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美学原理 讲义第02讲 美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美”是什么

那么今天我们讲第二讲,“美”是什么。这个是美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直到今天大家还在争论的问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对美的概念作两个区分:

一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美的概念,和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要加以区分。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譬如说夏天我吃一根冰棍,一根冰棍一吃,哎呀,你说多美呀!再譬如说你肚子饿了,你就说我现在就希望美美地吃上一顿。这个美字跟我们美学学科的美它不是一个东西,要加以区分。

还有一个是广义的美的概念和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狭义的美,我们一般就是指比如一朵花很美。狭义的美就是古希腊的那种美,所谓古希腊的美,以后我们会讲了。它就是一种单纯的、完整的、和谐的美,没有任何不和谐,非常单纯,非常完整。像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美。像还有谁呀?像普希金的诗,就是这种美。这种优美,这种我们讲的优美。而广义的美,我们讲的是广义的美,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那么不仅是优美,譬如崇高、悲剧、喜剧、荒诞,还有我们中国的一些美,这个以后我还会讲。比如是沉郁,杜甫;飘逸,李白;空灵,王维。这些都是审美对象,都是美。但是这个跟我们刚才讲的优美它就不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美,是一个广义的美,就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我们讨论美是什么,就讲广义的美是什么,而不是讨论古希腊的那种优美。那个是一个比较狭义的美。这是我们开始要作这么一个区分。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在西方美学史上,比较早像毕达哥拉斯就对“美”的问题有所论述,但真正在理论上讨论美的问题的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门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在这篇对话里,柏拉图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与“美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他认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从柏拉图以来的几千年中,西方学术界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分为两大类:1.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亚里士多德:形式的关系结构(秩序、匀称、明确)

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2. 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柏拉图:美是理念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

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主客二分:“主体—客体”的认识-------天人合一:“人—世界”的体验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

对美的本质的研究→ 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就在20世纪,上个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我们国内的学术界曾经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换一个说法就是美是主观的呢,还是客观的?再换个说法就是美是在物呢,还是在心?这个问题是从哲学领域的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这个问题——大家学过哲学,物质是第一性呢还是精神是第一性?——这个问题,引到美学领域里头来的。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那么到了美学领域的话,就成了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实际上就是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是美决定美感还是美感决定美?在当时参加讨论的学者的心目中,这个问题牵涉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参加这项讨论的当时有个李泽厚,大家都知道,李泽厚,他是那场讨论里头出名的,那个时候他很年轻,他参加这个讨论,我后面还会讲到,一下子就出名了,大家发现有个李泽厚。他当时有一段话可以作为对这个讨论一个很好的概括。他说:“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这是一句话,这个话非常重要。他把美学问题归结为认识论的问题。第二段话:“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依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李泽厚《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那么他为什么说我们跟朱光潜的争论呢?怎么又把朱光潜提出来?他是这样子,那一场美学讨论,是从批判朱光潜先生过去就是解放前美学观点开始的。当时我们国内有一个批判唯心论的这么一个运动。就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批判唯心论。当时批判了比如像胡适的实用主义,这是从批判《红楼梦》研究,批判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开始的,后来就批判胡适。还有批判梁

漱溟先生的唯心论,还有批判胡风的。那么在美学领域,就批判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就是当时认为朱先生解放前的美学,一个是主观唯心论的,第二在政治上是有害的。当时大家都来批判朱先生,朱先生自己也写文章来自我批判。但是批判批判发现,尽管都在批判朱光潜,但是大家的观点并不一样。所以互相之间又开始讨论了。譬如黄药眠先生他批判朱先生,但是后来有别的人就说,你黄药眠的观点也是唯心论。后来不是就开始讨论了。讨论的就是美的本质问题。所以李泽厚就说,我们跟朱光潜的争论,因为朱光潜是当时一个批判的对象。

在当时那场讨论里头,参加讨论的学者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或者是主要分成四派。

第一个就是蔡仪先生,蔡仪先生的观点就是美是客观的他认为美是客观的,也就是自然物本身就有美。譬如说,一株梅花的美,那么美就在梅花本身,和人没有关系了。梅花是客观的,梅花的美也是客观的。他说:“美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也是艺术美的根源。”(蔡仪《新美学》)“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蔡仪《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这是他的两句话,一句是物的形象不依赖于你,第二句是物的形象的美也不依赖于你。他明确肯定美是在物,美是客观的。那么物的什么特性使它成为美呢?蔡仪认为是物的典型性。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也就是在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你譬如人,每个个人,这是个体,如果你这个个体非常充分的典型的把人的一般性在你的身上显现出来了,那你就是美的。那么后来有人反对他,那个癞蛤蟆,非常典型的癞蛤蟆,它表现了癞蛤蟆的一般性了,那也是美的吗?这是一个问题了。这是第一派。

第二派就是吕荧和高尔太这两个人。吕荧,这个人当时他是人民大学的一个教授。高尔太,他当时是一个中学老师,很年轻的。美是主观的他们主张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刚才蔡仪是美在物不在心。他认为从美和美感的关系来讲,是美感决定美。梅花的美在于观赏者而不在梅花。吕荧说:“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概念。”高尔太说:“有没有客观的美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有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高尔太《论美》)这个当然是美是主观的,我不感觉到,它就不存在。当时很多人就觉得这个很不能理解,这块石头你不感到它,它就不存在吗?这当然应该是客观的了。但是高尔太认为这个美是要你感觉它。他当时写了两篇文章发表了,当时他是个中学老师。但是他那两篇文章写得很不错,文字很不错,当时一些读者很喜欢他。譬如说这两段:“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它纯洁,冷静,深远。一只山鹰在天空盘旋,无非是想寻找一些吃的罢了,但是我们觉得它高傲、自由,‘背负苍天而莫之天阏,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实际上,纯洁,冷静,深远,高傲,自由人……等等,和星星,和老鹰无关,因为这是人的概念。星星和老鹰自身原始地存在着,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高傲,自由。它们是无情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它们是自然。”(高尔太《论美》)还有一段:“在明月之夜,静听着低沉的、仿佛被露水打湿了的秋虫的合唱,我们会回忆起逝去的童年,觉得这个鸣声真个‘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