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其产生与设计学科的确立有着密切关系。

设计美学的产生、发展与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

从广义上讲,只要能给人以美感、具有使用功能的造型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设计”。

与艺术不同的是,设计中所谓美感与使用功能,不只是由设计师来感受与判断,还要由生产者、消费者来判断。

因此,设计美的研究还要在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心理的、艺术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作为依据。

狭义上的设计,是以大批量地生产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产品为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性的生产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把设计定义为一种准备行为。

学习设计美学要理清几个概念,即什么是设计,什么是美学,什么是设计美学以及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等诸多问题。

根据设计美学学科的定位,可以看出设计美学要处理设计与人、技术与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设计美不以艺术中作品的美为评价的标准,而是以设计与人的关系的合目的性为评价标准,即以设计产品是否满足主体的使用、是否与环境和谐等问题为评价标准。

从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表现为,设计与现代技术的发展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和材料、技术与审美的关系。

功能与形式的方面表现为,设计是否能够适时保持功能与形式和谐尺度。

这些都是设计美学与美学研究不同的表现,设计要满足使用者的方便和外形美观两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能以外观的美丑来恒定产品的优劣。

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是纵向地对设计美学史的研究,把设计放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中做动态研究,从历史长河中汲取设计美的规律。

二是横向地对设计要素和原理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分析设计趋势、提高设计审美水平,进而起到指导设计实践活动。

设计美的要素包括形式美、材料美、技术美、功能美等方面的内容。

三是研究设计美学教育,对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加以积累和发扬,推广设计美学的优秀理念。

主要包括设计审美教育的内涵、途径、方法、实施等。

设计美学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根据设计门类的不同,可以把设计美学分为:广告设计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包装设计美学、建筑设计美学等;
二是根据设计的实施效果又可分为平面设计美学、三维设计美学。

三是根据设计目的的不同,把设计美学分为: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产品设计美学;视觉传达设计美学。

对中国设计美学的研究,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功能对设计样式的影响 2 风俗及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3) 设计与技术的互相促进 4)设计与审美观念的相辅相成
盛唐三彩产量大,质量高,三彩俑生动传神,釉色自然垂流,互相渗化,色彩绚丽,呈朦胧之美,艺术水平很高。

唐代女装也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唐代女装偏重于在领子上下工夫,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唐代家具的装饰风格摆脱了以往的古拙,取而代之的是华丽润妍、丰满端庄的风格。

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

这种朴素的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文章中指出工艺创作中总体设计的运用准则是:先“规矩绳墨以定制”,后“善运众工不伐艺”。

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实现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

在整合中,宋代美学广泛吸纳各种学术思想,以儒家为本位批判吸收禅学和道家美学思想,从而获取了自己时代所需的美学资源。

宋代美学的总体特点是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

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
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颢、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宋代文人美学的纯朴淡雅追求对宋代瓷器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宋瓷,不单单只是盛东西的物件,而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一种文化。

明清时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一方面明代美学家对审美意象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一方面也冲击了当时的教条主义美学和复古主义美学。

美学领域表现为“情”被提到一种新的水平和新的位臵,在审美与艺术中无顾忌地、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情实感,推尊自我,崇尚独创。

在明代的设计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家具设计。

形成了富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明式”家具。

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在设计上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泽和纹理,比例适度,线条流畅,装饰线脚简练细致,朴实无华。

实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设计推向了顶峰。

服装上,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

因此,明朝在服装上盛行绣吉祥图案。

此外,明代中期在南方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换西装革履,也都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变化有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专门研究设计的美学家和著作,但这并不能否定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的存在。

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由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儒道两家美学所构成的,加上玄学和佛学特别是禅宗对文艺和美学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设计美学观念。

级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的不同,可以看出中国设计的视角和出发点的独特性,这更加验证了中国设计美学的重要价值。

中国设计中关注精神内涵的特点,说明中国设计并不是仅仅在于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国设计的独特审美取向丰富了世界造型艺术观。

发展中国设计应该沿着中国设计美学的独特思路延伸下去,才能真正的繁荣中国设计。

1.古希腊美学与设计
古希腊美学是西方文化的摇篮,也是西方美学的第一个高峰。

古希腊时期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哲学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向地主贵族阶级争权,并在希腊的对外贸易中,与外来思想产生接触,这些都为当时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古希腊早期思想家们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他们把美的界定归结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且试图找到一些美的规律来解释美是什么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追问。

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也坚持“有用即美”的观点。

认为的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

另一个具有影响性的理论是他的“美的理念”说。

希腊哲学家们提出的关于美的本质和审美标准、美和善的关系、实用与审美的关系等理论也是西方设计美学建构的理论基础。

西方设计美学与中国设计美学的样式不同的根本在于各自审美观念的理论基础的差异,古希腊设计美学总结起来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基于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二是对神的追崇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柱式这一建筑古元素是希腊建筑的典型特征表现。

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由此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程序化作法,并称为“柱式”。

多立克柱式:希腊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
5.1形式美 5.2功能美 5.3技术美 5.4材料美
产品设计的形式美是依存美,更确切地讲,产品设计的形式只有与效用功能、操作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时,才能成为设计形式美。

什么是形式美?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同一事物不同角度,既可被看作是内容,也可被看作是形式。

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构成事物不可分割的两种要素,形式是内容向形式的转化,并且是体现着内容的形式,而内容又是形式向内容的转化,是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容。

审美形式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以及构成某种空间秩序的相互关系和外在形象。

形式是美与艺术内在的表征方式,它与艺术本性发生深刻的关联,从而揭示出艺术与美的存在,所以形式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5.1.3形式美的原则
自然物质材料经过空间排列组合,构成符合形式规律美的产品设计。

因此,产品设计的形式美的最终体现是产品的造型必须符合形式美的规律,遵循公认的形式法则。

当色彩、形态、材质、肌理等形式要素符合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等形式法则时,就可使人产生美感。

1.比例和尺度原则
2.对称与均衡
3.对比与协调
4.变化与统一
功能及功能美是一个不断发展并深化的过程。

在18世纪以来的近代美学的思潮中,美与功能、实用价值无关。

功能主义思想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诸子学说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论辩中已作为一个哲学、经济学的命题而深入研讨过,并成为功能主义的先声。

功能主义思潮的涌现是现代设计的产物,对于现代设计和现代美学有着特殊的意义。

19世纪末建筑师沙利文明确提出了“形式服从功能”到包豪斯强调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

瑞典家居设计师布鲁诺〃马斯逊(Bruno Mathsson)提出了“功能第一”的设计理念。

设计产品的功能因素分为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三部分。

1.实用功能
实用功能是通过设计物和人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直接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也称之为物质功能。

2.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是由设计物的外在形式所实现的一种精神功能。

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来接受物的各种的
信息刺激,形成整体知觉,从而产生相应的概念和表象。

首先,认知功能体现在物的指示功能方面,特殊的造型、色彩和标识,显示了它的功能特性和使用方式。

其次,认知功能另一个表现为物的象征性方面,象征能传达出物“意味着什么”的信息内涵。

在认知功能中,还有一种功能因素是以传播展示物的实用功能为目的的,利用传播媒介和展示手段。

认知功能以信息传达为目的,以外在的形式因素引发人对“物”的知觉和概念形成,因此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外在形式的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3.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指事物的内在和外在形式唤起的人们的审美感受,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是设计物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高级精神功能因素。

审美功能的建立,必须综合物的实用功能和认知功能以及人不同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也是人们对设计物的综合评价的重要因素。

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共同存在于某一产品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

由于设计物的本质差异,这三种功能的倾向和比例也有所不同。

(1)功能美是依附于产品的功能而存在,不可脱离其功能随心所欲的追求纯粹的形式美感。

(2)功能美又是能够超越功利性的,因为不是所有使用的产品都具有审美价值,所以,不能将实用性作为唯一功能,而放弃任何其他形式因素,甚至将功能与形式对立。

(3)功能本身不能直接构成美,功能主义“有用即美”的推论并不成立。

(4)功能美的实现不仅是通过合目的性的造型结构形式来表达,还要通过审美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尤其是材料的选择与合理的加工,使产品功能美的感性形式从多方面凸显出来。

设计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体,科学技术给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因此,以技术为前提,用艺术的手法创造和生产出具有美感且实用的产品,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技术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同时产生的,从某个角度说,所有的产品都是技术的产物,它是调节和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也是沟通人与社会的中介。

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技术。

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具有明显的理性特征,并不直接依赖于人的感受。

有时技术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技术的正确性是构成美的必要条件,因此,美意味着产品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

从美的本质角度出发探讨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人类生产劳动的成果和手段,作为人的劳动形态,它是改变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
技术美是劳动的物化形态,它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美的形态。

审美价值的产生和人的审美感受的丰富都离不开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的技术实践活动。

人类对色彩、形式的认识与技术的熟练息息相关,正是在人的感性基础上,技术美以物的形态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职能。

(1)产品是运用自然规律所完成的技术创造。

(2)作为人的劳动的物化,在产品中凝结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把人的理想、欲求和情趣通过人的活动而注入到产品中去。

总之,产品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使人的活动超越了客观必然性而取得人的自由。

产品作为人的自由创造,成为人类本质能力的一种自我显现。

这是技术美产生的根源,它成为人类一切审美价值的基元。

技术是艺术不可分离的本质属性之一。

技术是创造表现形式的手段,创造感觉符号的手段,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高超的技术。

而技术美的体现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的统一与融合。

更值得注意的是手工艺制作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产品艺术的属性。

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要认识到注重技术与美的统一,还要认识到技术与美的差别。

技术在设计制作中是作为手段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有在对象上才能得到反映。

因此技术美也只能通过对象物来反映,技术美最终要体现在产品上的功能上,这才是技术美的根本目的。

其一,技术美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美的形态,是设计实践创造的原发性的审美形式。

其二,技术美始终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从手工艺时代到工业化时代,由人情味、个性美到共性化、机械美、技术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三,技术美作为工业技术产品的审美,突出产品服务于人的功能目的,强调产品符合人的生理目的心理目的,即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其四,技术美强调科技的作用,但不是科技的奴隶。

材料是构成商品设计形式美的第一要素。

商品的质感与表现效果所形成的材质感与肌理美,以及现代设计对材料的不同理解,所形成的不同设计思想与风格,形成了复杂的审美心理。

材质感和肌理美作为商品设计的可视和可感的要素,对人的视觉或触觉会产生感应和刺激。

这些不同程度的感应和刺激,都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美与丑的感受。

建筑中特殊的材质留给人特殊的印象
自然的材质纹理,在设计中被恰当的利用,在技术上加于发挥,使之达到其目的,获得一种技术美。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这些独特的手工艺技术之美是值得重视的。

人类生产的材料有着独特的体系和发展。

“循石造型”是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的一种设计思维观念。

“审曲面势”的设计思维,是根据材料本身的自然特性,观察其形状、结构,根据所需来完成制作加工。

5.4.2材料的特性
1.材料的符号性
根据材料的性质特征和用途,材料学上把材料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

考虑到材料的设计特点,我们把设计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复合材料两大类。

天然材料也成为自然材料,具有原始质朴形态,使人充分感受到天然之美。

复合材料一般认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

复合材料是采用物理或是化学的方法,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在相态与性能相互独立下共存于一体之中,已达到提高材料的某些性能,或优势互补或获得新的功能目的而产生的。

一定的材料由于有了一定的应用习惯性从而也形成一种符号。

材料成为一个地方形象的代表,一种象征性符号。

材料作为一种符号被广泛应用,同时也是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完美统一。

人类造物离不开材料,一切人工制品都是于一定的材料所组成的。

从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到工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军事武器、科研仪器、航空航天器等等都使用了精密技术加工和艺术处理的各种不同材料。

材料通过一定的技术加工,供人使用,并且材料的特点在精心设计加工中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发挥,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2.材料的情感性
材料的感染力来自长期与人的关系之中,人类使用物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与材料发生密切关系的过程。

在这一个过程中各种材料固有的特性与人的日常生活的经验相连,使人产生出对材料的不同感受,粗糙的、细致的、光洁的、典雅的、恬淡的、涩重的、冰冷的等等感受逐渐上升为某种的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造物材料也具有某种感情色彩,传达出与人的生活体验相似的感觉。

材料在视觉、触觉甚至听觉上给人带来了心理上以及审美上的感受。

视觉在人的感受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在人类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视觉反应是最敏感的,如果多种感受同时产生,视觉总是优先的。

3.材料的地域性
材料也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别。

自然材料的地域性十分明显。

由于一地盛产某种材料,工艺匠人就地取材,制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成为所谓的“特产”。

这些“特产”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是独特的,不可迁移的。

4.材料的习惯性
一种材料的长期使用,必然会对使用者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习惯了某种材料及其制品,便形成了一种文化的东西,成为某种地区风俗习惯的一部分。

5.4.3材料的制约性
《考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工。

”是讲制造器物要取材应时,因材施艺,讲究材美工巧。

“审曲面势,各随其宜”讲的是工艺跟具体的技术和材料的关系。

从宏观的方面看,中国传统工艺非常注重材料和技术条件,结合功能的要求来设计东西。

不同的材料有自己不同的使用特性,材料的特性出自材料的内部结构,包括材料的原子以及原子在晶体中、分子中与邻近的结合方式与结构。

不同的内部结构决定着材料不同的物理与化学性能。

不同的材料特性也决定着设计造物的设计方法和加工工艺。

所以材料对于设计有制约性。

材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材料的使用和发展直接促进人类造物设计的发展与变迁,进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今天,材料与能源、信息并列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材料与科学、艺术一起支撑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其作用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正因为有了新材料赋予技术一新的内涵,才产生出新的设计语言、方法和审美形式,设计才能真正实现“用”与“美”的统一并不断发展。

6.1 抽象与具象——中西图案造型观比较
6.2 茶与咖啡——中西器物造型观比较
6.3 皇宫与教堂——中西建筑园林设计观比较
6.4 太极与色谱——中西色彩观比较
总体来说,中西方的设计都注重理性,但是由于中西设计不同的思想理论基础,所以其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设计的理性反映了儒道释等传统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而西方的理性则建立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更注重科学的理性,因此追求合逻辑的真理之美。

6.1.1 彩陶人面鱼纹盆
珥两蛇——宗教仪式——生殖崇拜图腾
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
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也有学者认为人面鱼纹盆作为葬具反映的是一种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把它放在小孩的棺上,这种人和鱼的结合与生殖崇拜有关。

“人面鱼纹”的图案更多的是一种符号的象征,抽象了的纹饰从形式来看更符合人类的审美,中国人善于寓情于物的审美特点也许就在这时建立起来。

6.1.2 西方岩画和陶瓶
西方原始社会存留下的比较典型的图案形式大多表现在原始洞窟岩画中。

比较著名的洞窟有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

从绘画的表现形式上看,轮廓粗壮而简练,表现手法写实、生动。

中国把“天人合一”作为审美的出发点,在造型上并不十分注重客观现实与图案绘制的一一对应,而是注重与人内心的理解、想象的结合,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描摹对象,因此比较抽象。

西方的图案则不同,不论岩画还是陶瓶,表现内容大多是完整的故事情节或典故,情景性很强,体现了一种真实、模仿对象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从绘画形式上看比较具象。

陶器在中国不仅是一种使用器具,还有祭祀、图腾等作用及对自然天气、气候等的一种情感寄予。

西方岩画和陶器纹样由于注重对现实的模仿,并逐渐从中总结艺术规律和形式法则,形成了与中国设计艺术形式截然不同的样式。

中国人在满足形式与功能美之外,更追求饮茶带来的修心养性的意境。

西方人则更多的享受饮用咖啡这种饮料带来的感官上的感受。

所以,茶与咖啡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对比,也是中西方人们审美观念不同的体现。

从造型手法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通过巧妙设臵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显示与自然统一的意境。

由于受到道教,儒家,佛教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观有着独特的审美表现,崇尚“内静”、“中庸”、“感悟”的精神内含。

因而中国古代画家对色彩的使用带有理想主义成分。

西方十九世纪末的印象派之前,绘画中的色彩观的主流是关注视觉色彩感觉的真实性。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绘画色彩注重对现实色彩的摹仿。

画家们对色彩进行了深入科学的研究,使得西方绘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色彩成为他们表现自然和人物的重要手段。

所以当时写实之风盛行。

可以发现中国色彩观尤其是经过两千多年的“五色观”色彩理论,不仅支配了我们艺术风格的形成,还广泛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等诸多方面,沿着一条由感知理念象征的道路向前发展。

西方的色彩观则是一条感知、模仿、认识、再现、象征的过程,探索、模仿自然色彩的真实,并与科学的分析结合起来。

•设计美学教育是设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设计教育、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交叉的结果。

•目前,我国的设计美学教育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国内对设计美学教育的研究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设计美学教育偏重于美学理论的教育,缺乏对设计美学实践基础的全面认识;二是设计美学教育偏重于设计实践,缺乏对设计美学理论的积累。

•在对设计美学教育体系的探索中,应该充分地认识当代设计美学及教育的现状,思考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并且立足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借鉴西方设计史上成功的教育典范,最终建立完善的中国设计美学教育体系。

•8.1中国设计美学教育的现状
•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生于20世纪。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迅速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综合型、交叉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科学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相关内容。

•设计美学正是现代美学研究不断延伸、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当今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设计美学还是技术性很强的科学技术、工程学、社会文化学交织形成的一个设计学分支,也是一支新兴的研究设计中的审美意识和美感心理的美学学科。

因此,设计美学学科的建立和持续发展对设计学与美学进一步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我国当代设计美学教育偏重美学理论教育或设计实践教育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美学教育的历史原因。

•(2)中国设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面对中国的设计美学教育存在的偏差和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的探讨也很有现实意义,应当作为现代设计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设计美学教育的目标是提高设计者的审美能力,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具有将自然之美的规律吸收并应用于设计表现的能力,所以设计师的审美能力直接影响设计的格调和水平。

•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较高的设计审美能力虽然以一定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为基础,但从根本上来讲是依靠日积月累的磨练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设计师应该在研究设计美学的理论基础上,加深艺术理论修养,投身于丰富多彩的设计实践,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美感经验,培养观察体验能力、想象能力、理解判断能力以及创造力,才能使设计审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