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第1章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分别命名为“习得”(acquisition)和“学习” (learning)。
获得方式
心理过程 知识类型 储存方式
功能
习得
学习
非正式、类似于儿童习得母 正式的课堂教学学习;课堂的规则
语;自然的交际;关注语言传 学习;关注语言形式
达的意义;可理解输入
下意识、内隐学习
有意识、外显学习
习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 学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是可
❖ 2.社会语言学视角。
❖ 关注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 比如,Torane在Labov语言语言变异范式的 影响下,提出了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风格 连续体”理论模式(P133),此外还有 Schumann的“文化适应”力量模式和Giles ( [dʒailz] )的“社会身份”理论研究 (P177)。
❖ 3.认知视角。
❖ Anderson提出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P255);McLaughlin提出的“信息加工模 式” (P269);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 模式” (P276)。
❖ 这些研究不承认在人脑中有一个特殊的语言 习得机制,认为人类语言习得机制和一般的 认知机制没有什么区别。
❖ 二语习得研究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 程以及学习者自身感兴趣,从学习者的语言 偏误、习得顺序、普遍语法与习得机制、学 习者的语言变异、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方面 进行描写和解释。
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 语言学交叉和重合构成了三重关系:
❖ 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 的语言学视角;
❖ 实证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 1.目的不同。 ❖ 心理学研究语言和语言获得,为的是揭示人
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 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二语学习者
如何获得第二语言的,包括习得过程、习得 机制等。
❖ 2.范围不同。
❖ 语言表达(linguistic performance, 又译“语 言运用”)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 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 二者有区别: ❖ 1.研究对象不同。
语言学家通常把母语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关 注的是这种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和规律。
第二语言习得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
❖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 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简称 “二语习得”。
❖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二语习得成为一个独 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
❖ 问题3:一个美籍华裔儿童第一语言是英语, 他学习汉语,他的汉语学习可以称为母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吗?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 第二语言习得
❖ 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 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 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 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是一种反 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 4.社会文化视角。
❖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习理论”(P166) 是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 因素在语言习得和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 用,强调语言习得的社会交互性。
❖ 上述二语习得研究的不同视角,构成了二语 习得研究的不同路径,使得二语习得研究成 为一个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领域,促进了 二语习得研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
❖ 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上世纪50-60年代。 ❖ 理论初创。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尚未
分离。 ❖ 占主导地位的是“对比分析”。
❖ 第二阶段:上世纪70年代。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独立学科。
❖ 偏误分析代替了对比分析。
❖ 开始关注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产生了“中介语” 理论假说。
❖ 1985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汉语教 学讨论会,几乎没有汉语习得研究的文章。
❖ 1987年12月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华 东协作组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上作了“加强对 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的报告。
❖ 报告提出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指 出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不高,成功率不理想, 根本原因在于还没有真正找到语言学习的客 观规律。
❖ 与心理学交叉反映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 认知心理学视角;
❖ 与心理语言学的交叉实际上是上述四个学科 (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得) 共同研究领域的重合。
❖ 虽然二语习得与上述学科的关系比较密切, 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但是,它仍然是一个相 对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研 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更为关注“学习者语言系 统”的规律。
❖ 2.研究目的不同:语言学家关注的是语言规 则是否可以解释所有人类语言的普遍性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关注的是如何用语言规 则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规律。
❖ 3.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不同:语言学 家通过描写的方法研究学习者语言结构本身的问题, 解释的依据是学习者的目的语规则。
❖ 1986年佟惠君编著《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 出版。收集了2020个病句。这是当时最为全 面系统的汉语偏误分析专著。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 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1992年5月《世界汉语 教学》编辑部、《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 《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联合发起召开了 “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简史
❖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 Corder(1967)《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 Selinker(1972)《中介语》 (Interlanguage)两篇文章被认为是这个领 域的发端
❖ 原因:他们二人先后明确了二语习得的研究 对象,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不可言说的程序性知识; 以明确陈述的陈述性知识
位于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 本质上属于元语言知识,也存储在
大脑的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
用于语言的自动加工,是语言 主要是用来控制语言的加工过程,
理解与生成的主要源头
用于语言输出的监控和调整
“习得”和“学习”的关系:“ 无接口”观点
❖ 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 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学得的知识无法 转换成习得的知识。即所谓“无接口观点 ”(non-interface position)。
❖ 然而,很多学者认为,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操 练转化为隐性知识。
❖ Ellis认为这两个过程难以区分,二语习得既 包括下意识过程,也包括有意识过程,既包 括自然的语言习得,也包括课堂环境下的语 言学习。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
❖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 目的语。
❖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 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 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 下面介绍二语习得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母语与目的语
❖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也称作“本族语”。
❖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 习的语言。
❖ 问题1:出生于美国的汉族儿童,其母语是什 么?
❖ 问题2: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汉族人,其母 语是什么?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 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和心 理特性,比如感觉、知觉、理解、记忆等。
❖ 二语习得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 习者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学习者本身。
❖ 3.研究方法不同。
❖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多种,比如观察法、心 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
❖ 二语习得研究虽然有时也采用上述方法,但 更主要的是使用描写法,对学习者语言系统 进行描写。
❖ 会议认为:
❖ 由于对学习者的学习规律知之甚少,因此我们 对语言教学规律,对语言本身的认识都受到了 限制。……加强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就成了 问题的关键。
❖ 被称为“强观点”(strong version)。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
❖ Seliger(1979)的证据: ❖ 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
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 ❖ 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
相关规则。
❖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 元语言知识不相关。也就是说,“习得”与 “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二语习得研究者更多地采用实证的方法来解释二语 学习者的语言结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 “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empirical study; 首先实 证研究是基于“存在一个客观世界”的世界观为前提,它坚 信有一个客观世界存在。而我们实证研究就是不断地通过研 究,去接近这个完美的世界。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 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 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 3.研究方法不同。
❖ 心理语言学基本上采用的是心理学或者实验 心理学的方法,长于实验室研究,主张通过 实验方法检验理论假设。
❖ 二语习得虽然也吸收实验室研究等方法,但 是,它主要从语言学、认知、社会语言学以 及社会文化等四个角度来解释学习者语言系 统,研究方法也比较宽泛。
❖ 4.兴趣不同。
❖ 心理语言学主要对人类个体的感觉、知觉、 理解、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感兴趣。
❖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不限于一 种语言)。
❖ 案例分析:美国的华裔儿童习得了英语之后 再学汉语,其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 二语言各是什么? 针对这些人的汉语教学, 是否应该与其他情况有所区别?
三、习得与学习
❖ 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1941-)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 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 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 不同。
❖ 吕必松的报告代表了八十年代人们对对外汉 语学习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 1984年,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 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才开始了这方面的研 究。
❖ 八十年代中后期,汉语习得研究的第一个研 究领域是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 内容涉及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音、词语、语 法、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偏误分析。
❖ 第二语言环境和外语环境:外语环境指的是 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课堂之外,即在语言习 得所发生的环境中不作为交际语言。第二语 言环境指得是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 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 问题1:一个汉族中学生在中国大陆学英语和 在英国学英语,他的英语学习分别叫做什么?
❖ 问题2:他在中国大陆学藏语,他的藏语学习 叫做什么?
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
❖ 1.研究对象不同。 ❖ 二语习得主要研究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注重对二语系统及习 得过程的描写和解释。 ❖ 心理语言学关注最多的是儿童母语获得的心 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 2.学科归属不同。 二语习得一般归于应用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归于认知科学。
第四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 代初期。
❖ 1984年,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 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 三个阶段: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90年代 的汉语习得研究、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
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 80年代初汉语习得研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 视。
❖ Dulay和Burt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P20)。 ❖ 克拉申的“监控模式” (五个假设)(P20)。 ❖ Schumann“文化适应模式” (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
的一部分)((P20)。
❖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以来。第二语言习得 研究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发 展路径:
❖ 1.语言学视角。许多研究建立在乔姆斯基普 遍语法理论模式之上,有的研究建立在语言 功能模式以及语言类型学的基础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