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汇编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汇编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汇编小伙伴们!今天咱就来聊聊经络腧穴学这门超有趣的课程哈。

咱把之前学的那些重要知识点都整理整理,方便以后复习和回顾,也能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分享交流嘛。

一、经络系统概述。

咱得先搞清楚啥是经络系统呀。

经络就像是咱身体里的一张大网络,它把各个部位都联系起来啦。

它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线,就像城市里的主干道,而络脉呢,就是那些小分支,像大街小巷一样,遍布全身。

1. 十二经脉。

这可是经络系统里的重头戏哦。

它们分布在人体的四肢和躯干,而且还和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呢。

比如说手太阴肺经,它就和肺这个重要的脏腑相关。

肺经就像一个勤劳的小快递员,把气血等营养物质运送到肺里面,让肺能好好工作。

它的循行路线咱得记清楚哈,从胸走手,具体的穴位分布也得烂熟于心,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2.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就有点特别啦,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和脏腑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对十二经脉起着调节和补充的作用哦。

像督脉,它可是“阳脉之海”,就像一个能量站,能汇聚和调节人体的阳气,让人精神饱满。

任脉呢,是“阴脉之海”,和人体的阴液、生殖等方面都有关系。

这奇经八脉的作用可不能小瞧呀。

二、腧穴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腧穴就是经络上的一些特殊点啦,就像网络上的节点一样重要。

1. 十四经穴。

这些穴位都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是最常用的穴位哦。

它们都有各自的名称和特定的位置,还有独特的功效呢。

比如说足三里这个穴位,它在小腿外侧,是个保健大穴,经常按摩它可以增强脾胃功能,让咱吃得香,身体棒。

2. 奇穴。

奇穴就是那些不在十四经上的穴位啦,它们的分布比较零散,但是作用也不容小觑哦。

有的奇穴对一些疑难杂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呢。

像四缝穴,在手指上,对小儿疳积就有不错的疗效。

3. 阿是穴。

这个穴位可有意思啦,它没有固定的位置,哪儿疼哪儿就是阿是穴。

就像身体的一个小报警器,告诉咱哪儿出问题啦。

在治疗的时候,找准这个阿是穴进行按摩或者针灸,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呢。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经络上的腧穴分布、特征及其作用。

经络腧穴学深入探索了人体经络的奥秘,揭示经络与腧穴对人体健康的调节作用,为中医诊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是通过经络来连接和调节人体各个部位,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的。

经络系统是一个广泛的系统,包括主要经络和众多络脉。

人体经络系统被认为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络脉的气血流动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经络的作用主要有调节气血运行、传导信息、调整脏腑功能等。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通过经络流动时,可调节局部组织的气血供应,保障身体各个部位的正常功能。

经络作为信息传导的通道,可以传递内脏器官的信息到体表,也可以通过体表腧穴的刺激来调节内脏功能,起到治病的作用。

此外,经络还可以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来维持身体的基本生理平衡,促进机体健康。

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是经络与体外交叉的部位,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关键。

中医把腧穴视为能够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关键点,通过刺激腧穴,可以改变经络的运行状态,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作用是通过放血、止血、提气、疏通、调和等手段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腧穴的分布多样,不仅存在于全身的肌肉、皮肤等部位,也存在于内脏器官表面和牙齿等部位。

腧穴的特征包括位置准确、质地特殊、对刺激敏感等。

刺激腧穴可以通过神经传导、体液运动、物质代谢等多种途径产生作用。

腧穴刺激的方法有按压、揉捏、针刺、灸烧、拔罐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经络解剖、腧穴定位和腧穴刺激三个方面。

经络解剖通过解剖学手段来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分布情况;腧穴定位是根据传统经络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通过触诊、按摩或电生理测量等方法来定位腧穴的位置;腧穴刺激是通过特定方法对腧穴进行刺激,观察其对机体的作用效果。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于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深化对中医经络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腧穴学-课件

经络腧穴学-课件

奇经八脉
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止于下颌 ,主要与妇科、胸部、腹
部相关。
冲脉
冲脉起于胞中,向上行至 胸中,主要与妇科、腹部
相关。
阴跷脉、阳跷脉
阴跷脉、阳跷脉分别调节 人体下肢两侧的阴气和阳
气。
督脉
督脉起于胞中,止于上唇 ,主要与头部、背部相关

带脉
带脉横行腰部,主要与腰 部相关。
阴维脉、阳维脉
阴维脉、阳维脉分别调节 人体不同部位阴气和阳气
络穴
络穴是络脉在体表的特定穴位,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可以调节表里两经的经气,治疗相关疾病。
例如,列缺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可以治疗咳嗽、气喘等 肺系疾病。
背俞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位于背腰部足 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背俞穴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如肝俞可以治疗肝病、 胆俞可以治疗胆系疾病。
针灸疗法的操作方法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其中 针刺又分为毫针、皮肤针、耳针等多种方法,艾 灸则分为直接灸、间接灸等多种方式。
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腧穴学,通过对经络 和穴位的认识和定位,确定针刺和艾灸的刺激点 ,以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疗法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不仅在中 国得到广泛应用,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应 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 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 脉,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 的作用。
络脉系统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在四肢及躯干各部的联络,具有加强十二经脉 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孙络、浮络
孙络、浮络是络脉系统中的最细小的络脉,具有渗灌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

经络腧穴学 ppt课件

经络腧穴学  ppt课件

奇经八脉
定义 • “奇”的含义 • 与十二正经的区别(特点 ) • 功能 • 各经名称的含义、循行分布及作用
特点
• 与脏腑无直接的属络关系; •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偶关系; • 除任、督二脉外,均无自己所属的经穴 • 奇经八脉之间无气血流注。
• 功能:
1.统帅,主导作用 2.沟通,联络作用 3.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 阴阳----循行在内,在外;
阴阳气的多寡: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 再次为厥阴(“两阴交尽也”);阳气最盛为阳明 (“两阳合明也”),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
头面,躯干,四肢
• 外行部分
• 四肢:
• 手足三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
阳明在前(上),少阳在中,太阳 在后(下)
藏的先天精气的综合功能体现.
经络的根结标本与 气街四海
• 根结:指十二经脉之气 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 标本:经气集中于四肢 部位为本,扩散于头面 胸腹一定部位为标.
• 气街:
• 四海:
经络的作用
• 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灵枢·海论》说: “夫十二经脉者,内
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
•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
• 手足三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
太阴在前(上),厥阴在中,少阴 在后(下)
• 特殊:足三阴经在内踝高点8寸 以下是: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头面,躯干:
• 手阳明——肩前、颈、下 齿、鼻旁
• 手少阳——肩上、颈、耳 后、眉梢
• 手太阳——肩胛、颈、耳 前
• 足 阳 明 —— 目 下 、 面 周、颈前、胸腹第二 侧线
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腧穴学重点总结pdf

经络腧穴学重点总结pdf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腧穴的位置、特性和治疗作用。

以下是经络腧穴学的重点总结:一、经络系统概述1.经络定义: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2.经络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经络作用: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二、腧穴概述1.腧穴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2.腧穴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3.腧穴作用:腧穴具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对于十四经穴来说,尤其十二经络及所属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循行分布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远隔部位的病证;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经络腧穴的应用1.诊断:通过观察和检查经络腧穴的异常反应,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脏腑经络的虚实状态。

2.治疗:通过刺激经络腧穴,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刺激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

四、经络腧穴的注意事项1.安全性:在刺激经络腧穴时,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

2.个体差异:不同人对经络腧穴的刺激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刺激方法和强度。

3.禁忌证:对于有出血倾向、局部皮肤破损、感染等禁忌证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经络腧穴治疗。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灵枢.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
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
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
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深层走向浅层),4、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
伸肌腱之间(阳溪),5、沿着前臂上缘(阳溪穴
与曲池穴连线上)
(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6、进入
肘外侧缘(肘髎穴),7、向上沿着上臂前线(曲
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手五里、臂臑)。
8、从肱骨头前缘出来(肩髃、巨骨),9、(向
后上、向内)从脊柱大椎(诸阳之会)穴出来,


手三阴
手三阴交给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交给足三阴

足三阴交给手三阴
三、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阳
足三阴
十二正经交接
手三阳:手
足三阳:头
足三阴:足
手三阴:胸
手太阴
手阳明:商阳
手少阴
手太阳:少泽
手厥阴
手少阳:关冲
手阳明
足阳明:迎香
手太阳
足太阳:晴明
手少阳
足少阳:丝竹空
足阳明
足太阴:隐白
足太阳
经络腧穴学




络 总 论
第一节


运行气血,联结脏腑肢节,沟通上下、表里、内外的通

经络腧穴学实验报告

经络腧穴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 熟悉经络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操作技巧。

3. 提高对经络腧穴临床应用的认识。

二、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中医学院实验楼四、实验器材1. 经络腧穴模型2. 针灸治疗床3. 针具(毫针)4. 消毒棉球5. 医用酒精6. 记录本五、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中医学院针灸专业学生10名,均为女性,年龄在20-22岁之间。

六、实验方法1. 讲解经络腧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经络、腧穴的定义、分类、分布等。

2. 模拟经络腧穴的定位方法,让学生熟悉腧穴的取穴技巧。

3. 进行实际操作,选取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等经络的典型腧穴进行定位和操作。

4. 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包括操作步骤、取穴位置、患者反应等。

七、实验内容1. 肺经腧穴定位与操作- 定位:肺经起于中府穴,沿手臂内侧上行至肩部,再沿颈部上行至头顶。

- 操作:选取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等,用毫针进行针刺,深度约0.5-1寸,行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

2. 大肠经腧穴定位与操作- 定位:大肠经起于食指指尖,沿手臂外侧上行至肩部,再沿颈部上行至头顶。

- 操作:选取商阳穴、曲池穴、肩髃穴等,用毫针进行针刺,深度约0.5-1寸,行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

3. 胃经腧穴定位与操作- 定位:胃经起于胸部,沿腹部中线下行至足底。

- 操作:选取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等,用毫针进行针刺,深度约0.5-1寸,行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

4. 脾经腧穴定位与操作- 定位:脾经起于足大趾,沿腿部内侧上行至腹部。

- 操作:选取隐白穴、三阴交穴、血海穴等,用毫针进行针刺,深度约0.5-1寸,行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

5. 心经腧穴定位与操作- 定位:心经起于小指指尖,沿手臂内侧上行至胸部。

- 操作:选取极泉穴、少海穴、神门穴等,用毫针进行针刺,深度约0.5-1寸,行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1. 学生对经络腧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习经络腧穴学计划

学习经络腧穴学计划

学习经络腧穴学计划第一部分:学习目标设定在学习经络腧穴学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通过本学习计划,我希望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熟练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包括经络的走向、属性和功能,腧穴的位置和作用等。

2. 理解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理论、经络循行规律等。

3. 掌握经络腧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经络刺激、灸法、按摩等。

4. 熟悉常见疾病的经络腧穴治疗方案,能够运用经络腧穴学进行临床实践。

第二部分:学习内容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我将主要学习以下内容:1. 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包括经络的概念、走向、属性和功能,腧穴的位置和作用等。

2. 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理论、经络循行规律等。

3. 经络腧穴的诊断方法:包括腧穴反应、腧穴诊断等。

4. 经络腧穴的治疗方法:包括经络刺激、灸法、按摩等。

5. 常见疾病的经络腧穴治疗方案:包括头痛、月经不调、消化不良等常见疾病的经络腧穴治疗方案。

第三部分:学习方法选择在学习过程中,我将采取以下学习方法:1. 阅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黄帝内经》、《灵枢》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2. 参加培训课程:定期参加相关的经络腧穴学培训课程,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3. 实践练习: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和实验,锻炼经络腧穴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4. 交流讨论:与同行、老师和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获取更多的经验和建议。

第四部分:学习时间安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将把经络腧穴学作为学习重点,安排每周固定的学习时间。

具体安排如下:1. 每周至少安排3天的专业学习时间,包括理论学习、实践练习和交流讨论。

2. 在学习结束后,定期进行知识检测和能力评估,及时总结和调整学习计划。

第五部分:学习资源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经络腧穴学的学习任务,我需要准备以下学习资源:1. 专业书籍:购买相关专业书籍,包括经典著作和教材,作为学习的参考资料。

经络腧穴学绪论

经络腧穴学绪论
经络腧穴学绪论
汇报人: 2024-11-17
目录 CONTENTS
• 针灸学起源与发展 • 针灸起源 • 理论形成 • 学术发展 • 复习思考题
01
针灸学起源与发展
CHAPTER
针灸学起源与发展
针灸学基础理论 01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 ,针灸学是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
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太素》与《类 成》
唐时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之外 ,又将《内经》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的内容汇合编成《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十三卷,即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 脉合一卷,现仅存第一卷。
宋、金时期具体发展
01
02
03
宋朝的编纂
宋代王朝注重对医书的编纂和校正,早期组织人员编写的《太平圣惠方 》,其第九十九卷称《针经》,第一百卷称《明堂》,后人称之为《明 堂上经》和《明堂下经》,其中列有“十二人形”的经穴图。
金末元初发展
窦默与针经指南
窦默(字汉卿)著有《针经指南》一书,内载《标幽赋》《通玄指要赋》及流注八穴、十四手法等内容,并 对络脉提出新的观点。
钱雷与人镜经附录
明代钱雷《人镜经附录》对络脉也有新的认识,认为十二经脉生出十五络,络再生出百余系络,系络生出百 余缠络,缠络生出三万四千孙络。
喻嘉言与络脉论
《伤寒论》
八会穴与原穴
《难经》还首先提出“八会穴”的 名称,并具体记载了人体气、血、 筋、脉、骨、髓、脏、腑八者与八
穴的关系。
《内经》与《难经》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但《
难经》对《内经》进行了补充和阐
01
发,特别是对奇经八脉、经脉病候
、十五络脉等方面。
五输穴的完善

什么是经络腧穴学

什么是经络腧穴学

什么是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对于很多人而言是比较陌生的,经络腧穴学这种说法在中医中比较常见。

身体内的诺是非常复杂的,但也可以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调理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想要更好的了解经络穴位,也要清楚经络腧穴学的意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经络腧穴学呢?详情了解。

★1.定义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针灸学、推拿学的核心内容。

是研究经络学和腧穴学的一门课程。

经络学是以经络理论和经络现象阐述了人体内脏、体表及各部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经络相关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作用;腧穴学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阐述了腧穴的分布位置、作用规律及临床应用。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对临床各科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2.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所主病候,掌握腧穴的归经、定位及主治功效,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腧穴,了解现代对经络腧穴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经络和穴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达到能够对病证辨经、进而辨脏腑,准确定取穴位,运用经络学说和腧穴防治疾病的目的。

为今后学习掌握临床各科,尤其是《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学》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是学好针灸推拿学的关键所在。

★3.理论
在针灸推拿学科中,经络和腧穴的理论是指导运用针灸推拿防治疾病最基本的最基础的理论,而且又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内容,经脉的循行路线和经脉的作用,穴位位置掌握的准确与否决定着临床治疗疾病的疗效。

因此,《经络腧穴学》,它既是一门专
业临床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针灸基本技能操作课。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一)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四)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五)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六)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七)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经络腧穴学》课件

《经络腧穴学》课件
经络腧穴学对运动损伤的康复和运动性能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美容养生
经络腧穴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质量,达到美容和养生的效果。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成果和前景
针灸疗法
科学研究
针灸作为经络腧穴学的重要方法, 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 的认可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将目光投向 经络腧穴学,探索其疗效机制和 临床应用价值。
经络腧穴的作用和功能
1. 促进循环 2. 缓解疼痛 3. 调整内分泌 4. 改善免疫系统
经络腧穴的分类
1 主要经络
2 络脉
包括十二经络和八奇经, 负责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
经络之外的细小支脉,分 布于全身组织,与经络相 辅相成。
3 皮部腧穴
分布在身体表面的穴位, 常用于诊断和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经络腧穴的诊断与治疗《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经络腧穴学是关于人体经络系统和穴位的研究领域。它探索了经络与腧穴的 关系,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和功能。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纵横网络,贯穿全身。它们传递 生命能量和信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腧穴
腧穴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与脏腑器官和身体组织 相连。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和治疗一系列疾病。
1
治疗
2
运用针灸、按摩、拔罐等手法刺激腧穴,
调理经络系统,促进疾病康复。
3
诊断
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症状 和体征来确定疾病的所在。
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和锻炼, 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经络腧穴学的应用领域
中医药
在中医药领域中,经络腧穴学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神门 [定位]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 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小肠经:
少泽 [定位] 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l寸。[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后溪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肾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委阳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委中[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丹毒。
梁门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天枢 [定位]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梁丘[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
肺经:
中府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尺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孔最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名词解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五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输穴:五腧穴中第三个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

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络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阴阳蹻(我没找到那个简体的字...||)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起功能性联系。

气街:腹股沟动脉部,穴名气冲。

肺系:指气管、喉咙。

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一源三歧: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一源三歧”。

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称“一夫法”。

六合:“合”指经别与经脉在头面部相合,阳经经别合入原经脉,阴经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

经络腧穴

经络腧穴

经络腧穴学怀化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按摩刺激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经络是气血输注的径路,是以腧穴的临床应用为依据,阐述人体各部之间的联系通道,即体表之间,内脏之间及体表与内脏之间。

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腧穴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外在立体结构,为外在门户。

经络是一个具有生命功能的潜在隧道结构,为路径通道。

二者是门与径的关系。

经络的作用:(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腧穴的作用:(一)反映病症,协助诊断。

(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1.邻近作用: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

2.远道作用:治疗本经循行所达到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3.整体作用:整体性的调治作用。

如:针刺天枢既能通便,又能止泻;针刺足三里、气海、关元能增强人体防卫、免疫功能。

内:脏腑、经络、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外、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合称“十四经”。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奇经八脉。

督脉行于后正中线。

任脉行于前正中线。

何谓十二时辰养生: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一定是以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进行的。

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不同经脉在不同时辰有兴有衰。

古人常常根据十二时辰人体生物钟现象、经络与疾病之间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作息,以治未病、促养生。

子时:晚11点到凌晨1点,胆主事。

胆经运作时间。

这个时间段阳气开始生发,应该睡觉养生时机。

丑时:凌晨1点到3点,肝主事。

肝经运作时间。

肝胆是人体重要排毒器官和免疫器官,免疫力的提升及全身经脉的疏通,关键是在这个时辰内肝胆共同完成。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之一。

经络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而腧穴则是这些经络通道与外界相连的特定点位。

经络腧穴学是指对于人体经络及其分布、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围绕经络腧穴学的概念、起源、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经络腧穴学的概念与起源1.经络腧穴学的概念经络腧穴学中,“经”指经脉,即人体内独立血管通路,分布于全身,其中包括12经、15络和24节律;“络”指络脉,是经络的分支,起到联系内脏器官与肢体组织的作用;“腧”指腧穴,是经络的特定点位,是能够与外界相通的阳性点位。

因此,经络腧穴学的本质是探究人体内部经络的构成、组织和生理特性;经络通彻全身,贯穿人体的任督二脉,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网络。

通过经络,在人体内部产生了细微的生物信息传递。

而腧穴是经络通达体表的特定点位,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2.经络腧穴学的起源经络腧穴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就已经包括了关于经络腧穴的诸多内容,如脉、络、腧、灸、针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络腧穴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学问体系。

《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书更是对经络腧穴学做出了深入的系统阐述和总结。

二、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1.经络机理经络机理是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之一。

经络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和二十四节律,共通彻全身,形成一个广阔的网络,通过经络产生细微的生物信息传递。

经络主要有四个功能,即循环营养、防御抗病、调节平衡、感应反应等。

·循环营养:传送气血营养,供应全身各个部位。

·防御抗病: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调节平衡:调节人体的生物节律,促进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感应反应: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体现出经络的敏感性。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经络以及经络上的腧穴。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经脉分布的通路。

而腧穴则是经络表面的一些特定穴位。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联系内外、运行气血的重要通道。

经络系统保持着人体整体内外运行的协调平衡,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腧穴则是经络上具有特殊功能的区域,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经络腧穴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当时的医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了人体经络系统和腧穴的存在,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经络腧穴学成为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理论和腧穴理论。

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起到调节内外、承接气血的作用。

腧穴理论则是指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刺激可以采用推拿按摩、针灸、拔罐、艾灸等方法。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涉及经络的循行路径、腧穴的位置及特性、经络和腧穴的生理功能等方面。

经络的循行路径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其中经脉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互联系,而络脉分布在经脉之外,作为经络的辅助通道。

腧穴的位置是经络腧穴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准确地确定腧穴的位置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经络腧穴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临床治疗、保健养生、美容美体等方面。

在临床应用中,经络腧穴学常常与其他疗法结合起来,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以加强治疗效果。

在保健养生方面,可以通过按摩腧穴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起到保健、强身健体的作用。

而在美容美体方面,经络腧穴学也常常被用于面部护理、减肥、瘦身等方面。

虽然经络腧穴学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尚不够明确,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支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经络腧穴学,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有路径的含义。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 沟通内外。 下,沟通内外。
•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 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 纵横交错,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概念的形成: 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 经络 气血 脉→经络 •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 ——化生于水谷精微 脉道, 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古人称之为生命的特征。 本物质,古人称之为生命的特征。 •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按大小、 将“脉”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 是对“ 的进一步分析。 分,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源流:
• 最早论述针灸的医著:《黄帝内经》 最早论述针灸的医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脉书》 脉书》 • 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经络学说
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 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 与脏腑的关系、生理功能、 与脏腑的关系、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十二经脉 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经络 十五络 孙络 络脉 浮络
(一)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食指端
手太阴肺经
大趾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足太阴脾经
心 中
足阳明胃经
目 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
小趾端
手太阳小肠经
内 眦
足少阴肾经
胸 中
足太阳膀胱经
目外眦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
大趾端
肺中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二)奇经八脉
• 1.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意, .含义: 奇特”“奇异”之意, ”“奇异 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 “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 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脉、 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脉、 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 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 称。 • 2.作用:对其它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 .作用:对其它经络起统率、 血盛衰的作用。 血盛衰的作用。
②因阴阳表里的相“合”,形成了“六 合”: • 足太阳、足少阴 足太阳、足少阴——一合 一合 • 足少阳、足厥阴 足少阳、足厥阴——二合 二合 • 足阳明、足太阴 足阳明、足太阴——三合 三合 • 手太阳、手少阴 手太阳、手少阴——四合 四合 • 手少阳、手厥阴 手少阳、手厥阴——五合 五合 • 手阳明、手太阴——六合 手阳明、手太阴 六合
b、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 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 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 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 在后。
c、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 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少阳经在体侧。
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 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 前中后依次 前中后 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 前中后依 前中后 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外 (阳) 阳明 少阳 太阳
四肢 前(拇指) 中(中指) 后(小指)
十五络脉
2. 作用: 作用: 十二经络脉沟通了表里经, ① 十二经络脉沟通了表里经 , 加强了表 里经之间的联系。 里经之间的联系。
躯干部的任脉络、 ② 躯干部的任脉络 、 督脉络和脾之大络 分别沟通了腹、 背和全身经气, 分别沟通了腹 、 背和全身经气 , 从而 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3.分布特点: .分布特点: 十二经络脉均从本经肘膝以下的络穴 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 部。 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 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疾病传变层次 皮-络-经-腑-脏 络经腑脏 疾病反应于皮部
十二皮部
3.分布: 《素问· 皮部论》 “欲 .分布: 素问·皮部论》 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 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 然” • 十二皮部在诊断 、 治疗时手足 十二皮部在诊断、 相通——“上下同法”。故十二 相通 “上下同法” 皮部合为六经皮部,并各有专名 皮部合为六经皮部, (见P10表1-3) 表 )
下肢——足 足 下肢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
(1)走向交接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至胸,交手三阴经。
(2)交接部位: 交接部位:
a.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b.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b.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头为诸阳之会”)
c.异名的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1)分布规律 1a.四肢部的分布 a.四肢部的分布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 阳太阳”。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 内侧面: 内侧面: “内侧前中后,太阴 内侧前中后, 厥阴少阴” 厥阴少阴”。但足三 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 以下的分布,前中后 以下的分布, 部位依次是厥阴、 部位依次是厥阴、太 少阴。 阴、少阴。
十二经别
特点
十二经别
特点 ③与脏腑有直接联系 ④无流注规律 无专穴,无病侯主治。 ⑤无专穴,无病侯主治。
(四)十五络脉 四 十五络脉 1. 含义 : 十五络是十二经脉 . 含义: 和任、 和任 、 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及 脾之大络的总称。 脾之大络的总称 。 分别以其 发出处的腧穴命名。 发出处的腧穴命名。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 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 阴、足厥阴经。
胸 第一侧线(足少 阴肾经) 第二侧线(足阳 明胃经) 第三侧线(足太 阴脾经) 中线旁 开2寸 中线旁 开4寸 中线旁 开6寸 腹 0.5 寸 2寸 4寸
(2)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 通,组成六对关系,即“表里相合”。 阴经(里) (属脏络腑)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阳经(表) (属腑络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3.特点: .特点: 十二经别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循行分布具有: ①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循行分布具有: 的特点: “离、入、出、合”的特点: 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离 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 离 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 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 入 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出 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 出 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 阳经经别合于本经——合 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 合 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一) 经络的作用
1.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经络系 经络系 统的联络沟通, 统的联络沟通 , 将人体构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 机的整体。 2.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内溉脏 2.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内溉脏 外濡腠理, 营养全身, 腑 , 外濡腠理 , 营养全身 , 保持人 体的相对平衡。 体的相对平衡。 3. 抗御外邪,反映病候 . 抗御外邪, 4.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泻其有 泻其有 补其不足,平复阴阳。 余,补其不足,平复阴阳。
1、十二经脉的命名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命名原则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组成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组成。 手足 手足: 手足:经脉四肢循行的部位 阴阳: 阴阳:经脉阴阳气血的多少 脏腑: 脏腑:经脉内在的属络关系
十五络脉
(五)十二经筋
1.含义: 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 .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 濡养、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濡养、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2.作用:联络筋骨,屈伸关节, .作用:联络筋骨,屈伸关节, 维持人体的正常运动。 维持人体的正常运动。
十二经筋
3.特点: .特点: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 ①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 , 多按十二经 脉循行分布,以十二经脉名称命名。 脉循行分布,以十二经脉名称命名。 如手太阴经筋。 如手太阴经筋。 ②均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 均起于四肢末端, 骼部,走向头面躯干。 骼部,走向头面躯干。
内 (阴) 太阴 厥阴 少阴
具体名称: 具体名称
上肢——手 手 上肢
前——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内侧 手厥阴心包经 后——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外侧 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 内侧 中——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后——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 外侧 中——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