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一前322),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
亦是西方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模仿说
亚里士多德将当时的主要艺术样式都定义为摹仿:“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颁及大部分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将包括戏剧在内的各种艺术样式都理解为摹仿是古希腊人的集体见解,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就将悲剧家和诗人称为摹仿者——对于摹仿品的摹仿,并认为这种对摹仿品(现实世界)的摹仿不能认识理念界(万物之原型),因而“摹仿只是一种玩艺儿,不是什么正经事。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他们的老师有所不同:他认为摹仿恰恰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戏剧作为摹仿的高级形式更有陶冶情操的功能。
戏剧之为戏剧在于摹仿方式的特性:“这些作品所以称为drama ,就是借人物的动作来摹仿。
”戏剧作为“动作的艺术”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摹仿:此乃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得出的重要定义。
“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犹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
”
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主张
(一)提出了教育的年龄分期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
他说,“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12](413)
第一个阶段为0-7岁(体格训练)
第二个阶段为7-14岁(道德教育)
第三个阶段为14-21岁(理性教育)
(二)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与教育的年龄分期相一致,亚里士多德主张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婴幼儿阶段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孩子的身体发育为主。
他说:“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 [13]
亚里士多德主张父母使孩子得到良好的营养和适当的锻炼。
他强调婴儿的饮食无疑含乳成分最多的为好,而含酒精的则越少越好。
婴幼儿的体育活动也很重要,承认可以协助他们做一些适合于婴幼儿的动作进行活动。
他主张对幼儿进行忍受寒冷的锻炼,其理由是:这样做,有助于儿童的健康,并能使他们坚强,适于兵役。
他同时指出,幼儿的锻炼要“适其量”,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防止他们过度疲劳。
从出生到五岁这一阶段,亚里士多德反对儿童进行课业学习或强迫的劳作,以便面对他们的身心发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但同时他又认为,应使儿童有充足的活动,以免肢体不灵。
他认为,可以用游戏这种娱乐方式,因为“儿童游戏既不流域卑鄙,又不致劳累,也不内涵萎靡的情调”。
[14]
关于儿童5-7岁阶段的教育,按亚里士多的意见,应以良好习惯的培养为主要任务。
为达到这一要求,就要防止不良恶习对儿童的影响。
他指出:儿童在这一时期最容易受到熏染,“任何卑鄙的见闻都可能养成不良的恶习。
所以,立法家的首要责任应当在全邦杜绝一切秽亵的语言。
”[15]同时还应杜绝诙谐的图画展览和戏剧表演,务必使儿童“隔离于任何下流的事物,凡能引致邪和过度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慎防,勿令耳濡目染。
”[16]他认为,决定儿童道德品质的构成有三个因素:一是天性;二是习惯;三是理智。
其中习惯是最为重要的。
良好习惯的形成就是在日常言行活动中,让他们最先遇到美好的东西,经常接触好人好事,并让他们身体力行,反复练习。
久而久之,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自然形成。
7-14岁是少年儿童教育阶段。
这是一个学习、受教育的最关键时期,是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
为使动物灵魂得到良好发展,所以,这一时期要把情感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同时要求提、德、智、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更要求接受良好的文雅教育,为将来过好理性生活、获得理智的闲暇享受做准备。
他指出“……无须把一切实用的科目全部吸纳。
业务应该分为适宜于和不适宜于自由人操作的两类;授给儿童的实用知识就应该以这个分类为依据,勿形成‘工匠(卑陋)的’习性。
”[17]他指出,“那些有害于人们身体的工艺或技术,以及一切受人雇用、赚取金钱,劳瘁并堕坏意志的活计” [18]都是“卑陋的”,因而是儿童所不应学习的。
“……音乐教育的确适合于少年们的真趣,当年龄幼小时,儿童们都不愿接受辛酸而引不起快乐的事物,至于音乐则在基本上就内涵甜蜜而怡悦的性质。
又,音乐的曲调和韵律令人愉悦,而且渗透灵魂;所以许多思想家把灵魂结合于乐调:有些人就只说灵魂本是一只乐调,另一些人则认为灵魂内含有乐调的质素。
”[19]“我们所定的课程固然不该仅仅是少年粗识某些动物和几乎所有奴隶以及小儿都能领会的普通音乐为限,却也只须达到对高尚的歌词和韵律能够欣赏的程度为止。
”[20]“凡授予学生们的乐器应当是对于音乐方面以及其他学术方面能够助长聪明、增进理解的乐器”。
音乐教育应符合三个标准,即“中庸标准、可能标准和适当标准。
”[21] 14-21岁的青年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就是发展理性,发展智慧。
因而必须把哲学放在首要位置。
为了配合哲学的学习,必须开设一些基础的课程。
由于资料的缺失,具体的课程我们已无从知道了。
但考虑到当时的学科发展情况,这些基础性学科中,向数学、物力自然、天文,音乐理论是有可能包括进去的。
(三)关注胎教
亚里士多德从他的灵魂学说出发,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理性灵魂和非理性灵魂,而非理性灵魂中的植物部分(植物灵魂),专管人的生理机能,负责身体的营养、发展和生长等方面的事项。
而身体的生理机能,在生命最初时期,就已经开始。
他首先强调孕妇的保健问题。
他说:“孕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进行经常的操练,摄受富于滋养的饮食……孕妇每日需到专司育儿的女神坛庙进香一次,养成他们经常运动的习惯。
……孕妇应避免劳神酷似,保持安静的情绪。
”[22]当然,他的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指出,例如他认为最合适的结婚年龄为女性18岁,男性37岁,而男女之力旺盛之年均在50岁。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四)提倡优生优育
亚里士多德还从生物学、解剖学、医学的观点出发,讨论了优生优育的问题。
他认为,父母的体质对于子女将来的体格的影响至为重要。
那么,“何种体制的人对于其子女的体格最为有益呢?”[23]那些受过“是个人无关四肢都能得到平衡发展” [24]的“普遍操练”的人,他们的体质才是最优良的,他们的体质对其子女体格的影响因而是最为有益的。
接着要注意的便是有关婚姻的问题——公民们应在什么年龄结婚和什么样的人宜于结婚?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他认为,立法者应考虑到男女双方及其寿命之长度、它们的生殖力可能在何时终止以及双方体力的悬殊。
即便如此,还有一个父母生育时期的最佳选择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太年老的人和太年轻的人所生的儿童身心都会有缺陷,因此,最适宜结婚的年龄应当是智力旺盛之年。
四、对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分析和评价
关于“自然”,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但透过他的著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理解:所谓自然,一是指客观自然界本身万事万物的从生到死的历程,运用到教育上,也就是指人的身体发育的过程,二是指主观自然即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教育要效法自然”乃是指教育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不要超过或滞后于儿童身心的发展。
相对于柏拉图的培养“哲学王”的漫长学制,亚里士多德的三级学制比较合理,与今天的学制差不多,且在年龄划分上也比较合理。
亚里士多德的课程思想也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
拉图,在其基础上吸取了精华,提出了比较合理的主张,重视体、德、智、美的培育,并结合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顺序,在不同的阶段施以相应的教育,这体现了历史的继承性;同时,他关注胎教,提出了优生优育的思想,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品格使得他超越了前哲,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体现出了历史的创造性。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土多德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开山之祖。
他首次提出教育应“效法自然”的原理,而且把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作为教育实施的依据之一。
由于这一原理的提出及其运用,亚里土多德便把教育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所提出的关于人的灵魂三部分自然发展的思想,奠定了其关于依据年龄分期实施教学的认识论基础,这既是一个教学适应自然的良好开端,也是把教学理论建立在人类自身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之上的初步尝试。
当然,如果以现在的标准衡量,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中有一些不合理的成分,但瑕不掩玉,这是时代和他个人主观的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的。
自此以后历代的教育思想家虽对教育适应自然的认识理解和阐释的角度并不一致,但总体而言,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并依据生理学、心理学的成果加以发展,形成了近代自然主义教育的两种类型:客观自然主义和主观自然主义,然后经过现代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新教育运动的推动,一直延续到今天,构成了西方教育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今天建构主义思潮风靡一时,可以说,建构主义是自然主义教育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法则就是办事的根本原则,由此而主张一切顺乎自然;战国时期儒家的子思(孔鉼 )、孟子(柯),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
我认为,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是相通的,如出一辙。
可悲的是,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因站在成人的立场看待、对待儿童而导致拔苗助长或压抑儿童个性的事情时常发生,有的甚至还酿成悲剧,这是违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初衷的。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早已发出“救救孩子”的疾呼,那个时代是“吃人”的社会。
时至今日,国力昌盛,可我们仍禁不住再次呼喊:“救救孩子!”这是我们教育界人士反思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