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液聚合的原理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规乳液聚合得到的乳胶粒径分布要窄得多; 在聚合物微乳 随体系的变化而异构化, 具有较 强的 乳化 能力 , San.tanu[5]等用
液胶粒 内的 分子 链是 以紧 密折 叠链 形式 存在 的. 每 个微 乳液 其作 MMA 和 BA 的微 乳液 聚 合 的 乳 化 剂 , 可 以 使 单 体 含 量
量的 60%存在于 界 面 层 , 有 一 部 分 溶 于 水 相 及 单 体 液 滴 ; 单 维持贯通, 这可从聚合前后体系的电导几乎不变的事实得 以 体 95% 以微液滴形式分散在水相中, 少 量存 在于 界面 层内 。 证明。
单体液滴直径为 25nm, 与乳液聚合体系中单体 增溶 胶束 的尺
寸(40- 50nm)是 相 当 的 。 由 于 单 体 微 液 滴 具 有 相 当 大 的 表 面
构 , 此 时 体 系 处 于 相 反 转 区 域[2]。Gan 等 用 甲 基 丙 烯 酸 甲 酯 乳 液 聚 合 得 到 透 明 的 多 孔 聚 合 物 , 如 阴 离 子 型 Nall- EAAU、
(Methyl Methacrylate, MMA)为 单 体 , 由 于 MMA 的 极 性 较 大 它 阳 离 子 型 AUTMAC、 两 性 AUDMMA 和 非 离 子 型 PEO- R-
珀酸- (乙基己 酯)磺 酸钠)可通 过增 大亲 油基 团或 亲油 基的 支
微乳液乳胶粒结构形态与乳液乳胶粒结构形态上有很大 链化, 可使其亲水亲油接近平衡, 从而使三元组分也可形成微
差异. 通 过微 乳液 聚合 得到 聚合 物微 乳液 乳胶 粒粒 径分 布比 乳液。分子结构特殊的乳化剂如 Dowfax 2A- 1, 其立体结构可
四 、微 乳 液 聚 合 工 艺
积, 极易捕获水相中自由基成核, 反应初期主要以单体微滴成
核为主, 转化率约为 4% 时单体微滴消失 了, 体 系内 存在 的大
微乳液聚合与微乳液的制备密切相关, 聚合物微乳液的
量乳化剂、助乳化剂及少时单体形成的混合胶束继续捕获水 结构性能主要由微乳液体系决定, 因此选择和调控合适稳定
结构随转化率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在聚合初期, 在油 能化的纳米微球。
束浓度为 1021 个/L。W/O 型微 乳液 聚合 的动 力学 过程 也不 服 变化与微乳液的稳定关系理论, 微乳液都可自发形成, 不须外
从经典的 Smith- Ewart 理论 , 反应过程 没有 恒速 期, 成 核反 应 界提供能量, 无须搅拌, 但体系须消耗大量的乳化剂。在微 乳
是一种贯穿全过程的连续的粒子成核过程。只有当所有的单 液聚合工艺中, 首先, 人们发现采用微乳化设备如超声波或微
子量却很高.可达到 106—107 。
的微乳液聚合使单体含量提高到 30% 。此外以反应型乳化剂
( 三) 双连续相微乳液聚合。当微乳体系内水和油的用量 取代一般乳化剂既可简化乳化体系, 又可有效提高乳胶的性
相当时.水相和油相均为连续相, 二者无规连接.称为双连续结 能。如 Gan 等 系统 合 成 了 各 种 可 聚 合 的 表 面 活 性 剂 , 用 于 微
图 l 微乳液聚合动力学曲线
二 、微 乳 液 聚 合 特 点
微 乳 液 聚 合 反 应 平 稳 、快 速 , 反 应 过 程 无 需 搅 拌 , 因 此 大 大简化了生产设备; 引发反应时可以使用油溶性或水溶性引 发剂, 由于体系透明还特别适用于光引发聚合; 聚合产物是粒 径 极 小(10nm ~100nm)、单 分 散 性 较 好 、稳 定 性 高 的 高 分 子 微 乳胶, 经过后处理可得到分子量较高、分子量分布窄的聚合 物。
* * * 第 28 卷第 3 期 Vol. 28 No. 3
绥化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2008 年 6 月 Jun . 2008
微乳液聚合的原理及应用
金凤友 王可答 樊铁波
( 绥化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系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摘 要: 综述了微乳液的聚合机理、方法和工艺。阐述微乳液聚合物的特点及其应用。
通常的微乳液聚合体系中 , 特别 是 O/W 微 乳液 体系 中, 固 含 量 很 低(<10%), 而 乳 化 剂 含 量 较 高(>5%), 且 最 终 体 系 中 存在大量空胶束, 这就使得聚合物粒子表面含有大量乳化剂, 且后处理中难以脱除干净, 从而给产品性能带来很多不利影 响, 限制了微乳液聚合的实际应用。
体都被聚合物粒子吸附时 , 成核过程才结束, 聚合体系的聚合 流态均化器等微乳化工艺, 可以降低乳化剂的用量。探寻高效
粒子半径约为 25nm, 浓度为 1018 个/L。至聚合结束时, 体系内 乳化剂也是一个研究热点, 某些离子 型表 面活 性剂 如 AOT(琥
仍含有 1.6nm 的空胶束为 5×1021 个/L [1]。
成, 此时双连续相基本被破坏。随着聚合物乳胶粒子不断被单
百度文库
( 一) 正相微乳液聚合。对 O/W 型微乳液聚合研究较深入 的 是 苯 乙 烯 体 系 的 微 乳 液 聚 合 , Gan- dau[4]和 Guo [5]等 研 究 了 以 十 二 烷 基 硫 酸 钠 为 乳 化 剂 、正 戊 醇 为 助 乳 化 剂 、苯 乙 烯 为 单
一 、微 乳 液 聚 合 原 理
常规乳液聚合中, 聚合机理为胶束成核机理为主, 均相成 核并存。微乳液聚合过程中, 由于聚合体系没有大的单体珠 滴 , 水 溶 性 小 的 单 体 都 被 增 溶 于 胶 束 中(4nm, l021 个/L), 形 成 微乳液滴, 油溶性引发剂存在于微滴, 水溶性引发剂通过扩散 由水相进入微滴引发聚合; 而对于水溶性大的单体在聚合初 期, 水相自由基先引发水相单体形成低聚物自由基, 然后被微 液滴瞬间俘获引发微液滴成核聚合, 诚然, 微乳液聚合最主要 的成核位置应是在微乳液滴中。由于在聚合的整个过程中体 系内部 都存 在大 量的 胶束 , 直至 聚合 结束 时 , 体 系 仍 有 1.6nm 的 空 胶 束(5×l021 个/L), 因 此 在 很 高 的 转 化 率 下 仍 会 产 生 新 的 聚合物粒子, 即表现出连续成核的特征。
地分 散在 油一 水 相 界 面 上 , 起 助 乳 化 剂 的 作 用 。W/O 型 微 乳 反相微乳液比制备正相微乳液要来 得容 易, 这 也是 O/W 型微
液 聚 合 常 见 的 是 丙 烯 酰 胺 单 体(acrylamidemonomer.简 称 AM) 乳液聚合的应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制备微乳液时对乳化
束。Candau[6]等研究发现在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体系内, 聚合 赖于组 分的 加料 顺序 。简化 乳化 体系 , 降低 体系 中乳 化剂/单
前体系中没有大的单体液滴存在, 所有的单体都分布于胶束 体的比值是微乳液聚合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根据 Schulman
中。溶有单体的胶束尺寸为 4nm, 空胶束的尺寸为 1.6nm。胶 [3]等 提 出 的 “瞬 时 负 界 面 张 力 ”理 论 和 Ruchensteint[4]的 自 由 能
均 聚 及 其 与 丙 烯 酸 (acrylic acid, AA)或 丙 烯 酸 钠 共 聚 体 系 的 剂的选择原则与普通乳液体系相同, 常用离子型乳化剂或非
微乳液聚合。W/O 型微乳体系中乳化剂的含量比乳液聚合体 离子与离子型乳化剂复配, 由于微乳体系的复杂性, 往往要通
系高很多, 致使聚合的整个过程中体系内都存在着大量的胶 过相图来精确确定各组分的比例关系。此外, 微乳的形成也依
过不断捕捉水相中自由基及单体进行链增长反应而实现体积 量较低(<10%), 而且需要助乳化剂来调节 HLB 值。而 W/O 型
增大。
微乳液中由于水溶性单体可以部分地分布在油.水相界面上,
( 二) 反相微乳液聚合。在 W/O 型微 乳液 中, 单 体可 部分 加大相应微乳的增溶区域而起到助乳化剂的作用, 因此制备
乳胶粒 内仅 有 1 4 条 聚 合 物 链. 而 每 个 乳 液 乳 胶 粒 内 聚 合 物 提高到 45% 以上。徐相凌等[6]通过增大亲油基团制成了 Y 型
链 的 数 目 较 大 , 常 在 100- l000 之 间 ; 但 是 微 乳 液 乳 胶 粒 的 分 乳化剂(12- 丁酰 氧基- 十八 烯酸)与其 它乳 化 剂 复 配 , 用 于 BA
性 十 六 烷 基 三 甲 基 溴 化 铵 (cetyl tyirmethyl ammonium bro- Larpent[7]以 HEA, HEMA, HBA 和 HPMA 取 代正 戊醇 作为微 乳
mide, CTAB)为 乳 化 剂 , 水 作 介 质 的 双 连 续 微 乳 液 体 系 , 其 微 液聚合中的助乳化剂, 进行 ST 的 O/W 微乳液 聚合 , 制成 了功
根 据 经 典 的 Smith.Ewart 理 论 , 乳 液 聚 合 过 程 分 为 增 速 期、恒速期和降速期三阶段。在微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中, 普 遍认同 Guo 的研究结 论: 聚 合速 率仅 分增 速期 I 和降 速期 II 两个阶段, 聚合过程无明显的恒速阶段, 也无凝胶效应。这是 因为微乳液体系中无单体珠滴作为单体库补充单体, 随着粒
* [收稿日期]2008- 02- 09 * * [作者简介]金凤友, 男, 绥化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系教授。
- 168-
微 区 内 成 核 形 成 了 乳 胶 粒 子 , 由 于 HEMA 浓 度 的 降 低 , 体 系
三 、微 乳 液 聚 合 方 法
的表面张力迅速增大, 通过电镜可以观察到有聚合物粒子生
也 能 充 当 部 分 助 乳 化 剂 , 甲 基 丙 烯 酸- 2- 羟 乙 酯(2- hydrox- MA- 40 等, 并实 现了 仅用 MMA、水 和 一 种 可 聚 合 表 面 活 性 剂
yethvl methacrylate, HEMA)为助乳 化 剂 , 以 阳 离 子 型 的 表 面 活 的 三 组 分 微 乳 体 系 进 行 聚 合 得 到 透 明 的 多 孔 材 料 的 目 的[6]。
体溶胀而长大, 迅速增多的乳胶粒子需要乳化剂来稳定, 而且 部分聚合后体系的粘度又较高, 乳化剂分子不可能立即扩散 到新生成的乳胶粒子表面将其稳定住, 致使乳胶粒子相互撞
体、水为介质的正相微乳液体系的聚合的行为。微乳体系中 击, 在憎水作用下势必相互凝结, 最终聚合物乳胶粒子再度变
乳化剂及助乳化剂的浓度很高, 单体浓度很低。助乳化剂总 成连续相。在聚合的全过程中, 水相始终是充填在空隙位置,
关键词: 微乳液聚合; 聚合机理; 乳胶微粒
中图分类号: TQ6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8499( 2008) 03- 0168- 03
微 乳 液 是 由 油 、水 、乳 化 剂 和 助 乳 化 剂 组 成 的 各 向 同 性 、 子的成 长 , 微 乳 液 滴 中 的 单 体 浓 度 减 少 , 聚 合 速 率 也 就 减 慢 。 热力学稳定的透明 或半 透明 胶体 分散 体系 , 其分 散相(单体 微 微乳液聚合动力学曲线如图 1 所示。但最近有研究表明若单 液滴)直径一般在 10~50nm 范围, 界 面层 厚度 通常 为 2~5 nm, 体浓度足够高, 而引发剂浓度低或反应温度低时, 微乳液聚合 由于分散相尺寸远小于可见光波长, 因此微乳液一般为透明 也可观察到恒速期出现。 或 半 透 明 的 。 微 乳 液 具 有 热 力 学 稳 定 、光 学 透 明 、分 散 相 尺 寸 小等特性外, 微乳结构的可变性大也是微乳液区别于普通乳 液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相中自由基成核, 直至反应结束为止。在整个聚合反应过 程 的微 乳液是 微乳 液聚 合的 关键 。目前 的研 究结 果 显 示 , 在 O/
中 , 不断 有新 的 乳 胶 粒 生 成 , 乳 胶 粒 间 不 存 在 聚 并 , 乳 胶 粒 通 W 型微 乳液 体系的 表面 活 性 剂 浓 度 都 很 高(>10%), 而 单 体 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