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ppt课件
• 2D • 3D
❖ Contrast Enhancement MRA
PPT课件
21
PPT课件
22
MR Perfusion
T2
MTT
CBF DWI
PPT课件
23
fMRI
双侧手指运动 的皮层功能区
PPT课件
24
fMRI
PPT课件
25
fMRI
PPT课件
26
MRS
N-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 肌酐(Cr) 乳酸(Lac) 胆碱(Cho) 谷氨酸-谷氨酰胺 (GLX)
PPT课件
15
CTA
PPT课件
16
磁共振成像(MRI)
优势: 无射线 任意平面成像 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组织分辨率高
PPT课件
17
磁共振成像(MRI)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 Time of Flight (TOF) ❖ Phase Contrast (PC)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PPT课件
1
总论
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颅脑、脊髓、脊柱)
方法: ➢头颅平片 ➢脑血管造影 (DSA)
➢CT (C-; C+; dyna-C+; 脑室, 脑池造影; 椎管造 影)
➢MR (C-; C+; dyna-C+; MRA; MRS; fMRI; CSF-cine等)
➢TCD
6
PPT课件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有创性 应用 方法 金标准 肿瘤
PPT课件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三)MRI检查
➢ 正中矢状位T1WI:脊髓呈中等信号,位于椎管中心,前后为低信号脑脊液 ➢ 旁矢状位T1WI:椎间孔内脂肪高信号,神经根为低信号 ➢ 正中矢状位T2WI:脊髓仍为中等信号,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呈高信号 ➢ 横断面能清晰显示脊髓、脊神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MRM能清晰显示高信号脑脊液和走行其中的低信号脊髓和脊神经
较低信号,无明显高信号区;此外,还可通过计算,获取脑实质各部水分子运动的量化指标即表观扩 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以及重组的ADC图
正常脑DWI及ADC图
➢ DTI纤维束成像则可显示白质纤维束分布和走向 正常脑DTI纤维束成像
(一)X线检查
椎基底动脉DSA 前 后位
椎基底动脉DSA侧位
(二)CT表现
1. CT平扫 (1) 颅骨
➢ 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其中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 ➢ 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极低密度
(2)脑实质
➢ 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 ➢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 ➢ 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
(4)蛛网膜下腔
➢ 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 脑池:鞍上池、环池、桥小脑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脑纵裂池等 ➢ 鞍上池在横断面上表现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五角或六角形
正常脑CT平扫
2. 增强扫描
(1)增强检查:正常脑实质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垂体、松果体及硬脑膜呈显著强 化。 (2)CTA检查:脑动脉主干及分支明显强化,MIP上所见类似正常脑血管造影的动脉 期表现。 (3)CT灌注检查:可获得脑实质各种灌注参数图,其中皮质和灰质核团的血流量和血 容量均高于髓质。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医学下载吧
14
医学下载吧
15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 脑肿瘤
2.脑膜瘤
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40-60岁,女性多见。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
,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多为球形或分叶形,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分界清楚。少数呈扁平状或盘状
,沿脑表面蔓延。可见钙化。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 颅骨相连,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 征”。
医学下载吧
16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脑肿瘤
3.垂体瘤
鞍内最常见的肿瘤。>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
医学下载吧
8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头CT图像
正常所见 三 CT图像
脊椎CT图像
医学下载吧
9
医学下载吧
10
医学下载吧
11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正常所见 四 MR图像
医学下载吧
12
脑肿瘤MR诊断
• 诊断要点
❖ 定位诊断 脑外肿瘤特点:靠近颅骨或脑膜、同侧的蛛网膜
下腔增宽、脑实质挤压征
直接征象:信号(囊性或实性、实性内是否有囊变、出 血、钙化、坏死)、大小、形态、边缘、数目
度出血灶。
医学下载吧
23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3.动脉瘤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SAH的常见原因。

武汉协和医院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_PPT课件

武汉协和医院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_PPT课件
C T:平扫呈等密度,不易发现,增强后可
见高密度畸形血管。
3、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
MR:缺血性脑梗塞呈长T1长T2信号,多为扇
形或不整形,较大者有占位征象,<1cm 者称为腔梗。
CT:呈扇形或不整形低密度影,边界模糊,<
1cm的腔梗CT不易显示。
四、感染性病变
1、CT表现
①密度异常
CT平扫肿瘤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影。
②占位征象
中线移位,脑室受压,梗阻,积水等。
③水肿征象
肿瘤周围低密度影,恶性肿瘤水肿更重。
④病理钙化
如少枝胶质瘤可见不规则性钙化影。
⑤骨质破坏
表现为骨质缺损,密度减低,如听神 经瘤等。
⑥增强表现
肿瘤密度增高,坏死及水肿区不强化。
2、MR表现
一 、检查方法
1、CT扫描 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2、MR扫描
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2、脑囊虫病
(cerebral cysticercosis)
猪绦虫尾蚴寄生于颅内所致,尾蚴 呈一圆形囊泡,囊壁上有头节,临床上 分为囊虫存活期、死亡期和钙化灶。
CT:存活期:脑内多发小圆形低密度影,其
内见小点状高密度头节。
钙化期:脑内有多发性大小基本一致的
点状致密影。
MRI:脑内多发性<1cm的圆形长T1长T2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 信号
T1WI T2WI T2WI-FLAIR
低信号 高信号 低信号
aa
ba
ca
脊髓空洞
二、脊髓疾病
(五)椎管内血管畸形
X线:DSA检查能显示脊髓AVM供血动脉的起源、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走向
CT:增强检查病变血管呈迂曲条状、团块状强化,CTA检查可显示AVM全貌
MRI
➢ 普通检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增强检查:点状、斑片状或弥漫脑回状强化,也可无强化
病毒性脑炎
一、颅脑疾病
(五)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
CT
➢ 平扫: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多无占位效应 ➢ 增强检查: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慢性期则无强化
MRI: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是其主要特点
脑脓肿
结核性脑膜脑炎
CT
➢ 结核性脑膜炎:脑池内高密度渗出,可钙化;增强扫描后脑膜线样或结节状强化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
➢ 结核性脑膜炎:脑底池结构不清,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同CT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同CT
脑脓肿
CT
➢ 急性炎症期 平扫:大片状密度,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不规则斑点状、脑回样强化
➢ 化脓坏死期 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 增强检查:轻度不均匀性强化
➢ 脓肿形成期 平扫: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 增强检查:脓肿壁环形强化,完整、光滑、均匀
脑脓肿
MRI
脑脓肿
➢ 急性炎症期 平扫:稍低T1信号,稍高T2信号,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斑点状强化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脑静脉与静脉窦
脑静脉造影
正常颅脑CT
Chinese gooseberry
颅脑CT的正常解剖
• 颅骨 • 硬脑膜 • 脑实质:大脑额、颞、顶、枕
叶及小脑、脑干 • 大脑深部灰质核团: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等 • 脑室系统:双侧侧脑室、三脑
室、四脑室 • 蛛网膜下腔:脑池、脑沟、脑
裂。脑池是蛛网膜下腔的局部 膨大:鞍上池、环池、桥小脑 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 脑纵裂池及小脑上池等 • 血管系统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正位
椎动脉造影(侧位)
4 3 2 1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侧位
2、静脉与静脉窦期 (1)浅静脉:为分布于大脑表面的皮质 静脉。
(2)深静脉:分布于大脑深部的静脉。 (3)静脉窦
头颅正位
头颅侧位
正常颅缝
矢状缝 冠状缝 人字缝
头颅正位片 显示的颅缝
侧位片上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颅压增高时显示颅缝增宽
颅底片显示冠状缝和矢状缝
脑膜中动 脉压迹
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 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是一种正常的 解剖结构,是蛛网膜突入 到硬脑膜静脉窦内形成的 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 脊液经此吸收循环。
第一节 正常影像表现
头颅X线平片
• 常规位置:头颅正侧位片 • 特殊位置: (1)颅底位 (2)汤氏位 (3)视神经孔位 (4)斯氏位 (5)卡氏位 (6)蝶鞍点片 (7)头颅切线位片
X线平片
1、头颅大小、形状; 2、颅板:内板、外板和板障; 3、颅缝; 4、颅板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 5、蝶鞍(侧位); 6、内耳道(正位) ; 7、生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脑室脉络丛钙化。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教案标题: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3. 学会通过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

教学内容与方法: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介绍(教师讲授)- 大脑皮层和脑髓核的解剖结构-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理生理学2.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教师讲授、案例分析)- 脑血管病变(脑卒中、脑血管畸形)- 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脑转移瘤)- 脑感染(脑炎、脑脓肿)- 脑外伤(颅骨骨折、脑震荡)- 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 先天性异常(脑裂隙、脑积水)3. 医学影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诊断中的应用(教师讲授、举例演示)-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4. 临床实际案例讨论和解剖标本展示(小组讨论、实物展示)-提供真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资料-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展示相关的解剖标本,加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理解5. 学生自学任务(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要求学生通过医学图书、期刊和互联网查找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资料,并撰写小组报告。

-小组讨论和互相评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选择题、判断题):考察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常见疾病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评估学生自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报告的质量。

3. 临床实际案例讨论和解剖标本展示表现:评估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和解剖结构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医学图书、期刊和互联网资源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图像3. 解剖标本展示物备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基础进行相应调整和补充。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增强扫描:脑肿瘤,炎症,动脉瘤,AVM等
CT(扫描方法)
横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或上眶耳线,层厚8~10mm, 连续8~10个层面
如遇小病变则行薄层扫描(<5mm) 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扫描基线尽量垂直于鞍底
CT
扫 描 基 线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CT
❖CTA (CT angiography)可 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4、DS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 肿瘤血供等。
5、椎管造影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 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一、头颅平片
➢ 一般用正、侧位,根据需要增加其它位置
中枢神经系统
一、检查方法
1、X线平片
方法简单,价格便宜,只能提示某些 病变,不能确诊。
2、CT扫描
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3、MR扫描
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MRI扫描方法
❖ 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间隔1~2mm。矢状及冠 状面层厚4~5mm
❖ 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需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小于 等于3mm
❖ 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 T2WI显示病变较敏感
2、MR信号表现
脑脑 脑 脂 颅 板 脑 血 钙 白灰 脊 质质 液 肪 板 障 膜 管 化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
★ SE序列1800脉冲两侧施加双极脉冲 ★ 表 观 弥 散 系 数 (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
ADC )和 DWI图
右侧大脑半球梗塞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病例1
男性,53岁,右侧肢体麻木、头晕1天
病例1 DTT
两个梗死灶均未累 及皮质脊髓束,病 人肌力正常
★ 脑脊液腔隙,T1低,T2高信号 ★ 颅神经,Ⅱ、Ⅴ 、Ⅶ、Ⅷ、Ⅸ ★ 脑血管流空信号 ★ 颅骨与软组织
正常表现(MRI冠状1)
冠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冠状2)
冠状位 T2WI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
矢状位 T2WI
MRI新技术
第一节
★ 磁 共 振 波 谱 (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
病例2
女性,72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天,肌力Ⅱ级
病例2 DTT
病灶累及右侧皮质脊 髓束,病人肌力下降
病例3
男性,65岁,右侧肢体无力1天,右侧肢体肌力Ⅲ级
病例3 DTT
右侧皮质脊髓束受压无中断,治疗后6天复查,压迫缓解
一、正常X线表现
(血管造影1)
第一节
★ 颈内动脉 ◆ 颅内有数个弯曲总称虹吸部 ◆ 岩段、海绵窦段、前膝段、床突上段和终 段 ◆ 前膝段先向前发出眼动脉,继而分出脉络 膜前动脉及后交通支向后走行,最终分为 大脑前、中动脉
一、正常X线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血管造影2)第一节
★ 大脑前动脉 ◆ 水平段、上行段、膝段、胼周段和终段 ◆ 侧位,眶额动脉、额极动脉和胼缘动脉 ◆ 前后,水平段和上行段之间向对侧发出前 交通动脉,连接两侧的大脑前动脉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⒈头颅CT(计算机断层扫描)⑴皮层和白质结构正常,无明显异常密度改变。

⑵脑室及脑沟正常,无扩张或变窄。

⑶基底节结构正常,无明显异常密度改变。

⑷颅骨及软组织结构正常,无颅内出血或肿块。

⒉头颅MRI(磁共振成像)⑴ T1加权图像:脑组织呈灰白对比度,无明显信号异常。

⑵ T2加权图像:脑组织呈高信号,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

⑶弥散加权图像:无明显弥散限制。

⑷各序列扫描显示神经结构清晰,无明显异常。

⒊脊髓MRI⑴ T1加权图像:脊髓呈灰白对比度,无明显信号异常。

⑵ T2加权图像:脊髓呈高信号,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

⑶弥散加权图像:无明显弥散限制。

⑷各序列扫描显示脊髓结构清晰,无明显异常。

⒋脑血管造影(CTA/MRA)⑴大脑动脉及颈内动脉分支正常无明显狭窄、扩张或血管畸形。

⑵脑静脉、静脉窦及静脉分支无明显异常充盈。

⑶原发性脑血管供血动脉正常。

⒌脑电图(EEG)⑴脑电图波形规整,频谱正常。

⑵无明显脑电图异常放电或过度放电。

附件:⒈头颅CT扫描图像(包括三维重建图像):文件名⒉头颅MRI序列图像(T1、T2、弥散加权图像):文件名⒊脊髓MRI序列图像(T1、T2、弥散加权图像):文件名⒋脑血管造影图像(CTA/MRA):文件名⒌脑电图波形图:文件名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资料——关于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的文件、图像等信息。

⒉附件——与文档相关的材料、图像等文件。

⒊法律名词——相关法律法规中定义的术语或名词。

⒋注释——对法律名词的解释或详细说明。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伴意识障碍 ✓ 2)好发部位:基底节区、丘脑区、脑桥、小脑
血清:55-65%
血液的CT特点
红细胞:35-45%
✓ 3)病理特点:脑小动脉微型动脉瘤或玻璃样变,破裂 出血,产生占位,推移周围脑组织

胶质瘤,Cho升高,Cr、NAA降低,有Lac峰
急性脑梗死, Cr、NAA降低,有Lac峰
5、功能性MR(fMRI): ✓ 利用MR成像技术反映脑的
生理过程和物质代谢等功 能变化,主要包括 ✓ (1)MR扩散加权成像 (DWI):反映水分子的 扩散速度,主要用于急性 脑梗死的早期诊断、脑肿 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间脑: ✓ 丘脑、松果体、下丘
脑、视束、漏斗、垂 体及乳头体。 4)脑干: ✓ 包括中脑(四叠体、 导水管周围灰质、红 核、黑质、大脑脚)、 脑桥、延髓。
脑深部结构-分区:
✓1)基底节:尾状核 头、体部,壳核 及苍白球组成。
✓2)脑白质:半卵圆 中心、内囊、外囊、 胼 胝体等。
5)脑室系统和蛛网膜 下腔:
40HU) ✓ 慢性(>22天):低密度(0-20HU) ✓ 反复出血呈混杂密度;外伤史可能不明确
2020/3/16
✓ 常伴脑挫裂 伤或脑内血 肿,占位效 应较明显
✓ 硬膜外和硬 膜下血肿可 合并存在, 统称为颅内 脑外血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CT T1WI
T2WI T2WI T1WI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一 引言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 影像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
断有重要价值 ✓ 传统的X线检查方法应用范围限度很大 ✓ 80年代以后诊断主要靠CT、MRI
二 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

窗宽/窗位
1000
-1000
3、CT扫描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转移瘤
3、CT扫描
图像后处理技术:
MPR MIP VR SSD
3、CT扫描
CTA: 脑血管疾病的检查,部分取代DSA功能。 优点:
脑梗死 CBF
发生脑坏死
脑梗死 神经细胞发生缺血性梗 死,其他脑细胞可能有不同程度 受损
脑梗死
坏死过程
炎性反应过程,多核白C,微血 管长入坏死组织 胶质C增生 空腔 空腔结构 周围纤维胶质增生带 ;腔内:液体 +纤维血管网
脑梗死及其阈值和膜衰竭 CBF阈值电衰竭 15-20%以下
神经细胞膜离子泵运转受障启动 神经细胞死亡
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 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 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媲美。
三、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CT表现
①密度改变
高密度:
脑出血、钙化、富血管肿瘤
低密度:
肿瘤、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等
等密度 混杂密度
脑挫伤(出血,水肿)
脑膜瘤钙化
脑 梗 死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 骨: 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正常颅脑CT表现
MR信号表现
T1WI
T2WI
水-------------低信号-----------高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一、脑1、大脑(1) 脑皮层:表面光滑,对称,灰白质分界清晰。

(2) 侧脑室:大小对称,形态正常。

(3) 脑室周围白质:信号均匀,无异常高信号或低信号区域。

(4) 大脑基底神经节:对称,无明显异常。

(5) 大脑半球间沟回:正常走行,无异常扩张或闭塞。

(6) 大脑脑池:大小正常,形态规则。

(7) 脑脚:无移位或异常变形。

2、小脑(1) 小脑半球:对称,形态规则。

(2) 小脑蚓部:位置居中,无移位或异常变形。

(3) 小脑脑池:大小正常,形态规则。

(4) 腮下裂:未扩张。

3、脑干(1) 中脑、脑桥、延髓:形态正常,无明显异常。

4、脑脊液系统(1) 脑脊液循环通畅。

(2) 蛛网膜下腔、脑室:大小正常,形态规则。

5、血液供应(1) 硬膜外间隙:无异常血肿或积液。

(2) 大脑中动脉及分支:形态正常,无狭窄或闭塞。

(3) 大脑旁脑池:形态正常,无异常。

二、脊髓1、脊髓形态:连续、对称,形态规则。

2、脊髓髓中:信号均匀,无异常高信号或低信号区域。

3、脊髓腔:通畅,无异常。

附件:1、脑部MRI扫描影像。

2、脊髓MRI扫描影像。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大脑皮层:大脑表面的光滑灰质层,负责感知、认知和运动控制。

2、侧脑室:大脑内部含有脑室系统,侧脑室位于大脑的中央,负责产生和储存脑脊液。

3、脑室周围白质:脑室周围的白质区域,包含神经纤维束和轴突。

4、大脑基底神经节:位于大脑深部的神经结构,包括伏核、尾状核等,参与运动控制和情绪调节等功能。

5、大脑半球间沟回:位于大脑半球表面的褶皱结构,增加大脑表面积,与学习和认知能力相关。

6、大脑脑池:大脑表面与脑脊液相连的空隙,有利于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

7、小脑蚓部:小脑中央的结构,负责平衡和协调运动。

8、小脑脑池:小脑表面与脑脊液相连的空隙,有利于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

9、腮下裂:一种颅内正常解剖结构,位于脑下部。

10、中脑、脑桥、延髓:脑干的不同部分,负责调节呼吸、心跳和其他自主神经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ppt.(ppt)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ppt.(ppt)

脑梗塞的CT表现
缺血性梗塞时间-密度的演变
• 急性期(1-5天)
8小时以前CT常为阴性 (最早4小时) 低密度,楔形,边界模糊,
占位效应(颅内病变由于体积增大引
起的脑沟、脑池消失,或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 亚急性期(6-21天) 10%可为等密度“fogged” or isodense 模糊效应 增强扫描,脑回样增强
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
弥散成像( DWI )
• 原理:利用水分子的扩散特性
• 作用:提高急性期水肿诊断敏感性和特 异性有效方法(梗塞),帮助鉴别肿瘤 的性质
灌注成像(PWI)
• 原理:局部微循环的状况 • 作用:与常规增强扫描互为补充帮助鉴别
肿瘤的性质;与DWI结合,显示半暗带
吸收期 第3-7天 血肿开始溶解
密度减低
囊变期 2月
完全吸收或囊性变 低密度,可以接近 脑脊液
脑内出血,磁共振图像的演化过程
时间 (日)
<1
0~2
2~14
10~21 ≥21
红细 胞 完整
完整
完整
溶解 溶解
血色素状态
氧合血红蛋白 (Oxyhemoglobin)
去氧血红蛋白 (Deoxyhemoglobin) 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内) (Methemoglobin) 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外) 含铁血黄素/铁蛋白 (Hemosiderin/Ferritin)
头颅平片诊断价值
• 颅外伤 • 鞍内及蝶鞍附近病变 • 提示颅内高压 • 松果体生理钙化的移位 • 发现病理钙化 • 显示颅骨本身病变
血管造影 Angiography
• 常规血管造影 1、经颈动脉直接穿刺法 2、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片:颅内压增高表现,正常钙斑移位。
脑血管造影:可见异常肿瘤血管,周围血
管变形移位,管腔粗细不均。
3-4级星形细胞瘤
CT 表现:可见不均匀低或混杂密度,边界不清,
常伴出血,坏死,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明显,
有明显不规则或环形强化。
MRI 表现:T1WI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信号不
均匀,可见明显的环形、花环形或结节状强化,
4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低级星形细胞瘤
青年人和儿童多见,成人多发生于大脑, 儿童多见于小脑,多发生于白质,灰质可 受累,有囊变,15-20%可有钙化,占星形细 胞瘤的10-15%。 平片:正常,可显示点状钙化。
脑血管造影:不易显示肿瘤血管。
低级星形细胞瘤
2、24小时-1周:楔形低密度病灶,基底面向颅
骨,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可有不同程度的
占位效应。
缺血性脑梗塞(Ischemic infarction)
CT 表现
3、2周-3周:模糊效应,梗塞灶密度相对增 高,成为等密度。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 清,由于侧支循环建立及大量巨噬细胞 浸润。并见脑回样增强,少数为斑片、 团块样强化。 4、3周-2个月:病灶密度进一步降低,最后 成为等同于脑脊液的囊腔,可有负占位 效应。
1、基本征象 2、胶质瘤 3、脑膜瘤 4、垂体瘤 5、转移瘤
颅内肿瘤 (intracranial tumor)
原发性肿瘤:来源于各种脑组织结构。
继发性肿瘤:转移瘤或颅外侵入肿瘤。
颅内肿瘤观察的征象
1、 直接征象:观察异常密度改变
1)肿瘤的部位
2)肿瘤的密度、信号或边缘,有无钙化
3)肿瘤大小,数目 4)肿瘤的增强情况
分类:星形细胞瘤、少支胶质细胞瘤、室管
膜瘤等
检查方法:CT、MRI检查为主,脑血管造影
辅助。
星形细胞瘤 (astrocytoma)
起源于星形细胞,占胶质瘤的70%。
WHO分四级:
1-2级:低级星形细胞瘤 low-grade astrocytoma
3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
3、水肿: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4、钙化:大多数情况下为低信号,亦可等、高信号。 5、骨皮质,脑膜均为低信号,血管为流空信号,血流缓 慢时为高信号。 6、气体:均为低信号。
疾病诊断
1、脑外伤:
头皮损伤;颅骨骨 折;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蛛网 膜下腔血肿;脑挫 裂伤;脑内血肿; 脑外伤其他表现
脉,丘脑膝状体动脉等)。
高血压性脑出血CT表现
1、急性期(3天):肾形、类圆形或团块形高密度病灶 (血红蛋白),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周围有环形或半 环形水肿带,占位效应明显,可破入脑室系统。 2、吸收期(3-7天后-3周):血肿周边模糊,从外缘起 密度逐渐减低,高密度区缩小,水肿带增宽,此时可
于脑组织密度接近。占位效应明显,可见环形强化。
腔隙性脑梗塞 检查方法:CT 和MRI为主要的检查手段。
缺血性脑梗塞 (Ischemic infarction)
病灶特点:
1、梗塞区呈楔形或扇形,基底位于颅骨 面。 2、同时累及皮质和髓质。 3、梗塞区与受累血管的供应范围相一致。
缺血性脑梗塞CT表现
1、24小时内:
(1)正常 (2)早期征像如致密动脉症,即受累大动脉内密度 增高,岛带征即岛带灰白质交界模糊,豆状核 灰白质分界不清,受累脑沟变窄。
定义:经枕大池或腰椎穿刺注入造影剂或气
体,使脑池充盈后行CT检查。 缺点:创伤性检查,副作用大,较少使用。
C T血管成像( CT Angiography CTA)
定义:经静脉团注造影剂后进行螺旋CT
扫描,经后处理系统三维重建脑 血管图像,为相对无创性检查。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CT 表现: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病灶,与正常
脑组织分界清楚,可有囊变,无或有轻 度强化,周围无或有轻度水肿,占位效 应轻微。
MRI 表现: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
信号,无或轻度强化。占位效应和周围 水肿轻微。
3-4级星形细胞瘤
年龄大于40岁,多发生于大脑半球白质,浸
润生长,可通过胼胝体向对侧侵润。
1、 病灶直径小于1.5cm。 2、 多发生于基底节、丘脑、小脑 及脑干。 3、中老年多见。
腔隙性脑梗塞( lacunar infarction)
CT 表现:
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等区域单发或多发的卵圆 形低密度病灶,可发生均匀或斑片状强化(2-3周明 显),4周以后,成为脑脊液密度,没有强化。
水肿明显。
脑膜瘤 (meningioma)
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的脑膜细胞,
1、头皮损伤:位于外伤部位。
头皮血肿:CT 显示头皮下软组织密度增高。 2、颅骨骨折:CT 显示率较低,平片显示好。 1)线状骨折:CT 可显示骨折线。 2)颅缝分离:儿童多见,颅缝超过2mm或双侧 不对称。 3)凹陷骨折:颅骨全层或内板向内凹陷, 4)粉碎性骨折:可见两个以上骨碎片。
颅骨骨折
头皮血肿
脑挫裂伤 (cerebral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包括脑挫伤(cerebral contusion )及脑裂伤 (laceration of brain)。病理为脑组织散在出 血灶,脑水肿和脑肿胀,伴有脑膜、脑或血 管撕裂。
发生部位:外力作用处或其对冲部位。
脑挫裂伤 (cerebral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CT 表现
1、低密度病灶,其内可见点片状高 密度病灶 2、可有占位效应。 3、可伴有颅骨骨折。
脑内血肿
(intracerebral hematoma)
1、外力部位或其对冲部位脑实质内血管度病灶,周围可有
低密度水肿带,可有占位效应。
脑血管病变
1、脑梗塞
硬膜外血肿 (epidural hematoma)
外力造成脑膜动脉、静脉窦或静脉破裂使血
液进入颅骨内板与硬膜之间。
特点:血肿较局限,形成双凸透镜形或梭形。
局部常伴有颅骨骨折。 占位效应较轻。
硬膜外血肿 (epidural hematoma)
CT 表现:
1、颅骨内板下局限性梭形或双凸透镜
形高密度影,可有轻度占位效应 .
3、囊变期(1-2月后):血肿吸收形成脑脊液密度囊腔。 与陈旧性脑梗塞无法鉴别。
脑出血的其它原因
1、动脉瘤、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脑肿
瘤及血液病等。
2、出血部位位于非典型部位。
3、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等血管异常需脑血管 造影确诊。脑肿瘤有其它特定表现。
颅内肿瘤 intracranial tumor
一般应用正、侧位
主要用于:
1、外伤:骨折、异常气体等
2、骨质破坏、增生及颅内高压等。
脑血管造影
(Cerebral Angiography)
定义:将有机碘造影剂注入脑血管内显示 脑血管的方法。包括颈动脉造影, 椎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期、静脉 期和静脉窦期影像。
应用:诊断:脑血管病变,肿瘤等。 治疗:溶栓 栓堵: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缺血性脑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
2、高血压性脑出血
脑梗塞 (cerebral infarction)
定义:脑动脉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病因:1)脑血栓形成,继发于动脉硬化、脑血管 畸形、动脉炎等。2)脑栓塞如血栓、气体 或脂肪栓子。3)低血压和凝血状态。 病理分类:缺血性脑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
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诊断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全玉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1、头颅影像学 2、脊柱影像学
头颅影像学
1、检查方法 2、影像观察与分析 3、疾病诊断
检查方法
1、头颅平片 2、脑血管造影 3、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r Tomography (CT)
4、磁共振成像(MRI)
头颅平片(Plain Film)
1、急性期: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病灶, 可沿大脑镰延伸至半球间裂内,占位效 应明显。
2、亚急性期:病灶为等密度,占位效应明显。
3、慢性期:病灶为低密度,如反复出血则密 度混杂。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急性期CT为首选检查方法, 表现为脑池、 纵裂、脑沟内高密度影像 。
计算机断层扫描(C T)
1、平扫 轴位扫描 以眶耳线为基线(OM) 层厚为5mm 、10mm。必要时进行冠状位 扫描。
2、增强扫描 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扫描。 造影剂:非离子型,如Ultravist。
禁忌症:碘剂过敏,严重甲亢患者。 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功能不全等。
C T脑池造影 ( C T Cisternography)
3、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应用流入增强 原理可获得脑血管成像。特点:不需要 造影剂,无创性。
影像观察与分析
1、颅骨平片 2、CT影像分析 3、MRI影像分析
颅骨平片
脑血管造影
C T 影像分析
正常脑组织解剖 结构CT断层影像
C T 检查
观察要点:双侧对比。
1、密度:有无异常密度。正常脑组织CT值,灰质 32-40Hu, 白质28-32Hu,脑脊液:0-20Hu。 2、形态:病灶部位, 病灶边界,单发或多发。 3、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受压变形,脑 灰白质受压移位。 4、增强:有无强化,程度,形态等。
C T 观察要点
1、水肿:低密度,没有强化。 2、出血:急性期为高密度影像(血红蛋 白作用),吸收期为等、低密度,囊 变期为脑脊液样低密度。 3、气体:极低密度 。 4、颅骨改变:增生,破坏,骨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