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动态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发展进程及特点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不同特征。本章就对建国以来我国基教改革实验的发展进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其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一、建国以来我国基教改革实验的发展进程

(一)建国后 17 年基教改革实验的发展

一是进行了学制改革。1951 年 10 月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小学的修业年限为五年,实行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并先后在北京几所重点小学进行了小学五年一贯制的学制改革实验。此次小学学制改革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一时期我国教改实验发展的主流。

二是对建国初期的课程进行改革。为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适应当时生产的需要,特增设综合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两门课程;增进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教育部于 1950 年 8 月颁布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中,明确将初高中各年级开设的政治科目列于各学科之首;建国以来,针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教育部于 1955 年 7 月颁布的《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中规定要减轻学生课外作业的过重负担,遵守作息时间,保证学生的休息和睡眠,更加关注学生身体的健康,同时也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是进行了教材改革实验。此阶段教材改革实验的一大特点是,教材改革实验是参照学制的变化进行的。如:1950 年根据当时实行的五年一贯制进行了五年一贯制教材改革实验,此学制停用后,又根据新学制进行了十年制语文识字教材改革实验和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改革实验,并且此阶段还允许各地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对通用教材进行修改,进行了各地自编教材的改革实验。这对后来教材改革实验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四是对教学法进行改革实验。建国初期,我国在小学语文、算术学科方面进行了一些有名的教学改革实验。如:1958 年,辽宁黑山北关小学提出“集中识字”教学法并进行实验研究,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1959 年又把在语文实验中的“以读为基础,读议练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开展了“精讲多练”的算术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到60 年代时,景山学校和上海育才中学进行的教改实验在我国教育实验中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几年由卢仲衡研究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也已全面展开。

(二)“文革”十年基教改革实验的发展

建国 17 年来,我国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一些非凡成就。然而,十年“文革”几乎让先前的所有成果瞬间付之东流。具体表现有:

第一,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增加了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政治性目的,教学计划可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任意增减、取舍。将毛主席著作作为基本教材,规定中学生要一边上课,一边闹革命,一切教学目的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无产阶级的需要。可见“文革”时期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根本无章可循,各学科的教学目的已完全政治化,如当时的很多小学对政治和语文两门科目进行了专门的改革实验,湖南长沙就将小学低年级的政治和语文合并为一门政治课,使其丧失了语文学科的独立性,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将政治放在首位。

第二,对教材进行改革。“文革”期间,教材的改革比较混乱,大都以各地自编为主,

没有统一教材。直到 1972 年,小学语文课本才逐渐实现统一,并被大多数省市所采用,使以各地自编教材的混乱局面得到缓解。

第三,对小学数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实验。“文革”时期旨在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少之又少,但其中也有不乏取得一定成效的。如:上海、天津的几所小学于 1969 年开始,经过 6 年时间,在数学方面完成了“三算结合”的教学改革实验。此实验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激发了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在语文教学方面,针对“文革”期间语文基础知识受到压制的现象,1973 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全国五省市的 21 所小学开展了“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实验,此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四,对中学课程与教学进行了改革实验。针对当时实行的程序教学的弊端,1966 年初,北京女六中和西四中学开始了“三本教学”的改革实验,该实验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五,在中学开展自编教材改革实验。“文革”期间由于教材管理比较混乱,所以各地自编教材成为当时改革实验的重要部分,尤其在上海、湖南两地表现最为明显,自编教材改革实验虽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具有实用性,但各地编写的教材大都质量差,使教材的管理与编写一直处于不系统、不统一、混乱不堪的状态。

总之,“文革”期间所进行的各方面改革实验归根结底都是为当时的“阶级斗争”服务的,为无产阶级大革命服务的,虽然有个别改革实验项目收到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此阶段所进行的改革实验对以后教改实验的影响甚微。

(三)改革开放以来基教改革实验的发展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的光辉转折点,同时被压抑10 年的教改实验也在这个时期得以全面而迅速发展,同时也使我国教育改革实验获得第二次发展高潮。其中,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受到高度重视,比如改革内容更为丰富,实验队伍更加强大,改革实验更加繁荣等。这一时期基教改革实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基教改革实验的恢复阶段(1979 至 1985 年)

1979 年,教育理论界开展了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教育单纯地被认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说法,认为教育不仅要满足政治形势的需要,而且要促进经济的发展,重新确立了“学校教育为主”的宗旨,学校教育实验得以迅速发展。1983 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一方针指引下,一些在“文革”中被中断的实验项目逐渐恢复,并得以快速发展,比较著名的有集中识字教学改革实验、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等。与此同时,新的实验项目开始出现,有学制改革实验,学校管理改革实验,超前教育实验,而最为活跃的要属学科教学改革实验,它最初只限于语文、数学两科,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学科。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代表性的教学改革实验高达 120 项,其中效果显著、影响力大、实践性较强的就有 18 项之多。

2. 基教改革实验的发展阶段(1985 至 1990 年)

1985 年 5 月 27 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此时期的基教改革实验提供了方向,与此同时,国外的一些现代教育理论,如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等也为我国的基教改革实验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