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视觉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笔谈

编者按视觉文化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文化研究。由于视觉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领域, 涉及到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历史、技术、传播等多种学科, 所以视觉文化研究本身也就带有多学科的性质。本期笔谈集中讨论了视觉文化不同层面的问题, 从视觉文化的历史性描述, 视觉文化与人的生存, 景象的经济学, 速度对看的影响, 以及文学抵抗视觉霸权的可能性等, 做了初步的有益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期笔谈, 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视觉文化及其研究的注意, 并期待着更高水平的研究涌现出来。

反思视210093“非常时期”, 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越来越多的近视现象仿佛是一个征兆, 标志着人们正在遭遇空前的视觉“逼促”。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 从印刷图片到服饰美容, 从互联网图像传输到家庭装修, 甚至在医院里, 透视、CT 、核磁共振图像, 我们的眼睛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忙碌。一方面是越来越挑剔的视觉索求, 另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视觉负担。

美国艺术史家休斯说得好:我们与祖辈不同, 是生活在一个人造的世界里。

“自然已经被文化所取代, 这里是指城市及大众宣传工具的拥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拥塞呢? 为什么一个人造的世界里充满了大众宣传工具的拥塞呢? 英国批评家伯格说得很是明白:“在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中, 都不曾有过如此集中的形象, 如此强烈的视觉信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最为传神, 他早就宣布一个“世界图像时代”的降临。

晚近所谓的“语言转向”, 正在被一种新的“图像转向”或“视觉转向”所替代。以语言为中心的

文化, 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在西方, 这个转向的轨迹清晰地与“后现代转向”纠结; 而在中国, 我们也已深切地感受到这个转向, 它似乎和日趋完善的“小康社会”关系密切。显然,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问题或课题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

历史地看, 较早提出视觉文化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他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1913 。他认为, 自印刷术发明以来, 视觉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衰落了, 许多意义的传达可以通过印刷符号来进行, 而无需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于是“, 可见的思想就这样变成了可理解的思想, 视觉的文化变成了概念的文化。”但是, 当代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机器, 重新使人关注视觉性, 那就是电影。它使人类文化重新回到了视觉文化“可见的人类”, 又重返我们的文化, 尤其是人的表情、姿态、动作和形体语言。“电影将在我们的文化领域里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每天晚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坐在电影院里, 不需要看许多文字说明, 纯粹通过视觉来体验事件、性格、感情、情绪, 甚至思想。因为文字不足以说明

71

画面的精神内容, 它只是还不很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一种过渡性工具。”值得注意的是, 巴拉兹的“视(亦即语言为核心觉文化”范畴又是和“概念文化”

限, 将哲学、社会学、美学、符号学、传播学、媒介研究、艺术史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 形成了最具生命力的思想空间。

那么, 到底什么是视觉文化呢? 这个概念究竟意指什么? 如果我们不再拘泥于身边大量发生的视觉文化现象, 而是诉诸严谨的理论思考, 就必须正面回答何为视觉文化。

从视觉文化研究的发展来看, 大约可以把握到如下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强调在图像—语言的二元结构中来理解视觉文化, 认为视觉文化是一个相对于阅读文化的概念。它不同于阅读文化, 但又和这一文化相关。比如, 米歇尔指出:在艺术

史、电影研究和大众文化研究中, 视觉文化已经呈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视觉文化的出现是对传统的读写概念本身的一种挑战。”所以, 视觉文化研究不是对话语文化研究的一个补充。具体说来, :符号, 。, , ; 身体概, , 神圣的、世俗的和禁, , 身体语言, 色情等; 而世界的, 形象与权力, 视觉媒介与全球化, 民族性, 空间, 博物馆, 主体公园等亚范畴。对视觉文化的这种界定, 强调了这一领域及其研究和话语(语言文化的

不同, 但又特别关注与话语文化的联系。所以米歇尔说, 视觉经验并不能用语言学理论的符号范式来研究, 因为视觉经验有别于阅读经验。但是, 符号理论的确又为视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某种参照系和理论资源。由此出发, 米歇尔一方面把视觉文化界定为一个独立的外在于话语文化的领域, 另一方面, 又将视觉文化研究视为多学科研究, 它将把艺术史、电影研究、媒介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等领域整合起来。

与第一种理论在逻辑的层面考虑问题有所不同, 第二种理论偏重于历史的建构, 它把视觉文化视为一种当代现象, 与后现代文化、消费社会和媒介文化等当代特殊的发展趋势关联起来。米尔佐夫提出, 所谓视觉文化, 其实就是后现代文化, 就

是后现代文化中的日常生活。现代主义遭遇了视觉性的失败(它强调的是文本

性 , 所以后现代的视觉化应运而生。在他看来, 后现代的日常生活已经被彻底视觉

化了, 是一个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图像时代”, 或是德波所概括的“景观社会”。换言之, 在这种社会,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视觉

的印刷文化相对的。

巴拉兹之后, 本雅明通过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讨论, 丰富了视觉文化概念的内涵。他认为, 机械复制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变革, 电影作为一种技术的新发明, 把一种新的文化带入人类社会生活。传统社会那种韵味的艺术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而电影塑造了一种进步的艺术与大众的关系(如卓别麟和大众 , 这迥然异趣于传

统的艺术与大众的落后关系(如毕加索与大众。新的视觉文化特征在于传统的审美静观已经衰退,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惊效果。视觉转向了触觉效果, 复制使得艺术的民主化成为可能, 也使艺术的革命潜能成为现实。

本雅明以后, 麦克卢汉在电子文化研究中进一步强化了视觉文化主题。他从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角度, 论证了电子媒介文化的到来, 这种文化将视觉和听觉文化整合起来, 对受众的效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介, 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 , , 。可见。

到了80年代, 一大批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和观念蜂拥而至。法国学者魏瑞里奥的看法尤为独特。他从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变革角度, 论证了每次技术革命的结果都是速度的提高。而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的出现, 标志着一种新的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较之于传统的延时文字传播, 视觉的电子媒介传播更接近实时传播, 它的优势地位显然使得文字传播屈居次席。奥运会、海湾战争等电视实况转播, 使得图像的快速传递成为可能。于是, 我们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形象悖论时期”。另一位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则发现, 视觉文化的最新进展, 借助与电子媒介和计算机模拟, 已经跃入一个“虚拟影像”的时代。在这一时期, 形象与现实的关系断裂了, 从好莱坞到迪斯尼, 从互联网到卫星电视, 虚拟的仿像占据了日常生活。复制取代了模仿, 假的比真的更真实。

透过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描述, 我们不难发现, 视觉文化不但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且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正在崛起。它打破了学科的界

72

化所制约。“视觉文化并不依赖于图像本身, 而是有赖于一种将存在图像化或视觉化现代趋势。这种视觉化使得现时代迥异于古代和中世纪。”他采用德波的理论, 把视觉文化和后现代的消费社会特征结合起来, 进而指出在这样一个景观社会中, 个体已经被景观弄得迷惑, 成为一种消费文化中的被动消费者。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 景观(形象就是“资本”。在此基础上, 他将视觉文化研究规定为一种策略, 而不是一个学科。这种策略与文化研究的诸多激进问题(诸如性别, 种族, 阶级等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