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摘要简述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襄樊地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综合措施。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生症状;流行成因;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1.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174-01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一般发病后减产10% ~20%,严重发病后减产40%~60%。

1发病症状

白粉病在小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1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并产生许多小黑点(闭囊壳)。霉斑最初分散,后联合成大斑,覆盖全叶,病斑下面及周围组织褪绿,病叶易发黄早枯,茎和叶鞘被害后,植株易倒伏。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上病斑多于上部叶片。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为害颖壳和麦芒,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2发病原因

2.1温、湿度条件适宜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该病菌在0~25℃均可发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襄樊市2007年10月至

2008年5月平均气温为17.2℃,适宜病菌萌发;3~4月正处在小麦拔节、抽穗期,农民一般会加大肥水管理,增大了田间湿度,为病菌滋生提供了温度、湿度条件。

2.2耕作方式不当

主要是播期不当,播量过大。进入10月以来,襄樊市气温比历年同期值偏高1~2℃,而农民多根据经验,秋收结束后立即播种,播种时气温偏高导致小麦旺长现象严重,严重地块甚至在年前出现了拔节现象。调查发现,襄樊市小麦播量大多数为150~225kg/hm2。播量大直接导致田间小麦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气性差,形成了病菌滋生蔓延的温床。另外,襄樊市的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割,留茬较高,多数病叶、病秆留在田内,加上连年种植,造成田间病菌大量积累,成为翌年的病源。

2.3病害防治不到位

一是重视不够,防治不及时。由于往年该病发生较轻,一般为零星发生,农民不进行防治,等到病菌侵染到上部叶片时才开始防治。而白粉病菌传播侵染速度快,当病害大面积发生时已错过了有效的防治时期。二是喷药不到位。白粉病发病时多从下部发生,然后向中部蔓延,由于小麦群体过大,药液很难喷透,防治效果较差。

2.4品种抗性降低

同一地区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使品种抗性降低,即出现新的生理小种,致病性增强,使原较抗病的品种也易感病,从而造成病

害的大发生。

3综合防治

3.1种植抗病品种

小麦白粉病菌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同时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

显著差异,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丰产良种,如郑麦9023、鄂麦19等,适当搭配其他品种。

3.2药剂防治

目前许多生产品种都不抗白粉病,可采用药剂防治。应加强前期防治,对发病中心和中心病团要及时喷药防治,初春要全面检查,继续防治,争取在3月气温全面回升前消灭菌源,控制病害继续扩散。药剂防治首选为特效药粉锈灵,15%粉锈灵750~900g/hm2或25%粉锈灵525g/hm2对水750~1 125kg喷雾或对水75.0~112.5kg低量喷雾,效果很好,施用粉锈灵以孕穗至破口期施药较好,施1次即可,对于特别严重的病田增加施药次数。也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

3.3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秋苗发病重的地区适当晚播,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二是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按种子重量的0.2%施用15%粉锈宁。也可用烯唑醇按种子量的0.2%进行拌种,可防治小麦苗期白粉病、锈病和根部病害。

三是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四是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应根据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灌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及时灌水。

4参考文献

[1] 刘丽君,司乃国.小麦白粉病化学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j].农药,2002,41(4):15-16.

[2] 张志芳,路海燕,陷春萍.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j].山西农业,2003(8):39.

[3] 董自庭,陈光华,王刚云,等.商洛市小麦白粉病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3(2):66-67.

[4] 张丽霞,潘兹亮,吕玉虎,等.豫南地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6(10):72.

[5] 高德荣,陆成彬,吴宏亚,等.抗白粉病小麦育种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5):603-604.

[6] 李伯宁,周益林,段霞瑜,等.小麦白粉病与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j].植物保护,2008,34(3):2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