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差异故事集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
去年暑假,一个中国朋友把自己13岁的儿子送到了澳洲伯斯的朋友玛丽家,说要让儿子见见世面,请玛丽照顾一下。玛丽从机场把男孩接回了家,就对他说了一番话:“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澳洲一个月的暑假生活,你爸爸托我照顾你,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你13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起床后,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后你得自己把盘子和碗清洗干净,因为我不负责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责任。洗衣房在那边,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另外,这里有一张城市地图和公共汽车的时间表,你自己看好地方决定要去哪里玩,我有时间可以带你去,但若没时间的话,你要弄清楚路线和车程,可以自己去玩。总之,你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13岁的小男孩眨着眼睛听着这位不许自己叫她阿姨,坚持要他直呼其名—玛丽的一番言语,心中肯定是有所触动的。因为在北京的家里,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妈妈全盘负责。最后,当玛丽问他听明白了没有的时候,他说:“听明白了。”是啊,这个阿姨说得没错,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自己已经13岁了,是个大孩子了,已经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决早餐,以及自己出门,去自己喜欢的地方。
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会做,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会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了……他的爸爸妈妈对玛丽佩服得五体投地。问她:“你使了什么魔法,让我儿子一个月之内就长大懂事了?”玛丽告诉他们:我什么也没做,只是对孩子说了人话。
中国的父母太宠爱溺爱孩子了,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给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也总想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
子,甚至恨不得把下辈子的也帮他们准备好,唯恐对不起孩子,亏待了孩子,宁愿自己再苦再累,总是无节制地满足孩子。但孩子还是不争气、不体贴、不刻苦……
中国的父母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们不把孩子当成人,而是同等小猫、小狗一样的宠物,他们忽视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选择,不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对孩子一定要说人话,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人,这是必须的。他们不是宠物,不是只需要宠爱就够了,而要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需要的是真爱!而不是宠爱!
希望年轻的中国父母们,学会为自己和家人而活着,也为社会活着,而不是再像过去父母那样,只为孩子活着。孩子正在慢慢地在探索中成长,他们有自己的未来,靠自己寻找,靠自己创造。请适当地放开你们的双手,让孩子去尝试去探索,总有一天你们会发现,孩子的潜力超出你们的想象,或许他们自己找到的未来,比父母提供给他们的会更好。
家庭
有一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
有个中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钱将来就都是你的了。”所以,中国富人小孩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爹还没死,他们就开始大把花钱,整天游手好闲,整日无所事事。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很快挥霍贻尽。所以,古语云:“富不过三代”。
学校
这要先从国外教育的特点开始说起。为了让成绩好的学生充分地受到进一步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有专门给一部分学生开设的小班,这并不算国外教育的特点。中国也非常普遍,有的地方称为天才班,在教育过程当中由于每个孩子的背景不同,的确是不能采取吃大锅饭的形式,开小灶的现象无论是古今中外都有,这不但正常,而且合理。我们单纯看现象没有意义,你要是不注意细节,就会把两种表面上看起来一样的现象混为一谈。
大部分中国家长都会认为,开小灶的目的就是让老师给孩子多讲一点,因为孩子有能力
吸收,就让他们多吸收一点。表面上看起来没有错,但我发现国外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小班促进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当然也会给学生讲得深一点。什么叫交流?中外理解又有不同。
中国人讲师道尊严,尊重有学问的老师这没有错,但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敢质疑。因此中国式的交流便成了感情交流,这就大错特错了。国外的所谓促进交流,是鼓励孩子勇敢地对老师提出质疑,尽管大部分情况下孩子都是错的,但这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孩子以此为荣。这就是中外教育当中最大的差别,也是国外教育的最明显特点。
女儿大一就有课程被选入小班,和教授之间能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就在前两天,女儿为了一道试题成功地说服很多同学将他们原本的解答方式在交作业之前改成自己的思路,后来被老师判错,要知道作业是要计分的。女儿一看不妙,于是和同学在课堂上和老师对质,结果发现自己是错的,回来感叹说,老师就是厉害,一付愿赌服输的样子。
这个非常微小的细节在孩子中学时代也经常发生,已经成为国外教育的灵魂,那就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来解决问题,错了没关系。每次计分失利可以靠下一次来弥补,而且国外对分数要求比较宽容。但是那种质疑的精神是关键,那种不顺着别人的思维走的精神就是我们常说的独立思考。
作为老师来讲,是不是高兴这样?可能会因人而异,但这毕竟是一个文化氛围,无论你高不高兴反正都这个样子。再者说,学生对分数的依赖没有那么强。尽管在国外考试也是老师的法宝,但分数未必就是学生的命根,国外的分数是双向的,如果学生的分数太低,老师负有同样的责任。
再反观中国的教育,完全是单向的,这就非常糟糕。学生总是顺着老师的思路走,思路不改变,路会越走越窄,将来如何能够超越老师呢?这就回到教育的本质上了,教育是让孩子掌握学习能力,但不能以丧失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代价,那样就本末倒置了。
学生顺从会让老师的工作压力减小,但为了减小压力而对学生不负责就很糟糕。我们将这个概念扩展的到政府与百姓之间,顺民的确好管理,但这也是双刃剑。一旦老师走了弯路,学生会越走越远,一旦政府走了弯路,顺民会变本加厉。国家要发展,的确是要从教育这种基本的东西开始,顺民文化不打破,这个国家就永远是山寨文化,缺乏创新能力。
一触及到教育细节,你就会发现中国的大学教育根本就无法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提并论。我们看世界大学综合排名,清华北大还能进入前一百,但那是用学校规模,招生人数,图书馆藏书等等指标来评判的,但一到学术排名,开始用硬指标了,中国的学校就被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