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雄安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黄杨李妍
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1期
摘要:雄安新区,其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都上升到国家战略,体现较强的国家意志,属于综合型园区。
雄安新区的发展,有赖于完整的产业链搭建,同时需要较高的城镇化水平的产业园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而“产城融合”体现的是区域产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既是雄安新区的发展趋势,也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难题。
本文以雄安新区为例,对雄安新区从建立到现在的发展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和总结问题,并对雄安新区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促进雄安新区产城融合发展。
关键词:产城融合;雄安新区;环境
一、雄安新区产城融合的必要性
(一)内部衍生需求,顺应时代要求
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成立了十九个国家级新区。
最早的国家级新区是在1992年10月建立的浦东新区,处于改革开放好和产城分离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
2017年4月,雄安新区的成立,地位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并提--——全国意义上的新区。
但是,雄安新区的所处时期、自身定位、发展模式注定和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不同。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即一种新产品需要经历构成、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国家级新区从最初建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25年的时间,从最开始的形成,成长,到现如今要面临的衰退期。
雄安新区的建立处在这一时期,从自身改变才是发展的出路。
“产城融合”是一个新词,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伴随着我国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逐步被设立为新城新区,学术界于2010年明确提出“产城融合”。
以“产城融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期刊论文数量显示:2010 年3篇,2011 年18篇,2012 年39篇,2013年121篇,2014年204篇,2015年221篇,2016年275篇,2017年278篇,2018年84篇,说明近年来该词快速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对它的研究和讨论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2013年开始。
在政府层面,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着力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
[1]雄安新区正处于开始建设阶段,这就要求雄安新区在发展创新过程中,顺应“产城融合”潮流,做好“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推动自身成长。
(二)外部环境要求,生活生产协调
雄安新区位于河北,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位置优越,被设为国家级新区,承接北京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势必导致环境污染。
而根据国家战略发展要求,雄安新区被定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并且与北京的通州区构造出北京的“兩翼”。
需要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让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通过“产”与“城”的协调发展,推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2]让雄安新区成为宜业宜居的国家级新区。
如今位于河北地区的雄安新区,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的2015年大气环境方面进行统计,河北地区废气排放总量明显超过北京和天津,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只有北京、天津的一半,这是导致河北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工业排放在废气排放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工业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占
74.83%,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中占59.24%,烟(粉)尘排放总量中占70.52%。
其次是生活排放量和机动车排放量。
住宅区与产业区处于分离状态,上下班通勤大大加剧,交通排放尾气增加。
早在1992年的时候,国家就颁布了建设“园林城市”,相继而来兴起了生态城市,多年来,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越来越重视“绿色”,使得产城分离的趋势加快,在产城分离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产城分离已不适应当下发展的模式。
美国纽约在城市建设中,关注城市的发展,注重自然景观的保留,尊重自然规律,以湿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作为绿化带,和城市道路有机结合,形成自然绿色网络发展体系。
[3]雄安新区的发展应注重城市建设与自然保护相结合。
二、雄安新区的现状
(一)雄安新区总体情况
截止2015年底,雄安新区常住人口108.43万人,区域总面积1552.2km2,其中耕地85316hm2,林地16236hm2,草地1140hm2,水域36280hm2,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54.96%、10.46%、0.73%和23.37% (保定市统计局, 2016)。
2011~2015年雄安新区的人口从106.3万人增加到108.43万人,人口增加导致土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
[4]
(二)河北各市2017年GDP增速情况
雄安新区所辖范围内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端,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
“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是雄安新区目前的经济运行现实。
[5]
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文件中指出要兼顾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构建蓝绿交织、疏密有度的空间规划格局。
更要积极稳妥承接符合雄安新区发展定位的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严格产业准入标准,限制承接高耗能高污染第二产业。
(四)企业进驻情况
2017年9月28日,按照严控入区产业的原则,经过审核,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48家高端、高新的企业率先获批在新区设立。
其中,前沿信息技术类企业14家,现代金融服务业企业15家,高端技术研究院7家,绿色生态企业5家。
2018年5月7日,北京加大对雄安新区的扶持力度,25家北京国企与雄安新区进行对接,涵盖了地铁、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管理和保障等多个领域。
三、雄安新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滞后,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平衡
河北省主要以重工业为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指导下,河北的发展情况与步伐始终落后于北京和天津。
雄安新区现有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制鞋业、服装制造业和塑料包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华北最大废旧有色金属集散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雄安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高等教育匮乏、科研环境差、网络信息服务欠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及保障体系不完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化不发达。
雄安新区现阶段是要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主要以承接第二产业为主,科技水平仍然处于滞后状态。
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在国家新区产城融合综合排行中,河北产城融合依然落后于北京和天津。
(二)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质量导致人们宜业不宜居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级差地租,认为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有三种:土地肥沃程度;土地位置;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产生的劳动生产率。
雄安新区相对于北京,天津,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地租相对较低,在雄安新区还未建立之前,部分制造业投资者(服装制造業,塑料包装业等)选择在雄安新区发展,这些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不利于环境的保护。
雄安新区的空气质量不容乐观,生活环境质量相当堪忧。
在水环境方面,河北省最大的湖泊——白洋淀,位于雄安新区范围内,由于常年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的排入,处理机制欠佳,出现黑水体,富营养化;在大气方面,雾霾问题非常严重,常年空气污染排名靠前;在生活废物方面,当地生活垃圾、鞋厂垃圾等乱堆乱放问题严重。
雄安新区从环境方面看是不适宜居住的。
“职”“住”仍然处于分离状态。
(三)基础设施与生活娱乐资源缺乏,产业人才聚集不聚居
雄安新区建立之前,受经济的限制,三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交通不发达,河北境内铁路缺少,并无机场。
成立雄安新区之后,境外与北京,天津铁路正在建设中。
在 2017年7月6日,铁路部门才首次开行2对北京南至雄安新区的动车组列车,交通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邮电通信设备不齐全,环保设施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环境破坏严重。
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商业和市政公用欠缺。
由于国家政策优惠与鼓励机制,阿里巴巴,腾讯等多家企业入驻雄安新区,北京多所高校也将搬迁至雄安新区,雄安新区会吸纳一大
批技术,产业人才。
但是,人才安定在雄安新区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齐全,并不适合聚居,人们选择就业地与居住地的自由性,雄安新区舒适度并没有到达居住者的满意度要求。
对于雄安新区要达成“产城融合”的目标还十分困难。
四、雄安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打造绿色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新标杆
对于人少资源多的雄安新区,推进新区范围内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资源的效用低,深入推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引导企业缩小占地规模,缩短占地年限,支持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用地,推动低产出工业用地向高产出工业用地转换。
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在荒地种植绿色蔬菜,或者种植各种鲜花发展花展,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亦或者发展“农家乐”,打造优美环境的同时带动经济的发展。
将工业与农业有机结合,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环保工作,让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推进绿色产业园区与雄安新区各类各级城镇的嵌入式融合发展,注重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打造出绿色产城融合示范区,宜业宜居的生态城市,提高人们居住的满意度,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二)发挥市场自发调节的“有形的手”和政府干预的“有形的手”双重作用
管理手段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形形色色的门槛、掣肘、不公平、封闭垄断等问题,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市场在推动创新驱动中唱主角。
也不忽视国家的宏观调控,打破京津冀地方主义保护壁垒,国家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鼓励投资者,人才到雄安新区发展,在就业密集区提供更多可支付性住房,但要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资金的支持,加强对交通网的完善,对邮电通讯设施的完善,健全基础设施;做好立法工作,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关闭不合格的工厂,加强环境监管,加强对环保工作的力度。
二者有机结合打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网络信息网,促进产城融合。
(三)坚定产城融合战略,围绕“人”的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毫不动摇“产城融合”战略目标,而“人”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广泛吸纳人才上,一方面是住房问题:一部分是本地人以外,几乎是外来人口,这样就会出现由于户籍制度方面的问题导致人才流失,人们就业环境的不稳定,就业的时长也不固定。
除此之外,人们因为住房问题也不会选择居住,人口愿意居留的结果不会很理想。
这就需要政府在考虑人才方面,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不能区别对待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享受同样的待遇;一方面是医疗问题:因为外来人口,所以医疗不予报销,或是报销程序非常复杂,这也会引起人才的缺失,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加强卫生医疗设施建设,简化外来人口医疗程序与报销程序,让外来人口感受雄安新区的亲切感。
让就业与居住在雄安新区的人们感受到“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医有所医”。
五、结论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
其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都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所以如今在建设雄安新区的途中,将产业化与城市化合理的匹配。
通过京津两地的扶持,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吸引外部生产要素,实现自身发展,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从而缓解北京人口,经济过度集中带来的大城市病,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京津冀的一篇蓝天。
雄安新区发展成为绿色的产城融合示范区,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可行性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厚莲.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状态、经验与路径选择[J].城市观察,2017(06):93-101.
[2]张建清,白洁,王磊.产城融合对国家高新区创新绩效的影响——来自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7(05):108-117.
[3]林昆勇.欧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城市,2013(05):71-75.
[4]李璐,王刚,刘珉.雄安新区生态安全现状及远期预测研究[J].林业经济,2017,39(12):11-17.
[5]范周.雄安新区研究的新理论增长点——基于文化、产业、民生的现实维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