称为杂合子。

非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有两种,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方式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如图中的A和D;还有一种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的A和b,其遗传方式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提醒:在一个群体内,同源染色体的某个相同位置上的等位基因有2个以上时,就称作复等位基因。

如人类的 ABO血型是由“i、IA、IB”3个复等位基因决定的。

3.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较提醒:利用自交还是测交来检验是否是纯合
子:
(1)理论基础:区分杂合子和纯合子,关键是掌
握一条原则: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
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
代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

(2)不同生物的不同检
测方法:①测交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生物
性状的显隐性。

此方法常用于动物遗传因子组
成的检测。

但待测对象若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
动物,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
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植物常用自交法,也可用测交法,但自交法更
简便。

4.基因型与表现型
(1)概念: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关系: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相同;在不同环境中,即使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未必相同。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思维诊断]
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1)F
2
(2)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2012·江苏,11B)( )
(3)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 )
(4)生物体产生雌雄配子的数目总是相等的( )
(5)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
的基因型(2012·江苏,11C)( )
1
(6)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知识点二基因分离定律的题型分析
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
2
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遗传系谱图中的显隐性判断
①双亲正常,子代有患者,则为隐性遗传病。

②双亲患病,子代有正常者,则为显性遗传病。

2.分离定律的应用
(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正推型)
(2)由子代分离比推断亲本基因型(逆推型)
3.分离定律的特殊情况
代性状分离比为3∶1要满足以下条件:
F
2
①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③子二代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同;
④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
⑤观察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1)不完全显性:如基因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在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白=3∶1,在不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AA)∶粉红(Aa)∶白(aa)=1∶2∶1。

(2)某些致死基因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
①隐性致死:由于aa死亡,所以Aa自交后代中只有一种表现型,基因型Aa∶AA=2∶1。

②显性纯合致死:由于AA死亡,所以Aa自交后代中有两种表现型,基因型为Aa∶aa=2∶1。

③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例如A基因使雄配子致死,则Aa自交后代中两种基因型Aa∶aa=1∶1。

4. 某一基因型个体在雌、雄(或男、女)个体中表现型不同
同样的基因型,在雄性、雌性个体中的表达有差异的现象,此现象也会影响到后代的正常分离比。

比如人的早秃,男性纯合子(BB)和杂合子(Bb)都会出现早秃;而女性杂合子(Bb)不出现早秃,只有纯合子(BB)才出现早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