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用聚合物驱油剂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水粘度差: • 在水驱油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的差别,在同 一孔道流动时,对油的阻力就大,对水的阻力 就小,水就会超越到油的前面,产生窜流,从 而加剧了由于油层非均质性所造成的水驱油的 不均匀状况。 • 原油的粘度一般比水高。水驱油时,注入水总 倾向于沿高渗透层段进入油层,形成许多死油 区,所以波及系数不高。
缠绕+亲水基团的溶剂化+离子型聚合物的解离
2、降低渗透率机理
聚合物可通过减小水的有效渗透率,降低水油流度比,从而提高波及系数。 聚合物之所以能减小水的有效渗透率,主要由于它可在岩石孔隙结构中产生滞 留。 (1)吸附 吸附是指聚合物分子通过色散力、氢键或其他作用力在岩石表面所产生的浓 集。 (2)捕集 聚合物分子在水中所形成的无规线团的半径虽小于喉道的半径,但是它们可
聚合物驱介绍
● 聚合物驱( Polymer Flooding )
聚合物驱以聚合物水溶液为驱油剂的驱油法。 也称为: 聚合物溶液驱 聚合物强化水驱 稠化水驱 增粘水驱
● 聚合物驱( Polymer Flooding )

聚合物是一大类高分子物质的总称。用于提高原油 采收率的聚合物,包括黄原胶(生物聚合物)、水解聚丙 烯酰胺、丙烯酸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羟乙基纤维素 、硬葡萄糖等。 • 聚合物驱油以其成本低廉、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油速 度与开采效益、注入工艺简单等多项优势而得到重视 和应用。
kp
p
阻力系数反映了聚合物降低驱动介质流度的能力, 它的数值总大于1。
3、残余阻力系数
残余阻力系数是指聚合物溶液通过岩心前后的盐水渗透率比值,即
FRR
K wi K wn
残余阻力系数反映了聚合物降低孔隙介质渗透率的能力,它的数 值总大于1。
表1 聚合物的阻力系数
表2 聚合物的残余阻力系数
阻力系数总是大于残余阻力系数
一、基本概念
1、石油采收率
石油采收率是一个油田油藏地质、流体物性和相应开采 措施的综合指标,它是采出油量与地质(原油)储量的比值, 该比值取决于驱油剂在油藏中波及到的孔隙体积分数和驱油 剂在储油孔隙中驱出原油的体积分数
采收率可以表示为:
Vsw So Vsw Sor Vsw So Sor ER EV ED VS o V So
聚驱后簇状残余油
图5 水驱和聚驱后簇状残余油
驱油剂波及到的地方所含的油也不能完全被冲洗下来, 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油层的润湿性。当驱油剂是水时,水可以较好地将亲
水油层冲洗下来。即使对亲水油层,冲洗下来的油还常
常由于毛细管的液阻效应而滞留在油层采不出来。 对于亲油油层,水就不能将亲油油层中的油冲洗下来 。 由于油层岩石的孔隙面积很大,这就意味着留在油 层的油就很多。 可见,即使驱油剂波及到的油层,由于储岩表面的 润湿性和毛细管的液阻效应的存在,油也不一定能采 出来。因而有一个洗油效率的问题。
M=1时,降低M,对于平面波及系数的影响较小;增加M,
图1 五点法注采单元流度比对波及
状况的影响
对平面波及系数的影响很大 随着注入体积(PV)和含水率的增加,波及系数也增加
结论 降低M的措施:
波及系数随水油流度比的增大而减小。
增大μ w;减小μ o;增大Kro;降低Krw。
返回
聚合物驱有更高的平面波及效率-提高原油采收率
(5)调剖作用:聚合物的注入可以改善水油的流度比,控制了注入液
在高渗透层的前进速度,减少了指进,使注入液在高、低渗透层中以 较均匀的速度向前推进,改善了非均质层中的吸水剖面,提高了注入 液的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
2、阻力系数 --水的流度对聚合物溶液流度的比值,即
w kw FR p w
● 聚合物驱( Polymer Flooding )
• 聚合物驱的主要机理: (1)提高注入水的粘度,降低油水粘度差,改善油水之间的流度比,减 少驱替相在油层驱替过程中的指进、舌进等不利影响。
(2)聚合物水溶液还可以降低水的渗透率,而对油的渗透率保持不变, 这有利于降低含水,提高注入液的驱油效果。 (3)聚合物溶液通过地层后,聚合物分子在岩石表面上适度吸附,对后 继的注入水形成一种残余阻力,又可促使注入水改变流动路线。提高 注入水的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缩短开发周期。 另外,有的研究者提出,聚合物溶液具有粘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驱油效率,这是聚合物溶液驱油新机理。
岩石的润湿性: • 由于油层岩石矿物组分不同,润湿性也不一样。在水驱油过程中 孔道的不同部位油膜被剥落的程度也不同,造成水驱油过程中的 不均匀性。 毛细管压力: • 在油层中,毛细管压力影响孔道中油水的流动。当岩石表面具有 亲水性质时,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使水自发地推动石油在微细 孔道中前进;当岩石表面具有亲油憎水性质时,毛细管力就阻止 水进入孔道,使石油不易被水驱走。由于岩石中孔道大小和表面 性质不均匀,水驱油过程中各孔道进水和水洗驱油的程度不同, 残余油的多少也不一样。
Vsw EV V
Vsw-驱油剂的驱替体积; V-油藏总体积; Ev-体积波及系数;
影响因素: 流度比、岩石的宏观非均质性、注采井网对非均
质性的适应程度等
(1)流度比 指注入驱油剂的流度与被驱原油的流度之比。 流度 :流体的渗透率
K
与其粘度 之比。

水油流度比:
K

岩石允许流体 通过的能力
通过架桥而滞留在喉道外。这种滞留叫捕集。
吸附和捕集-减小水的KrW-降低MWO-提高EV
图6 聚合物分子在吼道外的捕集
聚合物分子可通过架桥而滞留在喉道处-降低KrW
3、粘弹性体系的微观驱油机理
提高微观驱油效率
● 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有利于驱替油藏孔隙滞留区内的残余油
●聚合物溶液的弹性效应有利于驱替孔喉残余油滴
二、 聚合物驱的主要机理
1、增粘机理 2、降低渗透率机理 3、粘弹性体系的微观驱油机理
1、增粘机理
聚合物可通过增加水的粘度,降低水油流度比,从而提 高波及系数。聚合物之所以能增加水的粘度,主要由于: ※水中聚合物分子互相纠缠形成结构; ※聚合物链节中亲水基团在水中溶剂化; ※若为离子型聚合物则其在水中解离,产生许多带电符号 相同的链节,使聚合物分子在水中所形成的无规线团更松散, 因而有更好的增粘能力。
阻力系数总大于残余阻力系数,这是由于阻力系数既
与聚合物的增粘作用有关,也与聚合物通过滞留而使孔隙
介质降低渗透率有关,而残余阻力系数则只与聚合物通过 滞留而使孔隙介质降低渗透率有关。
w kw FR p w
kp
p
FRR
K wi K wn
阻力系数-与增粘作用和降低渗透率有关; 残余阻力系数-只与减低渗透率有关。
图4 聚合物驱时水在层间的窜流效应
聚合物溶液在低渗透层的流度λ小于在高渗透层中的λ,故在随后的水驱中, 水可在高、低渗透层之间窜流,提高了水的波及系数。
●聚合物驱扩大波及体积
聚合物增大了体系粘度,同时由于聚合物分子在多孔介质
中的滞留引起渗透率下降,有效降低了流度比,进而增大了波
及体积
水驱后簇状残余油
●聚合物溶液的弹性效应有利于扩大微观波及体积 ●聚合物溶液有利于提高对壁面油膜的驱替
☆驱替孔隙滞留区中残余油
☆驱替孔隙壁面油膜
驱替孔隙滞留区中残余油
微观死油区——孔隙盲端
驱替孔隙滞留区中残余油
微观死油区——扩/缩凹角
孔隙扩/缩凹角 残余油驱替模型
孔隙盲端、喉道 残余油驱替模型
粘弹性流动驱替机理 水驱条件下滞留区内的残余油被粘弹涡携带至主流区,成为可 驱动油。
溶液推出来的,而是被拉出来的。
驱替孔隙滞留区中残余油
——取决于流体在盲端、孔喉中的流动特性
(a) Re=5×10-5
We=0
(b) Re=5×10-5
许多学者认为,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粘弹效应引
起了驱油剂粘度的大幅度增加,进一步改善了驱替前缘的流
度比,因而当驱油剂流量增加时,采油速度迅速上升。 用聚合物溶液驱替后,所有类型的残余油均减少,减少 量取决于驱替液的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在驱替不同类型残余 油时,表现出很强的“拉、拽”作用。残余油不是被聚合物
采收率是注入驱油剂的体积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乘积
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第一,通过增加流体的粘度、降低流度比以提高波及
系数;
第二,通过改变岩石的润湿性、减少毛细管的液阻效 应、减小界面张力或者消除工作剂与原油间的界面效 应以提高驱油效率。
1.1 波及系数 所谓波及系数是指驱油剂所波及(驱替)到的油层体 积与整个含油(油藏)体积的比值。
图2 水驱与聚合物驱的平面波及效率 降低了水油的流度比-提高了波及系数-提高了采收率
影响平面波及系数(EA)的主要因素
油藏的特性(油层连通程度、断层、油藏边界、 油层的非均质性等)、井网和井距对平面波及系数的
影响都很大。当钻井结束后(包括加密井后),这些
因素就已经确定,此时平面波及系数主要受驱替液和 被驱替液的流度比(M)、注入PV、注入方式(包括 注入强度、注入是否连续)等因素的影响
驱动液(水)流度 w K rw Sor o M 被驱动液(油)流度 o K ro S wc w
M<1:油水接触面稳定,有较规则的流动前 缘,驱替是在有利的情况下进行,驱替剂的 平面波及效率高,见水波及系数可达70%左 右; M>2:油水接触面不稳定,驱替在不利的 情况下进行,出现明显的粘滞指进现象, 波及系数降低。
(2)油层岩石宏观非均质的影响
实际油层是在水流冲刷过程中沉积形成的
顺水流方向与垂直水流方向的渗透率必然有差异 流体沿渗透率好的方向流动快 形成不轨则驱动前缘 注采井网安排不当 油井会过早水淹,油藏留下一些“死油区”
油层结构的非均质性: • 油和水都是在油层岩石颗粒之间的细小孔道(孔隙、 裂缝)内运动的。这些孔道大小不一,纵横交错,变 化万千,这就是油层结构的非均质性。 • 水(驱油剂)驱动石油在这些孔道中流动时,由于孔 道大小不同,所遇到的阻力也不一样,使得水在不同 的孔道中驱油时的流动速度不同。
降低了水油的流度比-有更高的纵向波及效率
-提高了采收率
图3水驱与聚合物驱的纵向波及效率 k2>k3>k1 降低了水油的流度比-提高了波及系数-提高了采收率
影响垂直波及系数(EV)的主要因素
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变异系数越大,垂直波及系数越小 重力分离越严重,垂直波及系数越小 注入速度越慢,垂直波及系数越小 含水越高,注入PV越多,垂直波及系数越大 残余阻力系数R越大,垂直波及系数越大
(2)粘滞作用:聚合物的粘弹性加强了水相对残余 油的粘滞作用,在聚合物溶液的携带下,残余油会 重新流动,从而被夹带而出。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 质中的粘滞力增加,是驱替膜状、孤状残余油的主 要机理
(3)增加驱动压差:提高了岩石内部的驱动压差,使注入液可以克服 小孔道产生的毛细管压力,进入细小的孔道中,从而把原油驱替出来。 (4)绕流作用:聚合物进入高渗透层后,增加了水相的渗透阻力,产 生了由高渗透层指向低透层的压差,使注入液发生绕流,进入到中、 低渗透层中,扩大了水驱的波及体积,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
残余油的分布状况及数量直接与岩石的润湿性、界 面张力、岩石的微观结构等有关。
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主要是通过吸附作用、粘滞 作用和增加驱动压差来实现的;扩大波及体积主要 是通过绕流作用和调剖作用来实现的。 (1)吸附作用:聚合物可以大量的吸附在岩石的孔 壁上,降低了水相的流动阻力,而对油相并无多大 影响,在相同的含油饱和度下,油相的相对渗透率 比水驱时有所提高,使得部分残余油重新流动,被 驱替出来。
其中:
波及系数:指 驱油剂驱到的
Vsw EV V
V-油藏总体积;
Ev-体积波及系数;
S o S or ED So
洗油效率:指在波及范围 内驱替出的原油体积与驱 油剂的波及体积之比
体积与油藏总
体积之比
Vsw-驱油剂的驱替体积;
So-原始含油饱和度; Sor-残余油饱源自文库度; ED-洗油效率。
1.2 洗油(驱油)效率 所谓洗油效率是指在波及范围内驱替 出的原油体积与驱油剂的波及体积之比
影响因素:
岩石性质及其微观结构和流体性质
水驱油藏残余油的分布: 亲水岩藏: 大多以珠状形式被捕集在流通孔道中。
亲油岩藏:
存在于注入水未进入的较小的流通孔道中,
而在充满水的大孔隙中,残余油呈膜状粘附 在孔壁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