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相关疾病诊断标准(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DC, China CDC
99
5
海地霍乱, 2010-2013 Cholera in Haiti
自2010年10月20日 至2013年4月6日, 报告: 652,502例 死亡: 8,073 其中住院: 361,076
From: MSPP, Haiti and PAHO
我国霍乱流行概况
前六次古典型霍乱流行有五次传入中国。
•霍 乱
乱于胃肠则为霍乱
前770--720年《内经》:乱于胃肠则为霍乱 ——剧烈腹泻,挥霍水分,撩乱心身 Cholera:希腊语,胆汁性腹泻 霍乱是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 急性肠道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 《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也将其列为检疫传染病。
治疗:
• 口服补液盐可成功治疗80%的霍乱病例。
• 适当的抗生素可缩短腹泻持续时间。
• 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概述
伤寒、副伤寒法定乙类传染病,其传染性强,病程长,疾病负担较重。
在工业化国家已很少见,主要在南亚、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 伤寒感染者中约10%-40%需要住院治疗,住院期通常10-15天,病死率:1%-4%。 副伤寒相对较轻。 10%的未治疗病例排菌超过3个月,2%-5%未治疗病例成为终生带菌者。
ICDC, China CDC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潜伏期带菌、恢复期带菌、慢性带菌和健康带菌)
传播途径:经口传播,污染的水、食物,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和食物污染
是暴发或流行的主要原因,散发病例以日常接触传播为主。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极少。 流行特征:发病地区广泛。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发。病例多见于青壮年 和儿童。流行形式有散发和暴发,以散发为主。
第七次埃托型霍乱1961年传入我国,并在广东、 广西、淅江等沿海地区频繁发生,新疆等内陆地 区也有发生。
霍乱的流行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639 211 423
(国内)
34746
报告病例数
11066
Baidu Nhomakorabea
11240
12097
3646 1026
5186 2821 1834 665 245 244 973 159 168 174 85 157
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964-2007年新疆霍乱发病情况
10000 9000 8000 7000
发病数
906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发病率(/10万)
73.3
66.3
59.7
55.3
48.3
40.8
39.6
36.2
35
38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报告病例数:1995年- 868205 2004年- 497879
每年死亡病例数在144例-521例之间,病死率多在0.05%左右,十年间无 显著变化。
Symptom of gastrointestinal
水、电解质 酸碱平衡紊乱
Disturbance of water、electrolyte and acid-base balance
腹泻(Diarrhea) 呕吐(Vomiting) 腹痛(Abdominal pain)
脱水(Dehydration)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 电解质紊乱(Disturbance of
皮肤表现:玫瑰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出现于病程第2周,多见于胸腹部;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
并发症 以肠出血为常见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周~3周,严重者可出现肠穿 孔。部分病人可出现中毒性肝炎和中毒性心肌炎。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 1 )病前 30 天内曾到或生活在伤寒、副伤寒 流行区; (2)有伤寒、副伤寒病人密切接触史; (3)有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 临床表现 (1)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 ( 2 )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 肝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 ( 1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总数 正常或低下。 (2)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 “ H” 抗体凝集效价≥ 1∶160 者(不宜用于 副伤寒血清学诊断) ( 3 )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 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 ( 4 )从血、骨髓、粪便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 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
在鲜鱼、鲜肉、贝壳类食物上:1~2周。
蔬菜、水果上:1周左右。 食品上的弧菌在10C<保存时间比在室温存活时间长。
发病特征
临床症状:无痛性腹泻、呕吐、脱水时致酸中毒、循环衰竭而致
死亡。
潜伏期:1~3天,可短至数小时,长至5~6天 病程分:泻吐期、脱水期、恢复期。 WHO:
约有75%感染了霍乱弧菌的病人不出现任何症状,然而在感染后的7-14 天内,这种细菌会在病人的粪便中出现并排泄到周围的环境之中,这就有可 能感染他人。 在出现症状的病人中,有80%出现轻度或中度症状,而约20%的病人患有 急性水样腹泻,同时伴有严重脱水。如不经治疗,可导致死亡。
700000 600000 报告病例数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61
65
75
85
95
2008: reported cases: 190,130. 2009: 221,226 2010: 317,534
5,143 deaths, 4,946 7,543
CFR 2.7% 2.24% 2.38%
疑似病例:
发热一周以上及流行病学史任一项; 或 发热并临床表现为2;
或 发热一周以上,实验室检查为1。
临床诊断病例:
临床表现1和2、和实验室检查为1; 或临床表现任一项和肥达反应阳性。
确诊病例:
发热一周,抗体4倍升高; 或 发热一周,分离到病原菌。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概述
• 是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腹泻分类
感染性腹泻
按病因分
非感染性腹泻
按病程分
急性:<2周 迁延性:2周2月 慢性:>2月
轻型腹泻
按腹泻程度分
中型腹泻 重型腹泻
感染性腹泻
• 感染性腹泻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 虫等)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 病。 • 感染性腹泻是诊断名称,代表一个综合征,于70 年代中期提出,其病原至少有50多种,其中许多 病原已明确的如霍乱、细菌性痢疾、肉毒中毒等, 因已有特定的名称,所以不再用感染性腹泻这一 名称。
electrolyte)
其它感染性腹泻的定义
• 是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 的感染性腹泻。 •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 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 临床症状 • (1)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 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酸中毒 甚至生命危险。 • (2) 已排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中、重型病例 。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任一类病例均为临床诊断病例。 临床表现为轻、中、重型或中毒型病例,并在腹泻病患者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
出O1群或/和O139群霍乱弧菌;
在一起确认的霍乱暴发疫情中,暴露人群中临床表现为轻、中、重型或中毒型病例。 实验室确诊病例: 临床病人并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O1群或/和O139群霍乱弧菌 ; 在疫源检索中,粪便培养检出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
– 诊断分类
• 临床诊断:应同时符合(1)、(2)和(3)。 • 实验室确诊:应同时符合临床诊断和(4)。
腹泻的主要治疗措施有(WHO):
• 补液:口服补液盐可在家中用洁净水、盐和糖配制而成, 每次治疗费用只有几美分。口服补液盐在小肠吸收,可补 充随粪便流失的水和电解质。
• 补锌:补锌可将腹泻持续时间减少25%,并可将粪便量降 少30%。 • 富含营养素食物:通过在腹泻期间继续提供富含营养素的 食物(例如母乳),可以打破营养不良和腹泻的恶性循环。 • 不提倡使用抗生素。
ICDC, China CDC
病原学
志贺氏菌血清型众多,分为4个血清群:
痢疾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鲍氏志贺氏
1964
3976 3333 1330 2119 1199 3
66 68 70 72 74
2086
1692 1290 332 4 2 8 13 2 4 0 1 1
132
76 78 80 82 84 86 88
40 8
90 92 94 96
98
2000
2002
2004
2006
霍乱弧菌在外界的存活
一般在河水、塘水、井水存活1~3周或更长。 在4- 5 C 海水中可生存60天 。 水中有藻类或甲壳类可使存活时间进一步延长。
– 实验室检查

(3)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及 或血便。镜检炎症性腹泻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分泌性腹泻可有少量 或无细胞。 • (4)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培养出霍 乱弧菌、痢疾杆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致病微生物;或常规镜 检或电镜直接检出肠道病原体;或检测特异性抗原、核酸阳性,或从 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腹泻相关疾病流行病学及 诊断要点
2015年4月
腹泻病概述
• 全球每年约有20亿例腹泻。 • 腹泻病是造成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 每年共有150万儿童死于腹泻病。 • 腹泻病主要影响两岁以下儿童。 • 腹泻是造成五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
WHO统计:2011年,有69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为7天~10天,最短2天,最长30天。
临床症状与体征 持续发热,多呈稽留热型或不规则热型;
神经系统:特殊中毒面容,即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下降、重 症者可有谵妄、昏迷、病理反射;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右下腹压痛、肝脾肿大;
循环系统:相对缓脉,即体温升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0次~15次;
诊断标准
带菌者:无霍乱临床表现,但粪便或肛拭子细菌培养检出O1群或/和O139群霍乱弧菌者。
疑似病例:下列任一类病例均为疑似病例。 与霍乱病人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露史,临床表现为轻型病例 ; 临床表现为轻型病例 或中毒型病例,并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毒素基因PCR检
测阳性或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弧菌快速辅助检测试验阳性 ;
霍乱的流行
• 前6次霍乱世界大流行
• 1817-1823年,1829-1851年,1852-1859年, 1863-1879,1881-1896年,1899-1923年。 • 均从东南亚开始。
• 第7次霍乱大流行
• 1961年开始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霍乱第7次世界大流 行。

1961-2010:全球霍乱病例报告-WHO
病原学
沙门菌属中的特殊病原微生物 伤寒沙门氏菌属于沙门氏菌D群,副伤寒沙门氏菌属于沙门氏菌的A、B、C群。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有鞭毛,无荚膜,能运动,多数有菌毛。
培养: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温度36℃±1℃,pH6.8~7.8,营养要求不高,
抵抗力: 强,耐低温,在水中可存活 1周~ 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 1月~2 月,在 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
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
类型类 弧菌属 主要病原体 霍乱弧菌 所致疾病 霍乱
志贺菌属
细菌 沙门菌属 埃希菌属 弯曲菌属 病毒 寄生虫
痢疾志贺菌
伤寒沙门菌 EHEC 空肠弯曲菌
痢疾
伤寒 出血性腹泻 弯曲菌肠炎 病毒性腹泻 阿米巴痢疾
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 星状病毒、杯状病毒 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临床表现
胃肠道症状
•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里急后重、
粘液或脓血便和全身中毒症状。
• 本病为全球性流行性传染病,终年均有发生。
• 夏秋季高发,人类均易感。
• 我国常见而多发的肠道传染病。在新疆甲、乙类 传染病报告中,发病率占前几位。
1995-2004中国痢疾报告年发病率(/10万)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