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稿】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模式研究
中国银监会合作部课题组1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历史过程,是一国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中国经济正在面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部需求不足的环境,国内经济增长乏力,城乡差距加大、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挑战日趋严峻,转变发展方式、挖掘内部需求、消除城乡社会矛盾,迫切需要借力新型城镇化的引擎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中期,建设发展速度快、人口转移规模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金融作为城镇化投融资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发挥在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确保金融支持与城镇化进程相匹配,意义重大。
一、城镇化相关理论及研究背景
(一)城镇化定义
“城镇化”源于“城市化”(Urbanization)一词,其内涵是人口的城市化、空间的城市化和乡村的城市化。横向来看,它包括了人口、地域、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纵向来看,它既包括农村向城镇转变的过程,即农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市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自我完善过程,即城市的城市化。
(二)主要理论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的演进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和特点趋势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揭示出了城镇化的一般发展规律。以下简要总结梳理有关理论。
一是城镇化进程的趋势理论。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1975)通过对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规律,全过程呈一条稍拉平的S型曲线,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的初期阶段,反映为S型曲线的左下段,斜率较小;2. 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阶段,反映为S型曲线的中间段,斜率较大;3. 进入
1 课题组成员包括:姜丽明、邢桂君、孙磊、黄欣、高亮、亓菁晶、韦艾君。感谢银监会有关部门及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对课题研究的大力支持。
高度城市化以后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于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反映为S型曲线的右上段,斜率较小。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见图1)。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过去几年来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70%
30%
初期中期后期
图1: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二是大城市优先发展理论。以区位理论为代表,核心观点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的综合效益要高于小城镇。研究表明,大城市优先发展的规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只是强度有所不同。部分国内学者主张中国的城镇化应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导,并预测出我国一百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20年可能达到30%左右。
三是小城镇协调发展理论。以城乡转换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为代表,主张不能单纯依靠大城市解决人口转移问题,应协调发展小城镇,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的现象。中国城镇化制度变迁进程中,在不同地区先后出现了撤乡并镇集中型、整体人口迁移型和城镇扩展型等小城镇发展模式。
四是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理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之间的正相关性,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加速,二者之间形成明显的良性互动关系。
五是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关系理论。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同步完成了城市化,共同促成了国家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理论上来看,这种与工业化进程同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最优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但实践中,也曾出现许多两者并不同步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与工业化进程严重脱节的过度城市化模式(以二战后拉美国家为代表)、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城市化模式(以改革前的中国为代表)以及城市人口郊外化和
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逆城市化模式(以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发达国家为代表)。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结构升级,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显著发展。首先,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大幅提高。截至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总数为7.12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其次,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1978—2011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7个,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此外,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城镇化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城镇化制度基础不断完善。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95年,是城镇化恢复发展期。乡镇企业吸收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占同期我国非农产业新增就业总数的43.3%,农村人口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离土不离乡”的特征,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1995年的29.0%,年均提高0.64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1996年至2012年,是城镇化加速发展期。上世纪90年代后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加大城市基础投资,特别是“十五”计划提出城镇化战略后,城镇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城镇化率从1996年的30.5%提高到2012年的52.6%,年均提高1.91个百分点,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率提高最快的时期。第三阶段自2013年开始,是新型城镇化的开题之年。从2010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开始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4个部门启动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城镇化建设”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
(四)新型城镇化内涵
与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相比,我国城镇化的质量不高,还存在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现象日益严重等突出问题。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城镇化”全新的定位和内涵,并将其确定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促进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其战略重点为: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三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金融在城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是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周期长、资金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