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四讲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1、区域经济开发概论 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源自文库经济的各
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所以,区域开发理论是以区域经济增长 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 用理论。
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这个主体 自始至终都控制着开发过程;区域开发 是以特定区域为对象,对这个区域未利 用自然和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利用,对已 利用的进行再利用。所以,区域开发是 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 一的前提下,求得对区域内资源利用的 最大效益、经济的最大限度增长和社会 的进步。
区域开发的第一个特点是其开发对象的 位置、范围的明确性,无论范围大小, 都可以成为明确的开发行动。第二个特 点是其开发的时效性。对一个地区的开 发行动,一般都限制在一个具体的时间 期限之内,这样有利于开发规划的实施 和开发投资的筹措。第三个特点是其开 发行动的综合性。
区域开发不仅仅是工业开发或农业开发, 而是综合性的,涉及自然、经济、技术、 文化、社会等各个要素的综合性开发, 因此要尽力避免开发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最后,区域开发要达到区域内所有地区 经济的普遍增长,而不是一城一池的点 滴增长。
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 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 产出。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实质上就已经形成 的部门结构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与产业部门的创新分 不开的,因为从衰退部门转出的生产要素,大多要投 入到处于创新活动阶段的发展部门,而这些部门往往 是比原有部门高出一个技术档次的部门。于是,生产 要素的部门转移与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发生,生产的技 术水平和产出水平同时提高,出现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兴旺部门是接受生产要素转移的部门,衰退部门是生 产要素转出的部门。
实际上,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者的综合影响 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 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 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反之,则 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经具有 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 化区域的回流。
(2)发展轴模式
发展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由于 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 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 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样高于增 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或称 为“点轴”)。
从区域经济增长的特征来看,产值的增加并不 意味着能够说明一个地区生产水平的总体的提 高,也不意味着代表一个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高。只有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 模和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 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
这些影响因素,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 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亦即投入的 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资源、 技术等;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
1、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 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 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 长与均衡增长的区别,就在于认为由于 落后地区资本的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 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 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 地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
2、连锁效应
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 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 理论基础。“连锁效应” 包括:前向关 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1)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 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 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 应;
(2)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 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 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 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则是从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方面,论证同一个问题。 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力,低 储蓄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 又造成低收入。这是从供给的角度看的, 如果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则购买力低, 低购买力无法吸引资本的进入,投资不足 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如此 循环往复,贫困恶性循环。
第四讲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
1、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 (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
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 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 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 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 量的增加等。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纳克斯认为: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资本的不 足,而外来资本的缺乏在于本地区缺少有效 需求,归根到底,是造就这种需求。如何造 就呢?纳克斯认为只有在大范围内,各个部 门当中平衡地进行投资,使各部门间互相形 成需求,才可能造成这种需求,才可能促使 资本进入。纳克斯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理 论,区域经济学在引入这一概念时,错误地 认为均衡增长就是在所有地区同时增长,这 其实是误解,因为纳克斯并没有谈到任何空 间的问题,而只是谈部门的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 )、汉 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赫希曼认 为,发展的路径好比一个链条,从主导部门通 向其他部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是选择 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创造发展机会。赫希曼指 出,如果是政府投资,则应选择公共部门,特 别是基础设施,造成良好的发展的外部环境; 如果是私人资本,则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的 制造业部门。
增长网络的形成,使极化效应产生的聚集规模 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从 一个点上表现出来,对于网络所在的区域来说, 意味的增长结果的分散化和增长极点的分散化, 而对于更大区域来说,则将整个网络区域视为 一个巨大增长极,所以其极化的效应可能更强, 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可能更大。
3、区域开发中产业部门更替模式
均衡增长并不是指所有的部门都按照 统一的比例、在所有地区按一个速度 增长,不可以机械地理解。均衡增长 的中心在于区域内的产业应尽可能地 完备,使产业间能够相互形成需求, 从而获得内生的增长愿望。其实,如 果我们把“一个强大的外力”这个要 素去掉之后,那么均衡增长的理论与 新增长理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可以具体化为各种产业部 门的增长。
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部门 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产业,从 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
(3)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还可以具体化为各地区的 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 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 行地区,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 长。例如,中国沿海地区近30年来的经 济增长,受到三大直辖市和五个“新兴 工业省份”广东、福建、浙江、江苏、 山东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而沿海地区 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区域。
区域经济增长依靠要素的投入,即 (Q=f(K, L)。 但要素投入必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才
能够获得产值的增长。如果主导部门和 与之相关的其他部门在区域内已经形成, 经济的继续增长,就必须靠要不投入从 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
区域产业部门更替的基本原理
凡是处于创新阶段与发展阶段之间的产业 部门,可称之为发展部门,处于发展阶段 与成熟阶段之间的部门称之为成长部门, 处于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之间的部门称之 为成熟部门,处于衰退阶段的部门称之为 衰退部门。发展部门,成长部门和成熟部 门,处于衰退阶段的部门称之为衰退部门。 发展部门,成长部门和成熟部门,都是不 同程度的兴旺部门。
二、区域增长理论
(一)均衡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第
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第二部 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赖 宾斯坦认为,不发达经济中存在人均收入提高 的趋势,如通过要素投入促进经济的增长,也 存在相反的趋势,如人口无限地增加。如果要 想使区域经济获得增长,必须使投入能够足够 大,克服相反的趋势带来的影响。赖宾斯坦认 为应当有一个临界点,突破这个临界点,区域 经济就能够增长。例如:在一个人口10万人口 的地区,人口增长率为2%,则临界投资率可 能是10%。
(3)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 生产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 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获得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前提是存 在着区域贸易。因为率先投入的部门要 想带动全地区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 规模经济,而当部门规模扩大之后,必 要有庞大的市场。显然,落后地区不可 能满足其要求,必须向其他地区输出, 这是非均衡增长的关键所在。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与纳克斯的均 衡增长观点是一致的,他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大 推进的三个理论基础: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 需求的不可分性和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正由 于三个“不可分性”,部门间的增长只有相互 协调,经济才有可能增长。大推进理论是指: 在一个足够大的外部资本的推动下,增长在区 域的各个部门间推进,造成部门之间的相互需 求,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在一个广大的地域内,增长极只能是区 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 数地点。一个增长极一经形成,它就要 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 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当这种 极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增长极已 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 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 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
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 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 成新的需求。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投入,从区域经济 来看,存在两个杠杆:其一是投入高效 率产业的杠杆。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 里的观点,经济增长就是生产要素从效 率低的部门到效率高的部门的转移。一 旦一个地区将其有效的生产要素资源集 中到高效率的、能够起带动作用的部门, 则这个地区必然会获得增长。
其二是投入高效率地区的杠杆。对不同的 产业来讲,处于不同的地区,其生产的效 率相差很大。如果我们将有效的生产要素 资源都投入到那些具有高效率的地区和部 门,宏观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十分明显。需 要强调的是,高效率的地区并不仅仅是指 发达地区,因为有很多时候不发达地区在 某些发展的时段时,会获得比发达地区更 大的发展优势。
发展轴同样存在着聚集和扩散效应,而 且效应的强度更强,对周边的影响更大。 发展轴在不断地丰富之后,力量更强大, 最后将成为一条发展地带。发展带是发 展轴的成长结果及其演化最后形式。
(3)网络型模式
发展轴还有一种演化的结果,就是由若干个发 展轴联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局面,从而形成增长的网络。
(2)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内尔森 认为,不发达经济中的人均收入提高和降低的 趋势,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产生影响,即 便在一个短期内经济有所增长,但经济增长又 导致人口的增加,从而使人均收入的水平又回 复到原来的状态,或者更低的水平。内尔森主 要是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这个问题, 并指出,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不能靠 国家进行投入,这种状态很难被打破。
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包括硬环境 和软环境。硬环境指基础设施条件,相 关产业的布局条件等,软件环境则包括 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等。
3、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 以其增长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 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 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
2、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1)增长极模式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大行其道于60年代,没落于70年代)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 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 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 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
但是,主导部门的发展不可能是凭空造就的,必 须落实到一定的地点。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 佩鲁( Francois Perroux)把这种主导部门集中 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