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差异故事集合
中外教育文化差异案例(2篇)
![中外教育文化差异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47028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6.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教育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中美两国在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本文以高中课程为例,分析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美教育文化差异1. 教育资源(1)美国:美国教育资源丰富,公立、私立高中并存。
公立高中经费充足,师资力量雄厚,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
私立高中注重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中国: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
高中教育以公立学校为主,教育资源相对紧张。
2. 教育理念(1)美国: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美国高中课程设置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2)中国:我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中课程以考试为导向,学生需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3. 教学方法(1)美国:美国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频繁。
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中国:我国教师以讲授为主,课堂氛围较为严肃。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合作精神不足。
4. 课程设置(1)美国:美国高中课程设置灵活,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
课程包括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荣誉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中国:我国高中课程设置较为固定,学生需按照教学大纲学习。
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以下以美国某高中课程和中国某高中课程为例,分析中美教育文化差异。
1. 美国某高中课程课程名称:生物(Advanced Placement Biology)课程简介:本课程为荣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细胞学、遗传学、生态学、进化论等。
中美教育差别案例分享(2篇)
![中美教育差别案例分享(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82922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8.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中美两国在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享中美教育差别,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位来自我国某城市的中学生,因其家庭原因,在初中毕业后选择赴美国留学。
在美国读高中的三年里,小明经历了中美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案例分析。
三、中美教育差别案例分析1. 教育体制美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相对灵活。
而我国实行的是学年制,课程设置较为固定,学生需按照学校规定完成学业。
案例:在美国,小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如AP微积分、AP物理等,这些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
而在我国,小明则需按照学校规定学习各科课程。
2. 课程设置美国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我国课程设置则以学科知识为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案例:在美国,小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而在我国,小明则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各科知识,缺乏实践机会。
3. 教学方法美国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我国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案例:在美国,教师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在我国,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学生较少有机会发表意见。
4. 评价方式美国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国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
案例:在美国,小明的成绩由平时表现、作业、课堂表现、考试等综合评定。
而在我国,小明的成绩主要取决于考试成绩。
四、结论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美教育在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中日教育差异小故事
![中日教育差异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f05f2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3.png)
中日教育差异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中国小孩叫小明,和一个日本小孩叫小太郎,他们是好朋友,每天一起上学。
一天,他们决定比赛谁能更快地背诵九九乘法表。
小明在中国的学校里背得非常熟练,因为在中国,背诵九九乘法表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而小太郎则是在日本的学校里学习的,他对九九乘法表并不是很熟悉。
比赛开始了,小明毫不费力地快速地背诵出了九九乘法表,而小太郎却有些吃力,只能慢慢地背出一些。
小明看到小太郎困难的样子,停下来帮助他,教他一些简单的九九乘法。
小太郎感激地接受了小明的帮助,并努力记住了这些方法。
最后,小明和小太郎一起完成了比赛。
虽然小明是胜利者,但他并没有嘲笑小太郎,反而鼓励他继续努力,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中日教育差异的一种情况。
在中国,背诵九九乘法表是一项常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
而在日本,重点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虽然教育方式不同,但是小明和小太郎借助彼此的优势互相帮助,体现了友谊和合作精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差异并不是一种竞争,而是一种互相学习和共同成长的机会。
中西方教育差异例子
![中西方教育差异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c8674cb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9.png)
中西方教育差异例子《趣味解析中西方教育差异例子》咱今儿个就聊聊中西方教育差异这档子事儿,那例子可多了去了,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说咱中国这边的,咱从小就被教导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家长那叫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啊!从幼儿园开始,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就安排上了,周末比上学还忙。
就说那数学吧,咱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那可是杠杠的,加减乘除那叫一个溜。
老师讲起课来也是一丝不苟,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地给你讲,就怕你学不会。
每次考试都得排名,考不好回家就得挨批。
西方那边呢,就大不相同啦。
人家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堂上那是各种互动,老师和学生就跟朋友似的。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国外的视频,那老师上课直接带着孩子们做游戏,通过游戏来学习知识,这要是在中国,家长不得急眼啊,“这哪是上课啊,这不是瞎胡闹嘛!”还有哦,他们好像不那么看重考试成绩,觉得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
就拿学画画来说吧,咱中国孩子可能一开始就得按照老师教的来,怎样构图,怎样用色,一步一步都得按规矩来。
而西方孩子呢,可能就直接给你张纸,让你自由发挥,想画啥画啥,管你画得像不像,重要的是你的创意。
还有啊,西方孩子从小就被鼓励去尝试新事物,自己做决定。
咱中国孩子很多时候都是家长给安排好了,该干啥不该干啥,都得听家长的。
人家那边的孩子,十几岁可能就自己出去旅行了,咱这边十几岁好多还不会自己洗衣服呢!不过呢,这也不能说中国教育就不好,西方教育就完美。
毕竟中国教育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咱那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不是盖的。
而西方教育的那种开放和创新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呢,中西方教育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咱可以相互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家长们也别一味地照搬别人家的教育方式,得根据咱自家孩子的特点来,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让孩子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快乐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嘛!哈哈,咱就聊到这儿,希望大家都能在教育这条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前行!。
中外幼儿教育故事案例(2篇)
![中外幼儿教育故事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d4688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8.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教育领域,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也逐渐凸显。
本文以一个幼儿教育故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中西方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二、案例介绍小杰(化名),5岁,中国某城市幼儿园大班学生。
他聪明、活泼,但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同伴交流。
在幼儿园里,小杰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看着其他小朋友玩耍。
一天,幼儿园组织了一场“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
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中西方小朋友一起学习对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二是进行中西方幼儿教育理念的探讨。
在活动中,小杰积极参与,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小朋友一起学习剪纸、绘画、舞蹈等。
在探讨中西方幼儿教育理念时,小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中西方幼儿教育理念的碰撞1. 个体与集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而在西方教育理念中,更注重个体发展,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表达。
在案例中,小杰在幼儿园里习惯于集体活动,但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中,他开始尝试独立完成剪纸、绘画等任务。
这体现了西方教育理念对小杰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2. 规则与自由在中国教育中,强调纪律和规则,要求孩子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而在西方教育中,更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勇于创新。
在案例中,小杰在幼儿园里习惯于遵守规则,但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中,他有机会尝试不同的游戏和活动,这让他感受到了自由的快乐。
3. 知识与能力在中国教育中,重视知识传授,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
而在西方教育中,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案例中,小杰在幼儿园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中,他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中西方幼儿教育理念的融合1. 优势互补中西方幼儿教育理念各有优势,通过交流与碰撞,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例如,在中国教育中融入西方教育中的自由、创新等元素,使孩子更好地发展。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案例(2篇)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769b0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4.png)
第1篇摘要: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西方家庭教育在理念、方式和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以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品德、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基石,中西方家庭教育在理念、方式和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对比分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以期为我国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案例案例一:独立自主与依赖小明(化名)是一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他在美国的一所大学就读。
小明在国内的时候,父母对他非常关心,几乎事事都为他包办。
来到美国后,小明发现,这里的孩子从小就学会独立自主,他们自己管理生活,解决问题。
对比分析:在中国,家长普遍注重孩子的学业,而忽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美国,家长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表扬与批评小丽(化名)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初中生,她在学校的表现一直很好。
但是,她的父母总是对她批评多于表扬,认为只有不断批评才能让孩子进步。
对比分析:在中国,家长普遍认为批评可以促使孩子进步,而表扬则可能让孩子骄傲自满。
在美国,家长注重表扬孩子的优点,认为这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
案例三:亲子关系小李(化名)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学生,他在美国的一所高中就读。
小李的父母非常关心他的学习,经常与他沟通,但小李觉得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亲子关系紧张。
对比分析:在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亲子关系往往较为紧张。
在美国,家长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亲子关系较为融洽。
案例四:教育方式小王(化名)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学生,他在美国的一所高中就读。
小王发现,美国的学校教育方式与中国有很大不同,这里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对比分析:在中国,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
在美国,教育方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中外教育差异案例(2篇)
![中外教育差异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b9fbb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0.png)
第1篇中国教育案例:1. 应试教育:- 案例:中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压力,尤其是针对高考的备考。
- 特点:注重考试成绩,学生为了高分而努力学习,往往牺牲了其他兴趣爱好和全面发展。
2. 教育公平:- 案例:近年来,中国开始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 特点: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
外国教育案例:1. 美国教育案例:- 案例:美国的教育体系强调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特点:学生有更多的选修课程和课外活动,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2. 芬兰教育案例:- 案例:芬兰被誉为全球教育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 特点:芬兰的教育注重均衡发展,学生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中外教育差异对比:1. 课程设置:- 中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课程设置较为固定。
- 外国教育:注重个性化和全面发展,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2. 教学方式:- 中国教育:以教师为主导,注重知识的传授。
- 外国教育:以学生为主导,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
3. 评价体系:- 中国教育: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
- 外国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如创新、实践、团队合作等。
这些案例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教育的差异,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第2篇1. 教育体系差异中国:- 应试教育:中国教育体系注重考试成绩,特别是高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
- 班级规模:班级人数较多,通常在40-50人左右。
美国:- 个性化教育:美国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
- 小班教学:班级规模通常较小,以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
2. 课程设置差异中国:- 学科导向:课程设置偏向于学科知识,强调理论基础。
- 教材统一:使用统一的教材,全国统一。
美国:- 项目导向:课程设置注重实践和应用,强调跨学科学习。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案例(3篇)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c21c1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05.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教育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差异。
本文将以美国与中国为例,从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探讨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
二、教育观念的差异1. 美国教育观念美国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美国,学生从小就被鼓励独立思考、勇于尝试,这种教育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中国教育观念中国的教育观念强调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
在中国,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途径,因此,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期望很高。
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注重分数,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教育方式的差异1. 美国教育方式美国的教育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美国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师生互动频繁。
此外,美国教育还强调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2. 中国教育方式中国的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负责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中国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意见,师生互动较少。
此外,中国教育注重考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考试为导向,忽视了自主学习。
四、教育内容的差异1. 美国教育内容美国的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美国课程设置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
美国教育还强调跨学科学习,如科技、艺术、人文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中国教育内容中国的教育内容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
中国课程设置较为固定,学生很难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
此外,中国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如诗词、历史等。
五、案例分析以数学课程为例,中美两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 教学内容美国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数学教材中,抽象概念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中美教育差异案例(3篇)
![中美教育差异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fad50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07.png)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中美教育在制度、理念、方法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中美教育差异,并分析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中国高中生,在美国某高中交换学习一年。
在这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
以下是他在美国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
二、中美教育差异案例1. 课程设置在中国,高中课程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需参加高考,课程内容较为固定。
而美国高中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课程。
小明在美国学习期间,发现课程设置差异明显。
案例一:中国高中课程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为辅。
小明在国内学习时,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上。
而在美国,课程设置更为丰富,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还有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案例二:美国高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许多选修课程,如编程、机器人、辩论等。
小明在美国选修了编程课程,发现这门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进行实践。
而在中国,这类课程较少,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2. 教学方法在中国,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美国,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
小明在美国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案例一:在中国,教师讲解知识点后,学生需完成大量的习题。
而在美国,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小明在美国课堂上,经常与同学进行激烈的讨论,这种互动式教学让他受益匪浅。
案例二: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小明在国内学习时,很少主动提问,而在美国,他学会了质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3. 评价体系在中国,学生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
而在美国,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包括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等。
中外家庭教育差异案例(2篇)
![中外家庭教育差异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2884a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4.png)
第1篇一、引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导致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
本文将通过中外家庭教育差异的案例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二、中外家庭教育差异案例1. 案例一:中国家庭小明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从小,小明就被要求参加各种培训班,如奥数、英语、钢琴等。
在家庭中,父母对小明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在学业上出类拔萃。
然而,小明并不喜欢这些培训班,他更喜欢自由玩耍和探索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小明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以下特点:(1)注重学习成绩:父母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孩子优劣的重要标准,因此对小明的学习要求严格。
(2)重视家庭教育:父母经常陪小明学习,监督他的作业,以确保他取得好成绩。
(3)忽视孩子的兴趣:父母没有充分关注小明的兴趣爱好,导致他在家庭中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
2. 案例二:美国家庭小李的父母是美国人,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家庭中,小李的父母鼓励他尝试各种兴趣爱好,如足球、绘画、音乐等。
以下是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1)尊重孩子的兴趣:父母关注小李的兴趣爱好,支持他参加各种活动,培养他的兴趣爱好。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从小培养小李独立完成家务、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学会承担责任。
(3)注重情感交流:美国家庭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三、中外家庭教育差异分析1. 教育观念差异中国家庭教育注重学习成绩,强调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而美国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 教育方式差异中国家庭教育倾向于家长主导,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强调孩子的服从和努力。
美国家庭教育倾向于孩子主导,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探索和尝试。
3. 教育环境差异中国家庭教育环境较为封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导致孩子承受较大的压力。
美国家庭教育环境较为开放,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中外基础教育对比的小故事和感悟
![中外基础教育对比的小故事和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67fbdf6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2.png)
中外基础教育对比的小故事和感悟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美国有两轮谣言风靡一时,一起是内服消毒液能防止新冠病毒,于是美国口服消毒液中毒事件频频发生;接着又是5G 能传播新冠病毒的谣言又大肆在美国传播,甚至人为烧毁5G设备。
为什么这种谣言能在美国流行呢?究其原因,在于美国的基础教育。
在我国这种科学常识,初中文化以上的人都知道,这种谣言当然不会在我国流行。
美国基础教育的重点不是传输具体知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反倒变成教师优先考虑的问题。
如此一来,教育不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subject-centered),而改弦易辙,变成跟着孩子的指挥棒团团转(child-centered)。
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教师不需要预先设计课程,不必拟定教学计划,教学完全从学生兴趣出发,完全是自由、即兴、“灵感式”的。
而正是因为这种松散的教学模式,导致了从1963年到八十年代中期,全美高中毕业会考的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的急速下滑。
时至今日,美国各州没有统的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美国教育家们仍在基础教育模式的问题上争论不休。
但是那些在私立学校的富家子弟却能接受全面教育,因为在美国私立学校,他们的学习紧张程度跟衡中有得一拼,而贫穷家庭的孩子只能上廉价的公立学校,连课下作业都没有,而私立学校学费高昂,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他们只能输在起跑线上。
而在我国,不论是私立学校还是公办学学校,教材和教育大纲是全国统一,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相同的,这样孩子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从根本上保证了基础教育的公平。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中国学生、美国学生、印度学生、埃及学生及韩国学生去面试,在这几人当中,中国学生的简历最亮眼,国内名校本科,美国常青藤金融工程研究生。
本人外表英俊,风流倜傥,令人注目。
面试的时候美国学生最坦诚,开场自自曝性格缺陷,博同情。
印度学生最真实,主动探求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与公司对接。
韩国学生是个门外汉,但语言能力强,善学习,虽然不懂,但一学就会。
中美教育的差异的案例(2篇)
![中美教育的差异的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27f1c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4.png)
第1篇一、引言中美教育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涉及到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育评价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探讨中美教育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二、案例背景小李,一个来自中国的普通家庭,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后,选择前往美国留学。
在美国大学学习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并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遇到了诸多挑战。
三、中美教育差异的表现1. 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
美国的教育体制则以能力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案例:小李在国内高中时期,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背诵和做题,而到了美国大学,他发现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教育理念中国的教育理念强调“听话、守规矩”,学生往往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美国的教育理念则强调“自由、独立”,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案例:在美国大学课堂上,老师会鼓励学生提问、发表意见,而小李在国内学习时,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教学方法中国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美国的教学方法则注重互动,强调学生参与。
案例:在美国大学课堂上,老师会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而小李在国内学习时,往往只是听老师讲,缺乏参与感。
4. 课程设置中国的课程设置以基础课程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美国的课程设置则更加注重实践性和跨学科性。
案例:在美国大学,小李选择了多个领域的课程,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些课程相互关联,有助于他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5. 教育评价中国的教育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注重选拔。
美国的教育评价则更加注重过程和结果,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案例:在美国大学,小李的学业成绩只是评价标准之一,还包括他的课堂表现、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
四、中美教育差异的影响1. 学习压力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
幼儿园中外文化差异教育案例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外文化差异教育案例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3a1bf6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3.png)
幼儿园中外文化差异教育案例及教学反思在国际化日益增强的今天,幼儿园中涉及到中外文化差异的教育案例越来越多。
这些案例不仅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差异,还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会面临如何有效处理中外文化差异的挑战。
本文将从实际教学案例出发,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探讨幼儿园中外文化差异教育案例,并进行教学反思。
1. 案例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某幼儿园,有一名来自西方国家的幼儿。
在午餐时间,这名幼儿习惯性地将自己带来的三明治拿出来吃,而其他幼儿则享用中式的饭菜。
这种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教师首先应该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不应该对其饮食习惯进行过多的干预和评论。
可以借助这个案例,进行饮食文化的教育,让其他幼儿了解到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但都是可以被尊重和接纳的。
2. 案例二:中外节日文化差异在某幼儿园,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的节日纷纷到来。
在庆祝这些节日的活动中,教师发现一些外籍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缺乏了解,而中国幼儿对西方节日也不甚了解。
这种中外节日文化的差异如何处理呢?个人观点和理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节日活动,向幼儿传授不同文化的知识,让他们在享受活动的能够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传统节日。
可以通过制作手工、讲故事等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增强其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性。
3. 案例三:中外教育方式差异在某国际幼儿园,中外教师的合作成为了一个亮点。
中方教师注重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听从和服从;而外籍教师更倾向于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种中外教育方式的差异如何协调和融合呢?个人观点和理解:教师之间可以开展磨合期的交流和合作,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和特色,逐渐形成共识和共同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即传统的条理性教学与启发式的激发学生兴趣相结合,让教育方式更富有包容性和创造性。
教育差异真实案例(2篇)
![教育差异真实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7c718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31.png)
第1篇1. 美国教育差异案例:- 案例:在美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存在显著的教育差异。
公立学校通常由地方政府资助,而私立学校则依赖于学费和捐赠。
在纽约市,一些公立学校的学生成绩显著低于私立学校的学生。
- 原因:公立学校可能面临资金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背景多样化等问题,而私立学校通常有更多的资源、更优秀的师资和更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模式。
2. 中国教育差异案例:- 案例:在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教育差异。
城市学生通常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包括更好的学校、更优秀的师资和更多的课外活动机会。
- 原因:城市地区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如大学、研究机构等,政府也更倾向于向城市地区投资教育。
此外,城市家庭通常有更高的收入水平,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3. 英国教育差异案例:- 案例:在英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教育差异同样明显。
公立学校的学生通常来自低收入家庭,而私立学校的学生则来自高收入家庭。
- 原因:英国公立学校主要依靠政府资助,而私立学校则依靠学费和捐赠。
因此,公立学校在师资、设施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可能不如私立学校。
4. 印度教育差异案例:- 案例:在印度,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教育差异。
城市学生通常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包括更好的学校、更优秀的师资和更多的课外活动机会。
- 原因:城市地区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如大学、研究机构等,政府也更倾向于向城市地区投资教育。
此外,城市家庭通常有更高的收入水平,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这些案例表明,教育差异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第2篇1. 城乡教育差异- 案例:在中国,城乡教育存在显著差异。
城市学校通常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课程资源。
相比之下,农村学校则面临着师资短缺、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
- 差异表现:城市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国际课程和课外活动,而农村学生则往往局限于基础课程。
中西方学校教育差异案例(3篇)
![中西方学校教育差异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1fa5c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2.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中西方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本文以中美两国为例,通过具体案例比较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美国的教育体系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特点,而我国的教育体系则更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以下将结合具体案例,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学校教育的差异。
三、案例一:课程设置案例:我国某中学与美国某中学的课程设置对比我国某中学课程设置:1. 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2. 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3. 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科学;4. 体育、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5. 技术课(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
美国某中学课程设置:1. 语文、数学、科学、社会研究等基础学科;2. 选修课(如艺术、音乐、体育、外语等);3. 必修课(如宗教、道德教育等);4. 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如微积分、物理、化学等)。
案例分析:我国中学课程设置较为固定,学生选择课程的范围较小。
而美国中学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案例二:教学方法案例:我国某中学与美国某中学的教学方法对比我国某中学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2. 教师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3. 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主,注重应试能力。
美国某中学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2. 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 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分析:我国中学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美国中学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案例三:评价体系案例:我国某中学与美国某中学的评价体系对比我国某中学评价体系:1. 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2. 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3. 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外教育孩子差异案例(2篇)
![中外教育孩子差异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78e62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1.png)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教育差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中外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差异。
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在中国的一所知名小学就读。
他的父母都是高学历,对教育非常重视。
然而,小明在成长过程中,与国外同龄孩子相比,却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案例一:学习压力与兴趣培养在中国,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小明每天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
这使得小明在课余时间几乎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而小明的国外同龄朋友,如小杰(化名),则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小杰的父母注重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他参加了学校的篮球队、音乐社团等。
案例分析:1. 学习压力:中国教育注重应试教育,家长和学校都希望孩子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这使得孩子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相比之下,国外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
2. 兴趣培养:国外教育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认为这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中国教育则更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
案例二:家庭教育与独立性在中国,家庭教育以家长为中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
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希望他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
这使得小明在家庭中缺乏独立性,依赖性较强。
而小杰在家庭中则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他的父母鼓励他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中国家庭教育以家长为中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容易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
而国外家庭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 独立性:独立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国外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都能够独立面对挑战。
而中国教育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案例三: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在中国,学校教育注重个人竞争,孩子从小就学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小明在学校里成绩优秀,但他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方面却存在不足。
丑小鸭的故事中美教学差异
![丑小鸭的故事中美教学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88783e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60.png)
丑小鸭的故事中美教学差异【最新版4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丑小鸭的故事以及中美教学差异2.中美教育对丑小鸭故事的解读差异2.1 价值观方面的差异2.2 教育方法方面的差异3.讨论中美教育差异对学生的影响4.结论:总结中美教育差异以及如何借鉴优秀的教育方法正文(篇1)【引言】《丑小鸭》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生来与众不同的小鸟在历经磨难后成长为优雅天鹅的过程。
这个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传,不同国家的教育者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个故事,从而体现出各自国家教育理念的差异。
本文将以中美教育为例,探讨在解读《丑小鸭》故事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中美教学差异。
【中美教育对丑小鸭故事的解读差异】【2.1 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两国教育者在解读《丑小鸭》故事时,侧重点各不相同。
美国教育者倾向于强调个性、独立和自我实现,因此他们会鼓励学生从故事中挖掘主人公勇敢、自信、坚持自我的品质。
相较之下,中国教育者更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在解读《丑小鸭》时,往往强调主人公在经历挫折后最终变得善良、勤劳、勇敢等品质。
【2.2 教育方法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在教育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美国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因此在解读《丑小鸭》时,教师会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背诵,教师往往会用自己的观点来诠释故事,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标准答案。
【讨论中美教育差异对学生的影响】中美教育差异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美国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而中国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但在创新能力和思维开放性上相对较弱。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重视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如何借鉴优秀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各国教育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中外教育孩子的差异案例(3篇)
![中外教育孩子的差异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6b037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4.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教育领域的差异也愈发凸显。
本文将以中外教育孩子的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中外教育在理念、方法、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二、案例一:中式教育——重视成绩,忽视兴趣小明是一名中国小学生,他的父母非常注重他的学习成绩。
每天放学后,小明都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还要参加各种培训班,如奥数、英语等。
尽管小明很辛苦,但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他更喜欢玩游戏、看电影等。
相比之下,小明的美国同学小李则过得很轻松。
小李的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快乐成长,培养兴趣爱好。
因此,小李放学后可以自由玩耍,参加各种兴趣班,如足球、舞蹈等。
在兴趣的驱动下,小李不仅成绩优异,还培养出了良好的品格。
三、案例二:美式教育——注重个性,鼓励创新小华是一名中国高中生,她的父母希望她能考上名牌大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华每天都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学习压力巨大。
然而,小华的创新能力却受到了限制。
在一次科技比赛中,小华的作品虽然很出色,但最终没有获奖。
评委指出,她的作品缺乏创新性。
而在美国,小明的同学小李则享受着宽松的教育环境。
小李的父母鼓励她发挥个性,勇于创新。
在一次科技比赛中,小李的作品虽然不如小华完美,但因其创新性而获得了评委的青睐。
这使小李更加坚定了追求创新的信念。
四、案例三:中式教育——注重集体,忽视个体小王是一名中国大学生,他的父母希望他在集体中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小王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努力争取担任社团干部。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小王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锻炼,反而被各种琐事所困扰。
在美国,小李的同学则享受着个体化的教育。
小李的父母鼓励她追求自己的兴趣,尊重她的个性。
在一次社团活动中,小李因为自己的特长而被选中担任队长。
在团队中,小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为团队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五、案例四:美式教育——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小张是一名中国大学生,他的父母希望他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中外教育孩子对比案例(2篇)
![中外教育孩子对比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9967a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8.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中外教育在理念、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通过对比案例,分析中外教育在培养孩子方面的异同。
二、案例一:中式教育案例背景:小明,中国某城市一名10岁的小学生,就读于一所公立小学。
案例描述:1. 学习压力:小明每天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周末还要参加各类补习班。
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希望他们能够取得好成绩。
2. 家长教育:小明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认为学习是孩子的首要任务,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
家长会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还会定期检查孩子的学习进度。
3. 课外活动:小明参加的课外活动较少,主要是学习各类兴趣班,如钢琴、奥数等。
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
4. 亲子关系:小明与家长的关系较为紧张,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三、案例二:美式教育案例背景:小李,美国某城市一名10岁的小学生,就读于一所私立小学。
案例描述:1. 学习压力:小李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小李每天的学习时间较短,作业量也较少。
2. 家长教育:小李的家长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快乐地成长。
家长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运动、音乐、艺术等。
3. 课外活动:小李参加的课外活动丰富多样,包括篮球、足球、音乐、舞蹈等。
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
4. 亲子关系:小李与家长的关系较为融洽,家长会陪伴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关注孩子的成长。
四、对比分析1. 教育理念:中式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美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学习压力:中式教育的学习压力较大,美式教育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
3. 家长教育:中式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美式家长注重孩子的兴趣和成长。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
去年暑假,一个中国朋友把自己13岁的儿子送到了澳洲伯斯的朋友玛丽家,说要让儿子见见世面,请玛丽照顾一下。
玛丽从机场把男孩接回了家,就对他说了一番话:“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澳洲一个月的暑假生活,你爸爸托我照顾你,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
你13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起床后,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后你得自己把盘子和碗清洗干净,因为我不负责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责任。
洗衣房在那边,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另外,这里有一张城市地图和公共汽车的时间表,你自己看好地方决定要去哪里玩,我有时间可以带你去,但若没时间的话,你要弄清楚路线和车程,可以自己去玩。
总之,你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
13岁的小男孩眨着眼睛听着这位不许自己叫她阿姨,坚持要他直呼其名—玛丽的一番言语,心中肯定是有所触动的。
因为在北京的家里,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妈妈全盘负责。
最后,当玛丽问他听明白了没有的时候,他说:“听明白了。
”是啊,这个阿姨说得没错,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自己已经13岁了,是个大孩子了,已经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决早餐,以及自己出门,去自己喜欢的地方。
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北京的家。
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会做,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会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了……他的爸爸妈妈对玛丽佩服得五体投地。
问她:“你使了什么魔法,让我儿子一个月之内就长大懂事了?”玛丽告诉他们:我什么也没做,只是对孩子说了人话。
中国的父母太宠爱溺爱孩子了,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给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也总想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
子,甚至恨不得把下辈子的也帮他们准备好,唯恐对不起孩子,亏待了孩子,宁愿自己再苦再累,总是无节制地满足孩子。
但孩子还是不争气、不体贴、不刻苦……
中国的父母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们不把孩子当成人,而是同等小猫、小狗一样的宠物,他们忽视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选择,不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
对孩子一定要说人话,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人,这是必须的。
他们不是宠物,不是只需要宠爱就够了,而要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
需要的是真爱!而不是宠爱!
希望年轻的中国父母们,学会为自己和家人而活着,也为社会活着,而不是再像过去父母那样,只为孩子活着。
孩子正在慢慢地在探索中成长,他们有自己的未来,靠自己寻找,靠自己创造。
请适当地放开你们的双手,让孩子去尝试去探索,总有一天你们会发现,孩子的潜力超出你们的想象,或许他们自己找到的未来,比父母提供给他们的会更好。
家庭
有一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
”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
有个中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钱将来就都是你的了。
”所以,中国富人小孩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爹还没死,他们就开始大把花钱,整天游手好闲,整日无所事事。
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很快挥霍贻尽。
所以,古语云:“富不过三代”。
学校
这要先从国外教育的特点开始说起。
为了让成绩好的学生充分地受到进一步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有专门给一部分学生开设的小班,这并不算国外教育的特点。
中国也非常普遍,有的地方称为天才班,在教育过程当中由于每个孩子的背景不同,的确是不能采取吃大锅饭的形式,开小灶的现象无论是古今中外都有,这不但正常,而且合理。
我们单纯看现象没有意义,你要是不注意细节,就会把两种表面上看起来一样的现象混为一谈。
大部分中国家长都会认为,开小灶的目的就是让老师给孩子多讲一点,因为孩子有能力
吸收,就让他们多吸收一点。
表面上看起来没有错,但我发现国外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小班促进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当然也会给学生讲得深一点。
什么叫交流?中外理解又有不同。
中国人讲师道尊严,尊重有学问的老师这没有错,但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敢质疑。
因此中国式的交流便成了感情交流,这就大错特错了。
国外的所谓促进交流,是鼓励孩子勇敢地对老师提出质疑,尽管大部分情况下孩子都是错的,但这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孩子以此为荣。
这就是中外教育当中最大的差别,也是国外教育的最明显特点。
女儿大一就有课程被选入小班,和教授之间能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就在前两天,女儿为了一道试题成功地说服很多同学将他们原本的解答方式在交作业之前改成自己的思路,后来被老师判错,要知道作业是要计分的。
女儿一看不妙,于是和同学在课堂上和老师对质,结果发现自己是错的,回来感叹说,老师就是厉害,一付愿赌服输的样子。
这个非常微小的细节在孩子中学时代也经常发生,已经成为国外教育的灵魂,那就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来解决问题,错了没关系。
每次计分失利可以靠下一次来弥补,而且国外对分数要求比较宽容。
但是那种质疑的精神是关键,那种不顺着别人的思维走的精神就是我们常说的独立思考。
作为老师来讲,是不是高兴这样?可能会因人而异,但这毕竟是一个文化氛围,无论你高不高兴反正都这个样子。
再者说,学生对分数的依赖没有那么强。
尽管在国外考试也是老师的法宝,但分数未必就是学生的命根,国外的分数是双向的,如果学生的分数太低,老师负有同样的责任。
再反观中国的教育,完全是单向的,这就非常糟糕。
学生总是顺着老师的思路走,思路不改变,路会越走越窄,将来如何能够超越老师呢?这就回到教育的本质上了,教育是让孩子掌握学习能力,但不能以丧失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代价,那样就本末倒置了。
学生顺从会让老师的工作压力减小,但为了减小压力而对学生不负责就很糟糕。
我们将这个概念扩展的到政府与百姓之间,顺民的确好管理,但这也是双刃剑。
一旦老师走了弯路,学生会越走越远,一旦政府走了弯路,顺民会变本加厉。
国家要发展,的确是要从教育这种基本的东西开始,顺民文化不打破,这个国家就永远是山寨文化,缺乏创新能力。
一触及到教育细节,你就会发现中国的大学教育根本就无法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提并论。
我们看世界大学综合排名,清华北大还能进入前一百,但那是用学校规模,招生人数,图书馆藏书等等指标来评判的,但一到学术排名,开始用硬指标了,中国的学校就被远
远地甩在后面。
一个人口十几亿的大国,从教育开始就没有什么创造新。
招那么多人,图书馆有那么多书,校园规模那么大,根本就没有用处。
倒是不上中国的大学,思想还能解放一点,因为那样可以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因此说,此大学教育非彼大学教育,此小班教育非彼小班教育,从根本上就不同。
随着大量中国留学生涌到海外留学,为什么会出现很多人十分挫败,是你从骨子里就没有西方人的那种文化,别说用英语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与老师当堂对质,然后最终被老师说服。
其实达到这一点不难,无非是语言能力问题。
但是你敢吗?
我总是在强调,送孩子出来一定要避免盲目性,不是说把孩子往国外的教育环境当中一放就万事大吉了,也不是说所有的中国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都一无是处。
中国人的很多思维都是走极端的,只要一赞美,就一定是十全十美,一批评就是十恶不赦。
说到质疑也是,学生提出质疑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自己错了,毕竟你是学生,有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但是最重要的是你通过顺从来接受,还是通过质疑来接受。
尽管结果是一样的,但思维方式正好相反。
中国的大学生从入学的军训开始就是奴性教育,军训是从八九年这个非常敏感的年份开始的,就是用残酷的体力折磨让你学会顺从,让你知道谁才是老大,老大是不能挑战的,否则会死得很惨。
之后的大学生活是按照老师的思路通过考试完成学业,剩下来的就是拼爹找工作。
连著名高校的校长都成了善于表演的戏子,那你说学生还能怎样。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大学还不如不上,但要是不上,死得更惨。
假如不改变思路在国外接受教育,死得也惨。
一些中国人为什么总是那么惨?还是根子上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