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01背包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0/1背包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动态规划原理,提出了根据该原理解决0/1背包问题的方法与算法实现,
并对算法的正确性作了验证.观察程序运行结果,发现基于动态规划的算法能够得到正确的决策方案且比穷举法有效.
关键字:动态规划;0/1背包;约束条件;序偶;决策序列;支配规则
1、引 言
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许多优化问题,而有这么一类问题,它们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但整个过程受到某一条件的限制。这若干个阶段的不同决策的组合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决策。0/1背包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总的收益最大的资源有效分配的优化问题。
对于0/1背包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描述:设有一确定容量为C 的包及两个向量C ’=(S 1,S 2,……,S n )和P=(P 1,P 2,……,P N ),再设X 为一整数集合,即X=1,2,3,……,N ,X 为SI 、PI 的下标集,T 为X 的子集,那么问题就是找出满足约束条件∑S i 〈=C ,使∑PI 获得最大的子集T 。在实际运用中,S 的元素可以是N 个经营项目各自所消耗的资源,C 可以是所能提供的资源总量,P 的元素可是人们从各项项目中得到的利润。
0/1背包问题是工程问题的典型概括,怎么样高效求出最优决策,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2、求解问题的动态规划原理与算法 2.1动态规划原理的描述
求解问题的动态规划有向前处理法向后处理法两种,这里使用向前处理法求解0/1背包问题。对于0/1背包问题,可以通过作出变量X 1,X 2,……,X N 的一个决策序列来得到它的解。而对于变量X 的决策就是决定它是取0值还是取1值。假定决策这些X 的次序为X n ,X N-1,……,X 0。在对X 0做出决策之后,问题处于下列两种状态之一:包的剩余容量是M ,没任何效益;剩余容量是M-w ,效益值增长了P 。显然,之后对X n-1,Xn-2,……,X 1的决策相对于决策X 所产生的问题状态应该是最优的,否则X n ,……,X 1就不可能是最优决策序列。如果设F j (X )是KNAP (1,j ,X )最优解的值,那么F n (M )就可表示为
F N (M )=max(f n (M),f n-1(M-w n )+p n )} (1) 对于任意的f i (X),这里i>0,则有
f i (X)=max{f i-1(X),f i-1(X-w i )+p i } (2) 为了能由前向后推而最后求解出F N (M ),需从F 0(X )开始。对于所有的X>=0,有F 0(X )=0,当X<0时,有F 0(X )等于负无穷。根据(2),可求出0〈X 〈W 1和X 〉=W 1情况下F 1(X )的值。接着由(2)不断求出F 2,F 3,……,F N 在X 相应取值范围内的值。
2.2 0/1背包问题算法的抽象描述
(1)初始化各个元素的重量W[i]、效益值P[i]、包的最大容量M ; (2)初始化S0; (3)生成S i ;
a.在中Si-1找满足约束条件的第R对序偶;
b.生成S
1
i ;
c.清除不满足条件的序偶;
d.将S n-1中满足条件的序偶复制到S n 中;
(4)对S
n+1
置初值;
(5)若不满足循环次数转(3),否则转(6);
(6)用回溯法确定决策序列;终止程序。
2.3计算复杂性分析
假设S
i 的序偶是|Si|。在i>0的情况下,每个Si由S
1
i-1和S
1
i归并而成,并且|
S
1
i |<=|Si-1 |,因此|Si |<=2|Si-1 |。在最坏情况下没有序偶被清除,所以对|Si|求和(i=0,1,2,...n-1)的结果是2n-1,也就是说DKNAP的空间复杂度为O(2n)。
由Si-1生成Si需要|Si-1||的时间,所以在计算S
0,S
1
,S
2
,……,S
n-1
时所消耗的
总时间为(∑|Si-1|),0〈=i〈=n-1。由于|Si|〈=2n,所以计算这些Si 总的时间为O(2n)。
该算法的时间复杂性为O(2n),似乎表明当N很大时它的有效性不会让人满意,但由于支配规则的引入,很好的清除了不满足约束的序偶,因而该算法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在可接受的时间内求出决策序列。
2.4基于动态规划的算法源程序
由于算法源程序有一定的篇幅,将其附后。
3、性能测试
3.1测试问题
为了验证算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用两个数组P[N]和W[N]分别存储
始记录C’和P,记录为用穷举法已求出最优决策的实例。现分别取N=3,4 ,6,10进行实验。
3.2试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现将实验过程中的N取不同值的一组向量C’和P(也就是重量与效益值)记录如下:
N=3:C’=(2,3,4);P=(1,2,5);M=6;
N=4:C’=(2,4,6,7);P=(6,10,12,13);M=11;
N=6:C’=(100,50,20,10,7,3);P=(90,70,30,20,5,15);M=165;
N=10:C’=(2,4,5,7,10,14,19,20,25,30);
P=(1,3,4,5,10,15,20,25,36,28);M=70;
运行程序,与上述实例对应的决策序列为(1 0 1)、(0 1 0 1)、(1 1 0 1 1)和(0 0 1 1 0 1 1 0 1 0),各决策序列与穷举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得到了最大的效益值,都为有限资源下的最优决策序列。
根据程序运行的中间结果,记录上述实例每次的S i的序偶个数,结果如下表:
S i的序偶个数表: