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社会、人文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通市的人文环境
昭通人文
邮编:650000
区号:0870
面积:面积23021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467万
位置:云南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下游
气候:昭通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高低差异大,北部雾气沉沉,日照时数少;南部降雨量少,积温多,致使南北两部分的整个生物群落各具鲜明的特色。
行政区划:全市辖昭阳区及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县10县1区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幅员 2.3万平方公里。
2001年8月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72个乡镇(办事处)。
2004年末总人口524万人,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
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后,昭通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著名的“陆上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和云、贵、川三省经济、文化交汇重地。
在历史上为加强中原与云南的联系,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
历史
昭通历史悠久,西周末年的“望帝”在这里带领他的部落崛起,教民务农;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李冰在云南开凿“五尺道”,自此,云南地区开始接受中原的文明,而昭通正处在“五尺道”的枢纽位置。
昭通境内各地海拔差异较大,基本属于高山立体气候,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昭通山地资源丰富,各种山珍以及水果十分丰富,而且还是中草药之乡。
昭通境内少数民族众多,热爱音乐和舞蹈,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
而且少数民族有不少盛大的节日,在这些日子里少数民族人民美妙的音乐和曼妙的舞姿让节日变得异彩纷呈。
昭通也养育了许多名人志士,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当属被中央军委确认为共和国33位军事家的罗炳辉将军。
将军故乡昭通彝良县,建有罗炳辉将军纪念馆,昭通市昭阳区市内,也建起了以将军命名的广场。
昭通人文历史
根据1982年至1983年文化部门对全区境内进行的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境内存有古人类遗址、古城址、古建筑(会馆、庙宇)、古墓群、近代水利设施、古街道、外国传教士遗迹等等二百余项。
出土和传世文物2000余件。
经过普查筛选,对有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上报政府立项保护。
现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共23个。
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个:过山洞古人类遗址、清官亭、龙云故居。
市级保护单位五个:思波楼、大龙洞
市院、卢氏宗祠、象鼻岭、卧洪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五个。
23个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昭阳区26个乡镇办事处。
北边以辕门口为中心至北闸大龙洞共有清官亭、大龙洞、卧洪桥、过山洞等一线文物景点。
在北城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半边街西式建筑、北正街四川建筑、大吉街内的民居及栅栏门、四合院等。
李家祠堂这些是昭通多元文化的真实写照。
南门有文庙、汉孟孝琚碑、东晋霍承嗣壁画墓、陕西庙、恩波楼、烈士陵园、凤凰山、龙云故居、卢氏祠堂。
西门有陡街、西街、西狱庙(蒙泉乡)、龙绳武小洋房、老昭通城遗址(土城乡)。
东门有牧师楼、象鼻岭古墓群(是我省在一个文物保护点上有多民族墓葬,还有早至汉代的土坑墓、封土堆墓、梁堆墓、崖墓等现存的保护单位)诸葛营、张家营墓群等。
其它乡镇还遗留许多遗迹,他们是:北沙地梁子汉墓群、守望乡的八仙清真寺、宋家清真寺、文家老包汉墓群及大顺墓址、景风公园等。
洒渔乡的营盘古墓群、大桥小湾子崖墓群、巡龙野猫洞新石器遗址、巡龙冶炼遗址、遇仙洞等。
乐居中河的象化石遗址、仁和的梁堆墓群等。
早在五万年前“昭通人”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发展进化这一漫长的进程中一路走来,他们继往开来,在这片古老而诚实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从人类社会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再进入封建社会。
汉晋时期,昭通称朱提,760多年的盛衰兴亡,浮沉荣辱,是一部让人品读、回肠荡气的断代史。
朱提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的融汇、演变。
蕃盛都遗留在今天的文物遗迹中。
如:秦开五尺道,汉设置犍为郡,文齐穿龙池,朱提银矿开采,诸葛亮平定南中提出的“抚和”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创立夷汉部曲。
以农为本,兴水利,劝农桑,移民屯垦,安家富国,富民强政等,使朱提的政治、经济、军事、商贸达到空前鼎盛,文化艺术更加繁荣。
“其民好学”从盖房、烧陶、制作青铜器、壁画墓、画像砖、三联印、双鱼洗演义出了相当史学家梦萦魂绕,心驰神往,永久不衰的话题。
这样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是昭通人民的骄傲,因为有它,昭通人才倍出,如魏定昭通府科考中试第三位举人:吕清,道光十七年元,主讲凤池书院,而最让吕清骄傲的是他的外孙饶起孝以诗闻名世,一副清官
亭对联成了万人吟诵的千古绝唱。
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谢文翘(翰林),谢崇基对地方文化做出了最大贡献。
汉孟孝琚碑是他运到凤池书院保存,并撰写跋文:“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内第一石”得以传世。
有清代昭通士林群星璀璨。
民国时期,风云际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
“小昆明”不仅仅指昭通已成为云南第二大城市,也隐喻了昭通与云南权力中枢的特殊关系。
龙云、卢汉积极投身护国运动,昭通籍官兵舍生忘死,奋勇冲杀,百余人慷慨捐躯。
在护国之战昭通人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页,而龙云、卢汉投考云南讲武堂,在护国讨袁的战斗中显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由于军阀割据,云南一度混乱动荡,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1928年龙云彻底控制了云南军政财文大权后,昭通才获得稳定发展。
七七事变后,龙云赴南京开会,会上他慷慨陈词“为救民族生存,当尽以地方所有之人力财力,贡献国家,牺牲一切,奋斗到底,期挽救危亡”。
仅用28天完成六十军护编奔赴台儿庄。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着祖国完整,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龙云、卢汉经历了我国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大变革时期,他们的一生是光荣的爱国者的一生。
昭通的人文盛景数不胜数,自清雍正改土归流后百年间,昭通社会安宁,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文人士子吟诗作对,留下了“昭阳八景”的记述:龙潭印月、锦屏彩霞、花依酒路、红山莺声、九龙奇珠、八仙倒海、柳闸含烟、利济浮光。
(乾隆、嘉庆年间)新昭阳八景:龙洞吸月、花苹食鹿、珠泉永碧、宝山环翠、雨公云寰、洒渔烟柳、凤岭飞霞、恩波蜃影。
有些在随着岁月流逝中已被淹没,但有的景致却因其卓而不群的风光和博大正影响着现代人。
如:大山包的黑颈鹤、鸡公山、洒渔烟柳、渔洞小库、花突破大桥、样板苹果园、蔬菜园,原始的村落、农家小院、原汁原味的唱书、剪纸、山歌、四筒鼓、民间的民俗的文化溶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
我们要让这样的作品永远留传下去。
人文历史
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古“南丝绸之路”之要冲,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项,省级11项,市级34项,县区级206项,馆藏文物1.75万件。
1935年2月,中央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为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
”的要冲。
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区位优势
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位于国家规划的“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云南的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的交汇重地。
随着内昆铁路的建成通车,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
昭通正在成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是内地入滇乃至南下东南亚、南亚的便捷通道,区位优势逐步凸现。
自然地理
昭通居于云岭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县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县滚坎坝)。
气候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独特的地势使昭通形成了大山包、黄莲河、铜锣坝、小草坝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迷人风光。
自然资源
这里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资源“金三角”的美誉,开发潜力大。
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已知矿产资源33种,现已探明储量22种。
煤、硫储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储量165.82亿吨,探明储量102.27亿吨,昭通盆地褐煤储量达81.98亿吨,为我国南方第二大褐煤田。
铅锌矿已探明储量166.92万吨。
硫铁矿为全国五大矿区之一。
有色金属为云南三大基地之一。
水能资源富甲云南,水能蕴藏量为208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612万千瓦,国家在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内规划有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
这里生物资源种类繁多,苹果、天麻、杜仲、魔芋等特色产品驰名省内外,是全国山嵛菜、马铃薯、白魔芋种植最适宜生长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全国品质最优的野生天麻核心区域。
经济发展
昭通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热土。
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市各族人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7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25.34亿元,增长1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89亿元,增长25.1%;固定资产投资155.21亿元,增长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3亿元,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4元,分别增长11.9%和1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城镇登记失业率4.8%。
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昭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市上下正在全力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在2020年把昭通建成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历史文化
一、昭通历史文化悠久
昭通这块古朴神奇的土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1982年,昭通市北郊过山洞出土了一枚人牙化石,经鉴定为“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约10万年,称作“昭通人”,填补了云南省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说明昭通市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约六千年时间里,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懂得了制陶、纺织、农业和放牧等技术,开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
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时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务农”,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拥戴,当了蜀王,号“望帝”。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焚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经略云南,派常颔将李冰开凿的焚道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
中原文化的南渐,今昭通地处“五尺道”枢纽,得风气之先,是云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
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改变汉初“闭蜀故徼”的封闭政策,重开“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扩大中原与西南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汉王朝在今昭通市设朱提县(郡),昭通首次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
商品自由运销,汉文化影响蔚然成风,昭通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天宝年间,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为县治,或为郡治,或为犍为南部、犍为属国都尉治所,前后达800余年。
其间,汉晋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灿烂的青铜文化特别是白铜的发明、闻名全国的朱提银、儒学的兴起和传播,表明朱提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这从汉孟孝琚碑和晋霍承嗣壁画墓等的出土发掘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
尤其是汉孟孝琚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内第一石”之美誉,著名学者梁启超、罗振玉、袁嘉谷、黄膺、赵藩、方树梅、谢饮涧等学者对此碑纷纷进行过考证,该碑是迄今为止云南所发现的唯一一块汉碑,其碑图、碑石、碑文为研究云南古代文化史及其与中原文化的
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证。
霍承嗣壁画中的“夷汉部曲”的写实画像,是现存晋代壁画的唯一,对研究古代民族史及汉晋时期云南民族关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朱提文化受滇、夜郎、巴蜀、荆楚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其表现的主要文化特征仍然属于成熟的汉文化体系。
也就是说,朱提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同时包容了多种周边文化因素的复合型、地域性文化。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两个地方政权先后称雄于云南地区,昭通既与中原文化疏离,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诏、大理文化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唐豆沙关袁滋题纪摩崖,是作为封建统一国家的唐中央政权与南诏地方政权关系史中一项重要的实证文物,又是唐贞元间中原、巴蜀与云南交通史的真实记录。
学术界认为袁滋题纪摩崖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阙,正载籍之误、留袁书之迹”六大历史价值。
已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碑在今盐津县豆沙镇境内,刻石高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计一百二十二字,释文为:“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严,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
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
袁滋题。
”宋封乌蒙。
元置乌蒙路。
明代置乌蒙府。
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归流后,改乌蒙为昭通。
上溯唐、宋两代行羁縻之治时中断中央政权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称“乌蒙”(阿猛)前后千余年。
土司制度的形成和逐渐完备,因用兵、屯田、民族迁徙而形成的土著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同样值得关注,同样是昭通历史文化资源中极为宝贵的财富。
清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
历雍正、乾隆、嘉庆三代,实施了一系列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繁荣文化的方针政策,昭通社会经济文化又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以兴修水利和高产农作物引进种植为代表的农业开发;朱提银铜的再度辉煌;因大规模铜运而推进的水陆交通建设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儒学的日渐复苏;非本土宗教文化的进入等等,昭通历史文化仿佛又走进了繁荣的朱提文化的又一个轮回。
可惜,匆匆而来的晚清咸同年间的动乱,又一次断送了昭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好前程。
民国时期的昭通,成为云、贵、川三省边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时有“小昆明”之美誉。
昭通涌现出了中共早期云南地方组织领导人刘平楷、李国柱,中国中央军委确认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位军事家之一的罗炳辉;昭通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
二、昭通历史文化文化遗存多样
昭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全市有新石器遗址20余处,著名的有鲁甸野石山遗址、马厂遗址和巧家小东门新石器遗址,时代在四千年左右。
据1983年中国科技大学科研处编的《科研情况简报》第六期及有关论文公布,对安阳殷王武丁妻子妇好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检测,说明距今三千年前殷朝铸造青铜器的铜矿来自今天云南的永善和巧家一带。
战国至秦汉,许多墓葬出土的器物,有的具有滇文化因素,有的含巴蜀文化因素,有的近似邛都文化。
有意义的是,昭通市盘营、水井湾、白沙地出土的陶器不少有“刻画符号”,或者是一种古代少数民族文字。
著名的《孟孝琚碑》出土就与“粱堆”相关;崖墓分布九个县(区),近千座,为云南之最。
昭通市北坡,镇雄县城北,现存东汉以来彝族乌蒙部、芒部部分遗址。
盐津豆沙关、威信棺木岩、永善桥湾,遗留着众多悬棺墓。
石板墓分布于巧家、绥江、盐津、大关、镇雄、彝良、威信,早至新石器时代,晚至明代。
三、昭通历史文化发扬显著
昭通市继20世纪50年代初以汉砖、石室墓为主的考古发掘后,在70年代以来,先后发掘了大关县岔河崖墓群、昭阳区象鼻岭崖墓群,鲁甸县马厂新石器时代遗址,昭阳区洒渔营盘村战国西汉土坑墓群和小弯子崖墓群,水富县楼坝、箭刀湾崖墓群,以及张滩坝战国西汉土坑墓群,巧家县小东门新石器时代石棺墓群,鲁甸县野石新石器时代遗址,威信县瓦石、旧洞悬棺葬。
这些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对研究云南、昭通的历史,甚至在中国考古学上都有重要意义。
四、昭通历史文物众多
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野石山遗址、孟孝琚碑、罗炳辉故居、扎西会议旧址、水田寨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铁炉红军标语、鲁甸拖姑清真寺、观斗山石雕群、霍承嗣壁画墓等。
五、昭通馆藏文物丰富
市文物管理所和11个县(区)的文管所、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的馆藏文物有17497件。
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件。
例如:“孟琴”三联子母铜印、“建初元年”双鱼铜洗、巫师陶俑等;国家二级文物10件,例如:骑鹿铜俑、带盖提梁铜壶、驮羽人宝瓶青铜朱雀、天王镇小鬼铜像等,国家三级文物278件,一般文物517件。
昭通已是云南省文物藏品富集的地区。
六、昭通人文历史璀璨
从古至今,昭通人文历史群英荟萃。
杜宇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说,孟碑被誉为“海内第一石”,“天下绝”的观斗山石雕,近现代史上名垂青史的刘平楷、罗炳辉、龙云,卢汉和国学大师姜亮夫、著名学者肖瑞麟、邓子琴、张希鲁、谢饮涧,时代英雄徐洪刚等一大批雄才俊杰使昭通山水殊胜,人文增辉。
众多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为昭通文化产业的开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也是昭通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也给现在的昭通人以丰厚的文化营养,昭通这块土地现在形成昭通作家群现象,不是偶然的,与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气息的滋润是分不开的。
朱提
昭通汉晋称朱提.读作“殊时。
” 在《辞海》和《辞源》这两部大型汉语文工具书中,于朱提词条下给出了三项注释,表述了朱提的建置沿革和历史地理含义。
其一,古县名。
西汉置,治所在今云南昭通。
南朝梁废。
唐武德初在此置安上县,不久又改名朱提。
东汉时曾为犍为属国治所,三国至南朝曾为朱提郡治所,唐初曾为曲州治所。
其二、古郡名。
公元214年(东汉建安十九年)刘备改犍为属国置。
其三,境内有朱提山,产银多而美,故后世用“朱提”为高质银的代称。
上引《辞海》、《辞源》的注释是权威的,无可置疑,但需作必要的补白与说明。
首先,自西汉建元六年朱提县建置至唐武德八年,迢迢遥遥760多年,不同时期朱提县(郡)隶属和领属关系时有变化,但“治”之所在的今昭通市作为朱提一地行政中心的地位却始终如一。
第二、《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若水》记:朱提“山出银”。
又说:“朱提,山名也”。
应劭曰,“在县西南,县以氏焉。
”即是说,山闻名于前,县建置时因山得名。
第三、那么,“以产银多而美”闻名的朱提山又在哪里呢?方国瑜、曹吟葵等学者依据文献和考古发掘所得,均认为今昭通市、鲁甸县所辖西南部、牛栏江东岸的莽莽群山,就是古朱提山主脉。
对于昭通来说,朱提760年盛衰兴亡,浮沉荣辱,是一部让人品读噫嘻、回肠荡气的断代史;是中原、巴蜀文化南渐,与朱提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融汇、
演进、蕃盛而彪炳史册的华章;是从来就不曾疏离的虽然遥远却真切的存在;是永存于心底的解析不开的生命情结。
昭通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