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及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测骨髓检查
26.07.2020
5
今重点介绍在光学显微镜下,通 过瑞氏染色法了解血细胞形态特点及 常见血液病的形态学改变,以及细胞 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做简要介绍。
26.07.2020
6
临床应用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目前对造血系统疾病诊断最 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如对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 瘤、再障、巨幼贫等均有直接的诊断作用,在疾病 的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骨髓变化,有利于分析疗 效和估计预后。
26.07.2020
3
概述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骨髓细胞是主 要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研究血细胞数量和 形态的变化,有助于了解骨髓造血功能及其 病理变化,因此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但必须与其他临床资料结合 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26.07.2020
4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方法
目前研究血细胞形态的方法有多种
③必要时骨髓穿刺作骨髓涂片检查(骨髓铁染色)进行 确诊
④明确贫血的病因或找到原发病症:粪便潜血实验、尿
常规检查、血液肝肾功能检查、生化或免疫学实验、胃
肠道X线检查、胃镜检查等,以确定造成缺铁性贫血的
病因。
26.07.2020
2
骨髓检查
Bone –marrow examining
第三节 血细胞形态特征 第五节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2、诊断其它非造血系统疾病
如疟疾、黑热病、高雪氏病、尼曼-匹克病、 转移性肿瘤等。
26.07.20207Βιβλιοθήκη 26.07.20208
3、凡临床上遇到原因不明的发热、恶病质、原因 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出现幼稚 细胞以及血细胞单项或多项原因不明的减少或增 多,均可作骨髓细胞学检查帮助诊断。
2018年2,2012-3-31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文档资料
各种原始细胞难以鉴别--不能完全根据形态来定
根据其周围细胞--(幼稚细胞) 结合组化染色,免疫分型考虑
鉴别细胞需在同一片与其他细胞比较--染色深浅,酸 碱差异
三、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 学反应原理,进行血细胞涂片以及染色,显微 镜下观察细胞内化学组成以及变化
骨髓检查的临床应用
造血系统疾病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的最有 价值的检查方法 造血系统疾病诊断 造血系统疾病疗效分析和预后估计
➢ 肯定性诊断:骨髓中具有特异性病理细胞--如白血病 细胞、骨髓瘤细胞、异形组织细胞、癌细胞等
➢ 符合性诊断:骨髓象表现异常变化,结合临床病史可符 合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 血、粒细胞缺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 进、类白血病反应等
➢ 提示性诊断:骨髓象可提供进一步诊断线索--如溶血 性贫血需结合病史作溶血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 除外性诊断:骨髓象的检查能排除临床上被怀疑的疾病 --如全白细胞减少,疑患急性白血病而骨髓检查无相 应改变时,可作出排除性诊断
临床应用
诊断非造血系统疾病
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和 黑热病
某些代谢性疾病如高雪病 协助诊断感染性疾病 如
核位置: 红细胞系胞核位置居中,核四周均有胞浆。 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的核常偏位。 淋巴细胞胞核常一侧着边。
细胞发育规律
细胞核
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核仁:由清晰到模糊不清最
后消失 原始阶段均有核仁 早幼阶段核仁模糊不清或
消失 中幼阶段多无核仁
二、血细胞正常形态学特征
红细胞系统
原始单核细胞:正常骨髓很少见,有原始细胞特点
临床本科 骨髓细胞学检查
4、 单核细胞系
原始单核细胞 幼稚单核细胞 成熟单核细胞
成熟单核细胞
胞体:Φ12-20微米,通常较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0~14) 为大。
胞核:圆或椭圆,核不规则,呈马蹄形,肾形;核染 色质细致网状或条索状。
胞浆:量多,不透明如毛玻璃样,淡蓝色,浆内偶有 空泡,含无数细小并散在的嗜天青颗粒。
5、浆细胞系
量:较多 胞浆 色:淡蓝色、蓝或深蓝色
颗粒:含丰富的非特异性颗粒(嗜 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A颗粒)
中幼粒细胞
特点: 1. 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核形变化较大,细胞
阶段划分以细胞核的变化为主要依据。 2. 根据所含特异性颗粒不同,各阶段粒细胞
又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 碱性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
红比值↓,
2、幼稚红细胞体积 变大且“核幼质老”
3、粒系、巨核系也 巨型变
3、再 障 AA
血象:HB、RBC、 WBC均↓ ↓ 网红↓
AA骨髓象: 增生减低或极度减低 红粒巨三系均减少, 成熟淋巴相对增多, 非造血细胞增多
二、白血病
定义: 临床表现: 发病情况:
急性白血病
〔血 象〕 1. 血红蛋白、红细 胞
M、L、PLT减少
特征: WBC↑↑↑ B↑↑ 费城染色体
骨髓象:
1.某系极度活跃 粒 / 红比值↑
(10—50):1 , 2.(原粒 + 早幼 粒)小于10%, 以中晚幼为主
3.红系减少 淋巴系相对减少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MDS
本病是一组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外周血象-主要表现在三系呈不同程度的改变, 可见到各类细胞在数量、质量上的异常。 骨髓象-主要以各系病态造血为突出表现
血液病的临床症状表现有哪些
血液病的临床症状表现有哪些血液病是指发生在血液、骨髓、脾及淋巴结等的疾病。
常见的症状表现如下:1、贫血贫血是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
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因具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致使各组织系统发生缺氧改变,所以临床表现相似。
一般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尤以面色苍白最为常见。
临床多以观察指(趾)甲、口唇粘膜和睑结膜等处较可靠。
贫血的严重程度和发展的速度,以及贫血的原因,决定其临床表现的严重性,轻者可无任何感觉,重者可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如心慌、气短等,并在劳动时加重;严重者甚至发生贫血性心脏病或心功能衰竭,此外患者常有头痛、眩晕、眼花、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以及四肢乏力、精神倦怠等症状,重者可有低热(因基础代谢增高)、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便秘、腹泻等表现(与胃酸缺乏、胃粘膜萎缩有关)。
2、出血倾向血液病出血的特点多为周身性,而非局部性的。
另一个特点是出血程度和引起出血的创伤可能极其不成比例,甚至可没有创伤史。
临床以自发性皮肤、粘膜紫癜为主者是毛细血管型出血的特征,而外伤后深部组织出血与血肿形成,及非损伤性关节积血或皮肤粘膜持续渗血不止,则是凝血机制异常型出血的特征。
凡有自发的广泛或局部皮肤、粘膜、关节、肌肉出血,或外伤、手术后出血不止,或兼有家族成员有出血史者,均提示有止血机制异常之可能。
3、发热血液病发热多属感染性。
临床上常出现发热的血液病有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由于白细胞数量与质量异常易合并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是由于未成熟的白细胞的生长与迅速破坏,致蛋白分解作用增强;基础代谢率增强;坏死物质的吸收等。
周期性高热是霍奇金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此外,血液病如直接侵犯体温调节中枢可造成该中枢功能失调,见于白血病浸润及颅内出血。
4、黄疸从血液病角度看主要是溶血性黄疸。
由于溶血所引起的黄疸一般不太严重,血清胆红素是属于间接性的,通常不超过85.5µmol/L(<5mg/dl),超过此数值时,要考虑肝功能不良或胆道梗阻。
骨髓细胞学检查
6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目的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如:Acute leukemia
(AL)、Aplastic Anemia(AA)、 Multiple myeloma (MM)、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等。 同时定期检查骨髓对分析疗效,判断疾 病预后亦有帮助。
骨髓穿刺:Bone marrow puncture
骨髓活检:Bone marrow biopsy
9
骨髓穿刺的部位:
常选用的部位有: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 胸骨、腰椎棘突 骨髓穿刺的方法:
10
11
骨髓穿刺的禁忌症:
1、血友病等凝血因子重度缺陷的疾 病。
2、穿刺部位局部有炎症,畸形及其
他病变时应避开或更换部位。
59
(二)巨核细胞计数与分类
巨核细胞数正常值为每张涂片 (1.5×3.5cm)7-35个 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且伴有成熟障碍:见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核细胞数量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60
原幼巨核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急性ITP
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加而产生血小板型减少:见于
47
5.细胞涂片检查时,吸取的骨髓液滴在载玻
片上(要有斜度)应迅速推片,避免凝固。 推片数目应根据检查需要决定。 6.骨髓液涂片时,涂膜应厚薄适宜,细胞分 布均匀,同时应在玻片一端标记患者姓名
及日期,以防差错。
48
二、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内容
1.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低倍镜下 检查。根据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
63
2.比值减低见于 : (1)红系细胞增多时,如各种增生性贫血 (2)粒系细胞减少时,如粒细胞缺乏症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MDS RA RAS CMML RAEB RAEB-T
多发性骨髓瘤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判断骨髓增生成度
增生极度活跃 1:1 各型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10 各型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1:20 正常骨髓,各种贫血
增生减低
1:50 慢性再障
增生明显减低 1:200 急性再障
观查巨核细胞
有无异常细胞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内容和 方法
油浸镜检查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观查细胞形态
结果: 阴性, 阳性, NSE是单核细胞的标记酶
能被NaF抑制
临床意义: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阴性或阳性,NaF不抑制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阳性,NaF抑制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原理: 偶氮偶联法和钙-钴法
NAP
硝酸钙
β-甘油磷酸钠OH-水解 磷酸钠+ 硝酸钴
硫化钴(棕黑色)
硫化胺
结果: 胞浆中灰-色棕黑色沉淀为阳性
反应强度分级: -,1+,2+,3+,4+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正常人阳性率:<40%,积分40-80
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鉴别 CML与类白血病鉴别 急性白血病的鉴别:急粒↓,ALL↑,急单ø 再障与PNH鉴别:再障↑,PNH↓ 其他血液病与恶组鉴别:恶组↓ 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糖原染色(PAS反应) 原理: 细胞内糖原 氧 化 醛+Schiff液 红色
高碘酸
结果: 除原粒细胞与幼红细胞为阴性外 均为阳性
第三节-骨髓检查
脊突:腰椎或胸椎下段 脊突,或3、4腰椎脊 突体
髂前上棘 :
顶端后1~ 2cm处.
胫骨粗隆: 定位穿刺 3岁以下小孩.
髂后上棘:骨质薄 易穿刺,髓液丰富, 很少被血液稀释,
5-10mL, 培养. 首选
一、概述
(三)骨髓标本的采集
2.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
(1)抽取骨髓液的量<0.2 mL (2)多项检查先抽形态学检查标本 (3)厚薄适宜涂片≥4张,血片4~6张 (4)作好标记:类型、姓名、编号、时间 (5)多部位、压痛点或X线检查穿刺 (6)干抽时,作骨髓活检
(四)血涂片观察
1.白细胞分类计数 2.血细胞形态观察
二、骨髓细胞学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四)总结分析:
1.骨髓象特征 2.血象特征 3.特殊检查 4.诊断意见及建议
特殊检查: 细胞化学染色
二、骨髓细胞学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五)正常成人骨髓象基本特征
1.增生活跃,G:E 2~4:1 2.各系统、各阶段比值正常,
(1)晚期原粒、N和E(+) 早期原粒和B(-)
(2)原M(-),幼M、成M(±) (3)其他系血细胞(-)
五、常用血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2.POX临床意义※
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acute leukemia, AL)
(1)急粒为强阳性 (2)急单(M5)为弱阳性 (3)急淋(ALL)为阴性 (4)急性巨核白血病(M7)为阴性
单核细胞系形态学特点
浆细胞系形态学特点
巨核细胞系形态学特点
其他细胞形态学特点
五、常用血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一)概念: 血细胞化学染色是以形态学为基础,运
用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化学等技术对血 细胞的化学成分作定性、定位和半定量分 析的方法.
常见血液病骨髓细胞及血片判读
APL
(多颗粒型)
第十六页,共57页。
APL (多颗粒型)
第十七页,共57页。
APL
(微颗粒型)
第十八页,共57页。
4.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
定义: BM中原始细胞≥ 20%。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及其前
体各≥ 20% 。 外周血单核细胞常≥ 5× 109/L。占15%~ 25%AML,各种年龄均有,老年人多见。临床特点为贫血、 血小板减少,发热、疲劳。
POX染色
PAS染色
第十页,共57页。
伴成熟迹象的AML(M2)
定义: 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细胞≥ 20%,不同阶段分化成熟的粒细胞
≥ 10%。单核<20%BM细胞。 见于30%~45%AML,20%患者<25岁, 40%患者≥ 60岁。
临床表现与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不 同阶段分化成熟的粒细胞≥ 10%。原始细胞可伴有或不伴有 嗜天青颗粒,Auer小体 易见,嗜 酸粒细胞可增加,有时嗜碱 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增加。
第三十四页,共57页。
血涂片高倍镜下形态
第三十五页,共57页。
血片油镜下形态
第三十六页,共57页。
骨髓油镜下形态
第三十七页,共57页。
急淋骨髓POX染色
第三十八页,共57页。
贫血
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综合征,是外周 血中单位容积血液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低 于正常。
可以以病因分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不 足、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形态分类 (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小 细胞低色素性)
1976年提出,1985年及1990年进行修定. 将AML分为M0-M7型. WHO分型: 依靠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 学、免疫表型, 结合临床特征来定义特定的类型。 1997年制定并简要发表,2001年最后修定全文发表.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我们知道,广义的骨髓象已经包括了血象,另外还包括了细胞化学染色红细胞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F3.1 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外铁阴性,含内铁细胞减少。
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F3.2 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
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
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
外周血象常出现3系减少。
F3.3 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
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
急性溶血时,外周血象可出现幼红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F3.4 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
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
血象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F3.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胞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
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
此类病人外周血象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
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
诊断MDS后,按骨髓和外周血象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4型,至于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骨髓检查PPT课件
病例一
男,37岁。乏力近两个月,面色、精神差。 一直在 其它医院按胃炎﹑肠炎治疗,效果不佳。体检:重 度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舌乳头轻度萎缩,舌面 光滑发红、舌痛。心肺(-),肝、脾、淋巴结不大。 双下肢对称性感觉麻木,腱反射减弱,精神抑郁。
血常规检查结果: Hb 30g/L(两月前125g/L),PLT 120×109/L, WBC 6.5×109/L, Nsg 60%(5叶以上核者占5%), L 37%, M 3%。 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 可见一定 数量的大红细胞。
两系均减少。 • 慢粒巨核系细胞早期增多,晚期减少。慢淋巨核
系细胞晚期减少。
33
慢性白血病血液学特征共同点
• 血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早期减少不明显。 • 白细胞计数增高。 • 中性粒细胞比值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者为晚期
间长 比例增高 粒红比例下降
8
9
10
11
12
再生障碍贫血(aplastic anima AA)
各种原因所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增生、分 化障碍和(或)及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全血 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贫血 感染 出血
13
再生障碍贫血(aplastic anima AA)
急性再障 慢性再障 增生程度:减低或极度减低 幼红细胞比例低、粒细胞比例低
外周血和骨髓中可见血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见大量各 阶段幼稚和成熟细胞。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晚幼粒细胞明显增多,杆 核与分叶核及嗜酸、嗜碱均增多。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以小淋巴细胞增多为突出表 现,在早期此类细胞可占65-75%,而到晚期则可达到 90-98%。
32
慢性白血病血液学特征共同点
•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 粒系(或淋巴系)显著增生。 • 慢粒红系细胞早期增生,晚期受抑制,慢淋粒红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血型(blood group)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某些血浆蛋白在个体之间均具有抗原成分的差异,受独立的遗传基因控制。
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血型系统。
20世纪初发现红细胞ABO血型系统以来,血型的概念仅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
随着对血型研究的进展,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清中血型抗原的发现,血型已被认为是指各种血液成分的遗传多态性标记。
血型血清学的研究也发展成为“免疫血液学”这一新的独立学科,在临床医学、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考古学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尤其是在输血、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等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节重点叙述与输血工作有密切联系的红细胞血型系统。
•一、红细胞血型系统•(一)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具有A或B抗原(又称A或B凝集原,两者均由H物质转变而来),血清中是否存在抗A或抗B抗体(又称抗A或抗B凝集素),ABO血型系统可分为四型。
红细胞上具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B抗体为A型;红细胞上有B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为B型;红细胞上有A和B抗原,血清中不含抗A和抗B抗体者为AB型;红细胞上不具有A 和B抗原,而血清中有抗A和抗B抗体者为O型。
•2.ABO血型的亚型ABO血型系统中重要的亚型是A抗原亚型。
•(1)A亚型:A型中主要的亚型有A1和A2。
A1亚型的红细胞上具有A1和A抗原,其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
A2亚型的红细胞上只有A抗原,其血清中除含抗B抗体外,可有少量的抗A1抗体(约见于1%~2%的A2型)。
•(2)B亚型:B亚型不多见,命名也不统一,一般称为B亚型或弱B,因其抗原性很弱,故B亚型的临床意义不大•3.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1)ABO血型鉴定•ABO血型抗体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红细胞抗原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
进行ABO血型鉴定时,采用标准的抗A及抗B血清以鉴定被检者红细胞上的抗原(Beth-vincent直接试验),同时用标准的A型及B型红细胞鉴定被检者血清中的抗体(Simonin反转试验)。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我们知道,广义的骨髓象已经包括了血象,另外还包括了细胞化学染色红细胞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临床血液学
1
第1页,共100页。
病史采集
血液病的常见症状有贫血、出血倾向, 发热或易感染,肿块、肝、脾、淋巴 结肿大,骨痛等。对每一患者应了解 这些症状的有无及特点。还应询问有 无药物及毒物接触史,营养及饮食习 惯,手术史,月经孕产史及家族史。
2
第2页,共100页。
体格检查
皮肤粘膜颜色、出血点,皮肤结 节或斑块,黄疸,舌乳头、浅表淋巴 结,胸骨压痛,肝脾有无肿大,腹部 有无肿块等。
接触史、服药史
31
第31页,共100页。
血皮疱肤、鼻粘衄膜、齿出衄血的伴随出血症状
深部组织出血: 血肿、关节出血、浆膜腔出血、眼底出血
内脏出血: 咯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出血、颅内出血
出血相关症状与体征:
晕厥、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压迫性症状、关节 畸形、肌肉萎缩
32
第32页,共100页。
感染的原因—细胞免疫缺陷
疾病、抗肿瘤药物或皮质激素引起。HD 和AL缓解期,都可发生。
微生物学:细菌、分枝杆菌、真菌(隐 球菌、卡氏肺孢子虫)、病毒(水痘带 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原虫和蠕 虫(鼠弓形虫、肠内原线虫)
38
第38页,共100页。
感染的原因—体液免疫缺陷
丙种球蛋白缺乏和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易 发生感染,其缺少对囊包产脓细菌起调 理作用的抗体,同时多数患者存在补体 缺陷。见于慢淋、多发性骨髓瘤。
局部因素导致出血。
18
第18页,共100页。
病因及发病机制
毛细血管壁的缺陷 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降低 血液中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
纤溶亢进
19
第19页,共100页。
血管壁功能异常
骨髓二
讨论病例资料2 讨论病例资料2
• 骨髓象 : 增生极度活跃 , M:E约 11.4:1, 骨髓象: 增生极度活跃, 约 , 原始粒细胞4%, 早幼粒细胞 原始粒细胞 , 早幼粒细胞74.5%(细颗 细颗 粒型占57%), 细胞内可见 小体; 粒型占 , 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 ; 红 小体 系细胞占7%;淋巴占 系细胞占 ;淋巴占9.5%;单核细胞占 ; 3.5%。POX染色:强阳性;α-NAE:阳性; 染色: 。 染色 强阳性; :阳性; 不受NaF抑制。 抑制。 不受 抑制 • (1)根据上述资料对本病作出诊断。 )根据上述资料对本病作出诊断。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一、贫血 (anemia) anemia)
(一)缺铁性贫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anemia,
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耗尽,影 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耗尽, 响血红蛋白合成。 响血红蛋白合成。
血象
小 细 胞 低 色 素
骨髓象
1.增生明显活跃。 1.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红系增生明显, 红系增生明显, 以晚幼红为主 2. 粒:红比例下降 3.红系核浆发育 3.红系核浆发育 不平衡, 不平衡,核老浆幼 4.成熟红细胞呈小 4.成熟红细胞呈小 细胞低色素性改变
急性白血病诊断与分型
• 形态学(morphology,M)联合细胞化 形态学(morphology, 学分析。 学分析。 • 形态学(M)结合免疫学(I)、细胞遗 形态学( 结合免疫学( )、细胞遗 传学( 及分子生物学( 传学(C)及分子生物学(M)分析
血液学检验骨髓检查
血液学检验骨髓检查发表时间:2019-09-05T17:21:28.6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丁培琴[导读] 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是骨髓,在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均来自于骨髓,部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浆细胞等也来源于骨髓。
会东县人民医院四川凉山 615200 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是骨髓,在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均来自于骨髓,部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浆细胞等也来源于骨髓。
直至18岁以后,全身的长骨几乎是黄骨髓。
正常成年分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一半,骨髓量约为1500~3000g。
骨髓检查时临床上常用并易普及且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
血液系疾病包括白血病、血友病、贫血,通过骨髓检查,能够对血液系统中的一些疾病进行诊断。
此外,通过骨髓检查,也能够对非血液性疾病进行鉴别,包括多发性脊髓瘤以及体内出现血小板和血细胞数量的增多和减少。
进行骨髓检查,能够进一步判断疾病的类型。
同时做出相应诊断。
除此之外,通过骨髓检查,能够对经常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各种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等,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原虫和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骨髓检查对临床诊断、观察疗效、预后的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骨髓涂片检查为血液疾病的主要诊断。
通过骨髓检查,能够了解患有血液病患者的一些患病情况。
血液病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应当首先遵从医嘱服用。
目前,大多数治疗血液病的药物为西药,西药多以止痛为主。
目前,临床上治疗血液病过程中,多用受体阻滞剂居多。
而若以中药治疗血液病,多使用中药药材辅之其他中药药材进行治疗,通过提取相应中药药材制作复方汤剂。
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在治疗血液病的过程中,目的是减少患者发病几率。
此外,护理人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指标变化,关注血压、意识和呼吸等变化,如果出现指标超出合理范围要及时进行就医。
同时,患者应多饮用温水,保证液体量适宜,防止血液浓缩,多食用水果和蔬菜,禁止使用辛辣、油腻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象:
1.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 以红系为主,常常幼红细胞>30% ,以中、晚 幼红细胞为主 3. 粒系大致正常 4. 巨核系正常 5. 铁染色:细胞外铁消失;幼红细胞内铁减少或 消失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HA)
由于各种原因,使RBC寿命缩短、破 坏增加,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所致的 一组贫血。正常骨髓造血功能代偿可高达 6~8倍。
白血病的分类
按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和自然病程: 急性白血病(本次仅讨论此内容) 慢性白血病
按白血病细胞类型: 淋巴细胞白血病 髓细胞白血病/髓系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血象:
1. RBC 、Hb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 WBC 不 定 ( 高 、 低 、 正 常 ) , 当 WBC≥ 100109/L时,引起血液粘滞,易致呼吸窘迫综合症 ,颅内出血等,极易导致病人死亡,临床上称为高 白细胞综合征,是血液科危症之一,也是引起医疗 纠纷常见原因
Megaloblastic Anemia
P288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Aplastic Anemia AA)
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 减少和/或功能异常、造血微环境缺陷及 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临床 以贫血、出血及感染为特征的一组综合 征。
分型:
1. 急性再障(AAA) [外国称重型再障(SAA), 我国称重型再障Ⅰ型(SAA-Ⅰ)]
由于叶酸/VitB12摄入不足或者消耗过多, 使体内储存叶酸/VitB12缺乏,导致DNA 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组贫血。
血液学特征:巨幼红细胞贫血,也伴有 粒细胞系巨幼变及核分叶过多现象
血 象:
1. RBC 、 Hb 2. Ret /正常 3. Plat 4. WBC基本正常/,可见过分叶现象 5. 涂片 : RBC大小不均,易见椭圆形巨红细
胞,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Howell-Jolly小 体,Cabot环,嗜碱性点彩RBC
骨髓象:
1.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 以红系增生为主,常常幼红细胞>40% ,并出 现巨幼红细胞系与正常幼红细胞系并存;易见椭 圆形巨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及点彩RBC 3. 粒系,伴有巨样变及分叶过多现象,具有早 期诊断意义 4. 巨核系大致正常/增多,可伴有巨样变及分叶过 多现象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意为细胞膜表面的分化抗原簇,亦即细胞分化 的膜表面分子标志,决定白血病细胞类型)
ALL:B-ALL (Pro-B-ALL; Pre-B-ALL; B-ALL等) T-ALL (Pro-T-ALL; Pre-T-ALL; T-ALL等)
(3)C----Cytogenetics (P477) M2 t(8; 21);M3 t(15; 17);ALL t(9; 22)
所有有核细胞(NC)比例, 骨髓增生程度分为五级:
增生程度 RBC : NC 常见疾病
极度活跃
1:1
白血病
明显活跃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活跃
20:1
正常骨髓或增生性贫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减低
50:1
慢性再障
极度减低 200:1
重型再障
(P267)血细胞发育过程中 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1)
胞体 规律
不同点
骨髓及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
(P266) 骨髓细胞学检查
(临床上简称: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像;临床上口语:骨穿检查)
(Myelogram)
骨髓穿刺检查的适应症: 确定诊断:主要为血液病,如白血病,恶性组织
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MM),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巨幼细胞贫血 ,戈谢病(Gaucher disease),尼曼-匹 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等。
2. 慢性再障 (CAA),又称非重型再障 [如果达SAA标准,我国称重型再障Ⅱ型 (SAA-Ⅱ)]
血 象: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1. RBC 、 Hb 2. WBC、N、L相对 3. Plat 4. Ret
骨髓象:
1. 骨髓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 2. 红、粒、巨三系均 , 淋巴细胞相对 3. 非造血细胞 (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 网状细胞) 4.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NAP)
(4)M----Molecular biology M2 ETO基因;M3 RARα基因;ALL bcr/abl基因
更正本书本次内容的主要错误
1. P268 原红细胞(normoblast) 改为 (pronormoblast)
2.P271 原单核细胞 (monocyte) 改为 (monoblast)
3. Plat 4. 涂片:易见白血病细胞(原始及幼稚细胞),可见 幼红细胞
急性白血病骨髓象
1.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2. 2001年WHO标准某一种系列原始细胞(白血病细 胞)增多20%。发现棒状小体(Auer rods)可排 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 红系(除M6外),RBC形态正常 4. 巨核系(M7除外)
骨髓象:
1.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 以红系增生为主,幼红细胞>30%,以中及晚 幼红细胞为主;可见核分裂型幼红细胞 3. 粒系大致正常 4. 巨核系一般正常 5. 成熟RBC中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 Howell-Jolly小体及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巨幼细胞贫血 (Megaloblastic Anemia MA)
SAA的血象诊断标准(≥2个):
1. 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
2.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5×109/L,如 <0.2×109/L 称为极重型再障(VSAA)
3. 血小板<20×109/ L
白血病—恶性肿瘤
( Leukemia)
是造血组织中某一类白血病细胞 异常增生及分化成熟障碍,并浸润其 他组织和器官,而正常造血功能受到 抑制。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 (发热)及侵润症状的血液系统恶性肿 瘤。白血病是<35岁的第一死亡原因。
循环血中有形成分均来自: 造血干细胞
外周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 胞,白细胞,血小板:均来自骨髓造 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成熟。为了 保证外周血细胞的稳定,造血干细胞 必须具备两个特征:
1.高度自我复制能力 2.多向分化能力
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模式图
(P267)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级
在低倍镜下,根据骨髓涂片中成熟红细胞(RBC) 与
大小 外形
大----小 巨核细胞系小----大 粒系早幼粒细胞>原粒细胞
规则----不规则 红、粒、淋系细胞不明显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 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2)
胞核 规律
不同点
大小 大 —— 小
巨核细胞则相反,
成熟RBC无核
外形 规则——不规则 淋、浆系细胞不变
染色质 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核膜 不明显——明显
不抑制 抑制 同上
减少 正常或减少 同上
PAS
+
-~+
-~+
+++
(正常幼红细胞阴性,红白血病中幼红细胞+++)
(备注:-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
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
(1)M----Morphology(P266) 急性白血病FAB分型:ALL:L1;L2;L3 AML:M0;M1;M2;M3;M4;M5;M6;M7 (2)I----Immunology (P276) (根据白细胞分化抗原(CD)—CD 的英文是
急 性 淋 巴 细 胞 白 血 病 骨髓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
性
单
核
细
–
胞
白
血
病
骨髓
(P275)常见急性白血病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急淋 急粒 急单 红白血病
POX /SB
SE NSE (加NaF)
NAP
– – –
增加
+~+++ -~+ 根据合并白 血
病细胞类型而定
++~+++ -~+
同上
-~+ ++~+++ 同上
辅助诊断: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 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MDS) ,骨髓增殖性疾病(MPD), 缺铁性贫 血(IDA),溶血性贫血(H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ITP) 和脾亢等。
鉴别诊断:发热待查(FUO),红斑狼疮细胞,微
生物及寄生虫检查,尤其儿童骨关节痛,肝脾淋巴结 肿大等。
骨髓穿刺检查的禁忌症:血友病!晚期妊 娠!
2. P275 表4-2-7中:NAP行中:正常或增加 改为正常或减少。
3. P277 表4-2-9中,T系列 向下移动一行 4. P279 表4-2-11中,倒数第二行,预后较好
改为预后不良
本节要点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标准 常见血液病血象、骨髓象特点
下次内容:出血和止血与血栓的检测 P285
血 象:
1. RBC Hb 2. Ret(严重时可达 20~50%) 3. WBC可反应性,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现象 3. Plat可反应性 4. 涂片:RBC大小不均,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
性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可见Howell-Jolly小体 (染色质小体) ,Cabot环,嗜碱性点彩RBC等 及特殊的红细胞形态(球形细胞,靶形细胞,裂 细胞等)。
巨幼细胞性贫血 •增生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