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中考复习 2021届中考道德与法治总复习专题训练:专题五 完善法治建设 推进依法治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 完善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
一、选择题
1.面对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痛点”,近年来我国制定或者修改了网络安全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行政诉讼法等。
这说明我国( )
①正在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②努力使每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③使每个司法案件都体现绝对公平正义
④使每位公民都能直接参与法律的制定或者修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全国发生多起因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引发人们对“头顶上的安全”的关注。
民法典对于高空抛物坠物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
对此,你的认识是( )
A.高空抛物危害大,全靠刑罚来处罚
B.科学立法可破解,有法可依能杜绝
C.文明素养要提高,依法律己莫乱抛
D.关爱生命点滴间,遵守规则我无关
3.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民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时刻。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典的颁布( )
①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②表明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并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这( )
①体现了全国人大依法行使监察职责
②坚持了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
③调动了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④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第一章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这表明( )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②宪法是民法典的立法依据③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民法典条文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一规定( )
①明确了受害人、侵权人和受益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②有利于维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弘扬见义勇为正能量
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要求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7.我国首部民法典和所有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一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为此,作为青少年应( )
①认真学习民法典,了解其内容及精神
②积极宣传民法典,弘扬法治精神
③依法律己,严格遵守民法典规定
④学会用民法典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民法典是“社会生活中的百科全书”,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表明( )
①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②良法反映全体公民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③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部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法律,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意见和建议102万条。
该法典的编纂过程鲜明体现了( )
①人大监督,促政府依法行政
②国家制定,以法律代替道德
③公众参与,使决策更加民主
④科学立法,让法律彰显民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对人民权利的保障可谓事无巨细,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
它的出台( )
①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③彰显了我国的法律制度成果,增强了制度自信
④能彻底消除我国一切法律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2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从厉行法治角度,谈谈怎样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法典”诞生记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自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五年来,民法总则、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民法典草案依次亮相。
从民法总则到民法典的编纂,先后10次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总共有425 600多人参与提意见,提出的意见总数达102万条。
2020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进行了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
根据各方面意见,草案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
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
5年磨一剑,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
材料二民法典,让生活更美好
民法典亮点呈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人格权的全面保护,维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破解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矛盾冲突,强化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破解高空抛物坠物难题,维护小区业主合法权益,明确禁止高利放贷……
(1)材料一“民法典”诞生记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基本观点?
(2)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其诞生有深远意义。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法典颁布的重要意义。
13.[2020·福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同学们就《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运用法治与德治关系知识,说明用法律“收拾”缺德行为的意义。
(2)见义勇为不担责。
那么,在救助他人时还应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1.A 【解析】绝对公平正义不存在,③错误;我国公民不能直接参与法律的制定或者修改,④错误。
2.C 【解析】高空抛物危害大,但不能全靠刑罚来处罚,A观点错误;科学立法可破解,有法可依也不能杜绝,但可以减少,B观点错误;关爱生命点滴间,遵守规则我有关,D观点错误。
3.A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错误。
4.C 【解析】监察委员会行使监察职责,①错误;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不能随意扩大,④错误。
5.C 【解析】④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6.C
7.B
8.A
9.D 【解析】①题干中没有体现政府依法行政,不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法律并不能代替道德。
10.A
11.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厉行法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③各级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④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⑤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统一。
⑥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12.(1)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法律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③我国依法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
⑤全国人大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⑥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⑦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①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②体现国家尊重保障人权,有利于推动人权事业发展。
③有利于更好地调整民事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民生福祉。
④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稳定。
⑥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等。
13.(1)法律承载道德理念,强化了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惩治缺德行为能够规范人们行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增进社会文明和谐。
(2)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讲究策略,科学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