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争看美国对外政策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也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理解这一转变,首先需要了解背景介绍。
在二战之前,美国一直倡导着孤立主义政策,即避免参与欧洲和亚洲的战争,并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经济。
但随着1930年代中期欧洲局势的恶化,纳粹德国的崛起以及日本对亚洲的侵略,美国逐渐意识到无法再继续坚持孤立主义政策。
随着珍珠港事件的发生,美国正式加入二战,成为盟军的一员。
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也奠定了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基础。
通过分析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可以更好地理解二战期间美国的角色和影响。
2. 正文2.1 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始于美国独立后的早期。
在19世纪初期,美国采取了孤立主义政策,避免卷入欧洲国家间的冲突。
然而随着美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到了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美国开始采取更加积极的外交策略,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美国在二战爆发后尽管一度采取了中立政策,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加入盟国,与英国等国家一起对抗德国、日本等轴心国。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作为战胜国之一,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美国在二战后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动国际合作和发展。
美国的对外政策经历了从孤立主义到国际主义的转变,在二战期间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国际领导力和责任感。
美国的对外政策演变不仅影响了美国自身的发展,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美国加入二战前的中立政策美国加入二战前的中立政策主要表现为美国采取了中立立场,避免直接参与欧洲战争。
这种政策主要受到美国历史上对外干涉的反感情绪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战争疲惫影响。
在二战爆发之初,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立场来维持中立。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经历了重大的转变。
从一开始的中立政策到最后的全面参战,美国政府在二战期间的对外政策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二战爆发初期,美国采取了中立政策。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引发了二战的爆发。
美国政府本着避免卷入战争的原则,宣布了中立立场。
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案》,禁止对参战国提供军事援助。
美国总统罗斯福重申了中立政策,表示不会卷入欧洲的争端。
随着战争的发展和局势的变化,美国的对外政策逐渐发生了转变。
1940年法国战败,意大利和日本纷纷加入轴心国,使得美国感受到了战争威胁的加剧。
此时,美国开始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逐渐向英国提供军事援助。
1940年11月,美国与英国签署了《女王公海战略条约》,允许美国海军保护英国商船。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莱斯-汉密尔顿法案》,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美国的对外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
日本突然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海军基地,使得美国决定对日本宣战。
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从中立转向参战,全面介入二战。
不久后,意大利和德国也相继向美国宣战。
美国正式成为了盟军一员,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共同抗击轴心国。
美国的对外政策转变还体现在对苏联的态度上。
在二战初期,美国对苏联持谨慎态度,对苏联的发展抱有疑虑。
随着德国攻击苏联,苏联成为反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之一。
为了加强与苏联的合作,美国采取了联合行动。
1941年8月,美国和苏联签署了《亚特兰大宣言》,宣布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美国的对外政策转变还体现在对纳粹德国的态度上。
二战初期,美国对纳粹德国抱有较为保留的态度,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
随着纳粹德国的侵略行动和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美国对纳粹的厌恶与愤怒不断加深。
1941年8月,罗斯福在电台演讲中公开谴责纳粹的暴行,呼吁全球对纳粹德国采取行动。
这一谴责不仅代表了美国的对外政策转变,也让全球对纳粹的威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从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美苏对华政策既有斗争性,又有妥协性在1945年以前,美国对华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侧重于经济扩张,以经济扩张带动政治扩张,二是始终站在中国革命的对立面。
与美国相比,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的沙皇俄国,更注重对中国的领土扩张与控制,以领土扩张带动政治扩张与经济扩张,受其影响,苏联对华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表现出了注重对中国东北、外蒙、新疆等地区的控制的特点。
在对待中国革命的问题上,苏联则表现出了既有积极的支持,又更多地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之时,出于对中国国内政治局面的分裂既不利于对日战争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两国战后远东战略的实现这样一种共同的判断,到年初,美苏在对华政策上达成了共识:一是两国都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主张以政治民主方式解决国共冲突,团结各派力量共同抗日,并最终实现中国的统一;二是苏联承认美国在中国事务上的主导地位,美国表示理解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所拥有的特殊利益。
美苏共同支蒋政策已初见端倪。
根据《雅尔塔秘密协定》,美苏划分了两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一步以国际法的形式将美苏英在雅尔塔会议上秘密达成的关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确立了下来。
从《雅尔塔秘密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美苏最终在牺牲中国利益的基础上确定了它们在远东利益的划分,并最终确立了共同支持蒋介石的对华政策。
随着战争的结束,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之间的对抗逐渐代替了合作。
美苏共同支蒋政策也因此面临种种危机,尤其在东北问题上,到1945年11月,事实上形成了以美国公开支持蒋介石为一方、以苏联暗中支持中共为另一方的新局面。
美苏共同支持蒋介石政策开始受到挑战。
苏联对华政策的这一调整,为中共进军东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是,苏联对于中共的支持,更多地是基于其对华政策的策略性调整。
911事件后美对外政策的变化
9·11”事件是自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来外敌对美国领土发动的第一次攻击,也是迄今美国遭受的最为严重的恐怖主义灾难。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布什政府对美国安全战略进行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大幅度的调整,由此导致美国的对外政策出现若干重大变化。
本文拟对这些变化及其趋向作一剖析。
一、对外政策目标的优先次序出现重大变化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为了促进国家利益而设计的超出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
制定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最根本地取决于政策设计者对于本国国家利益的界定,这种界定又决定了国家在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时所追求的目标。
根据1999年克林顿政府公布的《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美国的国家利益被分为三类:一是生死攸关的利益,即美国及其盟国的领土安全、美国公民的生命及财产保护、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基础设施的保障等;二是重要的利益,即美国的安宁和公民的福祉以及美国所处世界的性质等;三是人道主义及其他利益,主要指美国价值观的维护和传播,包括支持民主化、促进人权、维护法制等。
“9·11”之前,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安全最有保障的国家。
虽然从90年代起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日趋频繁,但美国所担心的主要是对其海外目标的袭击,至于国土安全,美国人则持比较乐观的看法。
然而,“9·11”恐怖袭击打破了美国领土坚不可摧的神话。
它使美国人痛切地认识到,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跨国威胁日益增多的时代,美国的首要地位并不意味着美国不易受攻击,即使是一个拥有前所未有的超强实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也无法完全置身于每一个威胁或危险之外;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传统的民族国家,也不是来自中、俄之类的“潜在战略对手”,而是来自非国家角色——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及其支持者。
基于这种认识,美国朝野强化了对国土安全这一“生死攸关的利益”的重视,并把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毁伤武器扩散视为这类利益所面临的最严重和最紧迫的挑战。
与对国家利益的轻重缓急调整相适应,布什政府把“打击恐怖主义”和“制止谋求核生化武器的政权威胁美国和世界”确定为本届政府的两大“宏伟目标”,并将其提至“至高无上”的地位。
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冷战点后美击国添的对加外标政策题
该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被认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
1 的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2 是典型的大国主义
3
战后初期,受战争影响,西欧百废待兴,经济凋零,丧失不少土地,加之1946年底罕见的自然严寒,物 质极度匮乏,社会政局极不稳定
4 此时的美国看到了机会,促成了大西朗联盟的形成
5
首先,提出"马歇尔欧洲复兴计划",促进欧洲各国,特别是英法西德等国的经济复苏和政局稳定,为美 元打开西欧市场打开了大门
6 紧接着又积极组建北大西洋公约,增了西欧的整体防务实力
7 该集团成立标志着西方核心集团的形成,加深了美苏对抗,西东对抗
冷战点后美击国添的对加外标政策题
1 也为美国将中心转向欧洲做好了铺垫
4
期间有过三次缓和,美对苏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虽有间隙的"和平",但总体呈现出"遏制" 态势,资本主义见不得社会主义的好,社会主义也容许自己比别人差
5 美国先后参与越南、阿富汗、叙利亚等战争,打着维护世界和平,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全世界扫荡
6
1947年3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 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5 西方报刊称之为"尼克松主义"或"关岛主义"
6 是美国调整海外义务,以及与其盟友的关系,还包括对中苏政策的总方针
7 即"实力"加"谈判"
冷战点后美击国添的对加外标政策题
伴随着中立主义的兴起,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第 三世界的崛起,美国对外政
美国独立后南北战争时期对外政策的发展和变化
美国独立后南北战争时期对外政策的发展和变化【摘要】1783年9月3日,美英政府正式签字,战争状态宣告结束,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独立后,针对欧洲,它形成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对英战争之后,美国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其外交政策也随之调整,确立对美洲外交原则,并发表门罗宣言,为其扩张铺路。
到19世纪40-50年代,发展成为门罗主义。
【关键词】孤立主义;扩张;门罗宣言;门罗主义1、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的确立1783年9月3日,美英政府正式签字,战争状态宣告结束,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
在美国立国之后相当长久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它的外交政策的目标是摆脱欧洲的控制,并巩固其独立地位,因此,美国外交政策所奉行的是由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发表了致全国人民的《告别词》,由两部分组成,在外交事务中,他提出了孤立主义原则。
其内容包括:(一)要将美国建成自由进步的伟大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附;(二)为了保卫美国的安全,自由的美国人民必须对外国势力的阴谋诡计和影响有清醒的头脑,因为历史和经验证明,外国势力是共和政府最致命的敌人之一;(三)美国应该与外国发展商务关系,但是却要避免与它们发生政治联系,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只有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短暂的联盟,虽然对已经订立的政治性条约,应该忠实履行,但仅以此为限,以后不再增加;(四)由于欧洲有一套与美国无关、或者关系非常微小的根本利益。
因此美国不能通过人为的纽带,牵连进欧洲的政局变换中去,或者卷进与欧洲为友或为敌的那些通常的结合和冲突中去;(五)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美国因此可以在正义的指引下,依照自己的利益,在和平和战争问题上做出自己的抉择。
孤立主义政策其意义在于:孤立主义所强调的孤立,并非绝对的闭关自守和与世隔绝,它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孤立主义只侧重于政治和外交,在经济上则鼓励与外界的密切联系。
高考历史美国的对外政策
美国的对外政策19世纪早期——20世纪末,美国对外政策有何变化?(特征)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何处?第一阶段:19世纪20年代——19世纪末,以门罗主义为标志,美国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把拉美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反对英国等欧洲列强插手美洲事物。
扩张对象主要是拉美。
1.原因:(1)工业革命完成,美国经济实力大增,需要更多世界市场。
(2)经济、军事实力不如欧洲。
(3)与欧洲远隔重洋,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2.表现:门罗主义泛美主义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政策第二阶段:一战后——二战前,妄图支配世界事物,推行金元外交政策,其重点首先是拉美,其次是东亚,再次是欧洲。
1.原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发展迅速,而英法速度缓慢。
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一位。
(2)一战后,欧洲列强势力大减,而美国军事力量仍不如欧洲。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使美国需要更多的世界市场,支配世界的野心开始膨胀。
2.表现: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控制国联。
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五国海军条约》,增长了军事力量。
《九国公约》第三阶段: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扶制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与苏联争霸世界;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欧洲,以实现世界霸权。
1.原因:(1)二战使欧洲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战后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国家。
(2)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表现:美苏争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趁机独霸世界。
1.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2)俄、日、欧、中等国在世界格局中占重要位置,但无力遏制美国。
2.表现:海湾战争轰炸南联盟伊拉克战争。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自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交替、多边自由贸易和多轨并进自由贸易政策(简称多轨公平贸易政策)。
其中保护主义始终贯穿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之中,虽然自由贸易有时偶占上风,但这种所谓的自由贸易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美国打着“互惠、公平、非歧视”的幌子,欲抢占别国市场。
为了实现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美国总是将贸易保护政策奉为圭臬,这一政策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一从1776-1940年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变迁的轨迹来看,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呈现出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交替往复的规律。
独立战争后,在汉密尔顿精明的领导下,建立了一项财政政策,使新政府建立在稳固的财政基础之上。
宪法禁止向出口货物征税,这当然就转而对进口货物征收关税,作为国库正当的和最易得到的收入来源。
1789年7月4日新政府首次颁布的“关税法令”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增加国库的收入,但是它也具有保护性质的特点。
在八十一种列举征税的物品中,有三十种以上征收特种关税,其余的征收7.5%到15%的计价税。
对于许多没有被列举的进口物品则征收5%的计价税。
虽然税率很低,平均都没有超过8.5%,但是已经起了保护的作用。
可是,不久就发现1789年的关税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政府收入,因此便在1790,1792和1794年提高了税率。
华盛顿总统就职后不到两个月就通过了美国的第一个关税法令,1816年以前的各种关税,主要仍然是为了增加国库的收入,只起了偶然性的保护作用。
从1816年到1833年,保护关税运动在稳步发展着。
1832年到“南北战争”时的关税,一般是趋于下降的,虽然保护的原则从来没有被放弃过。
美国实行高额保护关税制度的时期,可以说是从“南北战争”时开始的。
当然,在那个时期以前已经有过保护关税,但是税率并不太高,而且在战争刚要开始的前几年,一直有降低的趋势。
1861年通过了莫里尔法令,这个法令从开始生效以后就实行了高额的关税制度。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经历了重大的转变。
在战争开始时,美国保持了中立立场,但随着法国的失败和英国的孤立,美国逐渐转变为支持盟军的立场。
以下是在二战期间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主要因素和步骤。
第一,纳粹德国的威胁。
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动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担忧。
美国逐渐认识到纳粹德国不仅对欧洲的民主国家构成了威胁,而且对美国的安全和利益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这导致了美国政策的转变,开始寻求与盟军合作抵抗纳粹德国。
第二,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造成了大量的美国伤亡和舰船损失。
这次袭击被视为对美国的直接挑衅行为,引发了美国的公愤和愤怒。
作为回应,美国宣战并投入到了二战中。
大萧条的结束。
二战期间,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并逐渐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
美国政府意识到,扩大军事生产和战争需求可以帮助刺激经济,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也成为美国加入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能够在经济和就业方面获得实质性的利益。
第四,联合国的建立。
二战期间,美国与其他盟国合作,致力于建立一个可以确保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这一想法在《大西洋宪章》中得到了明确表述,并最终于1945年建立了联合国。
美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成立和工作,这也标志着美国对国际事务的更为积极的参与和责任承担。
第五,原子弹的开发和使用。
在二战期间,美国投入大量资源和科学家来开发原子弹。
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以迫使日本投降。
这一行动不仅显示了美国在技术上的优势,也凸显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强大地位。
此举对美国的外交立场和角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经历了从中立到参战的转变,从对纳粹威胁的认识到珍珠港事件的冲击,再到经济恢复和联合国的建立,都促使美国在战争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最终,美国的参战贡献和胜利使其成为全球霸权,并且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战后美国对外关系
浅析战后美国对外关系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战后美国和日本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把日本纳入了美国的战略轨道。
2、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改变了对日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1951年,美国操纵签订了偏袒日本的对日和约,结束了对日占领。
3、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大力扶植日本经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大批的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4、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与此同时,日本与美国的经济竞争加剧,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借以扶持和控制西欧。
2、随着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措施,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3、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北约,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不愿意向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欧洲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战后美国与苏联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美苏同盟破裂。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苏联则以华约组织相对抗。
2、50年代后期起到80年代,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形成。
3、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局面结束。
在美苏争霸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突出事例为“柏林墙”和“古巴导弹危机”。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而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
突出事例为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态度,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
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解读美国冷战期间及冷战后的对外政策决策
两 个 时期 美 国的 对 外 决 策 变化 , 最终 得 出 国际 关 系理 论 和 美 国 对外 决 策 过 程是 一组 互 动 的 关 系 。 虽然 美 国 对 外 决 策整 体 主 要 受 传统 理 论 范 式 影响 , 始终 保 持 着 灵 活性 。 但
关 键 词 : 外 决 策 ; 国 ; 实主 义 ; 自由主 义 ; 现 实主 义 对 美 现 新 新
中图 分 类号 : 8 1 文 献 标 识 码 : D7. 2 A
文章 编 号 : 0 6 8 3 (0 9 2 — 1 2 0 10 — 9 7 2 0 ) 2 0 7 — 2
1 冷 战及 冷 战后 国 际大 环境 分析
2 用 国 际关 系理论 分 析和 解读 两 个 时期美 国 的对 外政 策决 策
21 冷 战 时期 . 这一 时 期 美 国 的对 外 决 策 主要 受 到 现 实 主义 理论 的 影 响 ,冷 战期 间 美 苏之 间 的争 霸 实 际上 就 是 双方 以实 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任职期间开始更加积极地遏制苏联的争霸 ,并使 自己 卷入 到 了越南 战 争 当 中 , 就 是 现实 主义 理论 的实 践 : 这 自 身实力决定着拥有权力的维度 。肯尼迪时期还提 出过和 平战略 , 表示要通过外交 谈判 、 协商 、 会议等方式解决国 际争端 。但实际上肯尼迪是披着和平 的外衣做着遏制理 论 的事 情 , 他强 调 “ 将付 出任 何 代 价 , 承受 任 何重 担 , 遇 遭 任何 困难 , 支持任何朋友 , 反对任何 敌人 。约翰逊在外交 ” 政 策 上继 续追 随 了肯尼 迪 的 战略 。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重点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资料研究美国外交的两条线索:1.外交思想●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分界:1898前孤立主义主导1898后国际主义主导:1)西奥多·罗斯福——现实的国际主义2)伍德罗·威尔逊——自由的国际主义3)20S——独立的国际主义4)30S——孤立占主导(孤义和国义的较量)●1941年太平洋战争:美国放弃孤立主义,选择国际主义(1898-1941:美国外交思想摇摆期,各种思想的角逐)2.外交政策(复习思路:人,时间段,政策)●1776-1898 大陆扩张(注重外交思想及其指导原则)(1)《1776年条约计划》《1776年条约计划》是美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政策文件,它确立了美国外交的指导原则。
其指导思想是亚当斯坚持的孤立主义加商业主义。
美国力求在政治上承担最小的义务,商业上获得最大的利益。
内容包括:第一,不建立任何政治联系;第二,不建立任何军事联系;第三,只建立商业联系。
其最重要的内容是确立了海上自由和中立权力的原则。
此《计划》体现了商业扩张和政治孤立思想,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发展商业资本的要求,体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矛盾的结合。
(2)孤立主义准则的确立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辞》提出了孤立主义准则,把传统的孤立思想上升为方针政策,成为美国历史上重要文献。
美国的孤立从未不是对外界的绝对隔绝,它具有相对的含义:①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不等于经济上同外界不发生联系,它不是一种隐遁政策;②在政治上与外交方面也不是绝对地同外界隔绝;③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④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不只是消极的战略防御政策,也是积极的战略进攻,其目标不只是限制自己的行动,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⑤美国孤立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3)中立政策为了回应法国在其资产阶级革命中根据法美盟约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华盛顿代表美国于1793年4月22日发表《中立宣言》,声称美国不介入战争的任何一方,规定美国公民不得参加交战任何一方的军事行动,禁止同交战双方进行走私贸易。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经历了许多重大转变,这些转变不仅影响了美国国内的发展,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对二战期间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
一、政治方面在二战爆发之初,美国采取了中立政策,试图远离欧洲战争,保持自己的国家利益。
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美国宣布参战,成为了盟国中的一员,与英国、苏联等国家一起对抗法西斯势力。
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转变为了积极干预欧洲事务,支持盟国进行战争,并在战争中发挥领导作用。
美国不仅提供大量军事援助,还领导建立了联合国,试图通过国际合作解决战争问题。
这种转变表明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迅速调整,力图在战争结束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二、经济方面在二战初期,美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通过贸易来维持自身的国家利益。
随着战争的持续发展,美国的经济政策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了支持盟国进行战争,美国大幅增加了对外援助,并实施了大规模的军需生产计划。
美国还通过向英国和苏联等盟国提供廉价的军火物资,确保了他们在战争中的胜利。
美国对外援助的大幅增加,不仅加速了二战后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还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举不仅加快了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也为战后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变得更加积极,为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军事方面在二战期间,美国的军事策略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战争初期,美国采取了比较保守的战略,主要是通过军事援助和战争物资的支持来帮助盟国。
随着战局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也发生了转变。
1944年,美国发动了诺曼底登陆,向欧洲大陆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此时,美国的军事策略由防守转变为了进攻,试图在欧洲大陆上打败德国,结束战争。
此次登陆作战不仅是美国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二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重要体现。
此举不仅加速了欧洲战场的胜利,也为战后世界格局的重构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国的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利益制定。
制定的出发点是本国的实力,最终的归宿或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自身利益。
二战后美国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制定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这是美国在二战后制定的总的外交政策。
在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过程中,苏联是其最大的障碍。
为此美国针对苏联在欧洲采取了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
在亚洲采取“热战”,以联合国名义参加朝鲜战争和发动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70年代,由于美国经历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上赶上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西欧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所以美国不得不对其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对于西欧,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重视欧洲地位;对于日本,日美成为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80年代,由于美国由于国家实力有所恢复,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对苏联采取攻势,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展开军备竞赛,以此拖垮苏联的经济。
苏联解体以后,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结束。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二战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服务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国初期美国对华的外交政策是在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外交孤立政策;60年代,美国采用敌视威胁政策;70年代,美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缓和;以后,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好是主流,中美关系互利互惠,但是由于台湾问题,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导致中美关系的紧张不和。
综上所述,二战后,美国始终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经历了很大的转变。
二战开始之初,美国采取了中立政策,试图避免被卷入战争的漩涡。
随着德国的侵略行动加剧以及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美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转折,逐渐从中立转向参战。
二战爆发前的美国对外政策以中立为主导。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人口上的损失,美国政府采取了孤立主义的态度,希望避免卷入国际冲突。
1935年通过的中立法和1937年实施的1935年《中立法》修正案要求美国政府不得向战争国家提供贷款和武器等军需物资,以保护美国的中立地位。
随着战争的发展和侵略行为的加剧,美国的中立政策逐渐面临挑战。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启了二战的序幕。
欧洲盟国的失败使得整个欧洲大陆基本处于纳粹德国的控制之下。
在亚洲,日本帝国主义者也加速了对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侵略行动,使得美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1940年,德国实施了闪电战,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家,并威胁到了法国和英国。
英国成为了欧洲抵抗纳粹的最后一道防线。
面对纳粹的威胁,美国政府意识到中立政策已经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1940年9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四自由”演讲,提出了美国对国际和平和自由的支持,表达了美国参与战争的倾向。
1940年通过了《对外援助法》,允许美国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为英国等战区国家提供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1941年,日本军队对美国的军事基地珍珠港进行了突袭,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和损失。
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国政府和民众的对外政策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美国对日本宣战,并加入了盟军反法西斯的队伍。
此后,美国参与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作战,并为盟军提供了重要的物资、金融和军事援助。
在二战战局逐渐向盟军有利的发展中,美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大国。
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战后四强”计划,试图通过成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并成立了联合国组织,为战后的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础。
浅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浅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一项重要的侵华政策,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项政策,下面就谈谈有关"门户开放"政策的几个问题。
从背景看,第一,美国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相对薄弱。
第二,门户开放政策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提出的,当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参与对中国的争夺。
但是美国丝毫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美国的一个参议员直言不讳地宣称:"菲律宾群岛永远是我们的......中国无限广阔的市场就在菲律宾的近旁,这两者我们都不能放弃"。
美国海军部企图租界三沙湾或舟山群岛,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了反战运动,最终因和英国利益冲突而没有如愿。
1898年,美国打败了西班牙,夺取了关岛和菲律宾,在西太平洋建立了侵略中国的基地。
但是美国来迟了,列强已在中国划定了带有独占性质的"势力范围"。
美国怎样才能在分割中国的争夺中也享有与其他列强相等的权益呢?1899年9月至11月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照会意大利,是因意大利向中国提出了租借地要求,并且想找一个同盟者支持。
英、俄、德、日、法已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意大利也于1899年3月向清政府要求租借浙江沿海的三门湾,虽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清政府的拒绝没有得逞,但美国还是向意大利提了"门户开放"的照会。
)从内容看,"门户开放"的基本内容有三点:(一)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在战争爆发之初,美国采取了中立政策,试图避免卷入战争。
随着战争的发展和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美国被迫进入战争,并将其对外政策转变为主导全球战争努力的国际主义政策。
二战期间,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阻止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
在二战初期,美国采取了中立政策,试图避免卷入战争。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在一战后陷入了一段经济萧条时期,人民普遍对战争持反对态度,并且大部分的政治精英也认为美国应专注于国内发展而不是卷入外部冲突。
美国通过通过通过《中立法》(Neutrality Acts)等一系列法律来限制对战争各方的援助和贸易。
这些法律禁止对冲突国家的军火出口、维修和贷款。
这种对外政策表明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干预有限。
随着战争的升级,美国的对外政策开始发生转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的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造成了数千人的伤亡和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几乎全部被摧毁。
这次袭击迅速引发了美国国内激烈的反战情绪和报复情绪,促使美国进入二战。
12月8日,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成为盟军之一。
美国加入战争后,其对外政策经历了彻底的转变。
美国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打击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并支持其他盟国。
美国担任了联合国的领导角色,并帮助建立了盟军,包括英国、苏联和其他国家。
美国还推出了“大西洋宪章”(Atlantic Charter),该宪章确立了自由原则、战后建设和国际安全等方面的共同目标。
美国的对外政策转向国际主义,目的是为了打败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并确保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为此,美国制定了以战争胜利为目标的战略,并迅速扩大了军队规模。
美国还援助了战时盟国,向他们提供武器、物资和其他支持。
美国还发起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如1942年对日本发动的报复性空袭,以及1944年诺曼底登陆等。
除了军事方面的支持,美国还采取了经济手段来迫使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屈服。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献给抗日战争胜利63周年福建福鼎茶痴老农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
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1840年以后,当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使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过程中,美国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丑角。
如强迫中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提出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不断破坏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支持蒋介石篡夺革命果实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等。
一战后的华盛顿体系确立后,美、苏、日等大国为争夺远太地区的霸权和利益的斗争愈演愈烈。
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进一步扩张,不但同日本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也受到苏联的强烈抵制。
当时,美、日、苏三国在远太地区的争夺和斗争就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基本格局。
基于此,美国制定的对华政策是同处理日、苏关系紧密相联的。
综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即从1931年到1945年的近15年间,美国的对华政策历经了“不干涉”政策,“以华制日”政策和中美结盟共同抗日的三个阶段。
现本文略述这三个阶段的演变。
美国对华的“不干涉”政策是远东慕尼黑阴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期间,美国等帝国主义对日本侵夺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略行为采取“不承认主义”和“不干涉”政策。
前者反映日美矛盾,因美国不愿放弃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后者反映美日妥协,即美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条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以期使美国实现“坐山观虎斗”和“渔人得利”的险恶用心。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以美日为主导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下面简要介绍这一阴谋的演变过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了全部东北三省并威逼南窥中原。
日本的野心和侵略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威胁和沉重打击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利益。
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美国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和日本政府交涉,对日本的侵华行为表达了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美国的外交政策
大棒政策——美西战争后 , 美国为称 美西战争后, 大棒政策 美西战争后 霸西半球而提出的以武力作为外交后 盾的外交政策。 盾的外交政策。
金元外交——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外侵 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外侵 金元外交 扩张的重要手段, 大棒政策” 略 、 扩张的重要手段 , 与 “ 大棒政策 ” 并用。 并用。
•第五阶段:九十年代后 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 •特点:企图称霸世界,到处干涉他 特点:企图称霸世界, 特点 国内政。 国内政。
(1)国家利益 ) (2)政治、经济、军事力量 )政治、经济、 (3)领袖人物的个人影响。 )领袖人物的个人影响。
美国的外交政策
门罗主义→泛美主义 、 大棒政策、 门罗主义 泛美主义、 大棒政策 、 泛美主义 金元外交→门户开放 金元外交→中立 门户开放→金元外交 金元外交 门户开放 金元外交 中立 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全球霸权政策 法→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全球霸权政策 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美苏争霸 单边主义倾向。 美苏争霸→单边主义倾向 美苏争霸 单边主义倾向。
“中立法”实施的原因: 中立法”实施的原因: (1)战争的残酷性。 )战争的残酷性。 (2)害怕人民甚怕法西斯 ) (3)怕引火烧身 ) (4)仇视苏联 ) (5)远离欧亚战争策源地 )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冷战(欧洲) 冷战(欧洲)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分裂德国, 分裂德国,扶植西德
扶蒋反共(中国) 扶蒋反共(中国) 热战(亚洲) 侵略朝鲜 热战(亚洲) 侵略越南
思考: 思考:
1、 美国与拉丁美洲是近邻 , 美国张最先从拉丁美洲开始,其扩张活 动也遭到了拉美人民的反对, 动也遭到了拉美人民的反对,请回答下 列三个问题: 列三个问题: ( 1) 美国统治集团视拉丁美洲内 “ 天 ) 美国统治集团视拉丁美洲内“ 然的势力范围” 试以20世纪初以前的 然的势力范围”,试以 世纪初以前的 史实说明。 史实说明。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从一开始的中立到最终的参战,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和挣扎。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二战期间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二战爆发之初,美国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样的。
1939年,当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引发了二战的爆发,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美国中立。
这意味着美国不会参与任何与战争有关的事务,保持中立地位。
这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美国国内并没有对参战的意愿,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美国人普遍对战争持反感态度;二是罗斯福政府希望保持中立,以便在欧洲和亚洲两个战场中保持政治和经济的稳定。
随着战争的发展,美国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使得其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变。
首先是德国对美国的直接挑战。
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了法国,威胁到了英国。
英国成为了美国的重要盟友,美国必须采取行动来支援英国,否则可能导致整个欧洲陷入纳粹的统治。
日本在亚洲的扩张也加剧了美国的对外政策转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对日宣战。
这两个因素加起来,使得美国不得不改变其对外政策,从中立转变为参战,并与盟友一起对抗法西斯国家。
我们来探讨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面临的外部挑战。
纳粹德国和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国不得不采取行动来捍卫自己的利益。
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原因还包括国内政治和经济的考量。
罗斯福政府希望通过参与战争来刺激美国经济,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战争也使得美国政府在国内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有利于罗斯福政府在国内政治中保持优势地位。
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是国际格局的重塑。
美国的参战使得盟国在战争中得到了强大的支持,帮助他们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美国的参战也加速了日本和德国的失败,最终结束了二战。
其次是国际政治秩序的重构。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了世界的领导者,而苏联则成为了美国的主要对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战争看美国对外政策一、美国历史在任何国家,国家对外政策总是和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美国,这个历史只有区区几百年的国家是如何在崛起,又如何称霸世界,现如今它的对外政策又如何等问题大都可以从它的历史中看出一些端倪。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为英国殖民地。
在两万多年前,有一批来自亚洲的流浪者,经由北美到中南美洲,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十七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
在殖民地时代,伴随着与北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长期战争,严重的劳力缺乏产生了像奴隶和契约奴役这类的非自由劳力,而英国政府的放任政策则让特有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得以发展出其独特性。
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扩张,使他们产生某种自觉, 自觉到英国的迫害,而萌生独立的念头. 1775年,在麻州点燃战火, 5月,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 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并发表有名的独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来打这场仗,这也是最后致胜的要素. 1776年7月4日,乔治·华盛顿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独立,完全脱离英国,目的是为‘图生存、求自由、谋幸福’,实现启蒙运动的理想。
1781年, 美军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783年, 美英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独立战争。
这也充分展现出了美国人民面对殖民统治而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
二、三次战争正是拥有这样复杂而又独特的历史,美国很快就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二战后,随着苏联在战后的崛起,美国成了西方国家与红色苏联抗衡的唯一希望,事实也证明美国在与苏联进行的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与苏联并称为“两极”,并且在上世纪末取得了冷战的最终胜利,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并且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美国的霸主地位不断巩固。
并且开始扮演起世界警察的角色。
据不完全统计,1798年至1993年期间,美国以武力解决冲突的案例高达234次;冷战期间美国对外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约有125次。
1990年以来,美国以执行联合国决议、维持和平、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反对侵略以及保护美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各种借口,先后对外出兵达40多次,其中对他国进行强力军事干预就有10次。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要数中东战争、越南战争、朝鲜战争。
1、中东战争中东战争,或称阿以战争、以阿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
可以说,中东爆发的几次大规模战争都间接或直接与美国有关。
虽然中东地区存在复杂的民族、宗教、政治关系,但是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目的很明确:美国实施对中东的石油战略,意在完全控制中东石油,除了满足本国石油需求外,更多的使作为美国谋取世界霸权的工具,为美国整体的外交服务。
(石油有“黑色的血液”一称,自19世纪后期石油工业诞生以来,石油就在不断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
对于国家而言,石油既是产油国致富的源泉,所谓富得流油的国家多是石油储量颇丰的国家;也是石油消费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还是关系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其对石油的储量和消费量。
石油的供需状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是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2、越南战争越南战争(1961年~1973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为越南共和国(南越)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十多年的越战,美国耗费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
尽管军事上美国并未失败,但它表明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
越战极大的改变了冷战的态势。
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更积极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
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越南战争结束了美国战后25年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
尽管美国自建国以来在绝大多数战争中都是获利的,但是越南战争却是美国人的滑铁卢。
战争初期国防开支急增,到1966年增加幅度为10%以上。
与此同时,1965——1966两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均超过6%。
但随着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陷入困境,国防开支负担不断加重,美国经济有调头向下,1967年经济增长率降到2%。
1970年美国经济增长则完全陷于停顿。
事实上,美国从1969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 年12 月经济才得到复苏。
3、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一场北朝鲜与南朝鲜之间的意识形态之战,而美国、苏联与中国三个大国也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突袭南朝鲜开始,1953年7月27日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由于没有签订和平协议,技术上讲这场战争仍然没有结束,北朝鲜和联合国军依然处于战争状态。
主要的参战者除了南北朝鲜外,还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但是多个西方国家根据联合国的决议派小规模部队参战,后来的俄罗斯方面解密文档也表明,苏联空军也曾介入战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本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鲜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北方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而南方则有美国驻军。
美苏双方首先是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联合国决定在美苏管辖区同时举行选举,然后美苏军队撤除朝鲜半岛,由朝鲜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
由于金日成作为抗日英雄而获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该决议被美国否决。
1948年5月南朝鲜举行了总统大选,亲西方的李承晚当选总统,但是苏联却拒绝了联合国临时委员会进入苏控区。
苏方指责美国违反了波茨坦会议上的共识,当时的计划是由苏联、美国、中国、英国四国共同托管朝鲜五年后实现朝鲜的完全独立。
美方在南朝鲜单方面举行大选,使得苏联也在北朝鲜建立了共产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为领导人。
美苏两国军队分别撤除朝鲜后,朝鲜半岛就实际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国家。
三、从三次战争看美国对外政策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多种机制、多方主体、多项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冷战结束以来,在内源性驱动力的作用与影响之下,称霸世界、维护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保障美国跨国集团和其他资本的利益和逐利本性成了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
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现实主义为指导的,美国也不例外。
然而,作为理想主义的发源地,美国外交又受理想主义的影响,可以说,美国是外交政策中理想主义色彩最浓的国家。
1、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二战后,美国的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可以按照美国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因而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
综观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虽然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是,无论什么时期,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却始终未变。
(1)、全球战略确立阶段的美国对外战略——遏制战略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是美国全球战略确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奉行遏制战略,其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扩张性、进攻性和侵略性。
(2)、全球战略调整阶段的美国对外战略——缓和战略70年代,世界上多种力量迅速发展。
美国经过战后初期的全球扩张,加上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经济实力大为衰减,霸权地位严重动摇。
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
(3)、全球战略发展时期的美国对外战略——从新遏制战略到超越遏制战略布什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促使东欧脱离苏联的影响,并进一步融人西方政治、经济体系。
2、维护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保障美国跨国集团和其他资本的利益美国对外政策的本质是由其国家属性决定的。
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对外政策两大源泉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倾向之间没有本质之分,只有方式和策略的不同。
前者间接、阴柔,后者直接、粗暴。
保守主义思维倾向于对外使用强制力量,自由主义则借助于全球化战略达成战略目的。
但是,不管美国对外政策是基于强权、暴力和单边主义的保守主义倾向,抑或以军事实力为支撑、以多边主义为基本手段的自由主义倾向,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维护其无出其右的世界霸主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诸领域使其他重要力量围绕在美国的周围,竭力形成一种以其为核心的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依赖关系。
无论美国是推行外显的“布什主义”,还是奥巴马式的低姿态和放低身段的“微笑外交”,维护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保障美国跨国集团和其他资本的利益这一战略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从根本上看,代表资本利益的社会精英是影响政府决策的主要力量,利益驱动因而成为其对外政策的基本诉求。
3、逐利本性至少是这个国家对外政策行为的关键动力国家与个人一样,不管所作所为是善是恶,皆有一套自我辩护的托词或借口。
这就是担负说教任务、取得正当化或合理化的意识形态。
如果我们看不清其行为的本质,就有被说服、被迷惑、被欺骗的可能性。
所谓“仁慈帝国”的看法,或者被美国对外战争的自由主义旗号所迷惑的人,显而易见是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的肤浅认识。
它看到的是美国对外政策行为的外在“包装”,而没有看到漂亮“包装”背后的真实动机和目的。
对于任何国家而言,确立行为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意识形态都是实施政治行为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美国的对外战争亦不例外。
它发动的大大小小战争无不有义正词严的正义说辞和责无旁贷的人类使命感。
参加二战的欧洲战场是为了“铲除纳粹”,抗击日本是为了“自卫反击”,出兵朝鲜和越南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与前苏联“对撼”是对付“邪恶帝国”,突袭巴拿马活捉诺列加是为了“铲除独裁”。
冷战结束之后,“反共战争”变成了“反恐战争”,遏制共产主义换成了推广美式价值观。
发动海湾战争是为了中东的“民主”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进军阿富汗当然是“反恐”的需要。
4、人权外交—称霸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权外交可以界定为以促进人权为基本目标的外交政策,也可以理解为以人权为借口来进行外交斗争。
前者为美国人所推崇,也是他们尽力树立的自我形象,而后者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它的谴责。
我们认为,美国在当代,特别是在冷战以后加紧推行其人权外交,无疑是为建立世界霸权的总目标服务的,而且它时常运用双重标准来干涉别国内政。
然而,历史上试图建立某种霸业的国家,如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都没有把在全世界促进人权,或者广而言之推行某种道德理想作为工具,唯独美国是如此,而且人权外交已正式成为其冷战后的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
总之,美国总是师出有名,其对外战争都是大公无私,是传教士精神的体现,而与自身利益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