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2年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展开, 标志这人类对环境与发展上升到新高度,相继提 出了一些有害生物管理的新策略和新思路。
当代防治害虫的手段
• 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 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害虫管理方 面已被许多国家所利用,生物技术在 园林有害生物管理方面的应用已有不 少成功的示例。
•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园林绿化行业中一项 及其重要和经常性的技术工作,技术性和时间性 很强,要求必须设有主管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专业 人员(或技术员),加强技术管理和指导,建立和 健全专业病虫害防治队伍,经常进行业务总结和 技术培训,以不断提高防治效果和技术水平。
•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应以有效、安全、 经济为指导思想,经过调查、试验,采取一种或 几种确有实效的方法,高度重视对人、环境、天 敌和植物的安全,不断研究、改进、提高防治效 益。
• 跳蚤 棉铃虫 红火蚁 老鼠 米象 白蚁 苍蝇
• 1874年,一个名叫席德勒的德国学生像往常一样 走进实验室。不知什么原因,内心烦躁的他竟合 成了一种油脂性淡乳白色的粉粒,还有一丝芳香 气味。他哪里知道,就是这些小粉粒60多年后被 重新发现,并由此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害Baidu Nhomakorabea防治 史。1939年,瑞士某化学公司的缪勒(Paul Muller) 博士,偶然发现席德勒合成的化合物具有显著的 杀虫性能。他在马铃薯甲虫上试验,取得前所未 有的防治效果——杀虫率达100%!这种“神药” 全称叫2,2-双(对氯苯基)-1,1,1-三氯乙烷,简称 DDT,是拉丁文“二二三”各第一个数字的缩写。
二战结束后,DDT作为杀虫剂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 人们看到了有机合成杀虫药剂的巨大潜力。继 DDT之后,又相继开发了 “六六六”、“毒杀 芬”、“灭蚁灵”等高效有机氯杀虫剂;“敌敌 畏”、“辛硫磷”、“乐果”等速效有机磷杀虫 剂;“西维因”、“巴丹”、“杀虫脒”等有机氮 杀虫剂;“代森锌”、“敌克松”、“灭菌丹”等 有机硫灭菌剂;“田安”、“退菌特”等有机砷灭 菌剂;“灭多威”等所谓高效低毒氨基甲酸酯类杀 虫剂。还有众多的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 除草剂、杀菌剂等等,化学农药几乎覆盖了病虫 草害防治的所有领域。
如DNA指纹技术在昆虫 分类上的应用,使危 险性害虫的检疫工作 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把 BT杀虫基因导入 树体,从而获得表达 毒性蛋白多的抗食夜 害虫的植株,减少食 夜害虫对园林植物的 伤害。将外缘基因转 入昆虫病原微生物, 以解决其对害虫致病 速度慢,效力迪的问 题
•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 为了加强园林植物保护(习称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技术工作的管理,提高技术工作的效益和水平, 使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 法律化的轨道,并同国际同行业接轨,贯彻预防 为主,采取以生物、生化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 施,向无农药污染的绿色城市园林发展,以达到 即能有效、安全、经济地控制住病、虫等的危害, 保护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绿化美化功能的正常 发挥,又能维护和促进园林生态和病虫害防治的 良性发展,
改革开放后植物保护历史
• 1982年5月农牧渔业部为加强植保技术推广管理 与发展,由植物保护局和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组 建全国植物保护总站,下设测报站、防治处、药 械处和植物检疫处等处(站、室),分别负责全 国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病虫防治的组 织管理和技术开发应用、农药药械的安全使用和 应用技术开发,以及国内植物检疫等工作
谢谢
植物保护的历史
植物保护是在研究、认识植物病、虫、草、 鼠害等有害生物和非侵染性病害发生、发 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与实践,采取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防御和控制其发 生为害,保障农作物安全生长,减少灾害 损失的工作。
我国园林植物保护的发展历史
• 50年来,我国植保组织体系从 无到有,日臻完善,使我国植 保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950年全国各地建立病虫防治 站50个,到1952年发展到120 个。1951年3月农业部设立病 虫害防治司(1956年10月成立 植物保护局),负责植保行政 与技术的管理工作。1956年农 业部在全国建立植物保护、植 物检疫站150个,病虫测报站 138个。 • 到1963年前后,一些发展较快 的省如广东、浙江的各专区、 县都建立了植保(植检)站或 病虫测报站等植物保护机构。 1966—1976年“文革期间”, 植保工作一度受到干扰影响或 中断。1978年8月以后农林部 先后恢复了植物保护局、植物 检疫试验所、农药检定所,增 设农林部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 总站。1981年农业部成立动植 物检疫总所,负责对外动植物 检疫工作。

1995年9月农业部将全国植物保护 • 总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全 国种子总站和全国土壤肥料总站合 并,组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心,依然设有病虫测报、病虫防治、 植物检疫和农药药械等处,分别负 责全国植物保护技术推广与管理方 面的工作。各省、地的植保机构基 本保持80年代的设置不变[36]。 在植保站建设的基础上,为加 强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农药抗 性的监测和治理、植保社会化服务、 植物检疫、农药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等工作,又分别建立了相应的专业 体系。
80年代中期以后,省级及省以下都 建立了较完备的植保站系统,下设 测报、防治、农药械、植物检疫等 科(室、组),分别负责当地对应 的工作。据1989年统计,全国有省 级站40个(含部分独立的病虫测报 站和生物防治站),地区级站313 个,县站1929个,拥有各级植保技 术人员2.4万人
关于防治害虫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