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闵行区高三一模作文:偶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闵行区高三一模作文:
偶像,指人们心目中仰慕的对象,我们有时需要崇拜它,有时需要打破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偶像之思
高三(6)李丹书
人心脆弱,往往需要导之以希望,予之以理想,激之以榜样,因此人们在心中树立偶像作为精神的支柱。
然而,有人在对别人的仰慕中活出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有人却仍远远地观望偶像,在低处彷徨。
对于偶像,我们有时需要崇拜他,有时需要打破它,才能沐浴在偶像的光芒中,而不是被埋没在光芒后的阴影里。
罗曼·罗兰在《巨人传》中将伟人与英雄们比作云气缭绕的高峰,普通人则应时不时地攀登,去呼吸那清新冷冽的高山气息,吐出胸中的污浊。
可见,崇拜偶像,可以让人受其熏陶、感染,去“高山之巅”顶礼膜拜的同时,自我也接受了洗礼。
人们仰慕偶像,是因为他们某一方面特殊的才能或高贵的品质,倘若能从中汲取力量,毫无疑问,不仅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甚至可以“长江后浪推前浪”般地实现某领域的突破。
当今花样滑冰世界冠军羽生结弦年轻时以老一辈艺术家普鲁申科为偶像,不仅通过努力在日后追上了他,甚至超越了他,赢得偶像亲口赞叹“你是我最钦佩的年轻人”,创造了花滑界的新辉煌。
但若羽生将偶像视为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不敢跨越呢?也许他就不会有今日的成功了。
许多世界顶尖人物年轻时都有偶像,但偶像之于他们是为了更好地遇见自己,而不是跪倒在他们的脚下,沉沦于虚幻的梦想。
相较之下,普通人有时会盲从于偶像权威,还会在遭遇挫折时夸大偶像,贬损自我,因此我们要打破自己心中所虚构的那个不合实际的完美无瑕的偶像。
在混沌愚昧的中世纪,人们盲目崇拜着偶像——教会口中虚无的神明,现在看来十分可笑,然而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没重蹈其覆辙呢?文化大革命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民众高举红宝书,跳着“忠字舞”,疯狂的个人崇拜触目惊心,蒙蔽了人们本应看向真理的双眼,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学术中盲目的偶像崇拜也十分危险,想想那些流传了几百年的谬论是如何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吧!
打破偶像,更是为了把偶像当做真实的人来看待,他们身上
也有小瑕疵,他们的成就背后也曾有黑暗与挣扎,这有利于我们正视自己与偶像的差距,更教我们有选择地学习偶像。
许多国学大师,如刘文典、黄侃,自恃才学高而目空一切,难道连他们的缺点也学来吗?
我们仰慕偶像是出于对高尚与真理的向往,我们打破偶像,更是出于对自尊自信的坚持。
偶像,在心里
高三(6)潘宇涵
人们常常有所仰望,因为人们总在追求更高,更远。
于是偶像诞生了,成为人们仰望的对象。
偶像往往是人,因为人所追求的特质,总能在别的人身上找到。
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自己就崇尚潇洒肆意,因此“风流”的孟夫子就对了他的胃口。
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冰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由此偏爱精致容颜、流畅身姿的观众能轻易被他折服。
人类总是希望自己更加趋近于完美,他们希望自己貌若天仙,胆识过人或是惊才绝世,但他们并不总能在自己身上实现追求,于是他们开始羡慕那些拥有他们没有的特质的人,被仰慕的人,就成了偶像。
我们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偶像的,在我们仰慕大家风范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模仿学习他们。
将文学大师视为偶像,或许无法让你成为“提笔捉刀的真汉子”,但能让你更多地接触巨匠的杰作,感受文化的影响。
将一代歌星视作偶像,或许无法让你的歌声赢得满堂的喝彩,但可以让自己的接受音乐的熏陶,变得优雅迷人。
偶像提供人的理想样本,给了芸芸众生一个向高处攀登的方向、标杆。
但偶像本身,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追逐偶像,更不能盲目树立偶像。
流量明星用所谓“盛世美颜”赢得大众关注,享尽鲜花着锦的荣耀,可“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一旦颜值稍有降低,就会因僵瘫的表情,平庸的思想受尽吐槽。
去年年末,一名在嘻哈界颇受“粉丝”追捧的歌手丑闻曝光,沸沸扬扬,多家主流媒体直言斥责,“粉丝”护偶像心切,不惜造谣生事,于是发生了举国震惊,令人汗颜的“紫光阁地沟油事件”。
这样的无价值,恶影响“偶像”我们不要追,这样的无道德,无
底线的“脑残粉”我们不要当。
仰慕偶像,要用心,用情,更要用脑。
既然偶像随时可能崩塌,随时可能被打破,既然连莎士比亚都可能以无良奸商的形象出现于真实的历史中,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做人的理想样本,我们到底应该追逐些什么?
其实,偶像就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很多读书人都有一个横刀立马的理想,正所谓——千古文人侠客梦,于是他们把这种情怀倾注到文学作品中,武侠小说中令人惊叹的侠士形象,都源自作者内心。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努力追求“外面的东西”,不如探寻自己的本心,到底想要什么。
佛教中说,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佛可能就在你的彼岸,理想中的偶像,可能就在你自己的内心。
偶像之思(66 分)
每个人心中都有偶像,或是前辈先贤,或是当世榜样,如何对待偶像,无疑能够引发一场思考。
我们需要崇拜偶像,因为偶像能予人以正确的指引和深远的教化。
我们折服于他的才华横溢,惊叹于他的智慧无双,更倾倒于他的高尚品质....正直.忠诚、无畏、善良,这些美德我们都可以从偶像身上习得,而且由全情地仰慕生发出的不自觉地模仿靠近,远比单纯的接受指令来得意义深远,大多数偶像本身具有的才德具备的品质引领着我们走向光明。
罗曼罗兰即言:“倘你累时,就把头枕在他们的膝盖上歇会儿吧”,偶像能给予崇拜者以心灵上的安抚,正来源于他伟大的人格,能够指引着人们走出迷途,成为更好的自己。
然而,倘若将偶像的一言一行皆奉为主臬,甚至于对偶像的缺点和言语间的阙漏视而不见....这便落入了盲目追随的境地,使看问题不再客观理智。
打破偶像,是因为偶像警语固然精妙,却未必不是我们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取。
朱光潜说:“只要我说得对,那我也不必倚仗前代圣贤。
”我们对生活的感悟,或许只是一闪而过的灵光,但只要抓住,那便也是不逊于任何偶像名言的生命体悟与真谛。
“农民作家”刘亮程,所书写的正是以农民视角对时代转型的体悟,不曾依靠当下流行的“偶像代言”,却自有其地位和价值。
若意识不到自己的价值,便会一味地育目崇拜偶像,迷失自我。
打破偶像,更因为我们要拥有批判和质疑精神,独立思考,客观认知,明白偶像的局限。
偶像存在与特定的历史时代和环境,有他自己的立场与视角,难免有所缺陷。
更何况,人无完人,哪能一言一行都如此模范? 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明白需以公平客观的态度面对偶像,对于其过失,不必遮掩,对于其谬误,用于批判指正,这并非是对偶像的不尊重,恰是另一层面上对偶像的维护和敬意,正如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中所说:“因为您是我敬重的前辈,所以我对您要求严!”又如陈景润指出华罗庚错误时言:“我不过是将明珠上的一点灰尘拂去”。
打破偶像,体现的是对偶像的理性批判和客观认识,也是对偶像的别样致敬。
可是,时下越来越流行的不是“打破偶像”,而是“打倒偶像”。
不少原本籍籍无名者借将鲁迅、雷锋等“国民偶像”骂得一文不值上位,肆意地谩骂与捏造,反映的是对伟人的不尊重,和功利时代拿偶像“开涮”取乐以收获名利的丑陋险恶。
沈尹默诗云:“我和一棵顶高的树并肩立着,但不靠着。
”
真正的崇拜偶像,不是盲目迷信和“靠”,而是受其美德教化
偶像之我见
偶像,原是指人们放在祠堂之上供奉的泥塑,现在都化为了一个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而不变的是人们对偶像的崇拜之情。
然而有时候,我们却也需要打破这种崇拜。
我认为,崇拜偶像是必要的,而盲目的崇拜是不可取的,是需要打破的,我们应正确认识偶像。
对于偶像,我们要崇拜,因为偶像身上往往有着令人敬仰的美好品质。
崇拜偶像不应该是针对一个个人,而应该是针对这些美好的、值得尊敬的品质。
崇拜,就意味着想变成那样,这便是偶像所具有的积极地鼓励作用。
革命先烈们是多少中国人的偶像,因为对他们的崇拜,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和拼搏精神得以激发。
居里夫人、斯托夫人是多少女性的偶像,正是因为崇拜他们,才有越来越多的女性相信自己不因性别而低人一等。
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发,平等信念的萌芽等等制度都是崇拜偶像所给人带来的提升。
但对于偶像,我们有时也要打破。
因为盲目的崇拜对我们弊大于利。
当我们被偶像身上的某一特质所吸引,而“爱屋及乌”时,我们就危险了。
几年前某明星被爆吸毒被抓时,就出现过“吸毒怎么了”“你们就是嫉妒”等可怕言论,足见盲目崇拜能将人扭曲到何种地步。
而即使是伟人,我们也不该被崇拜冲昏头脑。
毛泽东、斯大林都是为共产主义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伟大领袖,但是人民的盲目崇拜让他们犯下的错误没有被人民意识到,盲目崇拜让人民失去了客观的判断能力。
由此可见,打破偶像有时也是必要的,偶像有时反而限制了我们。
对于偶像,究竟是要崇拜,还是要打破? 这个问题要想得到答案,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偶像,有辩证客观的眼光。
即使邪恶如希特勒,他的演讲艺术也是很有魅力的;即使至圣如孔子,他“以礼治国”的主张似乎在依法治国的现在不怎么适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我们崇拜希特勒,打破孔子。
我们能做到的,应该是崇拜偶像身上的积极正面价值,打破其消极落后特点。
反观现在,多少“小鲜肉”的粉丝只看到他们偶像光鲜的外表,崇拜他们的帅气,而忽略了明星的奋斗与坚持,可谓盲目。
让我们正确认识偶像,从偶像身上得到自己值得学习的特质,并看清偶像的负面,打破盲目崇拜,使偶像助力我们的成长吧!
看待偶像(58分)
偶像,即人们心中仰慕的对象。
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行生出的对人们行为思想具有指导、启示作用的形象之称谓。
我们有时要崇拜它,有时需要打破它。
对“偶像”的定义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
在中世纪欧洲,宗教理念根深蒂固的时代,“偶像”被称作人们信仰、意念的主导领袖,即为“神”等形象,人们崇拜“偶像”是为了使自我信仰、思想在世界上有所依托与承载,从而获得在广袤宇宙中自我的归属感,拥有黑暗之中唤醒希望的精神支柱。
而到了当今时代,“偶像”渐渐被具体化、亲近化,它可以是某位名人,例如作家、歌手,也可以是身边的某位尊敬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些令我们所羡慕、所敬仰的美好才华与品质。
正如蔡康永所说的:“如果你有一位偶像,那么你一定要去听一场他的演唱会,因为
你不知道舞台上的生命会有多久。
”他让我们去喜爱那个舞台上偶像发光的过程,偶像可以带给我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们崇拜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学习,因而成就更好的自我。
然而,当今社会中,“偶像”在带给我们积极影响的同时,逐渐异化成为了某些盲目群众不理智追捧的对象。
正如前段时间出现的“虹桥一姐”,还有所谓“私生饭”扰乱明星家门的新闻,皆是因为他们对偶像的形象过分理想化,不知“美好的地球表面实则也有陨石和尘土”,以及为时代潮流裹挟而失去自我思考的盲目所导致的错误行为。
因此,我们固然需要崇拜偶像的优良品质和才华,但有时需要打破他,我们平日里所看见的“偶像”由于角度的局限抑或“包装”的掩饰,因而趋向完美化与理想化,但若我们“望向月球背面,有许多队石坑,斑驳不堪”,可能事实并非是我们相想象的那样美好。
“打破”偶像,即是打破对偶像的美好幻想,用客观、理智的双眼看待,因为毕竟“人无完人”,接受偶像的不完美,才能更好地让偶像带给我们真实的正能量与动力。
“打破”偶像,更是“打破”自我内心随波逐流的不理智。
许多人只是赶潮流地崇拜“偶像”,而黑格尔说过:“一种声音不可能唱出世间的绝唱。
”我们应“打破”那份育目,拥有自我独立的思考,不跟风,而是听从自己的声音,打破国民偶像对思考的束缚,让真正吸引自己的灵魂给予我们向前的动力,不断完善自我。
我们有时需要崇拜偶像,学习他们的优点,有时需要打破它,持有内心理智的声音。
过分盲目的结果只会像周国平所说:“唱了一路却发现无词无句”。
唯有正确看待偶像,我们才能成就更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