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30年)》正式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实施该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30年)的批复》指出:新郑市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旅游为主,以黄帝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新郑的建设和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乡环境,努力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城乡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批复》要求新郑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严格按照确定的建设目标,抓好中心城区、镇、村的规划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合理确定城市规模,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2万人,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8万人,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45万人;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抓好产业集聚区发展,促进产城联动;要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搞好城乡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关系民生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市域城乡体系规划
规划采取强化中心、凝聚分区、整合园区三大发展战略,构筑“中心、廊带”的市域村镇体系空间规划结构,形成“一主(中心城区,新村镇)、一副(龙湖镇)、两核(薛店镇、辛店镇)、四带(沿郑新公路、223省道之间地带和321省道、323省道之间地带形成“井”字交叉廊道)”的空间布局形态。
产业布局上规划形成临郑、临港、临煤三大产业集聚区。市域北部的临郑产业集聚区包括龙湖、郭店和孟庄,在空间上向龙湖集聚,重点发展文教产业;东部的临港产业集聚区包括薛店、和庄、龙王和八千等,形成都市工业走廊和新港产业集聚区;市域南部的临煤产业集聚区包括辛店、城关、观音寺、梨河等,重点发展煤电循环产业。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9至2030年。其中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2030年以后为远景规划,展望至2050年。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新郑市行政辖区,面积873平方公里。
城乡人口规模与市域城镇化水平: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约100万人,规划城镇人口7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7%;至2030年市域总人口约120万人,规划城镇人口101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4% 。规划重点镇3个:包括龙湖镇、薛店镇、辛店镇;一般镇5个:包括郭店镇、观音寺镇、梨河镇、八千镇和城关乡;中心村33个,一般村110个。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按:一心、两环、三廊、五组团四个空间层次进行布局。一心:指城区中心,由轩辕水库、规划的体育公园、湿地公园构成的城市中心绿地;两环:指由南水北调干渠和京珠高速、石武高铁防护绿地形成的外环和由黄水河、双洎河、郑韩故城形成的内环景观带;三廊:指沿黄水河、双洎河、莲河布置的景观绿地;五组团指五个片区内的街头绿地、广场绿地、道路绿地及单位内部绿地、居住区绿地等。
至2030年,规划绿地1680公顷,绿地率39.3%,绿化覆盖率44.1%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黄帝文化和郑韩故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内容,重点保护市域各文物保护单位构成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以黄帝文化为核心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郑韩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合理的发展文化旅游业。
新郑古城定位为以生活居住、历史博览、旅游休憩、传统文化艺术服务为主要职能,是集中体现新郑城市历史风貌特色的城区。
旅游发展规划:总体战略是以黄帝文化为龙头,依托裴李岗文化等众多古文化遗址与遗迹,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及文化生态试验区,;依托郑韩故城现存遗址,再现春秋战国郑韩故城的文化生态特色与文化生活风情;以枣文化与黄土生态农业文化为依托,打造特色休闲生态旅游区。围绕打造以黄帝文化旅游为主导的集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会议度假、自然观光为一体的精品化旅游产品的目标,形成“一心一廊、两翼六片”的旅游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