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街影视城看民国时期重庆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国街影视城看民国重庆文化
班级:
姓名:
学号:
关键词:民国街重庆文化民国时期
正文摘要:民国时期的重庆文化进入了一个兼容并收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本文将通过对重庆民国街的实
地考察来研究民国时期的重庆文化受到不同外
来文化的冲击从而产生的影响。
借着人文——经济地理实习的机会,我们来到了重庆民国街影视城进行参观。民国街影视城位于两江新区,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66栋典型的“陪都”建筑构成,囊括了政府、银行、戏院、咖啡馆在内的多种建筑形态,重现了抗战时期重庆的著名建筑和景致,有国泰戏院、新华日报、馨雅咖啡、皇宫照相馆,还有一些具有旧重庆特色的博物馆、酒吧、商店、火锅博物馆、相机博物馆、民国主题酒吧等。因在该地拍摄《一九四二》而红遍重庆。重庆民国街影视城是以“民国历史”、“巴蜀特色”为主题的特色街区,重现了民国
时期重庆的著名建筑和景致,对研究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民国街影视城的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民国时期的重庆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重庆文化在民国时期进入了一个多样化的发展时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为重庆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改变,再加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使重庆文化发生了巨大转变。所以,此时期的重庆文化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非常深刻,这也为后来的重庆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从外来人口文化影响重庆文化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文化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我国许多地方相继成为沦陷区,内迁成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唯一而正确的选择,而重庆则成为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从1937年开始,陆续从各地迁移到重庆的流亡人口数以万计,他们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武汉等城市和地区。那时,重庆人习惯把这些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称呼为“下江人”,自己则称为“上江人”。随着大量“下江人”涌入重庆,“下江人”成为了当时获得广泛认同且有明显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随着“下江人”云集重庆,各地风味饮食也不断涌入,重庆也打破了以前川菜较为单一的饮食风味。内迁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口味,于是标明自己特色的各类美食也跟随他们汇集到了重庆。
当时的重庆可谓是“美食之都”,在街头可以品尝到各地美食。人们广纳各地风味,兼收并蓄,荟萃了各大菜系,形成了重庆别具一格的美食格局。在此时期最受欢迎的小吃就是著名的炒米糖开水,民国时期在街边小摊随处可见流动铺子贩卖,是普及率最高的饮料之一,也成为了老重庆土快餐的典型,后绝迹江湖,但是经过变迁和时代进步,炒米糖开水仿佛由米花糖代替,由此,米花糖也就成了重庆的特产。民国时期,重庆也有很多小吃,如红糖糍粑、麻花等。
此外,由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人们的餐饮习惯也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重庆人一般一天吃两顿干饭,后来仿效“下江人”,变为一干两稀。如重庆的沙坪坝地区,受外来食俗文化的影响,早上吃干饭的人开始减少,代以豆浆、油条、包子、馒头之类。饮食习惯的变化,说明在当地人来说,内迁者带来的餐饮生活无疑是合乎时尚和更加健康的。
(2)语言文化的交流
在抗战时期,上海,江浙居民进入重庆,吴语成为重庆市区20世纪初中叶流行的时髦语言,带来了“格式”(标致,新潮,源自上海话)、“转来”(回来,源自苏州话),“行市”(能力强,源自苏州话)一类西南官话中没有的吴语词汇,并成为了重庆话的一部分。加上1950-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和三线建设内迁重庆的大量上海和江苏重工企业带来了数百万的吴语区居民。在重庆市区,依然能在南岸,江北部分地区有小片的吴语语言岛存在。
重庆的地名也在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碰撞之下不断推陈出新。
抗战期间重庆出现了大量以外地地名命名街道的情形。当时重庆主城区出现了以外来进步名词命名的街道,如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中山路等,这些名称至今还在沿用。重庆北碚当时划为迁建区,一些重要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文化团体陆续迁入北碚,使其成为外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陆续建成的街道上出现了北京路、广州路、庐山路、南京路、上海路、天津路、武昌路等。说明人口迁移带来的地域语言文化的交融,不仅使语言文化呈现出丰富性,也使它更具有广泛性和进步性。
(3)服饰方面的改变
随着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传入,旧的不良习俗得以改良,新风气和习俗逐渐得到了确立。抗战时期,民风日开,外来移民带来了新的服饰装扮,既美丽又方便,重庆民众在服饰打扮上纷纷仿效。以前重庆人爱用白布缠头和打赤脚。大量外地人的迁入带来新时尚加上当局的大力纠正,后来在都市区,已经很少见到缠头赤脚这种现象了。当时男子穿长袍者也渐少,留“东洋头”,着淡灰色布料中山服者开始增多,冬季多穿皮西装。夏威夷衬衫当时在重庆成为了流行时尚之物,凉快方便,适合重庆夏季炎热的天气。城镇妇女穿旗袍、戴戒指,长袜皮鞋,短发戴帽,并涂口红,烫发。鞋子从绣花缎鞋到平底、中跟、高跟皮鞋等各种时髦妆扮也不时出现在城市的街头。说明人们的服饰习惯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的服饰装扮日益时髦新潮。
在“下江人”影响着重庆文化的同时,西方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重庆人的生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风格的交流融合
民国街建筑主要为木结构、砖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大多为低矮建筑,通常是2-3层,门、窗框的材料是木头,窗用玻璃镶嵌,建筑颜色主要以灰色、棕色为主,房屋样式融入中西风格,相间布置,有中国典型的瓦房,也有西式的楼房。重庆乡土建筑以土木、石材为主转变成以砖结构、砖木混合结构为主。由于重庆气候潮湿,竹子易腐烂,建筑材料很少用竹子。抗战时期重庆建筑在反映重庆特有的气候和地形的同时融入了西洋建筑元素,也说明抗战时期的重庆建筑正处于由传统建筑体系向现代建筑体系过渡的转型发展阶段。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内迁至重庆,人口的大量迁移带动了重庆经济、文化、教育等的飞速发展,建筑作为其载体,在办公建筑、使馆建筑、文教建筑、金融建筑等数量和规模发展尤为突出。民国街再现的重庆抗战时期建筑从平面功能组织到外观造型、建筑风格等建筑形式都表现出跟以往建筑的明显差异,一受传统川东建筑影响,二受开埠以来西方古典建筑影响,三受国际上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初步体现出了现代建筑的“范式”。西方的建筑文化对民国时期的重庆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使重庆的建筑风格朝着多元的方向不断发展。(2)西方生活习惯的影响
在民国街影视城中,有很多建筑屋顶或门前大都插有国民党或美国旗帜,一方面是由于国民政府与美国密切的政治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西方文化已深深影响到了重庆。一些在民国街影视城中的建筑也体现出很浓郁的西式文化,例如芭莎摄影,馨雅咖啡,国泰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