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cf798e8856a561252d36fd4.png)
一.先秦时期1.《尚书·尧典》(背):诗言志、诗缘情、“诗乐舞”三位一体2.诗言志:“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
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诗言志的发展上述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
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
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
诗言志的当代阐释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不一,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f8e34fd052ea551811a687de.png)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填空1.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2.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3.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4.《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5.“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7.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8.《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9.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0.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11.《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12.“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13.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14.《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15.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1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1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18.曹丕文学理论的文章除了《典论·论文》之外,还有《与吴质书》等。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9aa7d162f60ddccdb38a035.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c28288192e45361166f595.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 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664bef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4.png)
中国⽂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学批评史摘录绪论1.中国⽂学批评史发展历史2.中国⽂学史特点A形态灵活多样a专著:“话”《六⼀诗话》欧阳修b散件:序跋、书、信、笔记c特殊形态:评点(章法)、选本《古⽂观⽌》B.受儒释道⽂化的影响(⽂化背景)诗教说意韵说的内容贯穿始终意境“兴”C.思维⽅式与批评⽅法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征a.直觉思维,形象阐释⽂学关联b.范畴批评⽓c.主观性强先秦⽂学批评1⽂史哲部分—创作、批评2.诗、乐、舞⼀体3.⽚断⽂,⽂学,泛指学术、⽂化。
①⾃然之⽂,纹理→⼈⽂→学术孔门四科3.以乐为核⼼的礼治、诗教观念。
P13《季扎观乐》⽤社会、政治的眼光去看“诗”三百,看做是社会和政治的反映。
诗渐渐独⽴于乐之外,歌词本⾝具有独⽴的作⽤,⽽教化的观念仍被延续。
⼦⽈诵诗三百,援之以及,不达;使于四⽅,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诗⾔志—是⽐较完整的观念表达,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普遍观念。
最早见于《今⽂尚书-尧典》“诗⾔志,歌⽤⾔,声依永,律和声……”P11⼀、关于志的内涵—1前⼈关于志的观点①排斥个⼈情感因素、与政治教化相关联的志,意思想怀抱。
②及=即情,情志⼀体,泛指⼈的情感。
(郭绍虞)2.⽂字训诂志,怀抱之意。
3.志的内涵随社会⽂化发展⽽变化①上古时期诗乐舞⼀体时代。
志,群体,普遍观念。
②礼乐制度确⽴后,“志”与政教、⼈伦规范相关的志向怀抱。
《墓门》P10③个体表达情意的突出,从屈原开始,“⼀⼰之穷通出处”⼆诗⾔志的内涵1作诗陈志王使公卿献诗以测其志。
—左传例⼦。
硕⼈清⼈黄鸟2赋诗⾔志,断章取义P11 3.以诗观志P12 4.教诗明志,引诗证志三诗⾔志的意义1,。
内容丰富,反映了普遍观念2.作为纲领,贯穿先秦两汉的诗学①创作论,物感说:思⽆邪。
发乎情⽌乎礼②审美效果和社会公⽤⽅⾯来说,诗教,社会责任兴观群怨③达志的⼿段,《诗⼤序》-赋⽐兴④从读者⾓度看如何正确接受诗中所⾔之“志”,孟⼦的知⼈论世。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ec651131a37f111f0855b51.png)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ef019f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1.png)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fa3d1a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1.png)
元和体
元和体是当时人们对元稹、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和新乐 府不同的另一部分诗歌的称呼.
第二节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
平澹"论
欧阳修在文学思想上最有价值的是他发展了韩愈"不平则鸣"的 思想,提出了"穷而后工"的重要见解.欧阳修认为,诗人在政治上 不得志,受到排挤,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的壮志,抒发心中苦 闷、忧思、感慨之情,往往能产生深刻优秀的文学作品.
第三,《乐记》强调了音乐表现感情的特点,同时指出音乐创作必须 有高度的真实性,应当是人的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云:"是故情深 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曹丕的《典论·论文》的价值
曹丕的《典论·论文》乃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在文艺思 想发展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 献.它宣告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暂时 告终,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的文学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第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
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 粹的、单一的.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 则也."《左传·嘻公二十七年》 "文质彬彬"
第二,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和 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种有代表性的文艺 思想派别都是从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中派生出来的, 不少重要的文艺思想甚至是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 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二是清代吴淇认为,此"意"乃系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意". 《六朝诗选定论缘起》:"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 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 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7431528e9951e79b89272e.png)
中国古代文论试卷一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著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255d494aa00b52acfc7caeb.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基础知识汇编第一章先秦的文学批评一、《诗经》等反映的文学观念1、诗言志:《今文尚书·尧典》中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其中“诗言志”反映了古人对诗歌的一种认识即:作者通过是个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中人和事的观点态度,并且希望诗歌能对社会政治发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言志”并不是情感思想的随意表达,而是应当符合主流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
“诗言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
2、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强调了德行、功业以及言辞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此处“言”主要是指有关德教、政教之类的言辞而不是泛指。
后世“三不朽”常被用来作为讨论文章著述以及一般文学创作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依据。
二、孔子1、“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来说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是指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不要过激直露,应当委婉曲折。
对于“思无邪”,各家解释也不相一致。
2、“兴观群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此处“兴”是强调诗歌在修身方面的作用;“观”是“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指诗歌的认识作用;“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指诗歌具有聚集文人,交流思想的功能;所谓“怨”,指“怨刺上政”(孔安国注),讲诗歌有批评怨刺统治者的作用。
“兴观群怨”实质上是对文艺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3、“尽善尽美”:语出《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17880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2.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b)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b)。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b)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f34f6c9c281e53a5902ff3c.png)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904e6bfe009581b6bd9eb9c.png)
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 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 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 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
.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
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 艺术创造原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 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
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
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
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点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95c46c802768e9950e73809.png)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点复习0.1 复习笔记一、文学、言、辞、文章(一)先秦两汉时代1.“文学”的含义(1)今天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
(2)古代“文学”的定义:“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
“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
汉代依然如此。
“文学”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学问、制度等。
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各种学问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于是给人一种印象,即“文学”一语常常指儒学而言。
(3)先秦两汉的“文学”,“文学”一语与今日“文学”的含义不一样,它不但不是就审美而言,而且也不包含运用语言文辞进行写作的意思2.“言”、“辞”的含义先秦典籍中有论及“言”、“辞”的资料。
言、辞当然与运用语言有关。
以文字记录语言,便是文章。
典籍中论及言、辞之处,虽然还不能说等同于今日之论文学,但至少可以作为论文章写作的资料看待。
(二)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代1.“文章”的含义(1)汉代写作能力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①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类应用性文字日益显示其重要性;②再一方面也是由于辞赋等受到帝王、上层人士的喜爱,实际上被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2)先秦两汉的“文章”的含义①“文章”一语先秦时就有,但只是泛指文采彰明之意;②汉代则在沿用其旧义的同时,赋予新义,用以指写作,“文章”一语指用文字写下来的东西,或指具有写作才能。
有时也说成“文辞”、“文词”。
2.“文章”与今天的“文学”的关系“文章”既指写作,则与今日“文学”有关系,但仍不等于今日之“文学”。
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都包含在内。
3.文章的范围:学术性著述也好,审美性强的作品(辞赋类)也好,成部的著作也好,单篇制作也好,都在“文章”范围之内。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章”与“文学”(1)“文章”的含义仍然宽泛,指一切用文字写下来的作品。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99166b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7.png)
诗言志:出自《尚书。
尧典》,所载舜与夔关于“乐”的对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
“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晋代陆机称“诗缘情而绮靡”,言志说与缘情说长期对立。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
万章下》。
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论。
“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生活遭际、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论其世”,就是要认识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写作背景等等。
这个观点是针对当时“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社会风气提出的,这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
风化说:出自《诗大序》:“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其中“风”是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教”是教育、教化之意。
认为诗是用它的艺术感染力感动人,用它所包含的教育意义来化育人。
强调的是文学的教育、教化作用。
发愤著书说:见于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
他认为“《离骚》者,尤离忧也。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即作者胸中有一股郁结之气,才形成创作的动力。
这种论述,与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屈原《惜诵》中“发愤以抒情”一脉相承。
并深刻影响后世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等文学理论。
文气说:出自曹丕《典论。
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
其中“气”,是指作家的气质、才能、个性、禀赋。
“清”指才知之清,即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是指才知之浊,即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
正由于“气之清浊”,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徐干“时有齐气”,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等。
意象:意、象二字初现于《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两字连用始于刘勰《文心雕龙。
批评史复习资料重点简化版
![批评史复习资料重点简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e569e2aeaad1f346933f47.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第一节杂文学观念一、填空题:1.《文选》——南北朝梁的萧统 P992.《文心雕龙》——西晋南北朝梁刘勰 P1093.《典论.论文》——魏曹丕《典论》其中的一篇 P704.《文赋》——西晋陆机 P76—P775.《诗品》——南北朝齐梁钟嵘 P1496.“文以载道”——西汉扬雄 P45二、名词解释1.《杂文学观念》(重要)古人称:物相杂是曰文。
不同的事物,交杂在一起就是文。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
错,交错。
文,纹路,图案。
早期人们将文认为是纹身或本着线条构成认为是经纬或者交叉。
杂文学观念是对于宇宙天地和人类社会的关注。
更重视人文,注重文学当中的人伦观念,道德内涵,政治作用,注重文理结合。
同时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据上风地位。
特别体现在散文方面。
2.“断章取义”(重要)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整体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这叫做断章取义。
这种风气对文学批评发生了一定影响。
3.“三不朽”(重要)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指立边功和武功,立言指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4.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诗言志(重要)《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的概念。
是指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这种观念在理论上的概括,就是所谓“诗言志”,是人们对于诗歌性质、功能的认识的一种概括性表述。
但是在先秦时期,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第二节儒家文学观一、填空题: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2.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3.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宪问》)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5.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e7b01a91a37f111f1855b22.png)
一、名词解释题1、简述庄子关于“言”与“意”的关系答:庄子认为言不尽意,反对言教。
如《知北游》: “道不可言传”。
言的目的在于得到意,但语言本身并非是“意”,只是帮助我们得到“意”,如果我们只拘泥于“言”本身,那就得不到真正的“意”,所以必须“忘言”。
“得意忘言”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的基本方法。
如《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2、发愤著书说答: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兴观群怨答:“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观”,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
“群”,则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结的作用。
“怨”,强调了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
以下是网上简答题资料,为避免答案相同,供大家参考:兴:意谓诗歌对于人们思想情感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起联翩的想像。
[想象力]。
观:指通过诗歌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人民愿望,还包括赋诗者的品性、志向等。
[观察力]。
群:指诗歌可使人们借以交流思想,促进感情融洽,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
例:孔子与学生间便是这么一个群体。
[亲和力]。
怨:意谓诗歌可以抒写不满,疏导人情。
“怨刺上政”,批判现实作用,但要求“怨而不怒”。
当然“怨”情并不限于政治方面。
孔子从“用诗”角度方论,其“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但其实精神却接触到诗歌的一些本质特征,如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认识作用、社会效果等。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880247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1.png)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
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