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摘要】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应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功能及创新教育功能。

主要从几个方面加以思考:一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二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三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关键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在当代,不仅企业文化蓬勃兴起,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也在蓬勃兴起。

“班级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在小学,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单位——班级进行的。

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和成才起着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班级的每一堵墙壁会说话,每个角落会传情、启智。

把“每一堵墙”变成“无声的导师”,让“每一个角落”成为“文明的源泉”,让每间平凡的教室成为无声胜有声的教育风景线。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

因此,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它成为每一位小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是十分必要的。

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应该说,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富有很强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教育实践。

营造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氛围给予全班同学们,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思索的。

就此,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班级的文化建设。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一直以来,我们的德育所采用的基本方式是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传授有关的德育知识。

但在形式上往往以教师的讲解甚至“说教”为主,常常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组织形式到活动内容都显得过于单调,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撷取思想精华,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在良好班集体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们班开展了“好大一棵树”主题队会。

队会中队员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一系列节目:演课本剧《集体锁》、童话《我是小河的一滴水》、诗朗诵《我们和我》等。

同学们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在参与中接受了教育。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使德育形式“立体化”,把平面的道理,化为立体的形象。

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一部电影、一部小说给人的印象,常常比一堂政治课更深刻、更持久,就是因为文化建设在教育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精神动力。

(二)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功能
德国著名的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为人接受。

”学生从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的暗示,常能使学生在不需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教育、自我调适,从而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文化环境带给学生的是清新愉悦、自
由、和谐。

它不仅使学生在更为广泛的时间、空间上了解社会、理解人生,而且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寄托,又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学生的心灵。

这就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形成乐观向上的个性。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教育功能
最近,我在班级开展了“未来的世界”演讲比赛、“班级建设”金点子征集活动,在班级的墙壁上设立了“每周一句”、“送你一句话”等专栏。

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营造了一种人人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乐于创新的班级文化氛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

为此,我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在创新教育中具有以下功能: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创设多种情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可以感受到伟人及科学家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激起探究新知的兴趣和勇气。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文化传承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另外,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学生在获取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将接受着科学思想的薰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由此产生创新的动机与灵感。

二、班级文化的建设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

美化教室环境,既能显示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

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

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

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

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

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卫生要安排专人负责跟进;同学的书本,学习用具要摆放工整;课桌椅要摆放整齐。

2.教室的绿化。

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

我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了一些绿色的植物,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这样还能让学生消除眼部的疲劳。

3.教室的美化。

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阵地,教室布置要让学生参与其中。

教室布置包括:公布栏、班规、名人名言、硕果园、图书角、卫生角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地方。

我在前面强调教室的重要性,不是说教室布置好后,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如果这样理解太肤浅了。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浓浓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对好的学风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不仅看这个班教室布置得如何,更要看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学风、班风如何。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来进行,要体现班级特色。

在制订本班的班规时,我先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议论,再进行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了适合本班的班规。

在这一版块中以“我们的约定”的形式罗列出全班同学应该共同遵守的几项规定。

班规制订好了,是不是贴在墙上就行了呢?不是的。

我们更重要的是做好班规的执行,而且是长期的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

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

要求全班同学互相鼓励、互相监督。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次问题,是需要班主任长期坚持的。

1、加强团队精神培育,营造和谐共进的班级氛围。

现在学校很多是独生子女,个性特征鲜明,团队精神缺乏。

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进而在班级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使团队精神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开展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的主题队会、邀请同级部的班级举行“拔河比赛”等活动。

2、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要防止简单化,杜绝一刀切。

只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按照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人、塑造人;只有发挥活动育人、环境育人、阵地育人、实践育人的工作优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启发、养成习惯,才能使文明素养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硕果。

为了激励学生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学有方
向,赶有目标。

我们每周评选“文明之星”、“卫生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并在班级中粘贴展出,为其他学生做出表率。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六一”儿童节让学生自编自演的小节目、与兄弟学校举行手拉手活动等。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班级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处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我坚信,在班级管理中,只要我们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出发,利用班级文化的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教书育人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2009年第14期
2.《班主任之友》2010年第8期
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李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