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红壤的特征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南方红壤的特征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红土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第四系在内的各类掩饰和松散沉积物上法语的红色富铝化风化壳,亦可称南方红土,南方红色风化壳或第四纪红色粘土。分布范围其长江两岸,南起南海诸岛,东起台湾,澎湖列岛,西达云贵高原及横断山脉,包括广东、广西、附件、台湾、贵州、浙江全省以及安徽、湖北、四川、江苏及西藏南面的一部分,涉及十四个省区,面积超过14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
南方是我国的重要的农业产区,困扰南方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南方土壤多为红壤,呈酸性,不适合植物生长,因而难以扩大农田面积,难以扩大农作物产量,因而,对于南方土壤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南方的土壤资源的特典与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等相关问题提供科学材料,并应用于生产实际当中去。
红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典型的陆相堆积物。分布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年降水量1200-2500mm,年均温15-28摄氏度)是红土中的原生硅酸盐矿物受强烈风华而分解破坏,分解过程中产生的K、Na、Ca、Mg等易溶元素的氧化物因睡得渗透、溶解而迁移,Si的氧化物性质较稳定,仅在强风化作用下发生迁移,但Al、Fe因流动性小则显相对富集。因此,我国南方红土受高温多雨气候下-风化作用的影响而呈现出明显的脱硅富铝化特征。入我国红土中K、Na、Mg的迁移量在80-90%间,Ca则几乎完全迁移,Fe的富集量为7-25%,Al达10-20%。
由资料可知,红土作为我国热带-亚热带的典型陆相沉积物,其发育状况受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年龄的自然因素的控制,在不同因素的组合下将会形成各种风化壳。其中母质是风化壳的形成的物质基础,风化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母质的性质,不同母质在同等外力作用下课发育成不同类型的风化壳。气候则直接影响风化壳的水热情况。生物对风化壳则有物理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地形则主要通过不同地形部位水热条件的差异简介影响风化壳的发育。这些因素所起作用虽然在本质上不同,但并非是孤立地起作用,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还会分出不同的主次关系从而形成不同种类的风化壳以及不同种类的红壤。就风化壳而言,晚更新世以前的均呈饿,故又名红色风化壳,以化学风化为主,风化壳非常深厚,常在数米以上,最厚可达百
米,而晚更新世以后的鞥华科均带棕或灰棕色,引起热力风化强烈且风化与成壤两种互相矛盾的过程又常同时进行,厚度不大,壁板不超过1m,土壤发生剖面与风化壳没有明显分界。
在这里选择对广东省的蕉岭县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资料分析得,蕉岭红土以粘粒含量最高,粉粒、沙粒次之,分别为44.94%、35.44%、19.62%,粗颗粒跟细颗粒都有较高的含量,说明蕉岭红土的物质不均,成分复杂且由多个总体组成,从颗粒分布曲线可以知道,红土的形成经历了强烈的风化作用,当时的气候状况十分湿热,且蕉岭红土在末次间冰期的漫长地质时代里,在堆积-风化的过程中总体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气候环境。
蕉岭红土小于2微米和小于1微米的颗粒的平均海量为31.47%和18.46%,高于网纹红土和赤红土而相似于北缘地带的砖红土,但低于典型热带下发育的砖红土,而从其CIA值,硅铝系数变化中体现出蕉岭红土形成是气候条件强于南亚热带相当于热带北缘但弱于典型热带。
大量资料表明,红土在物理力学上具有高塑性,分散性,高含水率,低密度,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不具有湿陷性,但有明显的收缩性的特点。
红壤或砖红壤的形成, 除脱硅富铝化过程外, 同时应和其它土壤一样具有明显的生物窗集过程, 也就是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 以草木为主的植物选择性吸收及其凋落物参与土壤强烈的生物循环和重新组合以及再分配等作用。
在华南热带雨林条件下, 枯枝落叶凋落物(干物质)每年可达11.55t/ha , 热带次生林下达10.20t/ha , 要比温带小兴安岭地区高出1.2一2.0倍。足证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优越, 生物生长茂盛, 生物质产量大, 地面凋落物也多, 植物与土壤间的生物循环也远较强烈。
从残落物中硅、铁、铝等矿物元素反馈土体和渗出水从土体中携出的数量相比, 不论雨林或橡胶林下土壤的富铝化过程都非常微弱, 相反, 复硅作用是很强烈的。
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红土比较疏松,而在有水的情况下部分红土会膨胀而具有粘性,但总体来说,红土土质疏松,不利于保存水分和养分,水分和各种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都难以保留,只剩下少数几种难溶的元素的化合物存留在土壤之
中,故在红土上植物生长困难。同时,也因为在土壤中含量较高的元素中有铁元素的原因,土壤呈现红色,而显酸性。自古以来,岭南的红壤多用于种植茶树的耐酸性的植物,究其原因就是在红壤上很多作物都不适应其酸性的土壤环境,导致产量下降或生长不良,于是在鲜有人在红壤上种植其他作物。从整个广东省来看,除了少数梯田,基本在红壤上种植的都是茶树,果树之类的乃酸性作物,水稻之类的作物只能在水田中种植,直接导致了广东省的粮食产量无法有较大的提高,这是从根本上缺少的土地资源的问题。当然,也有解决红壤无法种植一般作物的方法,自古以来,农民们使用河泥,粪便堆肥等碱性物质中和红壤的酸性,并借此改变红壤的土壤结构,使其从疏松的不利于存留水分以及营养物质的结构转变利于保留水分以及营养物质的土壤结构,让其适于其他作物的种植,但是这些办法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潜移默化的对土壤进行改造,在当今社会已经没有人如此做了,化肥取代了这些天然的肥料,也导致了土壤向酸性化转变。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红壤的特性,并将其转化成我们的良田,大力发展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