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博物馆学1.4 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5-121页。
一、背景与源起
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第二次博物馆革命”
• 社会史运动 • 地方价值发现 • 传统博物馆反思 • 生态环境议题
表现:第三世界国家解放、北美少数族群意识的觉 醒、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欧洲社会的去中心化论 战、北欧对于传统过去的制造、传统博物馆的精英 主义反思
二、发展历程
• 吕建昌、严啸:《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姊妹馆——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辨析》,《东南文化》, 2013年第1期,111-116+12页。
• 潘守永:《“第三代”生态博物馆与安吉生态博物馆群建设的理论思考》,《东南文化》,2013 年第6期,86-93页。
• 尹凯:《生态博物馆在法国:孕育与诞生的再思考》,《东南文化》,2017年第6期,97-102页。 • 潘守永:《生态(社区)博物馆的中国经验与学术性批判反思》,《东南文化》,2017年第6期,
·建设与保护的矛盾:如何在建设 中将“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
·经济因素与人文价值的矛盾:如 何正确对待旅游开发等经济影响?
思考题
• 一、名词解释 第二次博物馆革命、生态博物馆 • 二、简答题 1、生态博物馆模式在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方面的利与弊。 2、简述生态博物馆的源起与发展。 3、简评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实践。 • 三、论述题 试论生态博物馆对传统博物馆的“发展和创新” 。
围绕都市的产业、文化、生活等各种各样的记忆的收集、保 护为中心的生态博物馆大量出现,而小型的生态博物馆在其中 占了不小的比例 4.到1999年,全世界生态博物馆163座生态博物馆,分布于26个 国家,以法国和加拿大为多。 5.2000年至今:发展中国家尝试建设“生态博物馆”;模式日 益多元;对“生态博物馆”的批判与反思日盛。
“遗产项目” • 台湾地区整旧如旧的社区营造……
西班牙 文化公园
七、中国实践
第一代:贵州生态博物馆群
1998年10月,在挪威的援助下,建成了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 座生态博物馆,也是亚洲首座生态博物馆。经过中国与挪威王国10年的合作, 贵州省建成了以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
三、定义
ICOM:生态博物馆(ecomuseum)通 过科学的、教育的或者一般来说的文 化的方式,来管理、研究和开发一个 特定社区的包括整个的自然环境和文 化环境的整个系统。因而这种生态博 物馆是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和发展的一
个工具。
中国: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 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 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 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 关系中,并和谐的向前发展的一种博 物馆新理念和新方法。
八、进步性与反思
生态博物馆:一种积极的文化工具
·强调与社区融合,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 础,开创了保护传统村落、传统城市社区的 新模式。
·对传统博物馆的“专业性”与“职业化” 构成挑战, 对当代博物馆学产生了革命性的 影响,是新博物馆学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反思
·主客体矛盾:社区居民的主体作 用往往置于专家、学者、投资者和 政府的指导与控制之下,社区居民 的“文化自觉”期待被唤醒和重视
• 1. 20世纪60年代后期:依托地方自然公园建馆 • 补充两句 • 2. 70年代前期:以都市生态博物馆为代表
在第一代生态博物馆的基础上,伴随城市地方自治等进程,这一 阶段的生态博物馆以产业遗产等社会环境为中心、由地域的生活者 主导建设并服务于公众的都市生态博物馆为代表。
1971年国际博协第9届大会,提出“生态博物馆”概念 1972年召开的国际博协讨论会,定义“生态博物馆” 1971-1973年,第一个明确的生态博物馆——法国克勒索蒙特梭 矿区生态博物馆建成 3. 7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1977年以后)
生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 南茜·福勒、罗宣、张淑娴:《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与方法——介绍亚克钦印第安社区生态博物馆 计划》,《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4期,73-82页。
• 刘世风、甘代军:《生态博物馆运动的社会思想根源探析》,《东南文化》,2011年第5期,96100页。
• 安来顺:《一种以社区为核心的开放型博物馆——国际生态博物馆40年探索》,《中国文化遗 产》,2011年第6期,60-65+7页。
Biblioteka Baidu
五、与传统博物馆区别
• 勒内·里瓦德的对比公式: 传统博物馆:建筑+收藏+专家+观众 生态博物馆:地域+传统+记忆+居民
• 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的对比公式 传统博物馆:藏品+建筑+观众+科学知识+科学研究 生态博物馆:遗产+社区+居民+文化记忆+公众知识
六、实践
• 欧洲生态博物馆 • 美国以其印地安人的保留地 • 日本的一村一品的造乡运动 • 拉丁美洲:“社区博物馆” • 西班牙:“文化公园” • 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和加拿大:
2004年,中挪已共同在贵州成功建立了梭戛、镇山村、堂安和隆里四座生态 博物馆。这四座博物馆分别用以保存苗族、布依族、侗族和在当地占人口少数 的古老汉族的文化。
第二代:内蒙包头阿伦斯木古城生态博物馆、广西生态博物馆群
模式:“社区+资料信息中心”+“不主动接待旅游”
第三代: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
覆盖全县域的多层级博物馆群落 截止 2017年:1个中心馆+14个专题馆+多个村落文化展示点 (馆) “开放”模式
四、特征与内涵——以社区为中心,把遗产留在当地
“三位一体”保护文化遗产 在地化保护、 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统一
• 国际博协 多学科性 地区性 开阔性 协调性
必须在现地保存其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和产业遗产 。 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人文的。 既有有生命的活的文化载体,又有其赖以生息的环境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为了住民的未来,必须由住民参与管理运营 。必须开展各种活动。
一、背景与源起
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第二次博物馆革命”
• 社会史运动 • 地方价值发现 • 传统博物馆反思 • 生态环境议题
表现:第三世界国家解放、北美少数族群意识的觉 醒、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欧洲社会的去中心化论 战、北欧对于传统过去的制造、传统博物馆的精英 主义反思
二、发展历程
• 吕建昌、严啸:《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姊妹馆——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辨析》,《东南文化》, 2013年第1期,111-116+12页。
• 潘守永:《“第三代”生态博物馆与安吉生态博物馆群建设的理论思考》,《东南文化》,2013 年第6期,86-93页。
• 尹凯:《生态博物馆在法国:孕育与诞生的再思考》,《东南文化》,2017年第6期,97-102页。 • 潘守永:《生态(社区)博物馆的中国经验与学术性批判反思》,《东南文化》,2017年第6期,
·建设与保护的矛盾:如何在建设 中将“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
·经济因素与人文价值的矛盾:如 何正确对待旅游开发等经济影响?
思考题
• 一、名词解释 第二次博物馆革命、生态博物馆 • 二、简答题 1、生态博物馆模式在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方面的利与弊。 2、简述生态博物馆的源起与发展。 3、简评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实践。 • 三、论述题 试论生态博物馆对传统博物馆的“发展和创新” 。
围绕都市的产业、文化、生活等各种各样的记忆的收集、保 护为中心的生态博物馆大量出现,而小型的生态博物馆在其中 占了不小的比例 4.到1999年,全世界生态博物馆163座生态博物馆,分布于26个 国家,以法国和加拿大为多。 5.2000年至今:发展中国家尝试建设“生态博物馆”;模式日 益多元;对“生态博物馆”的批判与反思日盛。
“遗产项目” • 台湾地区整旧如旧的社区营造……
西班牙 文化公园
七、中国实践
第一代:贵州生态博物馆群
1998年10月,在挪威的援助下,建成了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 座生态博物馆,也是亚洲首座生态博物馆。经过中国与挪威王国10年的合作, 贵州省建成了以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
三、定义
ICOM:生态博物馆(ecomuseum)通 过科学的、教育的或者一般来说的文 化的方式,来管理、研究和开发一个 特定社区的包括整个的自然环境和文 化环境的整个系统。因而这种生态博 物馆是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和发展的一
个工具。
中国: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 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 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 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 关系中,并和谐的向前发展的一种博 物馆新理念和新方法。
八、进步性与反思
生态博物馆:一种积极的文化工具
·强调与社区融合,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 础,开创了保护传统村落、传统城市社区的 新模式。
·对传统博物馆的“专业性”与“职业化” 构成挑战, 对当代博物馆学产生了革命性的 影响,是新博物馆学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反思
·主客体矛盾:社区居民的主体作 用往往置于专家、学者、投资者和 政府的指导与控制之下,社区居民 的“文化自觉”期待被唤醒和重视
• 1. 20世纪60年代后期:依托地方自然公园建馆 • 补充两句 • 2. 70年代前期:以都市生态博物馆为代表
在第一代生态博物馆的基础上,伴随城市地方自治等进程,这一 阶段的生态博物馆以产业遗产等社会环境为中心、由地域的生活者 主导建设并服务于公众的都市生态博物馆为代表。
1971年国际博协第9届大会,提出“生态博物馆”概念 1972年召开的国际博协讨论会,定义“生态博物馆” 1971-1973年,第一个明确的生态博物馆——法国克勒索蒙特梭 矿区生态博物馆建成 3. 7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1977年以后)
生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 南茜·福勒、罗宣、张淑娴:《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与方法——介绍亚克钦印第安社区生态博物馆 计划》,《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4期,73-82页。
• 刘世风、甘代军:《生态博物馆运动的社会思想根源探析》,《东南文化》,2011年第5期,96100页。
• 安来顺:《一种以社区为核心的开放型博物馆——国际生态博物馆40年探索》,《中国文化遗 产》,2011年第6期,60-65+7页。
Biblioteka Baidu
五、与传统博物馆区别
• 勒内·里瓦德的对比公式: 传统博物馆:建筑+收藏+专家+观众 生态博物馆:地域+传统+记忆+居民
• 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的对比公式 传统博物馆:藏品+建筑+观众+科学知识+科学研究 生态博物馆:遗产+社区+居民+文化记忆+公众知识
六、实践
• 欧洲生态博物馆 • 美国以其印地安人的保留地 • 日本的一村一品的造乡运动 • 拉丁美洲:“社区博物馆” • 西班牙:“文化公园” • 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和加拿大:
2004年,中挪已共同在贵州成功建立了梭戛、镇山村、堂安和隆里四座生态 博物馆。这四座博物馆分别用以保存苗族、布依族、侗族和在当地占人口少数 的古老汉族的文化。
第二代:内蒙包头阿伦斯木古城生态博物馆、广西生态博物馆群
模式:“社区+资料信息中心”+“不主动接待旅游”
第三代: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
覆盖全县域的多层级博物馆群落 截止 2017年:1个中心馆+14个专题馆+多个村落文化展示点 (馆) “开放”模式
四、特征与内涵——以社区为中心,把遗产留在当地
“三位一体”保护文化遗产 在地化保护、 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统一
• 国际博协 多学科性 地区性 开阔性 协调性
必须在现地保存其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和产业遗产 。 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人文的。 既有有生命的活的文化载体,又有其赖以生息的环境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为了住民的未来,必须由住民参与管理运营 。必须开展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